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论文-叶含雪,佐斌,温芳芳

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论文-叶含雪,佐斌,温芳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分类,类别特征推理,线索优势效应,本质主义

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论文文献综述

叶含雪,佐斌,温芳芳[1](2019)在《社会分类与类别特征推理中情境线索的优势效应及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认知的基础,分类与类别特征推理近年来成为了认知心理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分类与类别特征推理基于一定的线索信息,在文化环境、情感动机与信息特征等因素的作用下,不同线索维度对社会分类和推理的影响权重或优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往研究多是以性别等本质性较高的内部线索为着眼点,忽视了社会建构论的类别观与外部线索在类别加工中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叁元分类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对社会分类与类别特征推理中情境与性别线索的优势效应与稳定性进行比较探究。研究一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叁元分类范式对71名被试进行了施测,对两类任务中情境线索的优势效应及其稳定性进行初步探索。研究二进一步排除研究一中因材料的视觉凸显性差异与顺序效应等因素对线索选择产生的影响,将"任务类型"转变为被试间变量,并采用纯文字方式对材料进行呈现,对70名被试进行了施测。总体实验结果表明:(1)在分类与类别特征推理任务中,情境线索均具有相对于性别线索的优势效应。(2)对两类任务进行比较发现,分类任务中情境线索的优势效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本研究为社会分类和类别特征推理中的线索优势效应提供了社会建构论的解释模型,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分类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崔瑞芳[2](2019)在《类别归纳推理中前提单调性效应的ERP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推理(induction reasoning)涉及到基于现有知识对新客体或对象进行预测。类别归纳推理(category-based induction)指利用类别成员关系把客体或类别的现有知识拓展到新客体或类别的过程,涉及概念应用、推理和决策等,在人们日常的类别学习以及运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前提单调性效应(the premise monotonicity effect)又叫样本大小效应(the sample size effect),是类别归纳推理中较稳定而又显着的心理效应,它指类别归纳推理结论成立的强度随着前提样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先前研究已探索该效应的行为学特征,但前提单调性效应的认知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进行3个子实验,在基于语义的类别归纳推理任务中,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s)依次测量了迫选任务(“强”或“弱”)和李克特4点评分任务(4-point Likert Scale,1-4评分)中类别归纳推理前提单调性效应的ERPs特征。并采用行为研究探索类别归纳推理任务与分类任务在行为学上的差异,进一步证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研究一在基于语义的类别归纳推理任务中,通过操纵前提样本大小(单前提[S]vs.双前提[T])和结论的一致性(结论一致[+]vs.结论不一致[-]),分别测量在结论一致和结论不一致的条件下,前提单调性效应(或样本大小效应)的ERPs特征。实验要求被试根据前提判断推论强度的强弱(“强”或“弱”)。行为结果重复了先前研究结果: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低的“正确”率。另外,结果发现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长的反应时,但两条件的判断标准无显着差异。ERP结果证明两个ERP指标与类别归纳推理的前提单调性效应有关:(1)S前提推论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前部N400(FN400,250-450 ms)波幅;(2)S前提推论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连续负波(sustained negativity:SN,450-650ms)。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修改实验范式的细节,要求被试根据前提判断类别归纳推论强度(1-4评分)。行为结果基本重复了研究一的结果: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不确定”的反应强度(“比较强”或“比较弱”)、更低的“正确”率和更长的反应时。另外,结果也发现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严格的判断标准。ERP数据也发现了与研究一类似的结果:(1)在结论一致条件下,S前提推论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FN400(250-450 ms)波幅;(2)S前提推论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SN(450-1050 ms)。研究叁采用与研究二相似的实验任务,但实验要求被试根据前提进行分类。结果证明在S+、S-和T-条件下,分类任务比归纳推理任务具有更“确定”的反应强度(“非常强”或“非常弱”)和更短的反应时。在T+条件下,分类任务和归纳推理任务的反应强度和反应时无显着差异。而两任务的“正确”反应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总体来说,本研究结果证明了除了T+条件,分类任务和归纳推理任务具有显着差异。3个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在类别归纳推理任务中:(1)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不确定”的反应强度和更低的“正确”率,基本重复了前提单调性效应;(2)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长的反应时和更严格的判断标准,这一结果证明前提单调性效应受到证据累积速度和判断标准的影响;(3)S前提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FN400波幅,反映了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低的整体相似性、认知相关性和概念流畅性;(4)S前提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SN成分,反映了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复杂的推理驱动整合和解释过程。我们的发现提供了对语义类别归纳推理中前提单调性效应的复杂时间过程的理解,并证明了前提单调性效应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张业丹[3](2019)在《儿童社会分类和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别知识包括分类和类别特征推理两大重要功能,以往研究常将二者分开研究,并且多集中于自然类别的研究,有关社会类别研究相对缺乏。并且,在5岁儿童如何进行类别与特征关系内外解释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叁个研究探讨了5、6岁儿童是否能根据性别、贫富等分类维度进行社会分类、特征推理以及如何对类别与特征关系进行解释。实验一目的在于探索儿童能否根据性别和贫富线索进行社会分类进而产生偏好,以及依据性别、贫富进行特征推理。选取5岁、6岁分别完成社会偏好、交友意愿、特征推理任务,研究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已经能根据贫富和性别进行分类,表现出更加偏好拥有高财富的个体和与自己同性别的个体,在交友选择上也更愿意与拥有高财富个体以及与自己同性别个体交友。在特征推理任务中,学龄前儿童认为拥有高财富的个体和与自己同性别的个体朋友更多。研究二选取5岁、6岁儿童,采用叁元分类任务和叁元归纳任务通过同时呈现类别和环境两种信息让被试选择依据哪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推理。结果发现:提供给被试他人财富信息与生活环境时,无论是分类阶段还是推理阶段被试的选择都没有明显倾向性。提供给被试他人性别和环境时,被试在分类和特征推理中都更多地选择性别。研究叁采用结构理论中的研究范式,选取5岁与6岁两个年龄段儿童是否能对类别与特征关系进行外在解释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发现:无论是贫富还是性别,被试都认为外在观条件比内在观条件下人的行为特征更具有可变性。也就是说被试能认识到制约类别与特征关系的外在因素。本研究通过叁个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社会分类阶段,5、6岁儿童已经具备贫富意识和性别意识。他们能根据贫富和性别进行社会分类,表现出对拥有高财富个体的偏好和同性别成员的偏好,并且更愿意与拥有高财富儿童和同性别的儿童交朋友。(2)在类别特征推理阶段,5、6岁儿童能够基于性别和贫富类别线索对他人进行特征推理。(3)无论是分类阶段还是特征推理阶段,儿童都更倾向于选择性别作为依据,倾向于对类别做内在解释;但是对于贫富和环境,儿童则没有明显倾向。(4)在如何类别与特征关系的解释问题上,无论是性别还是贫富在提供给儿童外在解释条件情形下,他们都能认识到外在环境因素对类别与特征关系的影响,能够对类别与特征关系进行外在解释。(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万欣[4](2019)在《类别标签、知觉特征和功能特征对4-6岁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推理是从特定的事件、事实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实推论的过程,它是儿童产生新知识有力而有效的工具。过去关于儿童归纳推理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到底是一种原始偏好还是逐渐发展的,以及在儿童的归纳推理中到底是类别标签还是知觉特征占据主导地位。以往关于儿童归纳推理的观点通常割裂地看待类别信息和知觉相似性对儿童归纳推理的作用,但Fisher(2015)提出的归纳推理的知觉和表征相似性理论则认为,儿童的归纳推理是知觉相似性和表征相似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觉相似性是指直接观察到的对象的特征相似性,表征相似性是指存储在记忆中的关于对象的特征相似性。儿童在真实物品的环境中长大,真实物品的功能特征可能是儿童形成对真实物品表征的关键线索,表征相似性对儿童的归纳推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关于功能特征是如何影响儿童归纳推理的目前仍不清楚。为了更全面的探究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到底是一种原始偏好还是逐渐发展的,以及类别标签、知觉特征和功能特征是如何影响儿童归纳推理的,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均采用经典的叁角范式,使用的实验材料沿用Godwin和Fisher(2015)的实物图片,预实验对实验材料的熟悉度进行校准,以确保所使用的材料均为儿童非常熟悉的真实物品。实验一考察了儿童归纳推理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类别标签、知觉特征和功能特征对叁个年龄组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实验采用3(年龄:4岁、5岁、6岁)x4(标签和特征类型:无标签、类别标签、知觉特征、功能特征)的被试间设计。实验结果显示,4岁儿童基于相似性归纳推理的成绩比基于类别归纳推理的成绩更好,而5岁、6岁儿童基于类别归纳推理的成绩比基于相似性归纳推理的成绩更好;知觉特征有利于4-6岁儿童基于相似性的归纳推理,类别标签有利于4-6岁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功能特征有利于6岁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实验二考察了目标样例数量对4岁儿童基于类别归纳推理的影响。实验采用2(目标样例数量:1个、2个)x3(标签和特征类型:无标签、类别标签、功能特征)的被试间设计。实验一结果显示,4岁儿童难以基于类别进行归纳推理,前人研究证明,增加目标样例可以帮助儿童基于类别进行分类(Graham et al.,2010;Vukatana et al.,2015)。实验二想要探究增加一个目标样例是否可以帮助儿童理解类别概念,从而帮助4岁儿童基于类别进行归纳推理。实验结果显示,增加一个目标样例后4岁儿童能够基于类别进行归纳推理。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是逐渐发展的,而不是一种“原始偏好”。4岁儿童更倾向于基于相似性归纳推理,5岁和6岁儿童更倾向于基于类别归纳推理。4-5岁很有可能是儿童基于类别归纳推理发展的关键期。(2)知觉特征有利于4-6岁儿童基于相似性的归纳推理;类别标签有利于4-6岁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功能特征有利于6岁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但对4岁和5岁儿童影响不大。(3)当类别标签和知觉相似性明显相冲突的情况下,4-6岁儿童都能够基于类别进行归纳推理;当功能特征和知觉相似性相冲突的情况下,只有6岁儿童才能够基于类别归纳推理。(4)相比较于知觉特征和功能特征,类别标签更有利于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相比较于类别标签和功能特征,知觉特征更有利于儿童基于相似性的归纳推理。(5)对4岁和5岁儿童来说,类别标签比功能特征更有利于儿童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而对6岁儿童来说,两者差异不大。(6)增加一个目标样例可以帮助4岁儿童基于类别归纳推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1)

李婧,陈安涛,陈杰,龙长权[5](2016)在《词语型类别属性归纳中分类与属性推理过程的时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前的研究中没有清晰分离类别属性归纳任务中分类过程与属性推理过程的ERP特征。本研究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通过在词语型类别属性归纳任务的结论呈现阶段分开呈现结论类别和结论属性,探讨了类别属性归纳中分类过程和属性推理过程的ERP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在结论类别呈现阶段,结论无关类别比结论关联类别诱发了更大的N400,表明N400与类别属性归纳中的语义分类过程密切相关。在结论属性呈现阶段,无论是在类别关联还是在类别无关条件下,不一致属性比一致属性均诱发了更大的前部N2成分,反映了属性知觉上的失匹配或规则的违背。随后,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口发现,一致属性比不一致属性在前部脑区诱发了更大的类似于P3a的正偏转,反映了对一致属性的更多关注。同时,实验还发现,当结论类别与前提类别关联时,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口,一致属性比不一致属性在后部脑区也诱发了更大的类似于P3b的正偏转,反映了推理预期的满意程度;随后,在400~600 ms的时间窗口,不一致属性比一致属性在后部脑区诱发了更大的正偏转,这与推理规则的违反相关。(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骆翠玉[6](2013)在《因果关系及典型性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别特征推理是已知某项目所属的类别及部分特征,推测它的某个未知特征。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因素有典型性和因果关系,但是目前对其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本文着重从影响类别特征推理的因素典型性和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一在控制典型性的情况下,探讨因果关系及推理方式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采用两个实验,实验一从一因多果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2(有无因果关系组:有因果关系、无因果关系)×2(作答方式:选项、百分数)×3(推理方式:原因推结果、结果推原因、结果推结果)的叁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是有无因果关系、作答方式和推理方式,其中有无因果关系和作答方式是被试间变量,推理方式是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类别特征推理成绩即类别特征推理值。实验二从一果多因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2(有无因果关系组:有因果关系、无因果关系)×2(作答方式:选项、百分数)×3(推理方式:原因推结果、结果推原因、原因推原因)的叁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是有无因果关系、作答方式和推理方式,其中有无因果关系和作答方式是被试间变量,推理方式是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类别特征推理成绩即类别特征推理值。研究二探讨典型性和因果关系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原因性质和典型性与结果性质和典型性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同样的采用两个实验,实验叁从一因多果的因果内容即结果性质及典型性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2(结果性质:产生、抑制)×2(作答方式:选项、百分数)×2(典型性:高、低)×2(是否含有原因特征:含有、不含)的四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是结果性质、作答方式、典型性和是否含有原因特征,其中结果性质和作答方式是被试间变量,典型性和是否含有原因特征是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类别特征推理成绩即类别特征推理值;实验四从一果多因的因果内容即原因性质及典型性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采用2(原因性质:合取、析取)×2(典型性:高、低)×2(结果特征方向:正、负)的叁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是原因性质、典型性和结果特征方向,其中原因性质是被试间变量,典型性和结果特征方向是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类别特征推理成绩即类别特征推理值。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因果关系会影响类别特征推理;(2)作答方式作为一种框架效应会对类别特征推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被试思考的深入这种框架效应不断的消失;(3)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两种因果关系类型下,人们都比较看重原因特征:(4)结果性质下人们进行类别特征推理是同时考虑结果性质和典型性;(5)原因性质下人们进行类别特征推理时典型性效应被破坏,人们进行类别特征推理时主要考虑原因性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刘凤英,姚志刚,李红[7](2011)在《类别标签与典型性程度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学习-测试二阶段实验范式,探讨了类别标签及典型性程度对类别特征推理任务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类别标签及典型性程度都会影响类别特征推理任务,而且,类别标签及典型性程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典型性程度为高条件下类别标签对类别特征推理任务的影响要高于典型性程度为低条件,类别标签匹配条件下典型性程度对类别特征推理任务的影响要高于类别标签不匹配条件。(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刘凤英,姚志刚,李红[8](2010)在《类别特征推理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类及类别特征推理是类别知识的两大重要功能。研究表明,两种任务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因此,探讨类别特征推理的认知及神经机制对于拓展类别相关理论非常重要。已有研究发现,类别标签、典型性程度以及类别特征间的因果关系都会影响类别特征推理任务,而且,类别特征推理任务与分类任务的神经基础不同。未来研究方向应当关注类别标签以及类别特征间的因果关系分别与典型性程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未来神经机制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应当设计更符合自然情境下的特征推理任务范式。(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0年12期)

郑海燕,莫雷[9](2010)在《多类别情境中类别特征的相似性与竞争性对特征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在多类别情境中新项目与类别成员的关系对特征推理的影响。共包括两个实验,被试是212名大一学生。实验1与实验2分别探讨类别特征的竞争性与相似性对特征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当非靶类别中目标与关键特征维度是否结合及是否预先归类时,类别特征的相似性与竞争性影响特征推理,验证了类别学习的特征概率模型。(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郑海燕,莫雷[10](2010)在《双类别情境中类别特征的相似性与竞争性对特征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在双类别情境中新项目与类别成员的关系对特征推理的影响。共包括两个实验,被试是126名大一学生。实验1与实验2分别探讨类别特征的相似性与竞争性对特征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匹配特征数量越多,匹配特征概率越低,特征推理的正确率就越高;对立特征数量越多,对立特征概率越高,特征推理的正确率就越低。验证了类别学习的特征概率模型。(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归纳推理(induction reasoning)涉及到基于现有知识对新客体或对象进行预测。类别归纳推理(category-based induction)指利用类别成员关系把客体或类别的现有知识拓展到新客体或类别的过程,涉及概念应用、推理和决策等,在人们日常的类别学习以及运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前提单调性效应(the premise monotonicity effect)又叫样本大小效应(the sample size effect),是类别归纳推理中较稳定而又显着的心理效应,它指类别归纳推理结论成立的强度随着前提样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先前研究已探索该效应的行为学特征,但前提单调性效应的认知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进行3个子实验,在基于语义的类别归纳推理任务中,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s)依次测量了迫选任务(“强”或“弱”)和李克特4点评分任务(4-point Likert Scale,1-4评分)中类别归纳推理前提单调性效应的ERPs特征。并采用行为研究探索类别归纳推理任务与分类任务在行为学上的差异,进一步证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研究一在基于语义的类别归纳推理任务中,通过操纵前提样本大小(单前提[S]vs.双前提[T])和结论的一致性(结论一致[+]vs.结论不一致[-]),分别测量在结论一致和结论不一致的条件下,前提单调性效应(或样本大小效应)的ERPs特征。实验要求被试根据前提判断推论强度的强弱(“强”或“弱”)。行为结果重复了先前研究结果: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低的“正确”率。另外,结果发现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长的反应时,但两条件的判断标准无显着差异。ERP结果证明两个ERP指标与类别归纳推理的前提单调性效应有关:(1)S前提推论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前部N400(FN400,250-450 ms)波幅;(2)S前提推论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连续负波(sustained negativity:SN,450-650ms)。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修改实验范式的细节,要求被试根据前提判断类别归纳推论强度(1-4评分)。行为结果基本重复了研究一的结果: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不确定”的反应强度(“比较强”或“比较弱”)、更低的“正确”率和更长的反应时。另外,结果也发现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严格的判断标准。ERP数据也发现了与研究一类似的结果:(1)在结论一致条件下,S前提推论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FN400(250-450 ms)波幅;(2)S前提推论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SN(450-1050 ms)。研究叁采用与研究二相似的实验任务,但实验要求被试根据前提进行分类。结果证明在S+、S-和T-条件下,分类任务比归纳推理任务具有更“确定”的反应强度(“非常强”或“非常弱”)和更短的反应时。在T+条件下,分类任务和归纳推理任务的反应强度和反应时无显着差异。而两任务的“正确”反应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总体来说,本研究结果证明了除了T+条件,分类任务和归纳推理任务具有显着差异。3个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在类别归纳推理任务中:(1)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不确定”的反应强度和更低的“正确”率,基本重复了前提单调性效应;(2)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长的反应时和更严格的判断标准,这一结果证明前提单调性效应受到证据累积速度和判断标准的影响;(3)S前提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FN400波幅,反映了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低的整体相似性、认知相关性和概念流畅性;(4)S前提比T前提推论诱发更大的SN成分,反映了S前提比T前提推论具有更复杂的推理驱动整合和解释过程。我们的发现提供了对语义类别归纳推理中前提单调性效应的复杂时间过程的理解,并证明了前提单调性效应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论文参考文献

[1].叶含雪,佐斌,温芳芳.社会分类与类别特征推理中情境线索的优势效应及稳定性[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崔瑞芳.类别归纳推理中前提单调性效应的ERP特征[D].西南大学.2019

[3].张业丹.儿童社会分类和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万欣.类别标签、知觉特征和功能特征对4-6岁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9

[5].李婧,陈安涛,陈杰,龙长权.词语型类别属性归纳中分类与属性推理过程的时间特征[J].心理学报.2016

[6].骆翠玉.因果关系及典型性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刘凤英,姚志刚,李红.类别标签与典型性程度对类别特征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

[8].刘凤英,姚志刚,李红.类别特征推理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0

[9].郑海燕,莫雷.多类别情境中类别特征的相似性与竞争性对特征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

[10].郑海燕,莫雷.双类别情境中类别特征的相似性与竞争性对特征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

标签:;  ;  ;  ;  

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论文-叶含雪,佐斌,温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