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浅刺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浅刺法,补阳还五汤,中风偏瘫,肢体功能恢复
浅刺法论文文献综述
蔡燕,桂树虹,陈桂珠,竺嘉敏[1](2019)在《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恢复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进行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ADL)、生命质量和肢体功能评价。结果:对照组基本痊愈7例,显着进步15例,进步17例无变化11例;观察组基本痊愈10例显着进步165例,进步20例,无变化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和(78.00%),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在治疗前2组患者QLI和LSI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QLI和LSIA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QLI和LSIA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在治疗前2组患者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MBI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在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升高(P <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升高更明显(P <0.0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偏瘫采用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且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易晓英,朱荟萌,陆丽明,卓淑柔,龚东方[2](2019)在《《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刺法作用于皮部,可激发循行于皮肤之中的卫气,运行气血,抵御外邪。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九针、九刺、十二刺、五刺的描述,浅刺法可分为浅刺取气法和浅刺取血法两大类。镵针、毫针、毛刺、扬刺、直针刺、浮刺、半刺用于浅刺取气法,现今的皮肤针及皮内针属于此范畴,常用于皮肤性疾病、周围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锋针、络刺、赞刺用于浅刺取血法,现今由锋针发展而来的叁棱针多用于热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疾病等。《黄帝内经》浅刺法因四时、胖瘦、少长、病位、病性等因素而有异,浅刺治则可总结为叁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计姝媛,付于[3](2019)在《付于运用皮部浅刺法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付于主任医师运用皮部浅刺法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经验。付师认为,小儿多动症主要责之于肾,先天肾精不足,脑髓失养,导致行为异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自我控制力弱。且本病亦责之于督脉,督脉主神志疾病,故临床选取督脉皮部和足少阴肾经皮部进行浅刺,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庆茹,周顺林[4](2019)在《运用微浅刺法与中成药对进行性延髓麻痹症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在络病理论指导下运用微浅刺法结合中成药在治疗疑难病进行性延髓麻痹症(PBP)引起的吞咽不利,构音不清及呛咳等症状的短期临床疗效上,提供临床选用针刺治疗PBP时更有效的一种针刺手法。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将50例PB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治疗接受微浅刺法结合院内中成药,对照组治疗接受常规针刺法结合院内中成药。2组患者均是每日针刺1次、3次中成药口服(每次10粒),10 d为1疗程;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对2组的总有效率和有效患者症状改善的时间进行了综合观察、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和有效症状改善时间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及有效患者症状改善时间,2个疗程后2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微浅刺法在治疗疑难病PBP时疗效较常规针刺治疗疗效更为显着,说明微浅刺法在治疗PBP时安全性高、针法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痛苦性偏小,能在短期内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使患者在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得到提高,是一种较其他针刺手法治疗PBP安全性更高,优势性更强,疗效更好的针刺治疗首选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药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晓,付于[5](2019)在《皮部浅刺法治疗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验案1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是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之一,为化疗药物直接损伤周围神经系统而出现的一种神经毒性病变,是铂类、长春碱类、紫杉醇类等化疗药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1]),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或缺失,甚则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针灸在治疗化疗后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徐兆山,杨森林,卢秀玲,陈鸾,陈红霞[6](2019)在《揿针与浅刺法理论及治疗脾胃系疾病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承淡安发明了揿针,浅刺体表可调节卫气,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等;起效迅速,疗效持久;操作简单,不影响活动。揿针刺法属浅刺法范畴,浅刺法起源于《黄帝内经》,较完整详细论述浅刺法理论、手法及应用范围,包括"浮刺""半刺""扬刺""直刺""毛刺"等5种浅刺手法,为浅刺法发展奠定基础。魏晋时期形成系统化理论体系,元明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浅刺法中医理论基础系十二皮部与卫气及辨证论治,将揿针刺入皮下留针,长时间保留,产生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刺激。揿针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交感神经反射,传导到中枢,释放神经递质、相应激素、神经肽类物质,对免疫系统产生作用。揿针主要有麦粒型、图钉型两种类型。揿针可长时间留于皮下,持续刺激,强化疗效;治疗脾胃系疾病久泻、便秘、呕吐、呃逆等应用越来越广泛,均取得显着疗效。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样本研究,已逐步从临床观察向作用机制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余楚岚,易玮[7](2019)在《《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及中医文献中有关浅刺的论述,认为浅刺法之效应机制与其特殊的针刺部位及细微的针刺刺激量相关。浅刺之位在十二皮部、孙络,刺十二皮部可调卫外,刺孙络可调气血,循经络系统逐层达病所。以浅刺之量,刺激关阖枢部位,调整气机枢纽,沟通阴阳,促使气之出入升降于表里上下,达到阴平阳秘、调和气血、祛邪扶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丛漉彦,付于[8](2019)在《付于教授运用皮部浅刺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性耳聋是单耳或双耳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西医以营养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付于主任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0余年,从皮部角度治疗突发性耳聋,施"皮部浅刺法"以调整气血阴阳,疏通经络,濡养耳窍,从而达到针到病除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王思雨,付于[9](2018)在《皮部浅刺法治疗慢性苯中毒验案1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苯(Benzene,C6H6)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等毒类有机化合物。其中毒的常见临床表现为:齿龈和鼻黏膜处有类似坏血病的出血症和头晕、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思维及判断力降低等神经衰弱症。病情严重时可造成白细胞减少,甚至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1]。据调查研究发现,苯作业工人的再障、白血病、恶性肿瘤(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李琛妮,付于[10](2018)在《皮部浅刺法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外邪侵入时,皮部作为机体的卫外屏障,首当其冲,并可循经传入相应脏腑,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当脏腑、经脉出现疾病时,既可以从皮部着手来推测邪气的盛衰、疾病的浅深,还可以直接通过皮部进行治疗。通过对皮部进行浅刺来刺激皮部,以改变经络、脏腑的内在状态,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畅、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之所以取眼周阳明、督脉、太阳皮部,从整体上说,一是通过刺激皮部,以起到沟通表里,运行气血,抗御病邪的作用;二是通过刺激皮部,以通调营卫,联系人体内外,调和气血,协调五脏功能。双效合璧,标本兼治,既祛在外之风邪,又调在里之脏腑气血阴阳,故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8年03期)
浅刺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浅刺法作用于皮部,可激发循行于皮肤之中的卫气,运行气血,抵御外邪。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九针、九刺、十二刺、五刺的描述,浅刺法可分为浅刺取气法和浅刺取血法两大类。镵针、毫针、毛刺、扬刺、直针刺、浮刺、半刺用于浅刺取气法,现今的皮肤针及皮内针属于此范畴,常用于皮肤性疾病、周围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锋针、络刺、赞刺用于浅刺取血法,现今由锋针发展而来的叁棱针多用于热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疾病等。《黄帝内经》浅刺法因四时、胖瘦、少长、病位、病性等因素而有异,浅刺治则可总结为叁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浅刺法论文参考文献
[1].蔡燕,桂树虹,陈桂珠,竺嘉敏.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
[2].易晓英,朱荟萌,陆丽明,卓淑柔,龚东方.《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J].中医学报.2019
[3].计姝媛,付于.付于运用皮部浅刺法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9
[4].张庆茹,周顺林.运用微浅刺法与中成药对进行性延髓麻痹症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
[5].杨晓,付于.皮部浅刺法治疗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9
[6].徐兆山,杨森林,卢秀玲,陈鸾,陈红霞.揿针与浅刺法理论及治疗脾胃系疾病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
[7].余楚岚,易玮.《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8].丛漉彦,付于.付于教授运用皮部浅刺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9
[9].王思雨,付于.皮部浅刺法治疗慢性苯中毒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8
[10].李琛妮,付于.皮部浅刺法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J].河南中医.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