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乙肝感染论文-李晓宏

新生儿乙肝感染论文-李晓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生儿乙肝感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孕产妇

新生儿乙肝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宏[1](2019)在《乙肝母婴阻断对乙肝病毒感染孕产妇心理状况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乙肝母婴阻断对乙肝病毒(HBV)感染孕产妇心理状况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的影响,为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8年6月在庆阳市(区)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门诊就诊或住院分娩的677例HBV感染的乙肝孕产妇为研究对象,从孕25周开始,仅采取抗病毒治疗、或仅在孕7、8、9月分别接种1剂次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 IU,或两种阻断措施同时采取。应用自拟的调查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乙肝孕产妇分别在阻断措施实施前(孕23~26周)和实施后(产后第6个月)进行问卷测评。结果乙肝孕产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1. 05%(481例)和57. 90%(392例)。乙肝孕产妇选择抗病毒治疗、注射HBIg和两种措施同时采取分别占16. 10%(109例)、48. 30%(327例)和35. 60%(241例)。不同的母婴阻断措施,乙肝孕产妇阻断后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阻断前(P<0. 01),阻断前及阻断后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 01),并且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乙肝孕产妇阻断前后SAS量表评分差值及SDS量表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仅选择母乳喂养、仅采取人工奶粉喂养和两种喂养方式同时采取分别占27. 92%(189例)、62. 18%(421例)和9. 89%(67例)。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乙肝孕产妇选择母婴阻断措施及新生儿喂养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乙肝孕产妇采用不同的母婴阻断措施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其焦虑和抑郁症状,但对乙肝孕妇所生新生儿的喂养方式选择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16期)

刘小华,叶聿程,吴珊珊,李秀香[2](2019)在《2015-2017年安溪县医院产妇HBV感染情况及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2015-2017年福建省安溪县医院HBs Ag阳性产妇和新生儿首诊接种的及时接种情况。方法选取2015-2017年在安溪县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全部产妇14 760例和新生儿14 791例,对产妇年龄、常住地、有无乙肝接种史等信息分析乙肝感染情况,对所生新生儿的首诊接种率和及时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2015-2017年共收治住院分娩产妇14 760例,1221例产妇为HBs Ag阳性,感染率为8. 27%;②HBs Ag阳性率无乙肝接种史产妇均明显高于有乙肝接种史产妇;③30岁以内,随着年龄增长,HBs Ag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在调查对象中,乙肝感染主要集中在25~35岁,感染率均> 2. 0%;④农村产妇HBs A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城镇产妇;⑤2015-2017年县医院首针接种率和及时率均高于全县水平,其中影响县医院首针接种及时率的原因主要是早产及体重过轻。结论安溪县医院2015-2017年产妇HBs Ag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孕妇产前HBs Ag筛查和管理,完善新生儿首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工作体系管理,切实提高母婴乙肝阻断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征,刘敏,梁慧超,樊银欢,梁丽[3](2019)在《乙肝病毒感染对产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免疫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产妇对妊娠结局与新生儿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7年1月30日90例产妇并依据产妇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分为观察组(感染组)和对照组(健康组),各45例,记录比较2组产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以及新生儿脐带血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妊高症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新生儿CD3~+、新生儿CD4~+、新生儿CD19~+、新生儿IgA、新生儿IgM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产妇剖宫产率、新生儿畸形、新生儿死亡发生情况、新生儿CD8~+、新生儿IgG无显着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会增加产妇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等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影响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案》期刊2019年03期)

庄景娜,杨敬虞[4](2017)在《围产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对新生儿脐带血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围产期产妇感染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对新生儿脐带血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为新生儿乙肝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彭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出生的11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围产期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取新生儿脐带血分别检测免疫因子血清IgA、IgG、IgM以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并比较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肺部感染率、黄疸发生率以及存活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IgA、IgM分别为(0.46±0.12)、(0.68±0.23)g/L,均显着高于对照组[(0.21±0.08)、(0.68±0.2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CD8~+、CD3~+、CD4~+例显着高于对照组,CD19~+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存活率96.36%,低于对照组(10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乙肝感染率、肺部感染率、黄疸发生率分别为41.82%、29.10%、10.10%,显着高于对照组(9.10%、7.2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能显着升高IgA、IgG水平,提高CD3~+、CD4~+、CD4~+/CD8~+,降低CD19~+比例,影响新生儿免疫功能,更易受到病毒感染。(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8期)

张丽,赵苏晔,唐小敏,刘淳婷,苏飞[5](2017)在《贵州省乙肝表面抗原筛检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贵州省乙肝表面抗原筛检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个市州,在4个市州中随机抽取9个县级医院作为调查单位,对调查单位内2014-01/2015-12期间住院分娩的孕妇开展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筛查,对HBs 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及脐带血标本,分离血清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 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Anti-HBs)、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c)。对HBs Ag阳性标本进行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和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e Antibody,Anti-HBe)。结果孕妇HBe Ag阳性占40.29%,HBs Ag、HBe Ag双阳性者占38.68%;527名新生儿中,33.97%为HBe Ag阳性,20.30%为HBs Ag、HBe Ag双阳性。孕妇感染HBV模式有20种,大叁阳和小叁阳占65.10%,新生儿HBV感染模式有23种,大叁阳和小叁阳占新生儿数的30.70%;162名大叁阳孕妇所生新生儿中有56.79%为大叁阳,203名小叁阳孕妇所生新生儿中有35.47%为小叁阳。结论孕妇HBs Ag、HBe Ag双阳性以及大、小叁阳感染模式是贵州省HBV母婴传播防控的重点人群。对重点人群所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h内,肌内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按0、1、6个月3针方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切断HBV母婴传播。(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王敏芝[6](2017)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感染状态与新生儿母婴传播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产妇血清学模式及血清HBV病毒载量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为HBV母婴传播阻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468例HBV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血清学模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病毒定量检测情况及主被动联合免疫1年后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率;比较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病毒定量检测情况。结果 468例HBV感染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共53例,宫内感染发生率11.32%。不同血清学模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率比较(1、3、5组与1、4、5组比较,1、3、5组与1、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5组与1、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12个月后新生儿HBV DNA定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比较,≥105组与103~105组比较、≥105组与<1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105组与<1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组及103~105组平均log病毒载量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e抗体(HBe Ag)阳性及HBV DNA高病毒载量孕产妇发生母婴传播的几率较高,对新生儿行主被动联合免疫有利于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7年11期)

杨红梅[7](2017)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筛查的HBsAg阳性孕产妇124例为实验组,HBsAg阴性孕产妇70例为对照组。124例HBsAg阳性孕产妇根据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组: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即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HBsAg,HBcAb阳性),D组(HBsAg,HBeAg阳性)。其新生儿在出生后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部分孕妇进行HBV-DNA水平检测。结果 124例HBs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为9.68%,A组、B组、C组、D组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HBV-DNA值>105基因拷贝/ml的孕产妇发生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比例高于HBV-DNA值<105基因拷贝/ml者(P<0.05)。结论乙肝大叁阳孕妇或体内HBV-DNA载量高是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联合免疫措施给予阻断。(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佩琼,陈弘星[8](2017)在《170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阻断及感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阻断及感染情况,为母婴阻断提供依据。方法抽取于我院生产的HBsAg阳性孕妇共170例,将接受被动免疫(HBlg)的72例孕妇作为观察组,未接受HBlg的98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自孕21周始,每4周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次,直到分娩。两组新生儿在出生24 h采集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定量测定。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24 h HBsAg阳性率、表面抗体保护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母乳喂养的93例新生儿中无HBsAg阳性,但HBs Ab阳性率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较高,但孕期接受HBlg可大大降低新生儿HBsAg阳性率,增加HBs Ab抗体保护率。HBsAg阳性母亲的儿童采取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接种进行传播阻断,其阻断成功率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7年06期)

张丽,赵苏晔,唐小敏,刘淳婷,苏飞[9](2016)在《贵州省乙肝表面抗原筛检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贵州省乙肝表面抗原筛检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个市州,在4个市州中随机抽取9个县级医院作为调查单位,对调查单位内2014-01/2015-12期间住院分娩的孕妇开展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筛查,对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及脐带血标本,分离血清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Anti-HBs)、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c)。对HBsAg阳性标本进行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 Ag)和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e Antibody,Anti-HBe)。结果孕妇HBe Ag阳性占40.29%,HBsAg、HBe Ag双阳性者占38.68%;527名新生儿中,33.97%为HBe Ag阳性,20.30%为HBsAg、HBe Ag双阳性。孕妇感染HBV模式有20种,大叁阳和小叁阳占65.10%,新生儿HBV感染模式有23种,大叁阳和小叁阳占新生儿数的30.70%;162名大叁阳孕妇所生新生儿中有56.79%为大叁阳,203名小叁阳孕妇所生新生儿中有35.47%为小叁阳。结论孕妇HBsAg、HBe Ag双阳性以及大、小叁阳感染模式是贵州省HBV母婴传播防控的重点人群。对重点人群所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h内,肌内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按0、1、6个月3针方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切断HBV母婴传播。(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李双杰[10](2016)在《防乙肝感染利器 规范化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大疾病。乙肝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本文来源于《江苏卫生保健》期刊2016年07期)

新生儿乙肝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调查2015-2017年福建省安溪县医院HBs Ag阳性产妇和新生儿首诊接种的及时接种情况。方法选取2015-2017年在安溪县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全部产妇14 760例和新生儿14 791例,对产妇年龄、常住地、有无乙肝接种史等信息分析乙肝感染情况,对所生新生儿的首诊接种率和及时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2015-2017年共收治住院分娩产妇14 760例,1221例产妇为HBs Ag阳性,感染率为8. 27%;②HBs Ag阳性率无乙肝接种史产妇均明显高于有乙肝接种史产妇;③30岁以内,随着年龄增长,HBs Ag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在调查对象中,乙肝感染主要集中在25~35岁,感染率均> 2. 0%;④农村产妇HBs A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城镇产妇;⑤2015-2017年县医院首针接种率和及时率均高于全县水平,其中影响县医院首针接种及时率的原因主要是早产及体重过轻。结论安溪县医院2015-2017年产妇HBs Ag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孕妇产前HBs Ag筛查和管理,完善新生儿首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工作体系管理,切实提高母婴乙肝阻断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生儿乙肝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宏.乙肝母婴阻断对乙肝病毒感染孕产妇心理状况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

[2].刘小华,叶聿程,吴珊珊,李秀香.2015-2017年安溪县医院产妇HBV感染情况及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9

[3].李征,刘敏,梁慧超,樊银欢,梁丽.乙肝病毒感染对产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免疫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观察[J].中国病案.2019

[4].庄景娜,杨敬虞.围产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对新生儿脐带血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

[5].张丽,赵苏晔,唐小敏,刘淳婷,苏飞.贵州省乙肝表面抗原筛检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

[6].王敏芝.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感染状态与新生儿母婴传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7

[7].杨红梅.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相关性[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

[8].王佩琼,陈弘星.170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阻断及感染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

[9].张丽,赵苏晔,唐小敏,刘淳婷,苏飞.贵州省乙肝表面抗原筛检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

[10].李双杰.防乙肝感染利器规范化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J].江苏卫生保健.2016

标签:;  ;  ;  ;  

新生儿乙肝感染论文-李晓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