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同效应论文-赵健宇,任子瑜,袭希

网络协同效应论文-赵健宇,任子瑜,袭希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协同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嵌入性,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吸收能力

网络协同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赵健宇,任子瑜,袭希[1](2019)在《知识嵌入性对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影响: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嵌入性已经成为影响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核心因素。以知识嵌入性的不同维度作为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前置变量,考虑吸收能力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探讨知识嵌入性与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直接效应,以及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概念模型,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知识嵌入性的构成维度,知识共生性、知识信任度和知识关联度对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知识隐匿性对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潜在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知识共生性、知识信任度、知识关联度与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关系,负向调节知识隐匿性与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关系;现实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知识共生性、知识信任度与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关系,对知识隐匿性、知识关联度与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调节效应不显着。研究结果理清了知识嵌入性、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与吸收能力叁者的关系机理,揭示了知识嵌入性影响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本质,为现实中合作网络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管理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殷瑞瑞[2](2019)在《超网络视角下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协同发展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出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大大增强。区域经济合作已经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行为主体关系等多个层面。不同性质和层次的主体(区域、产业、企业和城市等)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迥异,并通过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使得不同层次主体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形成具有多重内涵的区域间经济合作效应。与传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相比,现阶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新的重要特征,其一是区域合作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二是除注重单一产业集群,更加强调不同产业集群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叁是除注重单一主体,更加强调多层次、多主体的协同。因此,区域间经济发展问题是以产业集群群为基础形成的产业、企业和区域等多主体协同问题,研究区域间经济发展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产业、区域和集群群内企业等主体及其关联关系。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认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并进一步度量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进而建立区域间协同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从已有文献看,目前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力机制研究、政策研究、实施路径和实证研究;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测度方面主要利用DEA模型、哈肯模型、距离模型等方法。而且,目前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和机理研究涉及较少,多是从单一层次、单一主体分析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和机理,忽略了多层次关联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度量方面,多是计算某一个层次的协同效应,对多个层次间的协同效应的测度鲜有考虑,而且在测度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时忽略了主体间结构的影响。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和内涵,基于关联视角界定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对于厘清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构建的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拓展该领域研究的视野和应用的思路,为研究区域间经济协同问题提供了有效工具,设计的衡量各节点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指标,可以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定量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是通过区域间经济系统内子系统的相互竞争和合作,以及各构成要素间非线性关联运动,使整个区域间经济系统形成有序结构,从而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惠共赢发展的区域间经济发展方式。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区域间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群和区域关联,叁个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存在着内生的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的协同运作机制。超网络是研究多主体、多层次、多关系问题的有效工具,可以对区域间经济系统进行抽象,构建包含区域间经济系统重要主体、反映域间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各重要主体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互动关系的模型,这也是基于关联结构设计度量区域将经济协同效应指标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并明确了区域间经济协同的内涵和机理,构建了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第3章以构建区域间经济系统模型为着眼点,首先利用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分析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和特征,进而基于关联视角界定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然后,明确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最后,根据区域间经济系统中关键因素所对应的主体及其关联关系,给出了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建模原理和建模步骤。(2)基于关联结构运用超网络理论与方法设计了度量区域间经济系统内各主体协同效应的指标。本文根据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机理和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内涵,设计了衡量区域间经济协同水平的指标,包括基于节点关联结构的单层次带动效应、循环效应和层内辐射效应,基于子网络结构的单层次核结构效应、基础关联效应,基于超网络关联结构的多层次聚合效应、扩散效应和层间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度量方法。(3)对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进行应用研究。第5章和第6章以基于山东省2012年产业网络的簇群C,形成的区域间经济系统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构建了基于簇群C,形成的山东省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分析了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单层次内协同效应和多层次间协同效应。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基于簇群C1形成的山东省区域间经济系统在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本文构建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的有效性,以及设计的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指标的科学有效和可操作性。本文具有以下创新点:(1)从关联视角界定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明确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单层次内、多层次间的协同机理。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和明确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进而创新性地基于关联结构视角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界定为“区域间经济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通过单层次内、多层间的非线性关联运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内涵。在提取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基础上,基于关联关系分析区域间经济经济协同发展机理,创新性地将区域间经济协同的维度从单层次、单主体协同扩展到多层次、多主体间的协同。(2)将超网络理论创新性地应用到区域间经济系统的模型构建中。超网络是研究具有多层次、多目标、多主体等特征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超网络理论抽象区域间经济系统,构建了包含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主体、反映域间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互动关系的模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视角。(3)基于关联结构设计了契合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内涵且可操作的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度量指标。本文基于关联结构视角设计了测量区域间经济系统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经济协同效应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度量方法。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分析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和特征,识别和分析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区域间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了反映区域间经济协同多类主体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的关联运动的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的视野和应用的思路。本文基于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内涵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机理,从关联结构视角设计了度量各主体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度量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1)

许成磊,赵陈芳,李美[3](2018)在《网络协同效应视角下的众创组织研究综述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化创业与创新过程中,众创组织集中反映了由外及内网络协同效应带来的崭新治理诉求,不断涌现的开放式、低聚度、去中心等创新理念对提升多层次创新主体的网络协同效应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众创组织初创期、发展期与转型期所对应的3类网络协同效应,其中,网络化信任效应主要面向开放式创新群体,反映群体内部及群体间的复杂信任影响;异构流体团队效应主要面向低聚度动态合作创新策略,反映协作策略间的复杂交互影响;去中心结构效应主要面向去中心创新环境,反映创新氛围的去中心化影响.研究结论能够为众创组织管理问题提供更具场景契合优势的治理导向,关注多主体多层次组织结构、非规模化非正式协作秩序、非全要素非全过程创新交互情境,能够进一步丰富团队管理、创新管理与协同管理的理论内涵及方法体系.(本文来源于《研究与发展管理》期刊2018年05期)

王姝[4](2018)在《网络众包模式的理论梳理及协同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商业表现出新的现象和特征,根据长尾效应和利基战略等理论,当网络用户掌握了在线服务评价的话语权,具备双边市场影响力的产消合一(Prosumer)的用户身份,众包模式实现了从微观价值主张到行业协同的平台运营和创新扩散,技术的兼容迭加和创意的碰撞迭代提升了网络双边市场的客户满意度,并通过共享共赢与动态博弈实现网商平台众包协同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8年08期)

赵晨舒[5](2018)在《产业链视域下网络IP的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的转型期,文化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阶段。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自信充分彰显。网络IP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运作。在"互联网+"时代,网络IP如何在产业发展中进行拓展和延伸?是否仅仅依靠纵向的产品延伸?以产业链的视角分析网络IP有助于为其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和有力保证。打造一条全方位的网络IP产业链,协调推进网络IP产业链横向、纵向发展势在必行,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IP"1+1>2"的价值增值效应,实现"网络IP+"的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8年07期)

王少芳[6](2018)在《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机理和协同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传统的高耗能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亟需通过技术创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经过多年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和大力建设生态产业链,在高耗能产业(冶金、化工、建材、火电等)之间逐渐形成了生态产业链网络组织即高耗能产业群。因此,高耗能产业群应该拓展网络组织,大力建设协同创新网络组织,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高耗能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主力军,是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先进性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乃至协同技术创新是促进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组织演变的根本驱动力,这是本论文提出并深入研究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出发点和目的。本论文在收集梳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协同学理论及自组织理论,通过对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动因分析,提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了概念模型。通过对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解构,从点、线、面叁个维度对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按照各个主体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发挥作用的不同,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分为3个层次:主观行为层、吸收转化层和资源获取层。从技术创新视角分析其演进机理,提出了通过技术应用子系统、技术研发子系统、支持服务子系统相互作用并产生协同驱动力来促进创新网络组织演变、达到产业升级的观点,给出了一个协同创新网络组织演进的结构化模型。为更好的衡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水平,构建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演进的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剖析其演化过程。采用序参量构建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量化评价。选择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钢铁先进企业集团——宝钢集团为案例,对该企业的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过程、现状水平进行了分析。得出本文所构建的系列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和反映出宝钢集团的循环经济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水平以及薄弱环节。本文的研究为评判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活动的发展状况提供有效依据,能精准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使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适应于节能减排目标进程,产生网络化协同的优化效应,推进高耗能产业群创新活动的协同发展。(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刘岩芳,陈好[7](2018)在《网络舆论引导协同效应运行机理研究——基于媒体融合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在对融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舆论协同引导、网络舆论协同引导效应及其运行机制进行阐述。[方法/过程]构建了以引导主体、资源、方式、时间、空间5个维度的协同为基础的"网络舆论协同引导效应运行机理概念模型",剖析了网络舆论引导协同效应的内在机理。[结果/结论]指出该模型是主体间的以"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目标,以"协同关系"为纽带,通过维度间的互动协同和耦合构成。研究指出协同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各要素的耦合程度和各主体链协同程度,并受相关制度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要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构建网络舆论引导协同机制。(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8期)

李乐[8](2017)在《网络视频行业的并购协同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迈向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加剧,互联网相关行业发展迅速,工作、生活以及就医处处需要应用互联网,随之出现数量庞大的互联网产品,但能对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供给当属视频行业了。互联网宽带、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年龄段的扩大,都给视频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较为光明的未来。然而,由于视频业自身诸如版权费、宽带费导致行业前期投资成本大等经营特点,使得许多小的视频公司经不起考验而惨遭淘汰。所以,为了迎合视频行业占有更多市场份额、降低成本、摆脱亏损的需求,众多视频企业选择走上并购的道路,引发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视频行业并购浪潮。本文首先从国际背景开始,引出我国网络视频行业的并购背景,并且以其为基础分析出应有的理论意义,进而说明本文的写作意义。接着再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接着对协同效应相关理论以及平衡计分卡理论进行分析,为后文研究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优酷并购土豆后的相关数据变化,在并购动机中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研究,从相关财务指标角度出发分析协同效应,得出短期内部分实现协同效应,也对网络视频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购前需要做科学合理的计划,并购后系统整合,以及网络视频行业需要突破自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5-01)

谢雪[9](2017)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正处于市场瞬息万变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仅依靠自身资源和创新能力较难以长期立足于行业前列,加之知识不断发展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为此企业间的知识协同模式随之出现并逐渐在战略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将分布式创新网络和知识协同相结合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选择了从核心企业的视角,基于分布式创新这一网络环境,分析出企业间知识协同过程中效应的来源以及评价维度与项目,从而构建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这对于提升知识协同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下为本文研究成果: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参考大量文献,从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的相关概念、主要研究角度、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研究四个方面概述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据此找出研究切入点,以展开本文的研究。其次论述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效应评价理论基础。界定了本文所设定的分布式创新网络环境以及研究对象核心企业,接着在综合阅读大量有关知识协同效应内涵与过程文献的基础上,推理出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的叁维度,最后就各个维度分解分析其评价项目,为后文中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铺垫。再次采用四阶段综合集成法完成了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依据前文对协同效应分析得出部分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发放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评估的形式得到35个初始指标,形成评价量表,接着通过量表问卷数据经过SPSS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处理归为7类一级指标,最后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最后的7大类26个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最后利用DEMATEL—Fuzzy Logic方法构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协同效应的综合评价模型,为企业知识协同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为该类企业知识协同提出了效应优化管理建议。本文创新点在于采用一系列方法设计了一套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数模型,同时丰富了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理论知识。(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易清,韦宝玉[10](2017)在《交流 共享 协作 推动 长江湿地网络的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可利用水资源面积的54%,也是WWF确定的具有全球战略地位的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流域内湿地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国际湿地群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中国特有物种扬子鳄、白鱀豚、江豚和中华鲟等300多种鱼类的故乡,也是近百余种百万余只越冬水鸟重要的栖息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周刊》期刊2017年01期)

网络协同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今世界,协同发展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出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大大增强。区域经济合作已经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行为主体关系等多个层面。不同性质和层次的主体(区域、产业、企业和城市等)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迥异,并通过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使得不同层次主体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形成具有多重内涵的区域间经济合作效应。与传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相比,现阶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新的重要特征,其一是区域合作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二是除注重单一产业集群,更加强调不同产业集群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叁是除注重单一主体,更加强调多层次、多主体的协同。因此,区域间经济发展问题是以产业集群群为基础形成的产业、企业和区域等多主体协同问题,研究区域间经济发展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产业、区域和集群群内企业等主体及其关联关系。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认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并进一步度量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进而建立区域间协同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从已有文献看,目前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力机制研究、政策研究、实施路径和实证研究;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测度方面主要利用DEA模型、哈肯模型、距离模型等方法。而且,目前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和机理研究涉及较少,多是从单一层次、单一主体分析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和机理,忽略了多层次关联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度量方面,多是计算某一个层次的协同效应,对多个层次间的协同效应的测度鲜有考虑,而且在测度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时忽略了主体间结构的影响。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和内涵,基于关联视角界定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对于厘清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构建的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拓展该领域研究的视野和应用的思路,为研究区域间经济协同问题提供了有效工具,设计的衡量各节点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指标,可以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定量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是通过区域间经济系统内子系统的相互竞争和合作,以及各构成要素间非线性关联运动,使整个区域间经济系统形成有序结构,从而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惠共赢发展的区域间经济发展方式。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区域间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群和区域关联,叁个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存在着内生的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的协同运作机制。超网络是研究多主体、多层次、多关系问题的有效工具,可以对区域间经济系统进行抽象,构建包含区域间经济系统重要主体、反映域间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各重要主体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互动关系的模型,这也是基于关联结构设计度量区域将经济协同效应指标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并明确了区域间经济协同的内涵和机理,构建了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第3章以构建区域间经济系统模型为着眼点,首先利用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分析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和特征,进而基于关联视角界定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然后,明确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最后,根据区域间经济系统中关键因素所对应的主体及其关联关系,给出了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建模原理和建模步骤。(2)基于关联结构运用超网络理论与方法设计了度量区域间经济系统内各主体协同效应的指标。本文根据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机理和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内涵,设计了衡量区域间经济协同水平的指标,包括基于节点关联结构的单层次带动效应、循环效应和层内辐射效应,基于子网络结构的单层次核结构效应、基础关联效应,基于超网络关联结构的多层次聚合效应、扩散效应和层间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度量方法。(3)对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进行应用研究。第5章和第6章以基于山东省2012年产业网络的簇群C,形成的区域间经济系统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构建了基于簇群C,形成的山东省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分析了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单层次内协同效应和多层次间协同效应。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基于簇群C1形成的山东省区域间经济系统在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本文构建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的有效性,以及设计的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指标的科学有效和可操作性。本文具有以下创新点:(1)从关联视角界定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明确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单层次内、多层次间的协同机理。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和明确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进而创新性地基于关联结构视角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界定为“区域间经济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通过单层次内、多层间的非线性关联运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内涵。在提取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基础上,基于关联关系分析区域间经济经济协同发展机理,创新性地将区域间经济协同的维度从单层次、单主体协同扩展到多层次、多主体间的协同。(2)将超网络理论创新性地应用到区域间经济系统的模型构建中。超网络是研究具有多层次、多目标、多主体等特征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超网络理论抽象区域间经济系统,构建了包含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主体、反映域间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互动关系的模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视角。(3)基于关联结构设计了契合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内涵且可操作的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度量指标。本文基于关联结构视角设计了测量区域间经济系统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经济协同效应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度量方法。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分析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和特征,识别和分析了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区域间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了反映区域间经济协同多类主体单层次内和多层次间的关联运动的区域间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的视野和应用的思路。本文基于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内涵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机理,从关联结构视角设计了度量各主体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的度量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协同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赵健宇,任子瑜,袭希.知识嵌入性对合作网络知识协同效应的影响: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J].管理工程学报.2019

[2].殷瑞瑞.超网络视角下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许成磊,赵陈芳,李美.网络协同效应视角下的众创组织研究综述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

[4].王姝.网络众包模式的理论梳理及协同效应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8

[5].赵晨舒.产业链视域下网络IP的协同效应[J].传播与版权.2018

[6].王少芳.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机理和协同效应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7].刘岩芳,陈好.网络舆论引导协同效应运行机理研究——基于媒体融合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

[8].李乐.网络视频行业的并购协同效应分析[D].宁夏大学.2017

[9].谢雪.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10].易清,韦宝玉.交流共享协作推动长江湿地网络的协同效应[J].中国周刊.2017

标签:;  ;  ;  ;  

网络协同效应论文-赵健宇,任子瑜,袭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