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河北省小杂粮产业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田静,程须珍,范保杰,王丽侠,刘建军,刘长友,王素华,曹志敏,陈红霖,王彦,王珅[1](2021)在《我国绿豆品种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绿豆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之一,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调整种植结构、丰富人们膳食和农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共育成绿豆品种141个,育种手段实现了从农家品种提纯复壮、优异品种引进、系统选育、辐射诱变到杂交选育的转变,解决了绿豆品种中存在的生育期长、蔓生倒伏、产量低、抗性和适应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以来,杂交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使新品种的产量、抗病虫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绿豆产业出现了种植面积先增后减、进口量连年增加、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专用和多抗品种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豆产业及品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我国绿豆品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绿豆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旨在为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和品种改良等提供参考。
刘猛,崔纪菡,夏雪岩,赵文庆,李顺国,刘建军[2](2021)在《河北省杂粮供求关系及潜力预测》文中提出河北省杂粮种类众多,发展潜力较大,但消费水平较低。以河北省当前杂粮产业发展为背景,分析河北省杂粮生产的供求关系,基于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采用线性方程预测未来河北省杂粮供求情况。结果显示,河北省杂粮当前及未来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预计2023年河北省杂粮缺口达248.6万t,需要通过省外或者国际贸易解决缺口问题。最后,从加强杂粮发展政策制定,打造河北杂粮、发展高端精品杂粮,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杂粮生产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北省杂粮生产和消费的对策建议。
刘猛,刘斐,赵宇,夏雪岩,李顺国[3](2021)在《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且种类繁多。为稳定河北省杂粮生产发展,进一步调整河北省种植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河北省杂粮的历史生产现状,包括面积、单产、总产以及河北省各地市杂粮的分布,试图探索杂粮的生产布局与趋势,同时针对河北省杂粮历史单产水平变化趋势,分析了造成单产变化的成因,并简单提出建议。最后提出河北省杂粮生产布局的展望,将河北省杂粮生产区域布局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战略提升区、稳步发展区三个功能区。
刘伯涛[4](2020)在《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研究 ——以晋北T县小杂粮特色产业扶贫为例》文中提出特色产业扶贫不仅是全面攻坚脱贫的重要举措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也是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晋北T县小杂粮特色产业扶贫案例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问题的认识,以构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并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途径,以S省T县的特色小杂粮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晋北T县特色小杂粮产业扶贫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小杂粮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并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本文首先阐述了特色产业扶贫的意义,涉及特色产业扶贫内涵以及特色产业扶贫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意义。其次,介绍T县的特色小杂粮产业扶贫现状,包括T县通过组织、机制、宣传的政策引领小杂粮特色扶贫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特色产业扶贫种植基地,并依托自身优势树立“山泉粮”区域扶贫品牌和借助各种方式开拓小杂粮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再次,列举了深度贫困地区小杂粮特色产业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如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管理经营模式陈旧、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知名度较低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发展的因素,包括思想观念落伍、劳动力贫乏、基础设施落后、专业领域人才缺乏、产业链不完善等等。最后,提出可尝试通过打造“一把手”工程、实施人才兴产、创新产销模式、提高产业融合等措施,来加快特色产业扶贫的发展,以进一步促进T县特色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善现阶段总体上理论滞后于实践探索的现状,以期对特色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
刘洋[5](2020)在《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业产业结构运行不合理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与此同时,随着国民膳食结构的改变,杂粮成为当下人民追求健康生活的热门选择,绿色杂粮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时代春风,而优质的品牌化道路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营销7P理论与品牌资产理论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的品牌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阅读了大量关于绿色农业、杂粮产业与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文献,熟悉了目前国际及我国在绿色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实践成果,并且也熟悉了当下我国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与之相应的解决办法,为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供了经验之鉴。其次,运用实地研究法对蒙清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与一线生产者、农业技术指导者、企业家等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和调查,分析了蒙清公司品牌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得出目前该品牌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形成完备的杂粮全产业链,增强企业收益;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助力生态发展;品牌定位精准,形成多元化宣传体系;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组建稳定的产品销售体系;依托政府帮扶,形成契合自身的运营模式;形成稳固的战略合作圈。随后又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目前该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品牌个性不鲜明,未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品牌知名度有限,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宣传规划;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低;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特色产品种类较少;产品分销渠道单薄,品牌推广受到限制;战略合作伙伴较少,未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未能汲取先进建设经验等。这些因素的分析为后续对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蒙清公司的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牢记品牌使命,坚持品牌特色定位;二是优化品牌推广体系,与时俱进文化融合;三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时代新农人;四是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五是从供给侧提升品牌价值,以优质产品塑造品牌实力;六是拓展分销渠道,建立多元融合的销售网络;七是积极达成多领域战略合作,深化合作机制;八是融入时代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目前,研究整体地区杂粮品牌建设的文献较多而聚焦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个体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蒙清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在落后地区如何打造农业企业标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填补了对贫困落后地区绿色杂粮品牌研究对象较少的缺憾。除此之外,本文将营销7P理论与品牌资产理论相结合,从品牌发展的外在形式与内涵培养对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案例与理论的结合方面实现了创新。
刘猛,夏雪岩,刘斐,崔纪菡,南春梅,李顺国[6](2020)在《河北省杂粮生产要素变化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河北省杂粮生产发展的要素变化,促进河北省杂粮生产效益提升,根据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平台和河北省杂粮生产调研两方面的信息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河北省谷子、高粱、绿豆、红小豆等杂粮作物的生产要素投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河北省杂粮生产总费用呈现降低趋势,主因是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降低了人工使用;杂粮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基本稳定;杂粮的种子投入费用缓慢增长、用量不变;杂粮生产中机械投入增加、人工投入减少。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河北省杂粮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方案。
孙蕊[7](2019)在《河北省谷子种植成本收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转变,谷子成为保证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和饮食结构平衡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内学者主要从粮食安全方面进行研究来提高谷子等杂粮产量从而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外学者则致力于发展谷物的营养和健康功能。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支持谷子产业发展的政策,谷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河北省作为谷子种植大省,虽然具有区域优势,但是区域优势作用发挥欠佳,谷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种植收益的提高。因此,详细剖析河北省的谷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种植成本和种植收益,寻求制约谷子种植收益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运用的理论、方法甚至结论可以被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试用,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杂粮产业发展学术研究、政府部门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运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调查法、趋势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的基础上,基于对河北省谷子种植业现状的认识,首先分析了河北省谷子种植成本收益的相关指标的变动趋势,探究目前河北省谷子种植环节尚未解决的问题,其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SPSS22.0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影响其种植收益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谷子收益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结论是:第一、通过对河北省谷子种植现状及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发现河北省谷子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谷子单产水平还有待提高、谷子选种不够合理,种子质量偏低、科技支撑有待进一步提升、谷子种植成本构成配比不合理、种植未形成规模化且经营主体单一、产投比效率低、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谷子的价格定位不准,价格波动频繁等。第二、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影响谷子净利润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产投比>平均出售价格>化肥费支出>谷子播种面积>土地成本>间接费用>机械作业支出>年平均降雨量>单产水平>畜力费>农家肥费>人工成本。第三、针对河北省谷子种植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提高谷子种植收益:从农户种植层面出发的对策建议主要有:提高谷子单产水平、优化谷子种植成本结构,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种植经营主体培育。政府层面的对策主要有:加强政府引导,应引入第三方信息服务,确保信息的时效性、扩大谷子种植补贴范围,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加强谷子科技研发以及加强对天气的预判等。第四、因河北省谷子的品种优势、以及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河北省区域优势等原因,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前景可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尝试在实证分的解释变量中,引入“产投比”这一可以用来反映种植规模的指标,由果导因;引用“河北省谷子主产区年平均降雨量”及人为可控的“播种面积”等外部因素,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建立回归模型,深入探究其对河北省谷子种植收益的影响程度。
牛登霄[8](2019)在《吉林省杂粮种植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粮又称小杂粮,泛指生育周期短、种植方法特殊、种植地域性强的多种粮豆作物,主要包括绿豆、高粱、谷子、红豆、燕麦、荞麦、芸豆等。杂粮在我国具有分布广泛、质量好、品种多等特点,中国杂粮种植历史悠久,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杂粮产业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有裨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杂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杂粮产品供不应求,杂粮的销售价格持续向好,为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种植杂粮的积极性。本文以吉林省为例,结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宏观数据资料,分析吉林省2005-2016年主要杂粮作物种植情况的增减变动趋势。尝试站在吉林省杂粮种植农户的微观层面,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以吉林省主要杂粮种植区的19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分析吉林省主要杂粮作物的成本收益变化。以绿豆为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吉林省农户杂粮种植行为及影响因素,提出改善吉林省农户杂粮种植行为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吉林省杂粮种植以绿豆、高粱、谷子为主,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西部地区的松原市和白城市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沙岗地、盐碱地等不适宜种植主粮作物的区域。(2)2005-2016年,吉林省主要杂粮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单产波动起伏较大,尤其是2008年国家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后,玉米价格上涨,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上升,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杂粮的种植面积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后期,由于产量、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农户种植玉米的收益下降,2015-2016年,吉林省主要杂粮作物的播种面积出现小幅回升。(3)农户的性别、家庭年总收入、上一年度绿豆的销售价格、对农户种植绿豆的面积的影响为正向显着,且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同;农户的年龄、外出务工人数、种植绿豆的生产成本投入、竞争性作物玉米的销售价格对农户种植绿豆的面积的影响为负向显着,且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同;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绿豆种植面积的影响为负并且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反;土地租金价格对农户种植绿豆面积影响为正向显着,且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反。由于吉林省绿豆在杂粮作物中具有代表性,因而农户种植其他杂粮作物的面积也受这些因素影响。
燕星宇[9](2019)在《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杂粮在陕北地区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陕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作物。陕北地区土地广袤,其小杂粮种类多,且杂粮品质都优于全省其它地区,是陕西小杂粮的代表地区。但是,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内外优质的杂粮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对于陕北地区的优势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特别是价格上相差较大,加上进口贸易额增大,导致传统的优势产业如小杂粮受到巨大挑战。陕北地区小杂粮受到当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地农民对农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当地的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没有推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按照产业兴旺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和小杂粮产业优势,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以创建特色小杂粮产业生产基地为基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为纽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模式、建设示范基地,从而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确保当地经济稳定增长、贫困人口精准受益,持续增收。干旱半干旱气候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且陕北地区位于内陆,也是革命老区。因此全面发展陕北特色农业,确保当地经济稳步增长是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目前陕北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土地资源分配不均衡,土地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较高,土地受到严重污染,土地与人之间发生冲突。而这些因素是限制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陕北地区小杂粮生产虽然取得了发展,但长期以来,小杂粮产业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例如种植规模、现代化水平、栽培技术、市场化程度等的制约,使得陕北地区小杂粮发展缓慢。本课题以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主要对策如下:小杂粮产业必须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种植综合效益,开发多元化新品种,做大小杂粮从做强品种开始,科技组合拳专用品种效益高,育种创新高产外还要优质专用。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仓储物流,注重营销理念和流通体制的完善,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特殊资源,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培育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完善杂粮产业技术和服务体系。
周晗[10](2018)在《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从2004年我国开始发展产业扶贫到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产业扶贫经历了从贫困区域瞄准到贫困农户瞄准的转变。从2004年到2016年,河北省累计解决了692.9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减贫成效的取得与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本文运用贫困和反贫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对河北省产业扶贫的减贫效应进行了现状、理论和实证分析,归纳了河北省产业扶贫的经验和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助于提高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路径。在产业扶贫现状方面,本文使用《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和贫困户家庭情况的调研数据,分析了河北省贫困片区和贫困户的多维贫困现状、产业扶贫资源禀赋和布局、扶贫政策、资金投入和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揭示了贫困户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低下,同时表现在教育、住房、健康和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的现实。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产业扶贫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产业扶贫传导机制包括直接和间接机制,其中直接机制包括流转土地、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和雇用工人的机制,间接机制包括增长效应机制和涓滴效应机制。从实证分析角度,分别使用明瑟方程和GMM模型对产业扶贫的直接和间接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产业扶贫的直接减贫效应方面,通过农业产业项目和农村二三产业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了农业产业项目的直接减贫效应高于农村二三产业项目,但是农业产业项目的总投资收益率低于农村二三产业项目的结论,找到了产业扶贫直接减贫效应的影响因素;在产业扶贫的间接减贫效应方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扶贫的间接减贫效应显着主要是因为产业扶贫的“增长效应”显着,产业扶贫的“涓滴效应”不显着是我国产业扶贫从区域瞄准转向贫困户瞄准的重要原因。根据现状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河北省产业扶贫中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制约减贫效应提高的问题,归纳总结了提高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途径,主要包括建立综合性产业扶贫治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广产业扶贫模式和提高贫困人口参与程度等。
二、浅析河北省小杂粮产业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河北省小杂粮产业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绿豆品种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绿豆产业发展现状 |
1.1 我国绿豆生产基本情况 |
1.2 我国绿豆的进出口情况 |
1.2.1 出口情况 |
1.2.2 进口情况 |
1.3 我国绿豆市场消费情况 |
2 绿豆种子市场规模 |
3 我国绿豆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
3.1 我国绿豆品种改良及应用状况 |
3.2 国外品种的应用情况 |
4 我国绿豆品种的风险与不足 |
4.1 急需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 |
4.2 抗病性差 |
4.3 加工专用品种少 |
5 我国绿豆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 |
5.1 抗主要病虫害品种的选育 |
5.2 营养和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 |
5.3 适宜机械化生产品种的培育 |
(2)河北省杂粮供求关系及潜力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河北省杂粮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1 发展的机遇 |
1.1.1 改革机遇 |
1.1.2 政策机遇 |
1.1.3 市场机遇 |
1.1.4 文化传承机遇 |
1.2 面临的挑战 |
2 河北省杂粮供给与需求 |
2.1 杂粮供给 |
2.1.1 杂粮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
2.1.2 杂粮种类构成及产量 |
2.1.3 各区域杂粮供给及年人均占有量 |
2.2 杂粮需求 |
2.2.1 杂粮满足不了本省需求 |
2.2.2 各地区供求不平衡 |
3 河北省杂粮供求趋势预测 |
3.1 供给预测 |
3.2 需求预测 |
4 河北省杂粮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做好省内杂粮生产区域布局,扩大杂粮种植面积 |
4.2 加强杂粮发展的政策制定 |
4.3 打造河北杂粮品牌,发展高端精品杂粮 |
4.4 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杂粮生产水平提升 |
4.5 加强杂粮健康营养宣传,扩大消费 |
(3)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 |
1.1 河北省谷子生产现状 |
1.1.1 河北省谷子历史面积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1.2河北省谷子历史总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1.3 河北省谷子历史单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1.4 河北省谷子生产区域构成 |
1.2 河北省高粱生产现状 |
1.2.1 河北省高粱历史面积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2.2 河北省高粱历史总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2.3 河北省高粱历史单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3 河北省绿豆生产现状 |
1.3.1 河北省绿豆历史面积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3.2 河北省绿豆历史总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3.3 河北省绿豆历史单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4 河北省红小豆生产现状 |
1.4.1 河北省红小豆历史面积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4.2 河北省红小豆历史总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河北 |
1.4.3河北省红小豆历史单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
1.4.4 河北省红小豆生产区域构成 |
2 河北省杂粮单产水平变化成因分析 |
2.1 干旱少雨地区造成单产水平偏低 |
2.2 科技进步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杂粮单产的提高 |
2.3 病虫草害对杂粮单产影响很大 |
2.4 生产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杂粮单产的提高 |
3 河北省杂粮生产展望 |
3.1 优势主产区 |
3.2 稳步发展区 |
3.3战略提升区 |
3.4建议展望 |
(4)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研究 ——以晋北T县小杂粮特色产业扶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特色产业扶贫的意义 |
1.1 特色产业扶贫的内涵 |
1.1.1 产业扶贫 |
1.1.2 特色产业扶贫 |
1.2 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
1.2.1 特色产业扶贫对脱贫攻坚的意义 |
1.2.2 特色产业扶贫对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意义 |
1.2.3 特色产业扶贫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
第二章 T县小杂粮特色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探索 |
2.1 政策引领特色产业扶贫发展 |
2.1.1 组织引领 |
2.1.2 机制引领 |
2.1.3 宣传引领 |
2.2 打造小杂粮特色种植基地 |
2.2.1 特色种植基地建设情况 |
2.2.2 特色种植基地扶贫模式 |
2.3 树立扶贫区域性品牌 |
2.3.1 创建“山泉粮”扶贫区域品牌 |
2.3.2 联合打造“山泉粮”升级版 |
2.4 开拓小杂粮销售渠道 |
2.4.1 推动消费扶贫 |
2.4.2 开展宣传展销 |
2.4.3 开拓国际市场 |
第三章 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
3.1.1 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 |
3.1.2 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
3.2 管理经营模式陈旧 |
3.2.1 家族式管理经营 |
3.2.2 小作坊式管理经营 |
3.3 与同类特色产品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
3.3.1 产品附加值不高 |
3.3.2 产品知名度较低 |
3.3.3 性价比优势不明显 |
第四章 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发展的因素 |
4.1 深度贫困地区自身区域发展不足 |
4.1.1 深度贫困地区思想观念落伍 |
4.1.2 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贫乏 |
4.1.3 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
4.2 深度贫困地区专业人才缺乏 |
4.2.1 实用技术性人才短缺 |
4.2.2 经营管理型人才紧缺 |
4.2.3 网络销售类人才欠缺 |
4.3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不完善 |
4.3.1 价值链条不完善 |
4.3.2 供给链条不完善 |
4.3.3 利益链条不完善 |
第五章 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强化领导及政策支持 |
5.1.1 打造“一把手工程” |
5.1.2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 |
5.2 实施人才兴产战略 |
5.2.1 以扶“志”为要 |
5.2.2 以扶“智”为本 |
5.2.3 以引“才”为主 |
5.3 创新生产销售模式 |
5.3.1 瞄准高端市场 |
5.3.2 植入文化元素 |
5.3.3 强化营销推广 |
5.4 提高产业发展融合力度 |
5.4.1 提高特色农产品精加工 |
5.4.2 充分利用“互联网+” |
5.4.3 完善特色产业链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7 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杂粮 |
2.1.2 绿色农产品 |
2.1.3 绿色营销 |
2.1.4 品牌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销7P理论 |
2.2.2 品牌资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蒙清公司品牌发展成效 |
3.1 形成完备的杂粮全产业链,增强企业收益 |
3.1.1 杂粮全产业链模式 |
3.1.2 企业收益实现质变 |
3.2 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助力生态发展 |
3.2.1 采用科学环保的种植技术 |
3.2.2 注重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3.3 品牌定位精准,形成多元化宣传体系 |
3.3.1 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品牌理念 |
3.3.2 品牌线上宣传方式 |
3.3.3 产品线下展示方式 |
3.4 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 |
3.4.1 成立研发中心 |
3.4.2 把握市场需求,研发绿色杂粮产品 |
3.5 组建稳定的产品销售体系 |
3.5.1 “线上”与“线下”统筹发展 |
3.5.2 农旅文融合发展带动产品分销 |
3.6 依托政府帮扶,形成契合自身的运营模式 |
3.6.1 企业组织架构与人员现状 |
3.6.2 龙头企业带动乡村发展 |
3.6.3 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
3.7 形成稳固的战略合作圈 |
3.7.1 合作对象与项目 |
3.7.2 组建企业资源共享平台 |
3.8 本章小结 |
4 蒙清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品牌个性不鲜明,未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
4.2 品牌知名度有限,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宣传规划 |
4.3 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
4.4 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低 |
4.5 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特色产品种类较少 |
4.6 产品分销渠道单薄,品牌推广受到限制 |
4.7 战略合作伙伴较少,未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
4.8 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未能汲取先进的建设经验 |
4.9 本章小结 |
5 蒙清公司品牌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
5.1 牢记品牌使命,坚持品牌特色定位 |
5.2 优化品牌推广体系,与时俱进文化融合 |
5.3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时代新农人 |
5.4 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 |
5.5 从供给侧提升品牌价值,以优质产品塑造品牌实力 |
5.6 拓展分销渠道,建立多元融合的销售网络 |
5.7 积极达成多领域战略合作,深化合作机制 |
5.8 融入时代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 |
(6)河北省杂粮生产要素变化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及研究对象 |
2 河北省杂粮生产要素变化 |
2.1 谷子生产要素变化 |
2.1.1 谷子生产要素费用变化 |
2.1.2 谷子生产要素使用量变化 |
2.2 高粱生产要素变化 |
2.2.1 高粱生产投入费用变化 |
2.2.2 高粱生产投入使用量变化情况 |
2.3 绿豆生产要素变化 |
2.3.1 绿豆生产投入费用变化情况 |
2.3.2 绿豆生产投入使用量变化情况 |
2.4 红小豆生产要素变化 |
2.4.1 红小豆生产投入费用变化情况 |
2.4.2 红小豆生产要素投入使用量变化情况 |
3 河北省杂粮生产要素变化趋势 |
3.1 杂粮生产投入变化 |
3.2 杂粮生产要素变化趋势 |
(7)河北省谷子种植成本收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成本 |
2.1.2 农产品收益 |
2.1.3 农产品价格 |
2.1.4 农业经营主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成本收益理论 |
2.2.2 投入产出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3 谷子种植产业发展概况 |
3.1 中国及世界谷子产业发展分析 |
3.1.1 世界谷子种植情况 |
3.1.2 中国谷子种植现状 |
3.1.3 谷子的品种优势 |
3.2 河北省谷子种植产业现状 |
3.2.1 河北省谷子分布情况 |
3.2.2 河北省谷子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变化分析 |
3.2.3 谷子和小米市场价格情况 |
4 河北省谷子种植成本及收益分析 |
4.1 河北省谷子种植成本分析 |
4.1.1 总成本与现金成本 |
4.1.2 生产成本与土地成本 |
4.2 河北省谷子种植收益分析 |
4.2.1 产值与出售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
4.2.2 现金收益变动趋势分析 |
4.2.3 净利润变动趋势分析 |
4.3 河北省谷子种植效益分析 |
4.3.1 总成本利润率 |
4.3.2 产值利润率 |
4.3.3 投入产出分析 |
4.4 河北省谷子种植模式分析 |
5 河北省谷子种植收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1 变量选取 |
5.1.2 数据来源 |
5.2 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5.2.1 实证模型的建立 |
5.2.2 拟合优度检验 |
5.2.3 显着性检验及共线性诊断 |
5.2.4 解决多重共线性 |
5.3 结论分析 |
6 提高谷子种植收益的对策建议 |
6.1 农户种植层面的对策建议 |
6.1.1 提高谷子单产水平 |
6.1.2 优化谷子种植成本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6.1.3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种植经营主体培育 |
6.2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6.2.1 应引入第三方信息服务,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
6.2.2 扩大谷子种植补贴范围、大力发展产业扶贫 |
6.2.3 加强谷子科技研发以及对气候的预判 |
7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吉林省杂粮种植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
1.2.2 关于杂粮生产的研究 |
1.2.3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 |
1.3.1 总体目标 |
1.3.2 具体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吉林省杂粮种植现状分析 |
2.1 吉林省杂粮种植区域分布 |
2.2 吉林省杂粮种植面积与产量 |
2.2.1 吉林省绿豆种植面积与产量 |
2.2.2 吉林省高粱种植面积与产量 |
2.2.3 吉林省谷子种植面积与产量 |
2.2.4 吉林省红豆种植面积与产量 |
2.3 吉林省杂粮种植的主要特征 |
2.3.1 西部地区为吉林省主要杂粮种植区域 |
2.3.2 吉林省杂粮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
2.3.3 吉林省杂粮产量变化趋势 |
第三章 吉林省农户种植杂粮成本收益分析 |
3.1 吉林省主要杂粮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
3.2 吉林省主粮与杂粮种植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3.3 吉林省不同规模农户杂粮种植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第四章 吉林省农户杂粮种植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绿豆为例 |
4.1 吉林省绿豆种植农户样本特征描述分析 |
4.2 吉林省农户种植绿豆的影响因素 |
4.2.1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 |
4.2.2 生产成本 |
4.2.3 市场因素 |
4.2.4 政策因素 |
4.3 吉林省农户绿豆种植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说明 |
4.3.2 模型的选择与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本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小杂粮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小杂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小杂粮研究现状 |
1.3.3 总结和评述 |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
2.1 陕北地区小杂粮独特的区位特征 |
2.1.1 种植历史久、品种多 |
2.1.2 适应性好,种植区域广 |
2.1.3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区逐渐形成 |
2.1.4 农业生产中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 |
2.2 陕北地区小杂粮栽培的种植情况 |
2.2.1 陕北地区主要区县小杂粮种类、面积与产量 |
2.2.2 小杂粮品种种植布局与生产区域划分 |
2.3 陕北地区小杂粮生产概况 |
2.4 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化现状 |
2.4.1 陕北地区小杂粮贸易 |
2.4.2 陕北地区小杂粮加工能力水平 |
2.4.3 陕北地区小杂粮科研 |
第三章 基于SWOT的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分析 |
3.1 优势分析 |
3.1.1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
3.1.2 独特的饮食习惯 |
3.1.3 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 |
3.1.4 品质、品牌优势明显,产业化发展迅速 |
3.2 劣势分析 |
3.2.1 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机械化程度低 |
3.2.2 小杂粮市场体系不健全 |
3.2.3 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
3.2.4 龙头公司规模小,带动力不强 |
3.3 机遇分析 |
3.3.1 小杂粮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市场需求大 |
3.3.2 小杂粮作物开发潜力大,易于产业化开发 |
3.3.3 小杂粮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
3.4 威胁分析 |
3.4.1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3.4.2 技术人才缺乏,成果推广难度大 |
第四章 推进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
4.1 加强政府引导扶持 |
4.1.1 加强政府引领 |
4.1.2 加强科技主导 |
4.1.3 提升产业 |
4.2 发挥企业带头作用 |
4.2.1 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 |
4.2.2 加大陕北地区小杂粮开发力度 |
4.2.3 创建品牌,用品牌产品带动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
4.2.4 延伸产业链,实现陕北地区小杂粮营销通道顺畅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多维贫困 |
1.2.2 产业扶贫模式 |
1.2.3 不同产业的减贫效应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产业扶贫 |
2.1.3 减贫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贫困理论 |
2.2.2 反贫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公共产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多维贫困现状分析 |
3.1.1 河北省贫困片区多维贫困现状 |
3.1.2 河北省贫困人口多维贫困现状 |
3.2 河北省贫困片区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2.1 燕山片区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2.2 太行山片区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2.3 坝上地区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2.4 黑龙港流域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3 河北省产业扶贫政策调整 |
3.3.1 扶持产业类型逐渐增加 |
3.3.2 政策瞄准目标逐步精准 |
3.3.3 贫困线标准有所提高 |
3.4 河北省产业扶贫资金投入 |
3.4.1 河北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 |
3.4.2 河北省工商资本投入 |
3.4.3 河北省贫困户自筹资金投入 |
3.5 河北省产业扶贫经济组织发展 |
3.5.1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
3.5.2 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 |
3.5.3 河北省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 |
3.6 本章小结 |
4 产业扶贫的传导机制 |
4.1 产业扶贫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 |
4.1.1 政府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关系 |
4.1.2 产业扶贫经济组织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关系 |
4.1.3 政府和产业扶贫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
4.2 产业扶贫的直接机制分析 |
4.2.1 流转土地的作用机制 |
4.2.2 订单农业的作用机制 |
4.2.3 入股分红的作用机制 |
4.2.4 雇用工人的作用机制 |
4.3 产业扶贫的间接机制分析 |
4.3.1 增长效应作用机制 |
4.3.2 涓滴效应作用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河北省产业扶贫的直接减贫效应 |
5.1.1 数据来源 |
5.1.2 产业扶贫项目的直接减贫效应 |
5.1.3 产业扶贫项目的直接减贫效应比较 |
5.1.4 产业扶贫直接减贫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河北省产业扶贫的间接减贫效应 |
5.2.1 计量模型的选择 |
5.2.2 数据来源 |
5.2.3 产业扶贫的间接减贫效应检验 |
5.2.4 间接减贫效应结果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河北省产业扶贫的经验与问题 |
6.1 河北省产业扶贫的经验 |
6.1.1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6.1.2 完善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
6.1.3 因地制宜选择扶贫主导产业 |
6.2 河北省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
6.2.1 产业扶贫工作统筹协调难度大 |
6.2.2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6.2.3 居于主导地位的政府缺乏约束 |
6.2.4 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参与度不高 |
6.3 本章小结 |
7 提高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路径 |
7.1 建立综合性产业扶贫治理机制 |
7.1.1 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
7.1.2 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机制 |
7.1.3 健全产业扶贫支撑机制 |
7.2 有针对性地推广产业扶贫模式 |
7.2.1 河北省典型产业扶贫模式 |
7.2.2 不同产业扶贫模式的特点 |
7.2.3 不同产业扶贫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7.3 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程度 |
7.3.1 加强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 |
7.3.2 针对贫困人口特点实施扶贫项目 |
7.3.3 发挥贫困人口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浅析河北省小杂粮产业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绿豆品种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田静,程须珍,范保杰,王丽侠,刘建军,刘长友,王素华,曹志敏,陈红霖,王彦,王珅. 作物杂志, 2021
- [2]河北省杂粮供求关系及潜力预测[J]. 刘猛,崔纪菡,夏雪岩,赵文庆,李顺国,刘建军. 农业展望, 2021(07)
- [3]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J]. 刘猛,刘斐,赵宇,夏雪岩,李顺国. 农学学报, 2021(03)
- [4]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研究 ——以晋北T县小杂粮特色产业扶贫为例[D]. 刘伯涛. 山西大学, 2020(01)
- [5]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河北省杂粮生产要素变化及发展趋势[J]. 刘猛,夏雪岩,刘斐,崔纪菡,南春梅,李顺国. 农业展望, 2020(04)
- [7]河北省谷子种植成本收益分析[D]. 孙蕊.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1)
- [8]吉林省杂粮种植调查研究[D]. 牛登霄.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9]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 燕星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10]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研究[D]. 周晗.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