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主要阐述了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麟游区北部含煤地层的含煤性特征,分析控煤因素,对该区煤层发育的研究、煤层分布规律的研究、各煤层对比及矿井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总结出研究区的聚煤规律,为煤炭勘探开发基地的圈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含煤性;主要煤层;控煤因素
引言
永陇矿区位于宝鸡地区北部,咸阳地区西部,地跨陇县、千阳、凤翔、麟游四县,整个永陇区东西长140km,南北宽30km,总面积3551km2。本次规划的麟游区为永陇矿区的东半部,陇海铁路、S306省道、S104省道均从矿区南部东西向通过;宝中铁路从矿区西部边界南北向通过;宝鸡市至甘肃省灵台县的S210省道横穿本矿区,与上述公路相接的县乡公路深入矿区内部,矿区交通条件尚属便利。
1含煤性
麟游区北部延安组划分为三个含煤段,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一段、第二段各发育1个煤组,即3煤组和2煤组,各煤组在平面上均有分岔与合并。第一段、第二段共见煤5层,自上而下编号依次为2-1煤层、2煤层、3-1煤层、3-1下煤层、3煤层。第三段不含煤。
1.1煤层赋存的剖面特征
从剖面上看,延安组含煤性主要特点如下:
(1)第一段、第二段各含1个煤组,3煤组局部分岔为2~3个分层,各分层结构为简单-较简单,复杂结构煤层只出现5个见煤点。2煤组局部分岔为2个分煤层,各分层结构为简单-较简单,复杂结构煤层出现17个见煤点。
(2)延安组自下而上含煤性变化情况:第一段含煤系数稍大于第二段,而煤层厚度小于第二段,整个延安组含煤性较好(见表1)。第二段2煤层厚度大、沉积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
(3)2-1煤层下距2煤层顶板0.80~28.91m,平均间距9.65m,其间距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自北向南逐渐增大。2煤层下距3煤组顶板1.67~53.99m,平均间距19.43m。3-1煤层下距3煤层顶板0.92~16.62m,平均间距8.58m。
(4)煤层厚度与含煤地层厚度呈正相关系。在古隆起区一般无煤系地层发育,隆起区附近,煤系地层沉积较薄,煤层沉积也薄,且一般只发育2煤层;坳陷区煤系地层沉积较厚,多发育两层煤,其中2煤层沉积厚度大,多出现分岔。
1.2煤层赋存的平面特征
延安组含煤性的平面特征如下:
(1)各见煤点延安组含煤性普遍较好,含煤系数平均达21.10%,是富煤区之一。
(2)含煤性明显受古地形及构造控制。两亭背斜附近煤系地层未见沉积。井田南部边缘为古隆起区,这一带无煤系地层沉积。中部及东北部古地形相对较低,含煤性较好,含煤系数在35~59%之间。煤系地层及煤层沉积受古地形及构造共同作用,以古地形作用为主。
(3)2煤层在井田内厚度大、分布广、沉积连续,中部、东部及东北部含煤性较西部、南部好。该煤层在井田西部、以北及以南,分布零散、不可采或尖灭。
(4)3煤层在邵家沟--范家沟一带呈北东向分布。其厚煤区位于东部,向西北、向南、向东南煤层逐渐变薄、尖灭。
(5)2-1煤层局部地段沉积,东部分布较广、沉积连续。
(6)3-1煤层仅在中部局部地段沉积。
2控煤因素分析
2.1聚煤规律
(1)湖泊沼泽体系背景下发育的泥炭沼泽相环境聚煤
中生代早期,三叠系虽经长期夷平,但其顶面形态依然高低不平,进入早侏罗世,虽经历富县组程度不等的填平补齐过程,但古地形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化:区内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形。中侏罗世早期,形成了以湖泊沼泽为主的沉积环境,进入了延安组第一段沉积。这一点,从延安组第一段岩性特征可以推证(砂质泥岩、泥岩中水平层理极其发育)。在第一段沉积过程中,坳陷区地层及煤层沉积较厚,隆起区地层及煤层沉积薄或无沉积。其间由于基底沉降速度不均衡,加之植物碎屑补充出现快慢和间断,从而影响了煤层沉积。
(2)河漫沼泽体系环境背景下聚煤
在第一段沉积结束后,由于基底沉降速度仍存在差异,依然继承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形,因西北部仍为隆起区,从而形成了由西南向东北的古河道。从延安组第二段下部多为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可以得到证实。古河道晚期,形成了多阶型河流的超覆沉积,之后在古河道及其附近区域发育大面积河漫沼泽相聚煤环境,开始了2煤层沉积,这一时期,植物碎屑供应充足。但在沉积过程中,基底依然处于沉降期,且各处沉降速度存在差异。沉降过快时,植物碎屑供应会出现短暂间歇,但由于沉降后地处低位,植物碎屑随即又大量补充。这就造成煤层分岔现象,且分岔煤层的下分层(2煤层)底板较相邻合并煤层底板普遍偏低。东部基底沉降过快,植物碎屑补充出现间歇,且间歇期较长,造成其分岔煤层间距较大。从全井田范围看,延安组第二段沉积的古河道晚期,地形较为平缓,泥炭沼泽遍布,因而形成了厚度大、分布连续的2煤层。
2.2古地貌控煤因素分析
三叠系中统铜川组顶面古地貌形态是控制煤层聚积的前提,坳陷区煤层沉积厚,隆起区煤层沉积薄或无沉积,规律性明显。3煤层(组)沉积主要受古地貌(构造)控制。但由于沉降速度的差异,也影响着煤层本身厚度及特征。由于井田中部东部沉降较快,植物碎屑补充出现间歇,从而导致煤层分岔、变薄至尖灭。
2.3古环境控煤因素分析
古环境对聚煤控制主要表现为煤体形态,如2煤层(组)主要在覆水不深的河漫沼泽体系下沉积,同时受到古河道作用,一方面给泥炭沼泽带进泥砂,另一方面又将植物碎屑带进来,使煤层沉积厚度大、分布连续,且多含夹矸。
综上所述,3煤层(组)是以古地貌控煤因素为主,2煤层(组)是以古地貌和古环境控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总结
通过对麟游区北部的含煤性以及其特征、控煤因素的分析进行了阐述,对其影响煤层的赋存和发育以及古地貌、古环境对煤层的影响可以得出:麟游区北部2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2-1煤层和3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3-1煤层虽然不可采,但具有一定的可采面积。
参考文献:
[1]王双明,范立民,杨宏科.陕北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开发思路[J].中国煤田地质,2003.15(5):7-10.
[2]雷磊,王双明,黄金廷,潘桂行.海流兔河流域植被生长季的覆盖度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0]
[3]宋世杰,赵晓光,王双明,张勇.榆神矿区覆岩岩土比对开采沉陷的影响分析,煤矿安全,201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