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因子(MK)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

中期因子(MK)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

吴晓燕1陆晓媛2(通讯作者)

(1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连云港222000)

(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徐州221002)

【摘要】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中期因子(sMK)在正常子宫内膜组(NE)、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组(EIN)、子宫内膜腺癌组(EC)中的表达,探讨中期因子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关系和意义。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中期因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084-02

1.研究目的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危害女性健康的第三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均有增高的趋势,目前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预防措施相对滞后。有学者研究表明其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中期因子(midkine,MK)是一种新的肝素结合性生长分化因子。MK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MK在子宫内膜癌表达情况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国外报道也不多。

我们通过测定MK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来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机制。同时结合其术前、术后不同时期外周血MK水平的变化,为MK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记物应用于子宫内膜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术后随访等提供理论基础。

2.研究材料

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54.20±7.91岁(41~78岁),其中≤50岁的患者9例,>50岁的患者21例;Ⅰ期和Ⅱ期共19例(Ⅰ期14例,Ⅱ期5例),Ⅲ期11例;子宫内膜癌按组织学分级:高分化11例,中低分化19例;组织学分型均为腺癌;淋巴结转移11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9例;肌层浸润程度无或≤1/2肌层的标本12例,>1/2肌层的标本18例。根据妇产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取同期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5例(因阴道出血诊刮病检示增生期样子宫内膜),平均年龄53.10±4.38岁(35-55岁)。2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平均年龄54.00±8.68岁(34-66岁),各组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内膜癌组30例,EIN组20例,正常对照组15例(其中子宫内膜癌组需手术前一天和术后第七天两次采集标本)分别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所有标本静置半小时后以2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上层血清标本于-80℃保存,待成批测定,避免反复冻溶。

本研究的实验试剂为人MKELISA试剂盒(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组成(2-8℃干燥保存):(1)酶标板96孔;(2)10×标本稀释液1瓶12.0ml;(3)标准品2瓶各8.0ng;(4)第一抗体工作液12ml;(5)酶标抗体工作液12ml;(6)20×浓缩洗涤液50ml;(7)底物工作液12ml;(8)终止液12ml。

3.研究方法

3.1ELISA步骤

从冰箱中取出试剂盒,血清标本,以平衡至室温;加样;洗板;加入第一抗体工作液;洗板;加入酶标抗体工作液;洗板;加入底物工作液;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在30分钟内用酶标仪在450nm处测吸光值。

3.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各组sMK浓度的比较用Games-Howell法分析,手术前后的sMK浓度的比较用t′检验;子宫内膜癌患者sMK的表达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用t′检验。所有检验结果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研究结果

4.1各组血清sMK的测定结果,见表1。

sMK血清测定>1.5ng/ml为阳性结果(ELISA试剂盒说明书)如下表所示,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病例的平均值为0.31±0.09ng/ml,20例EIN的平均值为1.54±0.14ng/ml,30例子宫内膜癌(术前)的平均值为2.14±0.89ng/ml,各组间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各组血清sMK的测定结果

sMK(术前)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肿瘤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患者的年龄大小无关(P>0.05)。

4.3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与术后sMK的比较,见表3。

表3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与术后sMK的比较(x-±s)

组别例数血清MK浓度(ng/ml)t′P值

术前302.14±0.898.5660.000

术后300.69±0.07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清MK值为2.14±0.89ng/ml,术后血清MK值为0.69±0.07ng/ml,t′为8.566,术前sMK明显高于术后sMK,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研究讨论及展望

当前,探索与子宫内膜癌有关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非常必要,也成为子宫内膜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MK是一个新的肝素结合生长/分化因子。它首先作为一个维甲酸诱导基因的产物被鉴别出来(维甲酸诱导基因在维甲酸诱导胚胎癌干细胞分化的早期表达增加)。为了阐明MK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我们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0例子宫内膜癌组、2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组、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中患者血清MK表达及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MK含量测定,并结合了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肌层浸润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子宫内膜癌病程发展过程中,sMK含量呈明显的递增趋势;而术前外周血清中MK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大小、分级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I、Ⅱ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血清MK浓度明显低于Ⅲ期子宫内膜癌,这与Tanabe等[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些结果表明血清MK的水平随着肿瘤的进展而升高,由此可见,比起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其它指标,血清MK可能是更有用作为临床随访的指标。另有国外学者[3-4]检测了食道癌、胃癌患者血清MK水平,并把术前和术后第七天血清MK浓度做了比较,发现术后血清MK浓度明显小于术前血清MK浓度,发现血清MK可用于肿瘤疾病的诊断,且敏感性高于其他常规指标,是一个较好的肿瘤血清标志物。国内专家崔树勋等[5]报道,高水平的血清MK与喉癌不良预后相关,血清MK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喉癌病人的生存期的一个临床指标,且在他的研究中,术后血清MK水平明显下降。这表明血清MK可能在监测疗效与癌症复发转移上有很大意义。

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病人术前和术后第七天血清MK值,发现患者术后血清MK值明显下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MK值以发现早期患者,同时用于诊断、疗效、复发的检测。综上,MK的血清学检测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子宫内膜癌早期,患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水平MK蛋白表达,而且手术后患者血清MK明显下降,这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预后判断及术后随访等提供了广阔前景。但MK基因具体的致瘤机理、MK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MK受体精确结构,以及针对子宫内膜癌的MK基因诊断与治疗有待进一步尝试。

参考文献

[1]IkematsuS,YanoA,AridomeK,etal.Serummidkinelevelsareincreasedinpatientswithvarioustypesofcarcinomas[J].BrJCancer,2000,83(6):701-706.

[2]TanabeK,MatsumotoM,IkematsuS,etal.Midkine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inendometrialcarcinoma[J].CancerSci,June2008,99(6):1125–1130.

[3]HideakiS,YoshihiroN,MasatoshiT,etal.Preoperativeserummidkineconcentrationisaprognosticmarkerforesophagealsquamouscellcancinoma.CancerSci,2003July,94(7):628-632.

[4]YulciObata,ShogoKikuchi,YingsongLin,etal.Serummidkineconcentrationandgastriccancer.CancerSci,2005,96:54-57.

[5]崔树勋,滕博,金春顺,等.喉癌病人外周血中期因子水平与喉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Feb.11(1):14-16.

标签:;  ;  ;  

中期因子(MK)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