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解质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共轭聚电解质,高效率
电解质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史月琴,李红霞[1](2019)在《基于《共轭聚电解质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层》的教学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由于其质轻、价廉和可大面积生产等优点而备受学术界关注。活性层材料、活性层形貌和器件结构的界面调控对于提高电池性能至关重要。主要对共轭聚电解质做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层的结构设计和光电性能的探讨,优异的界面材料能够改善活性层和电极的接触界面能级,使得更利于电荷在阴极的提取和收集,最终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通过对共轭聚电解质结构设计和光电性能的学习有利于更好地设计出更高效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5期)
钱鹏[2](2019)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进阶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首次提出“学习进阶”这一概念,并于2011年正式确定了在“学习进阶”的基础上统整科学教育课程,以确保科学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提出这一概念至今,学习进阶研究逐步成为了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且研究侧重点逐渐从理论设计走向实践应用。国内学者也逐渐意识到研究学习进阶的重要意义,期望构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来指导教学实践。首先,本文通过对“电解质溶液”学科本体知识的分析和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对高中化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确定了“电解质溶液”的核心概念: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以及盐类的水解。其次,通过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明确各个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然后再结合SOLO分类理论的相关研究,分析与每个SOLO水平认知表现特征相对应的“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各进阶目标,形成基于SOLO水平的“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内容为例,设计出围绕相应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方案,将其实施于实验班的课堂,对照班由该班原授课老师制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学实验完成后,通过后测和访谈来验证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本文应用SPSS 20.0对两个班的后测成绩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说明实施围绕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不同,实验班学生对相应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优于对照班,实验班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达到多点水平和关联水平,说明实施基于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水平。(3)在核心素养水平表现方面,实验班有更多的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以及核心素养水平1的要求。由此可见,实施基于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4)通过访谈发现两个班学生上课的感受有所差异。实验班的学生对新手型老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表达了认可,认为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对照班无论化学成绩如何,学生们上课都很认真,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的课堂难度颇高,容量较大,但对老师的教学仍然较为认可。综上可以看出,基于核心概念学习进阶设计的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习者达到更高的思维层次,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美娜,张蕾,高慧颖,宣言,任俊峰[3](2018)在《Sm~(3+),Sr~(2+)共掺杂对CeO_2基电解质性能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U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Sm~(3+),Sr~(2+)共掺杂CeO_2的离子电导率被证实可高达Sm~(3+)掺杂CeO_2离子电导率的近两倍,然而,共掺杂对CeO_2电导率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密度泛函理论+U方法,对Sm~(3+)和Sr~(2+)共掺杂的CeO_2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比Sm~(3+)或Sr~(2+)单掺杂的CeO_2体系,计算并分析了共掺杂体系的电子态密度、能带结构、氧空位形成能以及氧空位迁移能等微观属性.计算结果表明,Sm~(3+),Sr~(2+)的共掺杂对CeO_2基电解质性能的提高具有协同效应,二者的共掺杂不仅能协同抑制CeO_2体系的电子电导率,还能在单掺杂CeO_2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氧空位形成能,Sm~(3+)的存在还有助于降低Sr~(2+)对氧空位的俘获作用,而Sr~(2+)的加入则能够在Sm~(3+)掺杂CeO_2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最低氧空位迁移能,爬坡式弹性能带方法计算表明共掺杂体系的氧空位迁移能最低可达0.314/0.295 eV,低于Sm~(3+)掺杂CeO_2的最低氧空位迁移能.研究揭示了Sm~(3+),Sr~(2+)共掺杂对CeO_2电导率的协同作用机理,对进一步研发其他高性能的共掺杂电解质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苗兵[4](2017)在《聚电解质溶液相分离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电解质体系是高分子物理乃至统计物理中具有基础重要性的研究对象,电荷间长程库仑作用使得聚电解质溶液表现出众多不同于中性高分子溶液的新颖行为。本文在统计力学的框架里写出描述聚电解质溶液浓度涨落的有效自由能模型,该模型表现出Lifshitz行为,考察离子强度和链统计性对溶液相分离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对超越RPA方法的理论方法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熊贵[5](2017)在《离子—聚电解质相互作用:从泊松—玻尔兹曼理论到紧束缚离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RNA是带有很强负电性的分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尤其是高价离子,对RNA结构、动力学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非线性泊松-玻尔兹曼理论是处理离子与RNA分子与溶液离子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之一。由于平均场的近似,非线性泊松-玻尔兹曼理论很难定量预测高价离子与RNA分子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采用非线性泊松-玻尔兹曼理论、蒙特卡罗模拟和TBI模型深入研究离子与带电胶体球和RNA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和非线性泊松-玻尔兹曼理论两种方法,对半径10A,15A,20A,25A,30A表面带不同电荷的胶体球在广泛盐离子条件下,统计得到了盐离子的径向分布。通过广泛的对比蒙特卡洛模拟和非线性泊松-玻尔兹曼理论的结果,表明当带电胶体球被溶液中的离子中和到某一“临界”值,非线性泊松-玻尔兹曼理论可以定量的描述高价盐离子的径向分布。通过大量对比蒙特卡罗模拟和非线性泊松-玻尔兹曼理论的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公式来描述不同条件下的“临界”值。有趣的是,通过胶体球系统总结出的经验公式对真实的核酸分子也是适用的。2.拓展并利用紧束缚离子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带电胶体球处在盐离子溶液环境下的盐离子的径向分布和同种电荷胶体球间的平均力势进行的计算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吻合很好。进一步利用拓展的紧束缚离子模型,研究了带有高电荷密度的同种电荷胶体球处在盐离子浓度下之间平均力势的性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10-29)
[6](2016)在《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瑞典物理化学家,电离理论的创立者。由于"他解释了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阿伦尼乌斯1859年2月19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祖父是一个农民,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主任。阿伦尼乌斯3岁就开始识字,并学会了算术。17岁时入乌普萨拉大学,主修化学。1878年毕业后留校。后去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学习测量溶液电导,准备博士论文。当时只有化学家威(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6年18期)
段赛,田广军,罗毅[7](2015)在《室温下中等浓度电解质中Pt(111)电极零电荷电势的理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化学模型中,温度效应是经常被忽略的重要参量.本文采用最近发展的经典分子动力学和第一性原理杂化方法研究了室温下Pt(111)电极在0.77 mol/L NaClO_4电解质溶液中的零电荷电极电势(PZC).分子动力学结果表明,ClO_4~-弱吸附于Pt(111)表面,而Na~+则分布在整个溶液中.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轨迹,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的平均PZC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0.57 V.相较于无限稀溶液,该值正移了0.33 V.这一结果归结于ClO_4~-的弱吸附,并且趋势和实验测量值一致.计算结果同时表明,暂态PZC呈标准方差为0.60 V的准正态分布.电解质和溶剂的热运动是引起这一分布的原因.本文中的理论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双电层结构以及电催化剂的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5年12期)
董运洪,陈谙谱,赵南蓉[8](2015)在《聚电解质溶液中纳米粒子扩散系数的模耦合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耦合理论(MCT)建立了研究纳米粒子在聚电解质溶液中长时扩散系数D的介观统计方法,提出了有效的聚合物溶液动态散射函数Γpp(k,t)的约化形式.定量计算了溶液微观密度涨落对扩散系数的贡献,考察了扩散系数D对溶液浓度c及纳米粒子半径R的依赖关系,并定量分析了MCT与经典StokesEinstein(S-E)关系的偏离.结果表明,MCT方法的研究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当纳米粒子尺寸小于聚电解质特征尺寸时,其扩散系数对S-E关系明显偏离.本文建立的基于微观描述的MCT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纳米粒子在聚合物溶液中的含时扩散动力学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吕晓军,双亚静,胡凌云,刘建华,李劼[9](2015)在《铝电解质初晶温度和氧化铝溶解度的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掌握铝电解质物理化学性质是实现铝电解工艺参数协同配置和过程高效控制的前提。本文基于我国工业铝电解质的基本体系,通过Factsage软件计算系统研究了Al F3、Al2O3、Ca F2、Li F、Mg F2对铝电解质初晶温度和氧化铝溶解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Al F3含量为5wt.%~15wt.%时,各添加剂对电解质初晶温度的影响顺序为:Li F>Mg F2>Al F3>Ca F2,每添加1%的Li F、Mg F2、Al F3、Ca F2,电解质初晶温度分别降低8.5~9、5~8.4、3.5~4、2.4~3℃,且电解质中每增加1%的Al2O3,电解质初晶温度降低7℃。当Al F3含量为10wt.%~15wt.%时,各添加剂对Al2O3溶解度的影响顺序为:Li F>Mg F2>Ca F2>Al F3,且平均每添加1%的Li F、Mg F2、Ca F2、Al F3,Al2O3溶解度分别降低0.65%~0.53%、0.44%~0.46%、0.42%~0.36%、0.22%~0.33%。(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5年09期)
肖铁军[10](2015)在《电解质溶液中电荷转移过程重组能的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组能描述溶剂化效应对电荷转移过程速率的影响,是溶液相电荷转移过程的研究重点之一[1]。一方面,我们近年来发展了一种连续介质理论(分子德拜——休克尔理论)来处理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自由能问题[2]。另一方面,基于线性响应理论,溶液相电荷转移过程的重组能计算可以转化为溶解自由能的计算。结合这(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会议文集》期刊2015-08-21)
电解质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首次提出“学习进阶”这一概念,并于2011年正式确定了在“学习进阶”的基础上统整科学教育课程,以确保科学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提出这一概念至今,学习进阶研究逐步成为了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且研究侧重点逐渐从理论设计走向实践应用。国内学者也逐渐意识到研究学习进阶的重要意义,期望构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来指导教学实践。首先,本文通过对“电解质溶液”学科本体知识的分析和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对高中化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确定了“电解质溶液”的核心概念: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以及盐类的水解。其次,通过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明确各个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然后再结合SOLO分类理论的相关研究,分析与每个SOLO水平认知表现特征相对应的“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各进阶目标,形成基于SOLO水平的“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内容为例,设计出围绕相应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方案,将其实施于实验班的课堂,对照班由该班原授课老师制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学实验完成后,通过后测和访谈来验证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本文应用SPSS 20.0对两个班的后测成绩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说明实施围绕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不同,实验班学生对相应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优于对照班,实验班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达到多点水平和关联水平,说明实施基于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水平。(3)在核心素养水平表现方面,实验班有更多的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以及核心素养水平1的要求。由此可见,实施基于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4)通过访谈发现两个班学生上课的感受有所差异。实验班的学生对新手型老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表达了认可,认为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对照班无论化学成绩如何,学生们上课都很认真,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的课堂难度颇高,容量较大,但对老师的教学仍然较为认可。综上可以看出,基于核心概念学习进阶设计的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习者达到更高的思维层次,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解质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史月琴,李红霞.基于《共轭聚电解质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层》的教学理论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钱鹏.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进阶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3].陈美娜,张蕾,高慧颖,宣言,任俊峰.Sm~(3+),Sr~(2+)共掺杂对CeO_2基电解质性能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U计算[J].物理学报.2018
[4].苗兵.聚电解质溶液相分离理论[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5].熊贵.离子—聚电解质相互作用:从泊松—玻尔兹曼理论到紧束缚离子模型[D].武汉大学.2017
[6]..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J].医疗装备.2016
[7].段赛,田广军,罗毅.室温下中等浓度电解质中Pt(111)电极零电荷电势的理论模拟[J].中国科学:化学.2015
[8].董运洪,陈谙谱,赵南蓉.聚电解质溶液中纳米粒子扩散系数的模耦合理论计算[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
[9].吕晓军,双亚静,胡凌云,刘建华,李劼.铝电解质初晶温度和氧化铝溶解度的理论计算[J].轻金属.2015
[10].肖铁军.电解质溶液中电荷转移过程重组能的理论计算[C].第十四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会议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