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王新安(江苏宜兴市宜城中学江苏宜兴214200)

【摘要】合作是信息时代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在此环境中学会交流、分享、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乐于合作的精神,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主动、有的放矢的师生,生生交流,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08-036-02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合作交流既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对数学教与学的一种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所需具备的一种素质。师生之间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方式进行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交流,是师生共同研究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提问,学生的听讲回答问题以及师生的共同探讨都是在进行合作交流。其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请教,通过作业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也是合作交流。这说明合作交流可以通过语言信息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书面表达或其他形式来实现。笔者通过对以上的理解,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为目的,分析了一些可行的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进行良好合作交流

1.开展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交流

应该承认,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我们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要求学生合作交流,首先教师要学会,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比如:由两位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砌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另外,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合作交流成功的基础,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呢?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学生不感兴趣,小组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开放性的内容,或者是对多数学生有困难,个人难以完成的,本身就要多人一起合作才能解决的内容。同时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方法多样、意见不统一时,或者当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不能为赶时髦而开展小组活动。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课堂无效提问、无效合作讨论过多。甚至有人误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广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不能真正体现出来。

3.教师适当指导,发展学生知识结构

在进入教师的指导阶段时,要先搜集各组汇报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去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做到有效的指导。尤其应注意的是,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一旁无所事事,须知此时是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良机。此时教师应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作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更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

二、加强生生互助,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1.建立合作小组,促进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产生合作的效应。比如:在学习华师版七年级上《数据的收集》后,教师可布置课后的一个调查任务,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合作任务和分工,调查的意图等,让学生对身边关注的事件做一份"调查报告",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规模要小一些,以4至6人为宜,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有足够的表现空间。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通过合作交流,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维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参与小组活动,加强合作交流

一般来说,课堂小组活动只占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左右,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学生自己活动时间不多。因此,教师应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抓好课外活动中的合作交流。如:布置讨论式的家庭作业,也可把强弱组合增加学生合作的频率,也可以避免小组中没有交流伙伴的现象。

3.扩大交流范围,提高交流效果

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倾向于寻找数学水平高的同学或老师探讨问题。和"高手"交流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在高手的帮助下,及时清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捷径。笔者所带班级有一名学生,比较喜欢问问题,然而他的伙伴只有数学教师,问他为何不与其他同学交流,他说同学讲的不及老师讲的清楚。然而,教师的思维因受成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限制,比较单一,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相反,学生之间的探讨可以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往往会跳出教师的思维范围,这对于数学应用和创新都有积极作用。因此,鼓励学生扩大交流的范围是有好处的。

4.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改善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活动则是以培养高素质、会学习的"学生"为宗旨。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华南师法大学数学系苏洪雨《教学中改善数学交流的实践》《中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10期

标签:;  ;  ;  

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