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含量论文-海波,苑颂源,黄浩然,魏航

抗坏血酸含量论文-海波,苑颂源,黄浩然,魏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坏血酸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化学,多壁碳纳米管,抗坏血酸,定量检测

抗坏血酸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海波,苑颂源,黄浩然,魏航[1](2019)在《电化学法检测水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本科生综合化学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电化学检测方法引入到本科教学实验中,设计了利用循环伏安法检测水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综合探究性实验。采用多壁碳纳米管为活性物质,通过红外光谱表征材料化学组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材料形貌特征,利用抗坏血酸在电极表面的氧化反应,通过反应电流曲线定量测定水果中抗坏血酸的含量。该实验原料贴近生活,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所涵盖电化学理论较系统,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课本上的电化学知识,涉及了部分科研类大型仪器设备,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仪器使用方法及工作机理,提高学生钻研热情。该实验可作为化学化工类本科生专业综合性实验开设。(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22期)

喻俊磊,赵淑娟,周晓晴,兰伟,匡佩琳[2](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抗坏血酸同分异构体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同时分离和测定保健食品中抗坏血酸同分异构体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样品经20g/L的偏磷酸溶液超声提取,选用资生堂CAPCELLPAKC18ADME亲水色谱柱(4.6mm×250mm,5μm)分离,以2.3g/L磷酸二氢铵水溶液(pH值2.0±0.1)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45 nm。结果该方法能很好的分离L(+)-抗坏血酸和D(-)-抗坏血酸, 2种抗坏血酸在1.0~50.0μg/mL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69%和100.34%,检出限均为0.05μg/mL。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保健食品中抗坏血酸同分异构体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李云云,李强,余宏军,蒋卫杰[3](2019)在《花期短期低氮处理对黄瓜抗坏血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营养液水培的栽培方式,以华南型黄瓜材料"9930"为研究对象,在黄瓜植株雌花开放的当天(记为0 d)对黄瓜植株分别进行3个不同供氮水平的处理(CK 12 mmol/L,T1 0 mmol/L和T2 3 mmol/L),研究在短期(7 d)低氮处理期间,黄瓜中抗坏血酸(AsA)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低氮处理(T1和T2)果实中总量抗坏血酸(T-AsA)和AsA含量最高增加了69.5%和24%,叶片中T-AsA和AsA含量最高增加了22.4%和20.7%;处理果实和叶片中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含量增加,其中葡萄糖、果糖含量增加显着,果实中木糖含量减少,处理第3 d果实中糖含量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倍。试验结果表明,短期低氮处理能够增加黄瓜中AsA和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改善果实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5期)

曾晓君[4](2019)在《氧化还原法测定抗坏血酸含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氧化还原法测定抗坏血酸含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方法建立抗坏血酸含量测定结果的参考测量程序,用"bottom-up"的方法对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进行分析,并对各不确定度分量分别进行评定。通过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进一步计算获得抗坏血酸含量测定结果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结论本方法简单可靠,为评定工业生产用抗坏血酸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王世明[5](2019)在《摘叶处理显着增加黑穗醋栗剩余叶片抗坏血酸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年第6期《摘叶处理对黑穗醋栗叶片和果实AsA-GSH循环代谢的影响》(作者刘庆帅等)报道,通过摘叶处理,探讨黑穗醋栗叶片和果实抗坏血酸(AsA)积累的关系。对3个AsA含量差异较大的品种摘除总植株叶片数50%的叶片,测定叶片和果实内AsA含量以及AsA-GSH循环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9年01期)

孙小娟,刘庆帅,员盎然,张妍,霍俊伟[6](2019)在《黑穗醋栗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黑穗醋栗果实内抗坏血酸(AsA)含量及其合成代谢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以明确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AsA含量与代谢合成相关酶之间的关系,为全面揭示黑穗醋栗果实AsA积累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不同黑穗醋栗品种(‘亚德’‘布劳德’和‘黑丰’)为试材,测定果实在幼果期、膨大期、半转色期、转色期和成熟期时还原型抗坏血酸(AsA)、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以及AsA合成与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不同品种黑穗醋栗果实大小、AsA含量以及AsA相关代谢物水平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其中‘亚德’单果重最大,为1.97 g。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总抗坏血酸(T-AsA)和AsA含量在3个品种中变化趋势一致,均在幼果期含量最高,其中‘亚德’幼果期果实中AsA含量最高,为83.17μmol·g~(-1) FW,随着果实的生长迅速下降,在成熟期降至21.28μmol·g~(-1) FW;3个品种果实中GSH和T-GSH含量随着果实发育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升高时期或增加幅度不同;GSSG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成熟果中‘黑丰’含量最低,为0.008μmol·g~(-1) FW,仅为‘亚德’的10.2%。AsA-GSH循环再生代谢中,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其中‘布劳德’果实中DHAR和MDHAR活性略高于‘亚德’和‘黑丰’;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幼果期最高,‘亚德’幼果期果实中GR活性最高(0.06μmol·min~(-1)·g~(-1) FW),之后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不断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与之相似;L-半乳糖途径的关键酶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GalLDH)活性随着果实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与AsA含量变化相一致,且‘亚德’果实中GalLDH活性在幼果期和成熟期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GalLDH与T-AsA、AsA、DHA、DHAR和MDHAR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可达0.91以上,即果实中GalLDH活性越高,果实中AsA含量也越高;DHAR和MDHAR与T-AsA、AsA间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APX与T-GSH、GSH间相关性较强。【结论】黑穗醋栗幼果期果实中AsA含量最高,且品种间差异显着;GalLDH、MDHAR和DHAR可能是黑穗醋栗果实中AsA合成代谢的关键酶,黑穗醋栗果实中AsA含量积累主要取决于GalLDH活性,说明合成途径起着更关键的作用,而AsA-GSH循环再生途径相关酶对AsA合成也有一定的贡献,黑穗醋栗高AsA含量的积累是由合成途径与循环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郑清岭,杨忠仁,张晓艳,张凤兰,郝丽珍[7](2018)在《干旱胁迫对沙芥和斧形沙芥抗坏血酸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沙芥和斧形沙芥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干旱法,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强度对其根和叶的抗坏血酸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讨沙芥属植物抗坏血酸代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揭示沙芥属植物抗坏血酸代谢方面的抗旱机理,评价沙芥和斧形沙芥抗旱性强弱。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加剧,沙芥和斧形沙芥的根和叶中抗坏血酸(ASA)、总抗坏血酸(T-ASA)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脱氢抗坏血酸(DHA)、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以及总谷胱甘肽(T-GSH)含量逐渐增加, ASA/DHA、GSH/GSSG比值逐渐降低; ASA合成途径的L-半乳糖脱氢酶(GalDH)和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GalLDH)以及再生途径的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干旱胁迫下斧形沙芥根和叶中ASA含量、GalLDH、MDHAR活性以及叶中GSH含量、GalDH、GR活性和根中DHAR活性均高于沙芥,根中GSH含量、GalDH、AAO、GR活性和叶中DHAR、AAO活性均与沙芥相近,说明干旱胁迫下斧形沙芥能够维持较高的ASA合成和再生能力,其抗坏血酸代谢能清除更多的活性氧物质,抗旱性强于沙芥。(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庆帅,孙小娟,谢禛名,郭良川,霍俊伟[8](2018)在《黑穗醋栗叶片衰老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试验以3个不同黑穗醋栗品种‘亚德’(Adelinia)、‘布劳德’(Brodtrop)和‘黑丰’(Heifeng)为材料,分析黑穗醋栗8个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幼叶到衰老叶)中的抗坏血酸(AsA)含量、合成与代谢相关酶活性,以明确叶片生长发育及自然衰老过程中AsA含量与代谢合成相关酶之间的关系,为寻找黑穗醋栗最佳叶片采摘时期、AsA含量调控及延缓叶片衰老进程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黑穗醋栗叶片中AsA含量和AsA相关代谢物水平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在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总抗环血酸(T-AsA)和AsA含量在3个品种中变化趋势一致,均在成熟期叶中达到最高,其中‘亚德’成熟期叶片中AsA含量最高(98.33μmol/g),之后随着叶片的衰老而迅速下降,在衰老后期降至34.57μmol/g。(2)在叶片生长发育进程中,L-半乳糖途径中的关键酶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GalLDH)活性变化与As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AsA-GSH循环再生代谢中,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展叶期最高,之后随着叶片的衰老而降至最低,这与AsA含量变化趋势相似,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与之正好相反;叶片H2O2含量则随着叶片的衰老逐渐增加,至衰老期达到最高。(3)GalLDH与T-AsA、AsA、氧化型抗坏血酸(DHA)、DHAR和MDHAR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即叶片中GalLDH活性越高,叶片中AsA含量也越高;DHAR与T-AsA、AsA和DHA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黑穗醋栗叶片中AsA含量于成熟期达到最高,且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GalLDH、DHAR可能是黑穗醋栗叶片AsA合成代谢的关键酶,可通过增强GalLDH和AsA-GSH循环系统相关酶活性来提高黑穗醋栗叶片中的AsA含量,进而延缓其衰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丹[9](2018)在《基于荧光硅纳米粒子分析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荧光传感技术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低成本等优点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在物质检测、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各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的研究也突飞猛进。其中,荧光硅纳米粒子(SiNPs)因其制备原料储量丰富、成本低廉、水溶性好、低毒性及生物相容性高等优点受到瞩目,基于这些优异性能,荧光硅纳米粒子在生物和化学分析领域有良好应用前景,成为目前研究热点。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对荧光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发光原理、分类特性及其应用领域进行了概述;其次,对荧光硅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对荧光分析法中的常规荧光分析法和荧光偏振法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荧光分析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可以催化多种含磷酸酯基底物的去磷酸化过程,并且对于细胞生长、凋亡进程中的信号传导和细胞内调节必不可少。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异常水平与多种疾病紧密相关,如骨骼疾病、糖尿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肝炎等。因此,建立灵敏高效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第一次利用绿色低毒且具有良好水溶性的荧光硅纳米粒子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选择性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方法。碱性磷酸酶催化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PP)水解产生的对硝基酚(PNP)是一种强吸光物质,它的吸收光谱与荧光硅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有很好的重迭,从而猝灭SiNPs的荧光。通过监测SiNPs的荧光猝灭率与酶水解产物对硝基酚含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40 U·L-1(R2=0.9951),检出限为0.30U.L-1L(S/N=3),与以往检测方法相比检出限更低。其典型抑制剂(原钒酸钠)的IC50值为86.62μmol/L。实验结果表明,该荧光探针用于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简单、快速、灵敏、选择性好的优势,成功用于人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且有望用于碱性磷酸酶抑制剂筛选。第叁部分:荧光偏振法检测抗坏血酸含量L-抗坏血酸,俗称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富含于多种水果和蔬菜中。人体内缺乏抗坏血酸会导致多种疾病,包括流感、坏血病、精神疾病乃至癌症,而抗坏血酸是一种外源性化学物质,人体无法自身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建立高效灵敏检测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型荧光硅纳米粒子与二氧化锰纳米片层材料(MnO2 nanosheets)间的吸附作用及MnO2与抗坏血酸之间氧化还原反应,利用荧光偏振法建立了一种通用快速、低成本检测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二氧化锰纳米片层具有较大的摩尔消光系数和较宽的吸收光谱,在生物传感中作为荧光猝灭剂和荧光偏振信号放大器得到广泛应用,硅纳米粒子与其吸附,体积增大,转速减小,荧光偏振信号增强。具有还原性的抗坏血酸可以还原二氧化锰,破坏其纳米片层结构,从而使SiNPs吸附减弱,荧光偏振信号降低,利用此原理检测抗坏血酸含量,线性范围为 0.03-0.1μ mol/L(R2=0.9930),检出限为 0.004 μmol/L(S/N=3)。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用样量少、选择性好等优点,并成功用于商品化果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崔玲君,孙海新,李洁,赵美丽,周延培[10](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食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样品提取方式、提取剂、流动相等条件进行改进和优化,建立了一种同步测定食品中L-抗坏血酸、D-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方法。针对果蔬样品,采用液氮冷冻研磨进行预处理,相比机械匀浆,可以显着提高提取率,减少化学试剂用量,简化前处理操作。为保护L-抗坏血酸不被氧化,在偏磷酸提取液中加入0.019 mol/L硫代硫酸钠作为保护剂,结果表明,实验无需避光操作,提取物可在4 24 h℃内保持性质稳定;采用磷酸二氢钾-癸胺缓冲盐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可以使不同构型抗坏血酸在较高浓度时依然达到基线分离。抗坏血酸在0.5 mg/L~2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4 mg/100 g。样品回收率为99.7%~107.3%,相对标准偏差为3.80%。对于准确测定食品中活性抗坏血酸的组分含量、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抗坏血酸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分离和测定保健食品中抗坏血酸同分异构体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样品经20g/L的偏磷酸溶液超声提取,选用资生堂CAPCELLPAKC18ADME亲水色谱柱(4.6mm×250mm,5μm)分离,以2.3g/L磷酸二氢铵水溶液(pH值2.0±0.1)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45 nm。结果该方法能很好的分离L(+)-抗坏血酸和D(-)-抗坏血酸, 2种抗坏血酸在1.0~50.0μg/mL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69%和100.34%,检出限均为0.05μg/mL。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保健食品中抗坏血酸同分异构体含量的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坏血酸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海波,苑颂源,黄浩然,魏航.电化学法检测水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本科生综合化学实验[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2].喻俊磊,赵淑娟,周晓晴,兰伟,匡佩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抗坏血酸同分异构体含量[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3].李云云,李强,余宏军,蒋卫杰.花期短期低氮处理对黄瓜抗坏血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4].曾晓君.氧化还原法测定抗坏血酸含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J].广东化工.2019

[5].王世明.摘叶处理显着增加黑穗醋栗剩余叶片抗坏血酸含量[J].中国果业信息.2019

[6].孙小娟,刘庆帅,员盎然,张妍,霍俊伟.黑穗醋栗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9

[7].郑清岭,杨忠仁,张晓艳,张凤兰,郝丽珍.干旱胁迫对沙芥和斧形沙芥抗坏血酸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8

[8].刘庆帅,孙小娟,谢禛名,郭良川,霍俊伟.黑穗醋栗叶片衰老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8

[9].张丹.基于荧光硅纳米粒子分析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崔玲君,孙海新,李洁,赵美丽,周延培.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食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优化[J].现代食品科技.2018

标签:;  ;  ;  ;  

抗坏血酸含量论文-海波,苑颂源,黄浩然,魏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