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白血病缓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舒适护理,儿童白血病,生活质量,化疗
急性白血病缓解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19)在《舒适护理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期生活质量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期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法根据确诊时间,选取我院2018年8月-12月新诊的56例患儿为对照组,2019年1月-5月新诊的62例患儿为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采取以舒适护理模式为框架,分别在环境、生理、心理、社会方面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并在诱导缓解期静脉化疗结束当天分别采用《儿童生活质量癌症模块量表》及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评分(65.590±9.573 vs 58.671±11.443,p<0.01)(包括疼痛与受伤,p<0.05;恶心,p<0.05;操作过程的焦虑,p<0.01;治疗的焦虑,p<0.01;担忧,p<0.01;认知问题,p<0.05;对外貌的自我感受,p<0.05;交流问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77±5.324 vs 84.31±5.799,p<0.05)。结论舒适护理与诱导缓解期白血病儿童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将舒适化护理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的患者,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获得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舒适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朱亭郡,金奕,张春宏,江锦红,方炳木[2](201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21年后复发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性改变是染色体t(15;17)(q22;q21)和/或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临床表现凶险,早期病死率高,自亚砷酸及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的临床应用以来,APL已成为可治愈的白血病之一,但仍有5%~30%患者在完全缓解(complete(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孙乾,张焕新,扈臣媛,韩雅慧,卜欣婷[3](201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CD45_(dim)CD117~+细胞检测的预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获得第一次完全缓解(CR1)后2周内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对复发、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诱导治疗的初诊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资料,解析初诊时临床特征、CR1后2周内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检测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的患者共91例,初诊时年龄中位数为51岁,WBC中位数为11.60×10~9/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中位数0.35。按照FAB分型,M_0 1例(1.1%),M1 7例(7.7%),M2 38例(41.7%),M_4 20例(22.0%),M5 21例(23.1%),M6 4例(4.4%)。按NCCN危险度分组,预后良好30例(33.0%),预后中等51例(56.0%),预后不良10例(11.0%)。CR1后2周内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中位数1.8500(0.0236-8.0000)%。中位随访时间为473(64-1454)d,自开始诱导治疗至获得CR的中位时间为46 d,中位RFS时间为319 d,中位OS时间为352 d。复发45例,其中14例死亡;46例未复发,其中3例死亡。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到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的阈值为2.055%(Se=0.733,Sp=0.761),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2.055%者44例,中位数为3.075%,复发33例,死亡12例;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2.055%者47例,中位数为1.150%,复发12例,死亡5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50×10~9/L、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 2.055%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2.055%组2年RFS率为54.3%,2年OS率为52.8%;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2.055%组2年RFS率为86.6%(P=0.018),2年OS率为85.3%(P=0.033)。结论:对于成人AML患者,CR1后2周内CD45_(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 2.055%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RFS和OS的不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孙晓炜[4](2019)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LP诱导缓解治疗中感染发生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CCG-ALL2015方案治疗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VDLP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情况,评价分析VDLP诱导缓解化疗期间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病原体种类分布、药敏情况及预后等,加强感染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化疗相关感染并发症、保障化疗顺利进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医疗中心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初诊ALL患儿病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共210例,对入组患儿VDLP诱导缓解化疗期间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感染部位、危险因素、病原菌及药敏、住院花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210例ALL患儿中,男128例(61.0%),女82例(39.0%),男女比例为1.56:1。平均发病年龄为5岁6月,中位发病年龄为4岁9月。B-ALL191例,T-ALL19例,B-ALL与T-ALL比例为10:1。确诊时白细胞数小于50×109/L的患儿共164例(78.1%),白细胞数大于等于50×109/L的患儿共46例(21.9%),初诊时白细胞平均数为49.8 ×109/L,中位数为8.5X 109/L。标危组患儿131例,中危组患儿74例,高危组患儿5例。2.感染发生率210例患儿在VDLP诱导缓解期化疗过程中,共有148例次感染事件发生,感染人数111例,感染发病率为52.9%。在111例感染的患儿中,89例患儿为单次单部位感染,22例患儿发生了多次、多部位感染。3.感染部位在148例次感染事件中,仅表现为发热而部位不明的感染有41例(27.7%):感染部位明确事件中,呼吸道39例次(26.3%);口腔27例次(18.2%);血流感染21例次(14.2%);皮肤软组织8例次(5.4%);肠道6例(4.1%):肛周3例次(2.0%);中枢系统2例次(1.4%);泌尿系1例次(0.7%)。4.病原菌种类共检出病原菌31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7株(54.8%),革兰氏阴性菌11株(35.5%),真菌3株(9.7%)。革兰氏阳性菌分别为人葡萄球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屎肠球菌(1株)、血链球菌(1株)、口腔链球菌(1株)、唾液链球菌(1株);革兰氏阴性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株)、大肠埃希菌(2株)、阴沟肠杆菌(2株)、大鲆菱金黄杆菌(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株);3株真菌均为念珠菌。5.药敏情况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及复方新诺明敏感率较高,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头孢曲松耐药率高。革兰氏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真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均敏感。6.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与粒细胞缺乏时间、住院天数、免疫表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与性别、年龄、危险度、初治白细胞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住院天数(OR=4.263)、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OR=1.600)、免疫表型(OR=0.286)。7.住院费用在VDLP诱导缓解期,感染组患儿平均住院费用为64298.52±23769.49元。非感染组患儿平均住院费用为53462.69元±11736.53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费用感染组患儿高于非感染组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8.感染与预后在VDLP诱导缓解期死亡人数3人,均合并严重感染,感染死亡率为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与第19天MRD、第46天MRD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感染与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LL患儿在VDLP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高。2.常见感染以部位不明的感染性发热为主,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口腔、血液、皮肤软组织。3.病原菌培养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主要的革兰氏阳性菌为人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主要的革兰氏阴性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4.住院天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5.VDLP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增加了患儿的住院费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陈力溶,王西阁,徐一卓,周玉洁[5](2019)在《两种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门冬酰胺酶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提高化疗中门冬酰胺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一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ALL患儿,其中44例患儿应用L-Asp方案治疗,为观察组,36例患儿应用PEG-Asp方案治疗,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过敏反应、低蛋白血症及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差异有显着性(P <0.05)。在PT及APTT延长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纤维蛋白原降低方面,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患儿在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感染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L-Asp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PEG-Asp,PEG-Asp低蛋白血症、胰腺炎、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sp。两组患儿在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感染情况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赵继鸥,袁玉芳,张荣荣,杨晓春,高海燕[6](2019)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发儿童,并依据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重症感染组和非重症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搜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96例,其中感染组67例(重症感染组26例,非重症感染组41例)和非感染组2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在粒细胞缺乏时间、皮肤黏膜损害方面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在层流床使用、血白蛋白水平方面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时间粒细胞缺乏(>21 d)[比值比(odds ratio,OR)=23.07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682,144.617),P=0.001]、皮肤黏膜损害[OR=12.376,95%CI(1.211,126.507),P=0.034]、低白蛋白血症[OR=5.249,95%CI(1.246,22.113),P=0.024]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层流床[OR=0.268,95%CI(0.084,0.854),P=0.026]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长时间粒细胞缺乏、皮肤黏膜损害、低白蛋白血症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层流床是其保护因素。(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彭也,蓝建平,宋晓露,王晓刚,王曼玲[7](201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诱导缓解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在诱导缓解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110例AML诱导缓解期患者。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影像学特点。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43.64%。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共45株,占52.33%;革兰阳性菌21株,占24.42%;真菌20株,占23.26%。感染患者主要以双肺病变为主,占58.3%。CT影像学特点主要以大片或斑片状阴影(35.4%)和结节型阴影(20.8%)为主。单因素分析发现,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小板、骨髓增生程度是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血红蛋白(<60g/L)、白蛋白(<30g/L)和血小板(<30×109/L)是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应该对可疑AML诱导缓解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对血红蛋白、白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异常的患者应做好感染的预防。(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黄璟,李静,何志旭,金皎,吴莎莎[8](2018)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诱导缓解期的营养不良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的营养不良状况;分析ALL诱导缓解期间疾病本身、治疗、并发症对患儿营养不良状况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行诱导缓解方案的ALL患儿病历资料,选取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基本信息,分别于诱导缓解治疗的第1天、第15天、第33天监测患儿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oby mass index,BMI),并同时检测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40例ALL患儿中,诱导缓解治疗第1天存在营养不良16例(40.0%),治疗第15天14例(37.0%),第33天14例(37.0%);在营养不良的患儿中,诱导缓解治疗第1天发生中重度营养不良4例(25.0%),第15天9例(64.3%),第33天12例(85.7%);第1天和第33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诱导缓解期监测BMI,第1天BMI为15.98±2.17、第15天为15.65±2.20、第33天为15.66±1.92,叁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对患儿营养状况相关因素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感染、消化系统受累、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营养不良的发生有关,同时对这3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感染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营养不良的发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诱导缓解期间部分ALL患儿营养不良程度加重,感染是ALL患儿发生营养不良的高危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可提示营养不良的发生,对患儿进行动态的营养状况监测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8年21期)
旷文勇,郑敏翠,李婉丽,杨海霞,张本山[9](2018)在《诱导缓解第33天MRD与IKZFl基因型对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生存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诱导缓解第33天微小残留病(MRD)与IKZF1基因型对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以第一疗程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152例初诊B-ALL患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第33天MRD,并分为3组:残留白血病细胞<10-4者为MRD标危组(60例),10-4≤MRD<10-2为MRD中危组(55例),MRD≥10-2为MRD高危组(37例)。应用巢式RT-PCR检测化疗前所有患儿的IKZF1基因型。分析诱导缓解第33天MRD及IKZF1基因型对B-ALL患儿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52例初诊B-ALL患儿有7种常见IKZF1基因亚型:IK1、IK2/3、IK4、IK6、IK8、IK9和IK10,其中130例表达IKZF1基因功能亚型、22例为IKZFl基因功能缺失亚型。随访期间26例(17%)患儿复发,以高危患儿复发率最高(P<0.05),而标危、中危组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ZFl基因功能缺失亚型阳性患儿的累计复发率高于IKZFl基因功能亚型阳性的患儿(P<0.01)。MRD标危、中危、高危患儿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2±2.9)%、(86.7±3.8)%和(56.2±4.5)%,叁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KZFl基因功能亚型阳性患儿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功能缺失亚型阳性患儿(P<0.01)。MRD标危组IKZFl基因功能亚型阳性患儿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与功能缺失亚型阳性患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和高危组中IKZFl基因功能亚型阳性患儿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功能缺失亚型阳性患儿(P<0.05)。结论 IKZFl基因功能缺失亚型阳性的B-ALL患儿复发率高,尤其是化疗第33天MRD≥10-4的IKZF1基因功能缺失亚型阳性B-ALL患儿。(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郭慧霞,王立茹,陈以娟,王敏,尚禹汐[10](2018)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继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目前被认为是一种可治愈的急性白血病,随着生存期延长,其远期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tAML)值得关注。一旦发生t-AML往往对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不敏感,生存期短,异基因造血(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急性白血病缓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性改变是染色体t(15;17)(q22;q21)和/或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临床表现凶险,早期病死率高,自亚砷酸及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的临床应用以来,APL已成为可治愈的白血病之一,但仍有5%~30%患者在完全缓解(complete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白血病缓解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洋.舒适护理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期生活质量中的应用研究[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2].朱亭郡,金奕,张春宏,江锦红,方炳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21年后复发1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
[3].孙乾,张焕新,扈臣媛,韩雅慧,卜欣婷.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CD45_(dim)CD117~+细胞检测的预后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4].孙晓炜.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LP诱导缓解治疗中感染发生的相关分析[D].山东大学.2019
[5].陈力溶,王西阁,徐一卓,周玉洁.两种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9
[6].赵继鸥,袁玉芳,张荣荣,杨晓春,高海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19
[7].彭也,蓝建平,宋晓露,王晓刚,王曼玲.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诱导缓解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8].黄璟,李静,何志旭,金皎,吴莎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诱导缓解期的营养不良状况调查[J].中国肿瘤临床.2018
[9].旷文勇,郑敏翠,李婉丽,杨海霞,张本山.诱导缓解第33天MRD与IKZFl基因型对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生存率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
[10].郭慧霞,王立茹,陈以娟,王敏,尚禹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继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