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子思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书院,孔子,丕绪,孔丘(前551-前479)
子思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乔,王立贵[1](2012)在《渥命其承 茂隆丕绪——论子思子及其书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繁花似锦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学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独树一帜,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孟子作为儒学文化的创始者和发展者一直受到世人的景仰,被人们尊为"至圣"和"亚圣"。子思子作《中庸》,上承孔子、曾子,下启孟子,作为儒学文化发展史上的承启之人功不可没。其历史光环虽然没有孔子、孟子大,但能被后人尊为"述圣",亦反映了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颂扬。(本文来源于《山东档案》期刊2012年05期)
廖群[2](2012)在《楚简《缁衣》、子思子与引《诗》证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诗》证说是《诗经》特有的传播现象之一,这一现象在儒家和经学着述中尤为突出。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显示,子思子在引《诗》证说这一着述模式的形成和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廖群[3](2011)在《楚简《缁衣》、子思子与引《诗》证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诗》证说强化于何时《诗经》曾经是周代礼乐之乐,春秋以降,其歌词又成为赋诗言志和称引说事的材料。然而大量引《诗》证说,将《诗经》中的诗句作为裁断事理的依据,却是儒家的"专利"。从传播角度说,称引范围的广度、称引的准确度,可见《诗经》在儒家那里传播的力度和效(本文来源于《诗经研究丛刊》期刊2011年02期)
廖群[4](2010)在《楚简《缁衣》、子思子与引《诗》证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诗》证说强化于何时《诗经》曾经是周代礼乐之乐,春秋以降,其歌词又成为赋诗言志和称引说事的材料。然而大量引《诗》证说,将《诗经》中的诗句作为裁断事理的依据,却是儒家的"专利"。从传播角度说,称引范围的广度、称引的准确度,可见《诗经》在儒家那里传播的力度和效(本文来源于《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辑)——第九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二》期刊2010-08-01)
李健胜[5](2010)在《辑佚本《子思子》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人汪0辑佚《子思子全书》和清人黄以周辑佚《子思子》,思路和方法与所处时代的学术兴味和学理特征密切相关。宋人汪0辑佚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儒学"道统",所辑《子思子全书》与原本《子思子》多不相合;清人黄以周受清代考据实学之风的影响,辑录的相关篇章皆有据可查,他的辑录本与《子思子》一书的原貌更为接近。(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胡青玲[6](2008)在《论《子思子》的思想与语言艺术及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的发现,使得孔孟之间近百年的文化发展鸿沟被连接。郭店楚简中的儒家文献有十四篇之多,据学者考订,这些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孔子之孙子思一系的着作——《子思子》。本文沿用了李学勤先生的意见,把楚简中《缁衣》、《五行》、《性自命出》、《六德》、《成之闻之》、《尊德义》、《鲁穆公问子思》纳入《子思子》研究的视野,并把史籍所载《礼记》之《中庸》、《坊记》、《表记》叁篇归入《子思子》研究的范畴。在思想上,子思对“人性”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借用了当时流行的神秘自然“五行”说,创立了德之“五行”说;继承了孔子的“中庸”学说,创立了“诚”的理论;提出仁义并重的德治主张。在语言艺术方面,它长于说理,富含哲理,逻辑严密,讲求修辞。其词汇丰富而精确,语言风格以庄重典雅为主;行文中并列对举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得《子思子》散文有一种整饬而凝练的美;喜用排比、反复,论述富有气势而感情充沛;顶真手法的运用,使得论证过程严密紧凑,环环相扣,呈现出一种“首尾萦回,如环无端”的艺术效果;此外,《子思子》还继承了先秦时期引诗用诗的传统,使得语言在新的土壤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言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子思子》散文都可以与同时代其它诸子散文相媲美,它是先秦散文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08-05-08)
程克雅[7](2006)在《《子思子》与出土文献研究证诂》一文中研究指出《子思子》的辑佚及义理探讨,与出土文献中的儒学思想史料有密切关系。本文拟就辑佚、互证、训诂、释读等不同面向,回顾既有研究;并且探讨《子思子》的篇章内涵和流传,与传世及出土文献进行对读、证诂。(本文来源于《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6-07-01)
秦燕南[8](2006)在《《子思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思,名伋,孔子嫡孙,世称“述圣”,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孔子世家》云:“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载:“《子思》二十叁篇。”班固注:“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太史公所云子思“年六十二”多为后世学者所疑,本文在前人各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文献记载,推断子思生卒年约为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02年。子思幼年亲承孔子教诲,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他全面继承并大力发扬儒家学说,力图拯救社会危机,并且抗志守道、持节独立,其思想对孟子和宋明理学代表人物都有较大影响,因而受到后世统治者的尊敬。 《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子思》二十叁篇。”《隋书·经籍志》:“《子思子》七卷。鲁穆公师孔伋撰。”此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对《子思子》一书皆有着录,而自元以后史志不见着录。秦汉直至宋元,由于古籍在战乱中多次遭厄,《子思子》亦不能幸免,故其原书早佚。现今流传的《子思子》有南宋汪晫和清代黄以周的两种重辑本,其中从《礼记》辑出的《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以及黄以周所辑佚篇均为《子思子》原书内容。郭店楚简出土后,整理者将其中的儒家文献定位于孔孟之间,是由孔子向孟子过渡时期的学术史料,与子思关系极其密切,简文的一部分必定出自已佚的《子思子》原书。根据简文的字体和形制的差别,本文对简文的归属进行粗浅的考辨,认为郭店儒家简中第二种字体和第四种字体的八篇梯形简原属《子思子》,即《缁衣》、《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五行》、《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尊德义》。 在考辨《子思子》原书内容的基础上,本文对属于《子思子》的各篇作一简单的内容提要,对其版本及所体现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概括,试图在把握其思想内涵及逻辑联系的基础上编订一个本子,以期尽可能的恢复《子思子》一书的原貌,使人们能对《子思子》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6-05-01)
杨朝明[9](2005)在《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上博竹书《从政》篇进行分章排比,可以看出其每一段落都应以“闻之曰”起始,“闻之曰”其实与“子曰”相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从政》篇都与保存在《礼记》中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等子思着作相近相通,也就是说,《从政》篇与史籍着录的《子思子》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孔丛子·公仪》所记鲁穆公与子思的对话,更可说明《从政》篇乃《子思子》佚篇。(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李健胜[10](2005)在《《子思子》内容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学术界对郭店楚简儒家篇章的归属论争,提出学术界对《礼记》与《子思子》的篇章进行分隔式的划分,造成了归属问题上不必要的争执。郭店楚简中属于儒家的篇章一部分是子思及其学派的作品,可归入《子思子》;另一部分属于《子思子》释义背景的思想资源,不能归入《子思子》,但系解释子思思想来源的重要篇章。目前可以明确归入《子思子》的作品有《缁衣》、《五行》、《中庸》和《鲁穆公问子思》。(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子思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诗》证说是《诗经》特有的传播现象之一,这一现象在儒家和经学着述中尤为突出。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显示,子思子在引《诗》证说这一着述模式的形成和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思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冬乔,王立贵.渥命其承茂隆丕绪——论子思子及其书院[J].山东档案.2012
[2].廖群.楚简《缁衣》、子思子与引《诗》证说[J].中国文化研究.2012
[3].廖群.楚简《缁衣》、子思子与引《诗》证说[J].诗经研究丛刊.2011
[4].廖群.楚简《缁衣》、子思子与引《诗》证说[C].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辑)——第九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二.2010
[5].李健胜.辑佚本《子思子》考释[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胡青玲.论《子思子》的思想与语言艺术及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D].青岛大学.2008
[7].程克雅.《子思子》与出土文献研究证诂[C].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
[8].秦燕南.《子思子》研究[D].郑州大学.2006
[9].杨朝明.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J].孔子研究.2005
[10].李健胜.《子思子》内容考释[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标签:书院; 孔子; 丕绪; 孔丘(前551-前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