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嗜酸寡养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偶氮染料,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微生物固定化,脱色
微嗜酸寡养单胞菌论文文献综述
孙璐璐,赵晓祥,白恒,程晨[1](2018)在《微嗜酸寡养单胞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对颜料红23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活性污泥中分离培养一株好氧脱色菌株,将其应用于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和固定化研究。经过16SrDNA基因测序表明,该菌株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 sp.),其在35℃、120r/min条件下培养18h后对颜料红23的脱色率达90%以上,脱色方式以生物降解为主。以质量分数为1.5%的海藻酸钠溶液为固定化载体,质量分数为5%的FeCl3溶液为交联剂,接种4%的微嗜酸寡养单胞菌悬液制备固定化菌球,结果表明,最佳投加量为5g,培养18h后对颜料红23的脱色率可达89%。由此表明该菌株及固定化菌球在印染废水处理行业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晓文[2](2010)在《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培养条件、解毒效能、与藤黄微球菌互作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微嗜酸寡养单胞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其培养条件的优化、解毒条件的优化、与其它菌株的互作关系,以期为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来源。实验结果表明,微嗜酸寡养单胞菌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 6.5~7.5,接种量1%~5%,摇床转速150 rpm;最佳解毒条件是温度30℃~35℃,初始pH值7.0~7.5,接种量0.5%~5%,摇床转速150 rpm~180 rpm,此条件下,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可在5天内将15.4 mg/L的微囊藻毒素降解完全。菌株互作实验结果显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藤黄微球菌之间存在专一性的协同作用,微嗜酸寡养单胞菌、藤黄微球菌数量比例为1: 2时为最佳互作比例。两菌株互作的机理,可能是共生长过程中,藤黄微球菌的某种中间代谢产物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提供了营养,增强了微嗜酸寡养单胞菌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能力。以上结果显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具有一定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能力,在微囊藻毒素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4-01)
微嗜酸寡养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微嗜酸寡养单胞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其培养条件的优化、解毒条件的优化、与其它菌株的互作关系,以期为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来源。实验结果表明,微嗜酸寡养单胞菌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 6.5~7.5,接种量1%~5%,摇床转速150 rpm;最佳解毒条件是温度30℃~35℃,初始pH值7.0~7.5,接种量0.5%~5%,摇床转速150 rpm~180 rpm,此条件下,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可在5天内将15.4 mg/L的微囊藻毒素降解完全。菌株互作实验结果显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藤黄微球菌之间存在专一性的协同作用,微嗜酸寡养单胞菌、藤黄微球菌数量比例为1: 2时为最佳互作比例。两菌株互作的机理,可能是共生长过程中,藤黄微球菌的某种中间代谢产物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提供了营养,增强了微嗜酸寡养单胞菌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能力。以上结果显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具有一定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能力,在微囊藻毒素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嗜酸寡养单胞菌论文参考文献
[1].孙璐璐,赵晓祥,白恒,程晨.微嗜酸寡养单胞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对颜料红23的降解[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刘晓文.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培养条件、解毒效能、与藤黄微球菌互作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