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甘油二脂肪酸酯论文-徐宝财,张洁颖,张桂菊,陈芳莉,赵飞飞

聚甘油二脂肪酸酯论文-徐宝财,张洁颖,张桂菊,陈芳莉,赵飞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甘油二脂肪酸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甘油脂肪酸酯,食品乳化剂,化学合成,酶催化合成

聚甘油二脂肪酸酯论文文献综述

徐宝财,张洁颖,张桂菊,陈芳莉,赵飞飞[1](2019)在《聚甘油脂肪酸酯类乳化剂的合成、性质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类安全、高效、多功能的非离子乳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近年来,对于聚甘油脂肪酸酯类乳化剂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非常活跃。概述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化学合成方法或酶催化合成方法,主要介绍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安全性、表界面性质、乳化性、抑菌性等重要性质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聚甘油脂肪酸酯在功能性成分的包载与递送、油脂结晶调节、面团调理剂和柔软剂,以及食品工业中起泡和稳定泡沫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爱娣,姜春鹏[2](2019)在《聚甘油脂肪酸酯类乳化剂乳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3种不同HLB值的乳化剂聚甘油-10硬脂酸酯、聚甘油-6二硬脂酸酯、聚甘油-10二棕榈酸酯的乳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3种乳化剂配制的乳液在常温及50℃情况下,一个月均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聚甘油-10二棕榈酸酯制备的乳液保湿性能优于其他两个乳化剂;聚甘油-6二硬脂酸酯制备的乳液在显微镜观察下,分散性较好,乳液粒径分布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洗涤用品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万分龙,李小凤,杨雪,刘蔓蔓,陈琼[3](2019)在《单甘酯与缩水甘油反应制备高纯度低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单甘酯与缩水甘油反应制备高纯度低聚甘油脂肪酸酯进行研究,分别探讨催化剂及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值对低聚甘油酯产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各参数进行优化,在以苯磺酸作为催化剂、添加量1.5wt%、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h、底物摩尔比值(缩水甘油∶单甘酯)2.5∶1的最优条件下,低聚甘油酯产率为62.59%,经分子蒸馏进一步纯化获得高纯度的低聚甘油酯产品(91.45%),且以低聚甘油单酯为主要成分。(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刘淑华[4](2019)在《聚甘油脂肪酸酯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甘油脂肪酸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多元醇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化工领域内具有十分良好的使用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等领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是聚甘油脂肪酸酯含量检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检测方法,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聚甘油脂肪酸酯进行简介,然后对国内外关于聚甘油脂肪酸酯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最后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简单总结。(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杨君丽[5](2019)在《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精制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介绍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合成工艺,优化了聚甘油的合成方法以及提纯方式,以达到聚甘油脂肪酸酯精制的效果。并将不同种类的聚甘油脂肪酸酯应用于食品中,系统分析了不同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09期)

刘一郎,林静,李雅丽[6](2018)在《不同聚合度聚甘油脂肪酸酯对枇杷乳饮料乳化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酯交换法合成聚合度为1、2、3、4、5的聚甘油脂肪酸酯。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通过LUMi Sier稳定性分析仪考察了其对枇杷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度为2时,枇杷乳饮料的稳定性最好。常温贮藏1个月观察,产品无脂肪上浮,无明显沉淀,各项指均标正常。(本文来源于《饮料工业》期刊2018年04期)

陈剑晖,邓慧,林娜妹,李传茂,刘德海[7](2018)在《聚甘油脂肪酸酯乳化剂的保湿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甘油脂肪酸酯作为一种新型乳化剂,因具有天然、安全性高、HLB值范围宽、乳化稳定性好、肤感独特等诸多优点,目前在食品、日化、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观察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聚甘油,从理论上分析具备一定的保湿性。本研究以人体保湿测试为主要测试手段,验证聚甘油脂肪酸酯乳化剂的甘油聚合度、脂肪酸种类、浓度对保湿性能的影响,为开发保湿型护肤品以及提高保湿性能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14期)

张露,陈俭春,黄宗森,邢磊,熊苗[8](2018)在《聚甘油脂肪酸酯对可可脂结晶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可脂(CB)是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的主要成分,其热力学及结晶特性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加工特性和货架期。以聚甘油单硬脂酸酯31S、61S和聚甘油蓖麻醇酯(PGPR)为研究对象,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乳化剂种类、添加量、变温条件对可可脂结晶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温温度下,31S和61S具有促进可可脂结晶从Ⅳ型向Ⅴ型转变的效果;而PGPR在添加量大于0.1%的情况下,则表现出对Ⅳ型向Ⅴ型转变的抑制效果;在变温条件下,31S和61S具有促进可可脂热力学亚稳定态晶型的形成和晶型转换的效果,特别是促进了可可脂Ⅱ型晶型的形成,而PGPR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04期)

黄瑶,邓泽元,胡蒋宁[9](2017)在《新型乳化剂聚甘油脂肪酸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种来源天然、生物降解性好、安全性高的新型乳化剂。近年来,随着"绿色化学"概念的兴起,此类乳化剂的研究引起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介绍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合成方法、性能,以及其在油脂加工、乳制品、饮料、培烤食品、巧克力和糖果等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我国聚甘油酯的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7年12期)

黄瑶[10](2017)在《酶法合成聚甘油脂肪酸酯及其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甘油脂肪酸酯作为一种新型乳化剂,因具有天然、安全性高、HLB值范围宽,乳化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目前在食品、日化、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本论文主要以不同链长的脂肪酸为原料,采用酶法绿色合成聚甘油脂肪酸酯产品,并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单甘酯作为对比,探讨合成的聚甘油脂肪酸酯产品在乳液及药物输送体系中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本论文研究并优化了聚甘油的合成方法。采用氢氧化钠作为催化剂,反应体系置于高温加热条件下,甘油脱去水分子合成聚甘油,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聚甘油的合成工艺,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得到聚合度为3.61、无刺激性气味的浅褐色聚甘油产品。经过分子蒸馏设备提纯后,最终可以得到纯度为86.33%的聚甘油,其中二聚甘油含量为68.30%,叁聚甘油含量为13.13%,四聚甘油含量为3.18%。第二,本文采用固定化435脂肪酶在无溶剂体系下分别催化米糠油、樟树籽油、乙酸合成不同链长脂肪酸聚甘油酯。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得到叁种原料合成反应的平均酯化率分别为69.37%,67.34%和71.68%,并通过FTIR、HPLC/ESI/MS等方法鉴定了聚甘油酯产品的组成。第叁,本文采用Griffin提出的方法,计算出自制聚甘油酯的HLB值皆大于7,为亲水性的乳化剂类型。以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乳化剂单甘酯作为对照,研究自制聚甘油酯产品的乳化性、起泡性等。研究结果为:在长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乳液制备的乳液中,使其静置稳定性、离心稳定性以及耐热稳定性表现最优的情况下,乳化剂的最小添加量分别为0.1%、0.1%、0.3%;在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制备的乳液中,使其静置稳定性、离心稳定性、耐热稳定性表现最优的情况下,乳化剂的最小添加量分别为0.3%、0.3%、0.3%。而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及单甘酯的乳化效果较差,乳液极不稳定,容易发生油滴聚结、油水分离的现象。在乳化剂添加量为0.3%时,由米糠油合成的聚甘油酯制备的乳液最稳定,粒径只有16.8nm;由樟树籽油合成的聚甘油酯制备的乳液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表现最佳,分别达到76.34%和92.96%。最后,本文选取在体内吸收效率低的姜黄素作为包埋对象,采用前体注入法制备姜黄素乳液包埋体系,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原料用量、稳定剂用量、姜黄素用量对乳液包埋体系包埋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上叁个因素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20%、0.1g、7%,在此条件下长、中、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及单甘酯的制备的姜黄素乳液包埋体系包埋率分别达到51.31%、43.01%、5.12%、58.96%。(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26)

聚甘油二脂肪酸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了3种不同HLB值的乳化剂聚甘油-10硬脂酸酯、聚甘油-6二硬脂酸酯、聚甘油-10二棕榈酸酯的乳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3种乳化剂配制的乳液在常温及50℃情况下,一个月均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聚甘油-10二棕榈酸酯制备的乳液保湿性能优于其他两个乳化剂;聚甘油-6二硬脂酸酯制备的乳液在显微镜观察下,分散性较好,乳液粒径分布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甘油二脂肪酸酯论文参考文献

[1].徐宝财,张洁颖,张桂菊,陈芳莉,赵飞飞.聚甘油脂肪酸酯类乳化剂的合成、性质与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9

[2].朱爱娣,姜春鹏.聚甘油脂肪酸酯类乳化剂乳化性能的研究[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19

[3].万分龙,李小凤,杨雪,刘蔓蔓,陈琼.单甘酯与缩水甘油反应制备高纯度低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9

[4].刘淑华.聚甘油脂肪酸酯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工.2019

[5].杨君丽.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精制与性能研究[J].现代食品.2019

[6].刘一郎,林静,李雅丽.不同聚合度聚甘油脂肪酸酯对枇杷乳饮料乳化稳定性的影响[J].饮料工业.2018

[7].陈剑晖,邓慧,林娜妹,李传茂,刘德海.聚甘油脂肪酸酯乳化剂的保湿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18

[8].张露,陈俭春,黄宗森,邢磊,熊苗.聚甘油脂肪酸酯对可可脂结晶特性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8

[9].黄瑶,邓泽元,胡蒋宁.新型乳化剂聚甘油脂肪酸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17

[10].黄瑶.酶法合成聚甘油脂肪酸酯及其功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7

标签:;  ;  ;  ;  

聚甘油二脂肪酸酯论文-徐宝财,张洁颖,张桂菊,陈芳莉,赵飞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