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质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质桥,胞质分裂阻滞法,电离辐射,影响因素
核质桥论文文献综述
蔡恬静[1](2017)在《辐射诱导核质桥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胞质分裂阻滞法(Cytokinesis-block analysis, CB法)能够观察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双核细胞两主核间产生的异常核质连接,称为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s,NPB)。NPB是电离辐射诱导染色体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其形成机制是DNA断裂、错误修复、染色体重排或端粒末端融合。NPB的自发率较低,电离辐射诱导后发生频率与电离辐射剂量有较好的的剂量-效应关系,NPB水平分析实验操作简便,分析标准容易统一,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辐射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水平与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双着丝粒染色体及着丝粒环(Dicentic chromosome + Centric ring, dic+r)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NPB具备成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潜力。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CB法探讨性别、年龄对正常人群NPB的本底水平以及年龄、性别、吸烟与否等因素对于辐射诱导正常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NPB水平的影响,为NPB成为辐射剂量计进一步提供研究依据。材料和方法1、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收集117例正常人(男性60例、女性57例)外周血样本,用于进行正常人群NPB本底水平的分析;收集48例正常人(男女各24例)外周血样本用于进行2Gy 60Co γ射线诱导后NPB、MN水平的分析。2、采用CB法分析正常人NPB本底水平以及2 Gy 60Co γ射线照射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水平,探索性别、年龄因素对正常人群NPB本底水平的影响,并探讨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对于辐射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水平的影响。结果一、性别、年龄对正常人NPB、MN本底水平的影响1、117例正常人平均年龄为41.03±11.84岁,NPB本底水平为(0.45±0.22)×10-3/细胞,MN本底水平为(14.65±6.30) ×10-3/细胞。2、男性正常人NPB本底水平为(0.52±0.11)×10-3/细胞,女性正常人NPB本底水平为(0. 31±0. 21) ×l0-3/细胞,男性NPB本底水平显着高于女性(U= 3.13,p<0.01)。男性正常人MN本底水平为(13.88±4.53)×10-3/细胞,女性正常人MN本底水平为(15.39±8.44)×10-3/细胞,女性显着高于男性(U=-2.46,p<0.05)。3、男性平均年龄41.72±11.85岁,NPB、MN本底水平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其中NPB本底水平仅20~与40~、50~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U=4.23,p<0.01; U=-10.02, p<0.01) ; MN本底水平除40~与50~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U=3.71,p<0.01;U=5.27, p<0.01)。4、女性平均年龄40.31±11.91岁,NPB本底水平40~年龄组最高,且与20~、30~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U=2.88,p<0.01;U=2.37, 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女性正常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MN本底水平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除40~与50~年龄组外,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U=6.99,p<0.01; U=10.66, p<0.01)。二、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对2Gy60Co γ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MN水平的影响1、48例正常人外周血样本经2Gy60Coγ射线照射,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PB发生率为(34.51±11.66)×l0-3/ 细胞,MN发生率为(318.45±77.42)×10-3/ 细胞。2、2Gy 60Co γ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发生率,女性(34.80±10.50) ×10-3/ 细胞,略高于男性(34.19±13.00) ×10-3/ 细胞,但无显着性差异(U=-0.54, p>0.05)。3、48例正常人平均年龄为40.60±10.31岁。经2Gy60Coγ射线诱导正常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NPB发生率随年龄无规律性变化;40~年龄组NPB发生率最高,且与20~、30~、50~各年龄组都有统计学差异(U=2.33, p<0.05; U=2.43,p<0.05; U=2.68,p<0.01) 。4、2Gy60Coγ射线照射后,吸烟组(5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发生率((33.70±5.99) ×10-3/ 细胞)略低于不吸烟组((34.60±12.19) ×10-3/ 细胞),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Gy 60Co γ照射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N水平,吸烟组MN发生率为(281.60±41.35)×l0-3/细胞,低于不吸烟组(322.73±79.78)×10-3/细胞,且两组间MN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U=-7.28, p<0.01)。结论1、在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PB自发率低于MN。男性NPB本底水平高于女性,提示性别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PB本底水平有影响。2、男性正常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NPB本底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女性正常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NPB本底水平40~岁年龄组最高,且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提示年龄对NPB本底水平有一定影响。3、吸烟因素对于2Gy 60Co γ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NPB发生率无显着性影响。4、性别对2Gy 60Co γ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NPB发生率无显着性影响。5、2Gy 60Co γ射线诱导正常人NPB水平40~岁年龄组与其他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年龄对于2Gy 60Co γ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NPB发生率可能有一定影响。综上所述,性别和年龄影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PB本底水平;但性别、吸烟等因素对电离辐射照射诱导的NPB发生率无显着性影响,年龄对其可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应用NPB估算事故受照者辐射生物剂量时应关注年龄的影响,在低剂量范围内需要考虑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7-06-01)
赵骅[2](2014)在《核质桥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s, NPB)是胞质分裂阻滞法(cytokinesis-block analysis, CB)制备的双核细胞中位于两个主核之间连续的桥状核质连接,是DNA错误修复、染色体重排或端粒末端融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淋巴细胞中NPB的数量随所受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环境条件培养下,NPB与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双着丝粒染色体及着丝粒环(Dicentic chromosome+Centric ring, dic+r)的频率呈正相关。NPB具有本底水平低、计数效率高、易于鉴别等特点。因此,NPB具备成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基础条件。本研究旨在对NPB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进行初步研究,为辐射损伤研究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并为NPB最终成为快速、准确的辐射生物剂量计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CB法对辐射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剂量响应范围、NPB在正常人群的本底水平、不同剂量率射线、不同种类射线对NPB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al aberration, CA)法分析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dic+r的频率,并与相同剂量照射后的NPB结果作比较;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NPB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60Coγ射线照射后,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NPB细胞数及NPB频率均显着增加,在同一个双核细胞中具有2个NPB的双核细胞数也有增加的趋势。在0~6Gy及0~1Gy范围内,NPB频率与60Coγ射线吸收剂量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均符合线性平方模型,拟合两条的剂量-效应曲线分别为:y=(1.39×10-3)x2+(4.94×10-3)x (R2=0.981, P<0.01)及y=-(2.48×10-2)x2+(5.62x10-2)x+0.336(R2=0.960, P<0.01),其中x为吸收剂量(Gy),y为NPB/细胞。(2)用0、2、5Gy60Co y射线照射人离体外周血,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dic+r及无着丝粒断片(Acentic fragment, ace)的频率均随60Coγ射线吸收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NPB的发生率远低于dic+r,dic+r与NPB在本底水平、2Gy及5Gy60Co y射线照射后发生率的比值分别为0.725、23.1及33.5;NPB率、MN率、dic+r率及ace率四者相互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3) FISH标本中,DAPI染色的双核细胞及NPB呈蓝色,Cy3标记的泛着丝粒探针的杂交信号呈红色。将两种染色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后,在双核细胞中的NPB上观察到红色点状的泛着丝粒探针信号。(4)NPB在正常人群的自发率为(0.56+0.69)×10-3/细胞。将受试者按性别分组,男性NPB自发率为(0.65+0.74)×10-3/细胞,女性NPB自发率为(0.46+0.62)×10-3/细胞,NPB自发率男性略高于女性(P>0.05)。按不同年龄分组,NPB自发率在20-29岁组最低,为(0.364-0.66)×10-3/细胞;40-49岁组最高,为(0.92±±0.76)×10-3/细胞;而50岁及以上组低于30-39岁组(P>0.05)及40~49岁组(P<0.05)。(5)用总照射剂量相同(5Gy)、剂量率不同的60Co Y射线照射正常人离体外周血,随着60Co γ,射线剂量率的升高,双核细胞中的NPB频率有下降的趋势。5.0与10.0Gy/min组的NPB频率较0.2、0.5、1.0、3.0Gy/min四组显着’降低(P<0.01);NPB频率在0.2、0.5、1.0、3.0Gy/min四组相互间及5.0与10.0Gy/min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6)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高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射线照射后,随着重离子12C6+吸收剂量的增加,NPB细胞数及NPB频率均显着增加,NPB频率与重离子12C6+吸收剂量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符合线性平方模型,拟合的0~8Gy范围内的剂量-效应曲线为:y=-(1.73×10-3)x2+(3.51×10-2)x(R2=0.934, P <0.01),其中x为吸收剂量(Gy),γ为NPB/细胞。NPB率在0.005-0.07/细胞时,重离子12C6+对60Coγ射线的相对生物效能(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 RBE)值为5.86-2.47,平均值为3.72。结论:(1)NPB在正常人群的自发率很低,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2)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60Co γ射线照射后,双核细胞中的NPB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对高LET射线(重离子12C6+)也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3)相同剂量、不同剂量率射线照射后,高剂量率组NPB频率低于低剂量率组;(4)在NPB上检测到泛着丝粒探针信号,提示NPB的形成可能与dic有关。双核淋巴细胞中的NPB有可能成为新的辐射生物标志物,但要成为成熟的辐射生物剂量计尚需进一步完善的系统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4-06-01)
赵骅,刘青杰[3](2013)在《双核细胞中核质桥和核芽形成影响因素的及其》一文中研究指出胞质分裂阻滞法(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CBMN)主要用来分析双核细胞中的微核,研究发现该方法还可以分析其他指标,如核质桥和核芽等。目前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NPB)及核芽(nuclear bud,NBD)分析是细胞组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NPB和NBD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有望成为新的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本文将对NPB和NBD的定义、形态特征、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3年01期)
段化伟,潘祖飞,黄传峰,梁学邈,宾萍[4](2010)在《焦炉工尿1-羟基芘水平与核质桥和核芽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焦炉工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110名焦炉工和50名非接触者,使用调查表收集职业暴露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碱水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浓度作为个体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制备涂片,计数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水平。结果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后,尿中1-羟基芘浓度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率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按尿中1-羟基芘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4组,分别为0.13~1.07组(40人)、1.16~6.77组(41人)、6.87~16.26组(39人)和16.47~72.48μmol/mol肌酐组(40人),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了不同内剂量组个体的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后,发现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核质桥和核芽率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均能较好反映职业多环芳烃暴露所致的遗传损伤效应。(本文来源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期刊2010年03期)
核质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s, NPB)是胞质分裂阻滞法(cytokinesis-block analysis, CB)制备的双核细胞中位于两个主核之间连续的桥状核质连接,是DNA错误修复、染色体重排或端粒末端融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淋巴细胞中NPB的数量随所受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环境条件培养下,NPB与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双着丝粒染色体及着丝粒环(Dicentic chromosome+Centric ring, dic+r)的频率呈正相关。NPB具有本底水平低、计数效率高、易于鉴别等特点。因此,NPB具备成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基础条件。本研究旨在对NPB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进行初步研究,为辐射损伤研究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并为NPB最终成为快速、准确的辐射生物剂量计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CB法对辐射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剂量响应范围、NPB在正常人群的本底水平、不同剂量率射线、不同种类射线对NPB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al aberration, CA)法分析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dic+r的频率,并与相同剂量照射后的NPB结果作比较;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NPB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60Coγ射线照射后,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NPB细胞数及NPB频率均显着增加,在同一个双核细胞中具有2个NPB的双核细胞数也有增加的趋势。在0~6Gy及0~1Gy范围内,NPB频率与60Coγ射线吸收剂量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均符合线性平方模型,拟合两条的剂量-效应曲线分别为:y=(1.39×10-3)x2+(4.94×10-3)x (R2=0.981, P<0.01)及y=-(2.48×10-2)x2+(5.62x10-2)x+0.336(R2=0.960, P<0.01),其中x为吸收剂量(Gy),y为NPB/细胞。(2)用0、2、5Gy60Co y射线照射人离体外周血,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dic+r及无着丝粒断片(Acentic fragment, ace)的频率均随60Coγ射线吸收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NPB的发生率远低于dic+r,dic+r与NPB在本底水平、2Gy及5Gy60Co y射线照射后发生率的比值分别为0.725、23.1及33.5;NPB率、MN率、dic+r率及ace率四者相互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3) FISH标本中,DAPI染色的双核细胞及NPB呈蓝色,Cy3标记的泛着丝粒探针的杂交信号呈红色。将两种染色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后,在双核细胞中的NPB上观察到红色点状的泛着丝粒探针信号。(4)NPB在正常人群的自发率为(0.56+0.69)×10-3/细胞。将受试者按性别分组,男性NPB自发率为(0.65+0.74)×10-3/细胞,女性NPB自发率为(0.46+0.62)×10-3/细胞,NPB自发率男性略高于女性(P>0.05)。按不同年龄分组,NPB自发率在20-29岁组最低,为(0.364-0.66)×10-3/细胞;40-49岁组最高,为(0.92±±0.76)×10-3/细胞;而50岁及以上组低于30-39岁组(P>0.05)及40~49岁组(P<0.05)。(5)用总照射剂量相同(5Gy)、剂量率不同的60Co Y射线照射正常人离体外周血,随着60Co γ,射线剂量率的升高,双核细胞中的NPB频率有下降的趋势。5.0与10.0Gy/min组的NPB频率较0.2、0.5、1.0、3.0Gy/min四组显着’降低(P<0.01);NPB频率在0.2、0.5、1.0、3.0Gy/min四组相互间及5.0与10.0Gy/min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6)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高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射线照射后,随着重离子12C6+吸收剂量的增加,NPB细胞数及NPB频率均显着增加,NPB频率与重离子12C6+吸收剂量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符合线性平方模型,拟合的0~8Gy范围内的剂量-效应曲线为:y=-(1.73×10-3)x2+(3.51×10-2)x(R2=0.934, P <0.01),其中x为吸收剂量(Gy),γ为NPB/细胞。NPB率在0.005-0.07/细胞时,重离子12C6+对60Coγ射线的相对生物效能(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 RBE)值为5.86-2.47,平均值为3.72。结论:(1)NPB在正常人群的自发率很低,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2)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60Co γ射线照射后,双核细胞中的NPB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对高LET射线(重离子12C6+)也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3)相同剂量、不同剂量率射线照射后,高剂量率组NPB频率低于低剂量率组;(4)在NPB上检测到泛着丝粒探针信号,提示NPB的形成可能与dic有关。双核淋巴细胞中的NPB有可能成为新的辐射生物标志物,但要成为成熟的辐射生物剂量计尚需进一步完善的系统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质桥论文参考文献
[1].蔡恬静.辐射诱导核质桥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
[2].赵骅.核质桥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3].赵骅,刘青杰.双核细胞中核质桥和核芽形成影响因素的及其[J].癌变·畸变·突变.2013
[4].段化伟,潘祖飞,黄传峰,梁学邈,宾萍.焦炉工尿1-羟基芘水平与核质桥和核芽的关系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