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贮食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广才岭,啮齿动物,大林姬鼠,行为策略
贮食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殿伟[1](2019)在《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分散贮食行为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4月~2018年11月,在东北张广才岭林区寒温带森林中,选择海林市横道河子和牡丹江市叁道林场为研究地点,以小型啮齿动物和代表性林木种子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主要啮齿动物对种子取食、贮藏、扩散和种子命运,以及啮齿动物取食、贮食行为与林木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啮齿动物与植物种子之间的互惠的协同进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采用铗捕和笼捕两种方法对主要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横道河子和叁道林场铗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6.54%和11.34%,笼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9.88%和9.04%,两种方法无差异;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啮齿动物调查的方法。叁种方法共记录啮齿动物7种。横道河子林区优势种是大林姬鼠;叁道林场林区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叁道林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横道河子,不同植被类型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存在差异。2.啮齿动物选择的种子特征。选用温带森林中同域分布的多种种子,比较不同种子之间的形态差异,并与啮齿动物取食或扩散的种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种子形态学指标和主要营养成分差异显着,且对取食者产生影响。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是基于对种子大小、种子和种仁质量及比值、种皮厚度与硬度和营养物质与其他成分等多种种子特征综合评估的结果,不能仅考虑单一因素的作用。啮齿动物红松、毛榛、蒙古栎的消耗量相对较大,而山杏和胡桃楸的选择很少。3.同域分布啮齿动物食物选择。利用大林姬鼠、黑线姬鼠、大仓鼠、棕背(?)4种啮齿动物和红松、毛榛、蒙古栎、胡桃楸、山杏、李子、毛樱桃7种树木种子进行了半自然围栏实验,探讨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生态位分化和资源利用模式。研究显示,啮齿动物都喜食红松、毛榛、蒙古栎,但对种子的选择性存在显着差异。大林姬鼠喜食蒙古栎、毛榛、红松(Ei:0.328,0.219,0.192),偏爱蒙古栎;黑线姬鼠喜食毛榛、蒙古栎、红松、毛樱桃(Ei:0.267,0.236,0.211,0.046),偏爱毛榛;棕背(?)喜食红松、蒙古栎、毛榛、毛樱桃(Ei:0.326,0.226,0.176,0.007),偏爱红松;大仓鼠喜食红松、毛榛、蒙古栎、李子、毛樱桃(Ei:0.118,0.118,0.118,0.060,0.034),对种子选择性没有其他鼠类明显。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在取食食物上具有较大重迭,但每种鼠类都具有明显的食物选择偏好,体现出共存过程中的食物生态位分化。4.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季节与生境变化。通过种子调查,分别选择春、秋两季和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林缘、次生针阔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4种不同生境,进行贮食策略季节和生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种子消耗比秋季更多更快。两个季节种子消耗速率规律一致,但消耗速率有差异。春季,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取食量更大,占55.11%;秋季,扩散的种子数量更大,占58.47%,而且秋季扩散距离更远。(2)在不同生境环境中,种子命运差异较大,人工落叶松林中种子的消耗速率最快,在林缘处消耗速率最慢,阔叶林和混交林接近。种子总消耗率分别为,红松96.69%,毛榛99.10%,蒙古栎93.07%;取食量和扩散量,红松分别为48.62%和48.07%,毛榛分别为23.32%和75.78%,蒙古栎分别为61.07和32.00%。各种生境中蒙古栎剩余的较多。在林缘处,种子取食量均最低(红松28.33%,毛榛15.83%,蒙古栎44.00%),扩散量均最高(红松59.17%,毛榛84.17%,蒙古栎48.00%)。啮齿动物扩散种子的平均距离小于6 m,不同生境中扩散距离和埋藏深度差异均显着。(3)对于同域分布的不同种子,啮齿动物会识别判断种子的特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明显的取食偏好,导致种子具有不同的命运。通常营养物质丰富且容易处理的蒙古栎种子更多被取食;营养丰富但种皮厚、硬的毛榛贮藏量更多;红松取食量和贮藏量都较多。5.优势种大林姬鼠的取食行为与分散贮食策略。以优势物种大林姬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下的取食行为、活动节律及对种子的分散贮食策略。结果表明:(1)大林姬鼠夜行性活动,最早活动时间100%都在日落后,最晚活动时间99.96%在日出前。不同月份其活动起止时间略有差异,最早活动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最晚活动时间呈现延后的趋势。取食行为谱包括运动行为(爬行、行走、跳跃)占57.96%、取食行为(觅食、取食、搬运、贮食和清理)占40.36%、警戒行为(警觉、逃离、追逐和共处)占1.68%。(2)每夜平均取食活动频次差异显着,8月7.2±2.8次/夜,9月为29.7±7.8次/夜,10月15.7±7.5次。每夜取食活动高峰在18:00~23:00,不同月份存在差异。遇到食物第1天活动频次最高,平均32.7±7.1次,随后每天的取食频次数值在10~22次之间,不同月份的趋势明显不同。取食活动与气温相关性不显着,与光照强度具有相关性。(3)具有明显的分散贮食行为,对不同种子的取食和贮藏策略不同,种子大小、种仁质量比、种皮厚度等种子特征和种子处理时间影响对种子的取食、扩散。原地取食的种子占15.09%,搬运后取食的种子占20.37%,被搬运贮藏的种子占41.20%,原地完好的种子占23.33%。取食的种子中蒙古栎(47.78%)最多,其次是红松(37.60%),毛榛最少(14.62%)。多数贮存点只贮存1颗种子,被埋藏在杂草、枯枝、落叶、灌丛、腐殖层下1~2 cm深的位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张东元,李园,李贾,张怡皓,易现峰[2](2018)在《基于Morris水迷宫探讨不同贮食行为鼠类的空间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鼠类的贮食方式(分散或集中)与其空间记忆能力有关,但有关两者的定量关系尚缺少实验证据。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分散或集中贮藏食物;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黑线姬鼠(A.agrarius)、昆明小鼠(Mus musculus)仅集中贮藏食物。利用Morris水迷宫对4种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进行了评估,以探讨其空间记忆能力与食物贮藏方式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在5 d的定位航行实验中,4种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潜伏期均呈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其中朝鲜姬鼠潜伏期最短,黑线姬鼠与社鼠次之,昆明小鼠最长。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朝鲜姬鼠、黑线姬鼠和社鼠穿越平台的次数显着大于昆明小鼠;实验鼠在目标象限内的时间比和路程比为:朝鲜姬鼠>黑线姬鼠>社鼠>昆明小鼠,但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具有分散贮藏行为的朝鲜姬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较仅具有集中贮藏行为的其它鼠种强,暗示鼠类的食物贮藏方式与其空间记忆能力有一定联系。(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东元[3](2018)在《鼠类空间记忆与贮食行为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中的鼠类通常都具有种子贮藏行为,以保证在食物短缺时有充足的食物供应。鼠类的贮藏行为主要有两种: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在一个集中的位点(如洞穴或靠近巢穴处)贮藏大量的食物被定义为集中贮藏;而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建立许多的贮藏点则被称为分散贮藏。较之集中贮藏,分散贮藏对于鼠类的能量消耗无疑是巨大的。鼠类主要依靠嗅觉、空间记忆和随机探索找回贮藏食物。由于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的鼠类同样可以依赖嗅觉找寻食物,因此,空间记忆的运用对于分散贮藏动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贮藏者熟悉自己的食物贮藏点,只有分散贮藏鼠类比其它鼠类在找回行为中更具有优势,分散贮藏行为才具有意义。虽然空间记忆在鼠类食物贮藏与找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研究相当普遍,但是不同贮藏行为鼠类的空间记忆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鼠类分散贮藏行为与空间记忆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还没有研究去探索。本研究利用围栏实验、迷宫实验与花鼠(Tamias sibiricus)补充DHA处理等方式探究不同贮藏行为鼠类的空间记忆能力差异以及具有不同空间记忆能力的花鼠贮藏强度间的差异,试图揭示鼠类空间记忆能力与其贮藏行为间的联系。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经围栏贮藏实验证明,花鼠主要以分散贮藏为主,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表现为分散贮藏与集中贮藏兼具,黑线姬鼠(A.agrariu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与昆明小鼠(Mus musculus)均只具有集中贮藏行为。2)在Morris水迷宫中,在训练阶段,朝鲜姬鼠、黑线姬鼠、社鼠与昆明小鼠的潜伏期均呈现出显着下降趋势。在测试阶段,具有分散贮藏行为的朝鲜姬鼠的表现要优于另外叁种集中贮藏鼠类;在Y迷宫实验中,在正确率、错误次数与反应时间上,花鼠(分散贮藏)的表现均为最优,朝鲜姬鼠(集中、分散贮藏兼具)表现其次,社鼠与黑线姬鼠(集中贮藏)再次,昆明小鼠最差。Morris水迷宫与Y迷宫的实验结果表明,鼠类空间记忆能力与贮藏行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散贮藏鼠类的空间记忆能力或要优于集中贮藏鼠类。3)经过补充DHA处理的花鼠,其Y迷宫的表现要显着优于对照组。且在贮藏实验中,DHA处理组花鼠的贮藏强度(22%±7%)显着高于对照组(2%±1%)。这表明花鼠的空间记忆能力与其贮藏行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较好的空间记忆或会激发花鼠更强的分散贮藏行为。4)在围栏找寻实验中,朝鲜姬鼠、黑线姬鼠与社鼠均首先找寻气味大的种子;在实验的5天中,朝鲜姬鼠找寻第2粒种子时间呈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而社鼠与黑线姬鼠的找寻时间没有明显规律;最后的测试阶段,在没有种子存在的情况下,50%的朝鲜姬鼠及30%的黑线姬鼠与社鼠依旧首先找寻原来埋有种子的沙盒。这也证明空间记忆在鼠类找回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从侧面可证明朝鲜姬鼠(兼具分散、集中贮藏)的空间记忆能力要优于黑线姬鼠与社鼠(集中贮藏)。(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杰[4](2017)在《竞争干扰对啮齿动物贮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域分布的贮食动物通常会因食物和空间资源而竞争。以往的研究表明同域分布动物的盗食行为是贮藏食物损失的主要原因。在“一对一”的竞争干扰模式中,贮食动物的贮食行为通常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然而有关同域分布的贮食动物在面对多种不同鼠类的竞争干扰时贮食行为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主要以同域分布的鼠类为研究对象,探究种内和种间竞争干扰对鼠类贮食行为的影响,揭示啮齿动物贮食行为的可塑性以及反盗食行为的多样性。以东灵山的朝鲜姬鼠(Apodemuspeninsula)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ianus)为主要实验对象,在半自然围栏中探究它们在面对同域分布的个体竞争干扰下贮食行为变化。实验主要分叁个阶段:(1)前对照组:实验鼠自由贮食;(2)实验组:引入竞争者;(3)后对照组:移除竞争者后实验鼠再次自由贮食。研究发现,(1)以朝鲜姬鼠为实验对象:与前对照组相比,在种内竞争干扰条件下实验鼠显着降低了分散贮藏比例,同时集中贮藏量显着增加。在异种竞争者社鼠和大仓鼠的干扰下,实验鼠明显降低了山杏种子的搬运量,分散贮藏和集中贮藏量均显着降低。当岩松鼠作为竞争干扰者时,实验鼠通过增加集中贮藏量以及降低分散贮藏量以防止岩松鼠盗食。此外,种内和种间竞争干扰条件下,实验鼠均将食物贮藏位点建立在第二象限的巢域附近,且明显高于其他象限,尤其是竞争者所在区域的第四象限内贮藏点分布最少。实验鼠面对社鼠和大仓鼠时山杏种子的二次搬运量比例显着增加。(2)以岩松鼠为实验对象:种内竞争干扰下实验鼠对种子的搬运量和弃置地表量均显着降低;移除竞争者后,岩松鼠的搬运量又显着高于实验组。花鼠作为竞争者时,实验鼠的种子搬运量和弃置地表量均显着较少。在面对大仓鼠时,实验鼠显着增加了分散贮藏的比例。比较贮藏点空间分布特点发现,种间干扰条件下,第二象限(巢域)内贮藏点密度均显着高于其他叁个象限,并且竞争者所在区域的第四象限贮藏点比例最低。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同域分布贮食动物的贮食、盗食和反盗食行为叁者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从而为解释同域分布的贮食动物在基于贮食行为的共存机制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俭伟[5](2017)在《种子单宁含量对鼠类贮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作为种子捕食者,对植物种子的扩散与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种子如果能成功地完成扩散,将有助于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建苗。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植物既要依赖动物传播种子,又要防御其过度捕食,不是简单的互利共生关系。环境条件、动物的体型大小、年龄和性别差异、种子的含水量、种子的内果皮厚度、大小、营养物质和次级代谢化合物含量常常被认为是决定种子扩散和贮藏的主要因素。单宁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次生酚类化合物中的一大类,能和蛋白质缩合,从而降低种子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前人对单宁含量影响鼠类贮藏行为方面作了很多的研究,但缺乏对栓皮栎种子单宁动态的研究,也没有相关的实验来验证栓皮栎种子单宁的动态变化怎样影响动物对种子的选择、贮藏和扩散。2016年3月-2017年1月,对种子雨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栓皮栎种子采样,通过Folin-Ciocalteu比色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种子雨时期和不同状态下栓皮栎种子的单宁含量;通过人工模拟鼠类的分散贮藏行为,测定贮藏过程中栓皮栎种子单宁含量的变化;并在野外和室内围栏条件下,进行鼠类对栓皮栎种子的选择和扩散实验,并对扩散前后栓皮栎种子的单宁含量进行测定;参照栓皮栎种子的单宁含量,制作不同单宁含量(0%、3%、5%、7%、10%)的人工种子,并对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进行饲喂实验,探讨种子中单宁含量对鼠类体重、食量和消化率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子雨时间的推移,种子数量先增加后降低,而单宁含量则是先降低后升高,在第20 d种子数量最多,而单宁含量最低(4.5%左右);在种子雨后期,种子单宁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第40 d时,种子单宁含量从2.5%到9.5%。2)种子越大单宁含量越低,虫蛀和发芽种子比完好种子的单宁含量高,霉变和完好种子单宁含量无差异。种子埋藏后,单宁含量变化明显,以埋藏15 d的单宁含量最低,约为4.8%;在后期,种子单宁含量变化幅度较大。3)在野外和围栏条件下,鼠类对不同单宁含量种子的处理差异明显,对照组和扩散后存留完好种子单宁含量间差异极显着,而对照组和扩散后存留虫蛀种子单宁含量间差异不显着;存留的种子单宁含量普遍较高。4)鼠类偏好选择取食低单宁含量的食物(7%以下),从单位体重取食量来看,黑线姬鼠取食5%单宁食物最多,取食量为27.5%;大林姬鼠取食7%单宁食物的量最多,取食量为33%。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子雨高峰期种子单宁含量较低,在种子雨早期和晚期种子单宁含量较高;大种子的单宁含量低,而小种子单宁含量较高;2)栓皮栎种子被鼠类分散贮藏后,单宁含量先降低后升高;3)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均优先选择和扩散单宁含量较低的种子;4)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均倾向于取食低单宁含量的人工种子。综上所述,在种子雨过程中和不同状态下,栓皮栎种子的单宁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栓皮栎对鼠类贮藏行为调节的一种策略,而鼠类对不同单宁含量种子的选择和贮藏特异性,可能是鼠类对种子单宁含量长期适应的结果。本研究有助于理解鼠类与种子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进化。(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成安[6](2016)在《性别因素及盗食者对杂色山雀贮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环境条件下食物资源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往往极不均衡,许多动物为了应对这种不均衡性引起的食物短缺,往往会在食物丰富时期出现贮食行为,而盗食现象在贮食动物中非常普遍。贮藏食物丢失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者和种间竞争者的盗食,且这种盗食行为的发生,是贮食动物贮食行为不断进化的重要选择压力,此外不同类型贮食微生境的选择与贮藏食物的保质、回收可利用性以及防止盗食等原因有关。所以开展反盗食贮食策略和贮食微生境选择的研究有助于阐释贮食行为进化的原因和对贮食鸟类的保护。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在秋季有明显的贮食行为,它的贮食方式为分散贮食,贮食微生境主要有五种,分别为:灌木根部、树皮裂缝、草丛、石缝和苔藓。本研究通过人为投食的方法,以投食点为中心,根据贮食点距投食点距离远近设定了被盗高风险区、被盗中风险区和被盗低风险区,研究个体杂色山雀在无潜在盗食者、有种内潜在盗食者、有种间潜在盗食者的情况下,在上述3个风险区贮食比例的变化,和不同情况下五种贮食微生境中贮食比例的变化,探讨个体杂色山雀基于自身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在权衡取食及贮藏过程中时间及能量的花费和收益后,其反盗食贮食策略的选择。结果如下:(1)对个体杂色山雀(n=40只)贮食策略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潜在盗食者出现与否,个体杂色山雀贮食的总体趋势大致相同,即主要将食物贮藏在中风险区,而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贮食比例较低;种间及种内潜在盗食者的出现,都会引起被盗高风险区贮食比例降低(种间潜在盗食者:F2,118=3.174,P<0.05;种内潜在盗食者:F2,118=90.475,P<0.05),低风险区贮食比例上升(种间潜在盗食者:F2,118=220.440,P<0.05;种内潜在盗食者:F2,118=15.651,p<0.05),中风险区贮食比例的变化情况则跟潜在盗食者的类别有关,种间潜在盗食者出现时,个体杂色山雀在被盗中风险区的贮食比例降低(F2,118=143.749,P<0.05),而种内潜在盗食者出现时,个体杂色山雀在被盗中风险区贮食比例不变(F2,118=0.776,P>0.05),以上结果表明个体杂色山雀对种间潜在盗食者的出现更加敏感,防范盗食的投入更大。(2)不同性别杂色山雀(雌性n=15只,雄性n=25只)在应对不同类别盗食者时的反盗食贮食策略不同。无潜在盗食者和种内潜在盗食者出现时,雄性个体杂色山雀为预防灾难性盗食发生而付出的努力较雌性个体高(无潜在盗食者:高风险区t=4.962,P<0.05;中风险区t=-0.89,P>0.05;低风险区t=-2.166,p<0.05)(种内潜在盗食者:高风险区t=-0.152,P>0.05;中风险区t=2.352,P<0.05;低风险区t=-2.287,P<0.05):种间潜在盗食者出现时,雌雄个体杂色山雀反盗食贮食策略趋于一致(高风险区t=1.361,P>0.05;中风险区t=-0.194,P>0.05;低风险区t=-1.599,P>0.05),无显着性差异。(3)叁种盗食风险下,杂色山雀(n=40只)贮食时,对五种贮食微生境的总体选择趋势为:优先选择草丛和石缝,灌木根部和树皮裂缝相对次之,而苔藓选择最少;以无潜在盗食者为对照基准组,当面临潜在盗食者出现时,距投食点距离相对较远的苔藓下贮食比例会上升(种内F2,118=237.794,P<0.05,种间F2,118=199.066,P<0.05)。进一步对比分析可知:种间潜在盗食者的出现,对杂色山雀在各贮食微生境贮食比例的选择影响,大于种内潜在盗食者出现时的影响,即杂色山雀对种间盗食者防范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4)不同性别杂色山雀(雌性n=15只,雄性n=25只)在应对不同类别盗食者时的贮食微生境选择策略不同。a.无潜在盗食者存在时,与雌性杂色山雀相比,雄性杂色山雀在石缝的贮食比例下降(t=6.384, P<0.05),树皮裂缝贮食比例上升(t=-3.867,P<0.05),其他叁种贮食微生境的贮食比例无显着性差异(灌木根部t=0.468,P>0.05;草丛t=0.466,P>0.05;苔藓(t=-0.835,P>0.05)。树皮裂缝的贮食比例上升,有利于降低冬季降雪对贮藏食物找回利用的影响,所以此情况下显示出,雄性杂色山雀对季节因素的防范付出更多的努力。b.种内潜在盗食者出现时,雌雄杂色山雀在五种微生境的贮食比例无显着性差异,选择偏好趋于一致(树皮裂缝t=1.485,P>0.05;灌木根部t=0.666,P>0.05;草丛t=0.196,P>0.05;石缝t=-1.841,P>0.05;苔藓t=-1.915,P>0.05)℃.种间潜在盗食者出现时,与雌性杂色山雀相比,雄性杂色山雀在树皮裂缝的贮食比例下降(t=2.877,P<0.05),在草丛的贮食比例上升(t=-6.995,P<0.05),而在其他叁种贮食微生境的贮食比例无显着性差异(灌木根部t=0.341,P>0.05;石缝t=0.521,P>0.05;苔藓t=-1.985,P>0.05)。草丛贮食比例的上升,可以更好的防范潜在盗食者的盗食,所以此情况下,相对于季节因素的影响,雄性杂色山雀对种间潜在盗食者的影响更加在意。(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聂佳旭[7](2016)在《阔叶红松林中西伯利亚花鼠的贮食行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西伯利亚花鼠(Tamias sibiricus)是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下重要的啮齿动物类群,它们的贮食行为与红松等植物的天然更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原始红松林分布区之一。为了解阔叶红松林中西伯利亚花鼠的贮食行为特征,我们于2013年开始,在凉水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外观察、通过跟踪观察法、样线观察法、建立人工埋藏贮点和解剖西伯利亚花鼠洞穴的方法,对西伯利亚花鼠的活动节律、食物来源、贮食过程、西伯利亚花鼠对贮点的利用情况以及两种贮食行为间关系进行研究。我们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西伯利亚花鼠的日活动节律规律:3月,西伯利亚花鼠的活动曲线为单峰型;4-6月双峰型特征明显;7、8月为双峰型向单峰型过度的类型;9-11月西伯利亚花鼠活动曲线再次转为单峰型。2.西伯利亚花鼠的主要行为包括:贮食、警戒、休息、修饰、追逐、其他,其中贮食行为观察到的频次最高,所占其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最高,为62%-64%,其余几种行为出现的次数较少,仅占2.2%-18%。3.西伯利亚花鼠的食物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为当季食物,另一部分为盗取其他动物个体贮点内食物。不同季节内植物性食物占其食物组成的95%以上。通过人工贮点模拟其他动物分散贮点发现60.45%的贮点被西伯利亚花鼠取走。4.西伯利亚花鼠表现出分散贮藏红松种子的行为,偏好在灌丛下分散贮藏食物种子。分散埋藏的贮点中72.50±16.01%为1粒、5.00±5.00%为2粒、6.67±4.08%为3粒、9.17±5.34%为4粒、2.08±2.08%为5粒、4.58±2.68%为7粒,深度在1.5-3cm之间。5.西伯利亚花鼠偏好选择针叶林型下红松为优势乔木的阳坡且具有倒木的生境作为自己的洞穴地点。入冬前西伯利亚花鼠洞内贮藏704.46±±226.83g红松籽,还贮藏有枯叶、槭树种子、山核桃、苔藓等植物材料。6.在距离洞穴30m以内,观察到的西伯利亚花鼠89.9%表现为集中贮藏行为,仅有10.1%表现为为分散贮藏行为。(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杨慧娣,王倩,王德华[8](2015)在《多巴胺对长爪沙鼠贮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爪沙鼠的贮食行为具有高低二型性。禁食诱导的贮食行为可能与中脑多巴胺(Dopamine,DA)系统有关,但尚乏证据。本文通过Fos标记相关脑区的活性,酪氨酸羟化酶(TH)标记DA神经元,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对高贮食组长爪沙鼠腹腔注射DA拮抗剂haloperidol(1 mg/kg)和对低贮食组长爪沙鼠腹腔注射DA激动剂apomorphine(0.3 mg/kg)的行为和神经变化,验证中枢DA对贮食行为的调节。结果显示,haloperidol抑制了禁食诱导的沙鼠的贮食行为,这种抑制刺激了伏隔核和尾壳核Fos-ir阳性细胞表达,但却降低了黑质区Fos-ir和Fos-ir/TH-ir的细胞表达。Apomorphine增加了禁食诱导的沙鼠的贮食行为,降低伏隔核和尾壳核Fos-ir阳性细胞表达。这些结果表明,中脑DA系统参与调节了禁食条件下长爪沙鼠的贮食行为。(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易国栋,马连杰,王海涛[9](2015)在《红隼存在贮食行为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现3处比较隐秘的小鼠尸体,随即对其做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初步判断是红隼贮存食物的现象.报告了本次红隼贮食行为的发现过程,分析了发现小鼠位置的特点,给出了红隼贮食行为的判定依据.(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梁振玲,马建章,戎可[10](2016)在《动物分散贮食行为对植物种群更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贮食是许多动物取食行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植物种子为主要贮食对象的动物来说,种子内营养物质含量、种子大小以及种子内次生化合物的含量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动物的贮食行为。动物偏爱贮藏个体较大的种子,大种子多被搬运并分散贮藏在远离种源的地方,而小种子则多被就地取食,以补充动物贮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贮食动物主要通过空间记忆、特殊路线以及贮藏点周围的直接线索等途径重新获取贮藏点内食物。在重取过程中,一些贮藏点被遗忘,其中的种子成为植物种群更新的潜在种子库。因此,分散贮食动物不仅是种子捕食者,还是种子传播者,它们对植物种子的捕食、搬运和贮藏,影响了植物种子的存活和幼苗的建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物种群的更新、分布。植物种群为了促进种子的传播,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的适应性策略,降低种子的直接被捕食率,提高种子的被贮藏率。研究动物分散贮食行为对植物种群更新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贮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互惠关系,从而认识贮食动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贮食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鼠类的贮食方式(分散或集中)与其空间记忆能力有关,但有关两者的定量关系尚缺少实验证据。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分散或集中贮藏食物;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黑线姬鼠(A.agrarius)、昆明小鼠(Mus musculus)仅集中贮藏食物。利用Morris水迷宫对4种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进行了评估,以探讨其空间记忆能力与食物贮藏方式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在5 d的定位航行实验中,4种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潜伏期均呈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其中朝鲜姬鼠潜伏期最短,黑线姬鼠与社鼠次之,昆明小鼠最长。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朝鲜姬鼠、黑线姬鼠和社鼠穿越平台的次数显着大于昆明小鼠;实验鼠在目标象限内的时间比和路程比为:朝鲜姬鼠>黑线姬鼠>社鼠>昆明小鼠,但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具有分散贮藏行为的朝鲜姬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较仅具有集中贮藏行为的其它鼠种强,暗示鼠类的食物贮藏方式与其空间记忆能力有一定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贮食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殿伟.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分散贮食行为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2].张东元,李园,李贾,张怡皓,易现峰.基于Morris水迷宫探讨不同贮食行为鼠类的空间记忆[J].兽类学报.2018
[3].张东元.鼠类空间记忆与贮食行为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4].张杰.竞争干扰对啮齿动物贮食行为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王俭伟.种子单宁含量对鼠类贮食行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7
[6].李成安.性别因素及盗食者对杂色山雀贮食行为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6
[7].聂佳旭.阔叶红松林中西伯利亚花鼠的贮食行为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6
[8].杨慧娣,王倩,王德华.多巴胺对长爪沙鼠贮食行为的影响[J].兽类学报.2015
[9].易国栋,马连杰,王海涛.红隼存在贮食行为一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梁振玲,马建章,戎可.动物分散贮食行为对植物种群更新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