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度论文-过超

九品中正制度论文-过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九品中正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朝,九品中正制,北魏,中正

九品中正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过超[1](2016)在《北朝九品中正制度研究叁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相对于魏晋南朝而言,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过程,在北朝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北朝九品中正制度为切入点,从中正本官官品与任职中正关系、中正组织结构、郡望与中正任职联系、邑中正等方面对北朝九品中正制度的发展进行考察,试探讨北朝九品中正制度的发展脉络及特殊性。本文首先从中正本官官职入手,探讨了中正本官官品与中正任职之“大中正”和“中正”的关系。通过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北朝称“州大中正”或“州中正”是与中正本官官品有一定联系。在州一级中央中正方面,属于京畿的司州中正,当本官官品达到第二品以上,则称大中正。地方州官品达到第叁品(包含从叁品)以上,称“某州大中正”,否则只称“某州中正”。此外,北齐完全承袭东魏和北魏,中正几乎均以中央官员担任。而北周则打破了北魏中正以中央官员任职的传统,大量任命地方郡守、军事统帅为地方中正,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是与当时实行府兵制度,利用地方豪族选用人才分不开的。其次关于北朝的中正组织结构,探讨了相关的叁个问题。第一、北魏的中正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北魏的中正制度也不断成熟,新地区的征服往往伴随着新地区中正制度的确立。第二、北魏县一级中正的设立时间,至少可以推论到太武帝时期。而县中正也多以地方士族担任,以地方郡县属官兼任。第叁、北周的确施行过中正制度,而且北周的中正制度实施的疆域范围远超北魏,北周的中正制度有别于前朝,多以地方郡守、军事都督首领兼任,有着笼络地方,得到地方豪族支持的因素。最后,基于附表《北朝历任中正表》,本文主要从从郡望与中正任职关系、邑中正、军前大中正等叁个角度入手进行的部分问题考察。第一、通过对历任中正任职地区与其郡望进行比较,得出北朝中正的任职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依据其郡望、籍贯来任命的。第二、佛教石刻、造像砖上出现的邑中正大多数属于佛教社邑中的一种身份名称,北朝出现邑中正的地区全部集中在司州地区。第叁、军前大中正的名号属于较为特殊的中正名号,是军中设置以此来权授乡品,借以除授官职。此后发展为各地大行台设置中正,以此分割中央权力,借以随时招揽人才除授官职。(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0)

祁炳杰[2](2013)在《九品中正制对现代用人制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用人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近日,笔者工作之余详读了我国古代史书"二十四史",对《晋书》中关于九品中正制这一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反复研读,认为该制度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但它荐人用人的制度设计对现代选人用人制度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内涵及历史演变(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3年18期)

徐正林[3](2012)在《中国古代叁种考试制度变迁之动力探究——基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考试制度体现在选士考试制度上。文章对中国古代选士考试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力图探寻考试制度变迁的规律,基于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分析,从制度变迁的动力视角对考试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了一定的阐释。(本文来源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杨璐[4](2008)在《皇权与士权消长中的九品中正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颇具时代特色选官制度,它是连结知识分子和官僚政府的桥梁。九品中正制度不同于两汉以推荐“贤良方正”为特色的察举制度;有别于承父祖官品,单纯以权势和亲缘为选举条件的任子制度;也不同于隋唐及至明清以“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取士。九品中正制是“九品”与“中正”结合体。“九品”是中正官品评人才的九个等级。其名出于班固《汉书·卷20·古今人表》。中正官按照士人“德行”与“才能”的高下,将士人区分为九等,写成“状”,以为吏部铨选的根据。中正官由朝廷选任,中正组织是负责品评定次的基层机构。九品中正制度与魏晋南北朝特殊的时代背景相纠结,从皇权对士权的削弱与优容,到士权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在某种程度上都以九品中正制度为凭借。本文将九品中正制度带入魏晋南北朝皇权与士权消长的动态过程中进行探讨。并且在研究中贯穿如下叁个视角。其一,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延展性和排他性原则为视角。其二,以特权阶层的形成,以及特权阶层与其它社会阶层的权益分配和斗争的动态过程为视角。其叁,以皇权—官僚政治中,官员的理性行政原则为视角。正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对九品中正制度进行概念界定,并阐述九品中正制度叁百七十余年的发展流变。将中正品与官品进行辨析,中正品是中正官品第人才的九个等级,是作为选官程序而存在的,它与职官制度中的九品官品并非一事。但二者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九品中正制度的发展,中正品第便与门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区分士庶的标准。中正品第与士人的起家官品之间建立起不甚严格的对应关系。中正品不仅是选官制的一个环节而已,也是此期官僚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阐释九品中正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建立、巩固、衰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度适应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延展性和排它性原则,成为皇权扩大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皇权以九品中正制度为手段,通过对地方势力的控制与协调,建立起政权。在少数民族政权中,皇权以九品中正制度来协调各阶层的关系,以此改变其异族政权的性质,巩固了政权。当九品中正制度不能发挥平衡社会各阶层关系的作用时,就背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存在原则,而使皇权的权威陷入危机之中。第叁部分,阐述九品中正制度在士族身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士族是兼具有社会、政治、文化多重身份的社会集团。九品中正制度是两汉“乡举里选”的继承和破坏,士族权力是本源于乡里的,九品中正制度是这一事实的制度体现。士族的社会身份由此形成。掌握政治权力是士族特权的终极化,士族政治身份的形成经历了士族政治特权的累积和特权身份的凝固过程,九品中正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士族跻身政治上层强有力的工具。士族的文化优势是其自立的根本保证,由于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所造成的选举的封闭性,为士族文化身份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第四部分,阐述皇权是怎样通过对九品中正制度的打破,削弱士族仕宦特权的。同时,皇权又是怎样通过使九品中正制度与职官制度和封爵制度的结合,实现对士族身份的认定的。在皇权与士族的消长的动态过程中,北朝士族官僚对理性选官原则的贯彻,开启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发展终结。(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8-06-01)

杨璐[5](2007)在《皇权与士权消长中的九品中正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颇具时代特色的选官制度。它在皇权与士权制衡消长的过程中,孕育、产生、发展,直至衰亡。它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相纠结,从皇权对士权的削夺与优容,到士权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都以它为凭借。本文将试图揭示这一发展的动态过程,并探寻贯穿其中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07年05期)

胡克森[6](2005)在《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察举制过渡到科举制的一个必经环节。它的发展演变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为纠正察举制主观性太强的弊端而日益客观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 ,也是与当时各级官学和开馆授徒的私学全面衰落 ,而士族家学却一枝独秀状况相适应的。九品中正制在特定时期是起到了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的。(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05年01期)

谢佳能[7](1998)在《论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九品中正、科举的合理内核》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间得到不断的变革和充实。由于时代的局限,它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与弊端,但其选士的制度化,特别是选士过程中的开放性、客观性、竞争性具有相当多的合理的先进的成分,因而为当时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也为后来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它的确是我国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方北辰[8](1989)在《释九品中正制度之一品虚设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对于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唐长孺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曾着有《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加以详密的考证。他在文中指出:州郡的中正虽然以九种品级来评定属下人物,但是一品却是虚设的,实际的最高品级只是二品。高门子弟可以称为“二品之精”或“灼然二品”,但却不能进至一品。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合乎当时实际情况的。不过,为什么九品中正制度中一品会虚设,唐先生没有加以申论,迄今史学界似亦无人着文探究。本文拟对此作一解释,以加深对这一制度的了解。(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1989年01期)

陈琳国[9](1987)在《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的提出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个众所瞩目的课题,唐长孺先生曾对此制进行了专门论述,不少研究者也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此制似乎仍有若明若暗之处,如九品中正与选官制度的关系,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曰: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通典))卷叁十二子注引西晋刘毅上疏曰:若吏部选用,犹下中正,问人事所在,父祖位状.(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1987年03期)

陈清泉,郑天禄[10](1980)在《略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或称“九品官人法”,是封建社会中一种腐朽的选人、任官制度。魏晋南北朝叁四百年间,政治上纷乱不已,阶级矛盾尖锐,道德风尚败坏,这一切同“九品中正”制度的实行是有密切关系的。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必须批判腐朽的“九品中正”制度,肃清它在一千多年来没有彻底肃清的余毒。(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1980年09期)

九品中正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用人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近日,笔者工作之余详读了我国古代史书"二十四史",对《晋书》中关于九品中正制这一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反复研读,认为该制度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但它荐人用人的制度设计对现代选人用人制度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内涵及历史演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九品中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过超.北朝九品中正制度研究叁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6

[2].祁炳杰.九品中正制对现代用人制度的影响[J].领导科学.2013

[3].徐正林.中国古代叁种考试制度变迁之动力探究——基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杨璐.皇权与士权消长中的九品中正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8

[5].杨璐.皇权与士权消长中的九品中正制度[J].沧桑.2007

[6].胡克森.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J].贵州社会科学.2005

[7].谢佳能.论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九品中正、科举的合理内核[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

[8].方北辰.释九品中正制度之一品虚设问题[J].许昌学院学报.1989

[9].陈琳国.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J].历史研究.1987

[10].陈清泉,郑天禄.略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响[J].学术月刊.1980

标签:;  ;  ;  ;  

九品中正制度论文-过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