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冲击波论文-孙玉石

荒原冲击波论文-孙玉石

导读:本文包含了荒原冲击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原》,诗人群,艾略特,现代派

荒原冲击波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石[1](2009)在《《荒原》冲击波下现代诗人们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进东西文化开放性交流融汇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诗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本身,就不可能是全盘的整体性的肯定。适应表现自己和创新艺术的需要,他们表现了对于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契合点的无止境的寻求。正是由于这种艺术发展机制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期刊2009-10-01)

周海霞[2](2009)在《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诗派对“荒原冲击波”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中国诗坛,受到了一股被称之为“荒原冲击波”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现代派诗人群在接受这股“荒原冲击波”的影响时,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意识及审美情趣都透露出《荒原》的影子,这是“五四”之后的新诗发展中出现的第一个最大的现代性的“冲击波”。卞之琳、何其芳、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在这段时期受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艾略特的影响颇深,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追求知性、冷峻的风格倾向。但这种影响在30年代现代派诗人身上更多的表现在在诗艺层面,这就显现出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文化过滤机制的作用。本文力图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和接受理论,分析研究现代诗派接受“荒原冲击波”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一接受过程中包括传统文化、现实语境等方面过滤机制的作用。同时探讨现代派诗人借助于对异质文学的接受,在反观自己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既没有照搬西方文学创作模式,也没有完全回归纯粹的中国诗歌传统,而是借此创作出了新质的中国现代诗歌。这种新质的中国现代诗歌正是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碰撞下的产物,也是现代作家的创作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周海霞[3](2008)在《文学接受和文化过滤——论卞之琳对“荒原冲击波”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中国诗坛,受到了一股被称之为"荒原冲击波"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直接催生了现代诗派。卞之琳在这段时期受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艾略特的影响颇深,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追求知性、冷峻的风格倾向。但这种影响在卞之琳身上更多的表现在在诗艺层面,这就显现出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文化过滤机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08年01期)

谢中山[4](1995)在《荒原冲击波下的卞之琳──兼论卞之琳诗的智性探求》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原冲击波下的卞之琳──兼论卞之琳诗的智性探求谢中山中国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建立在中西诗歌文化的融汇点上。可以说,新诗发展的过程,就是它不断地吸收异域的营养以充实自身的现代化过程。尤其作为新诗流派中的前卫艺术──中国现代诗歌。卞之琳、戴望舒、何...(本文来源于《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2期)

孙玉石[5](1989)在《《荒原》冲击波下现代诗人们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进东西文化开放性交流融汇的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国现代诗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本身,就不可能是全盘的整体性的肯定。适应表现自己和创新艺术的需要,他们表现了对于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契合点的无止境的寻求。正是由于这种艺术发展机制的作用,作为意象派诗歌运动高潮过去之后新崛起的另(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1989年01期)

荒原冲击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中国诗坛,受到了一股被称之为“荒原冲击波”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现代派诗人群在接受这股“荒原冲击波”的影响时,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意识及审美情趣都透露出《荒原》的影子,这是“五四”之后的新诗发展中出现的第一个最大的现代性的“冲击波”。卞之琳、何其芳、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在这段时期受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艾略特的影响颇深,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追求知性、冷峻的风格倾向。但这种影响在30年代现代派诗人身上更多的表现在在诗艺层面,这就显现出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文化过滤机制的作用。本文力图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和接受理论,分析研究现代诗派接受“荒原冲击波”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一接受过程中包括传统文化、现实语境等方面过滤机制的作用。同时探讨现代派诗人借助于对异质文学的接受,在反观自己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既没有照搬西方文学创作模式,也没有完全回归纯粹的中国诗歌传统,而是借此创作出了新质的中国现代诗歌。这种新质的中国现代诗歌正是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碰撞下的产物,也是现代作家的创作的必由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原冲击波论文参考文献

[1].孙玉石.《荒原》冲击波下现代诗人们的探索[C].《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2009

[2].周海霞.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诗派对“荒原冲击波”的接受[D].苏州大学.2009

[3].周海霞.文学接受和文化过滤——论卞之琳对“荒原冲击波”的接受[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

[4].谢中山.荒原冲击波下的卞之琳──兼论卞之琳诗的智性探求[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5].孙玉石.《荒原》冲击波下现代诗人们的探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

标签:;  ;  ;  ;  

荒原冲击波论文-孙玉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