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1李娅2
(1云南省晋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650500)
(2云南省晋宁县人民医院儿内科650500)
【摘要】目的探讨血球计数仪中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贫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8例贫血病人为观察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日本产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全血细胞测定,对两组MCV及RDW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中61例MCV明显降低,RDW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例失血性贫血患者中MCV及RDW均在参考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例溶血性贫血患者中4例MCV明显降低而RDW则高于参考值范围,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铁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患者全血红细胞MCV降低而RDW增高;失血性贫血患者全血红细胞MCV及RDW无改变,提示红细胞MCV及RDW对初步判断贫血类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贫血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35-02
贫血是基层门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基层门诊如何早期分析贫血原因是门诊医师较为关心的问题,近20年来随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国内外学者认为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能为基层门诊分析贫血病因提供快速的依据,我们为探讨这两项指标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选择98例贫血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象,并对所选对象的血常规检查中的MCV及RDW测定值进行分析对比。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2010年-2013年8月我院门诊贫血患者98例为观察组,符合贫血诊断标准[1]: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
2、方法:
2.1标本采集及检测:采取观察组及对照组人员静脉血3ml,在留取标本后0.5-1小时内由专人操作完成。
2.2仪器应用日本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全血细胞检测。溶血剂、稀释液及抗凝剂均用厂家提供原配试剂,做全血质控。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观察组男性58例(59.2%),女性40例(40.8%);年龄<18岁21例(21.4%),18岁~60岁63例(64.2%),>60岁14例(14.4%);对照组男性18例(60%),女性12例(40%)。
2、临床资料:缺铁性贫血71例(72.4%)、失血性贫血22例(22.5%)及溶血性贫血5例(5.1%)。
3、两组红细胞MCV及RDW测定结果(见表1);
4、红细胞MCV及RDW诊断各型贫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见表2);
表1两组MCV、RDW测定结果
注:“↑”表示高于正常范围“↓”表示低于正常范围
“*”表示处于正常范围
讨论
贫血(anemin)是门诊常见的临床症状,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一直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1],而以MCH、MCHC、MCV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推广应用,国内外学者对MCV及RDW的认识不断加深,并认为贫血时MCV及RDW均会有改变,同时建议应用MCV和RDW对贫血进行分型[2][3]本组资料的研究结果与国外文献相符。本组缺铁性贫血71例中61例MCV明显降低,而RDW明显增高,与国外报道[4]MCV降低,RDW升高对此类贫血诊断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在50%以上相一致;溶血型贫血RDW明显升高,与国内报道[5]以此鉴别这两型贫血相一致;失血性贫血在本组中其MCV及RDW也在正常范围,但根据其失血病史临床诊断不准,而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总之,通过对本组98例贫血患者红细胞MCV及RDW测定,经与对照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红细胞MCV及RDW在基层门诊对贫血原因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再英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7
[2]BessmanTD,WilliamsL.J,GardnerFHJr.ImprovedClassificationofanemiasbyMCVandRDW.AmJclinPathol,1983;80:322
[3]McDonoldME,etal.EvaluationoftheConceptoftheClassificationofanemiasbyusetheRDW/MCVBlood,1984;64(5):45
[4]MonzonCM,etal,EvaluationoferythrocytedisordersWithMCVandRDW[J].Clinpediatr,1987,2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