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功能不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论文文献综述
宋尧,李哲,李任,余俊先,程晟[1](2019)在《HPLC-MS/MS测定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浆利伐沙班的浓度及其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浆中利伐沙班浓度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SB-C18色谱柱(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乙腈-10 mmol·L-1醋酸铵缓冲液-冰醋酸(50∶50∶0.45);流速:0.2 ml·min-1,柱温:20℃。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内标法定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为m/z 436.1→145.1(利伐沙班),m/z 837.0/679.4(内标罗红霉素)。结果:血浆利伐沙班浓度在5~1 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7%,绝对回收率98.19%~103.47%,基质效应85.53%~104.06%。血浆样品室温放置6 h、反复冻融3次及-20℃冷冻30 d稳定性良好,样品浓度均无显着变化。应用本文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3例肝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利伐沙班后的血药浓度,发现餐后服用和空腹服用利伐沙班可能会影响其吸收,而肝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可能会使利伐沙班的体内药动学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所建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测定人血浆中利伐沙班的浓度,并可为利伐沙班在人体中的药动学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11期)
胡朝峰,童钟,黄俊[2](2019)在《功能性残肝体积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Gd-EOB-DTPA-MRI)对残肝相关指标进行测量评估,来预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肝部分切除治疗的72例肝癌患者。通过Gd-EOB-DTPA-MRI测量并计算肝脏相对强化程度(RE)、全肝体积(LV)、标准肝体积(SLV)及功能性残肝体积(FLV)。统计学处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多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共有72例肝癌患者符合要求纳入研究,其中肝功能不全患者9例,无肝功能不全患者63例。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AST、RE及FLV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密切相关。将术前AST值、RE及FLV纳入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FLV(OR=0.572,P<0.05)是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OB-MRI测量的FLV对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具有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7期)
许蜂蜂,王华翔,蓝海斌,杨芳,蔡秋程[3](2019)在《公民逝世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高,影响患者预后。文中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探讨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原福州总医院)86例行肝移植供、受体资料。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对肝移植受体术前及术中情况进行配比配对,在17项供体相关变量中分析影响EAD的危险因素。结果 79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3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体体重指数、热缺血时间及冷缺血不同诊断结果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供体血清钠、谷丙转氨酶及热缺血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供体血清钠及热缺血时间可准确预测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2.7 mmol/L和8 min。结论供体血清钠、谷丙转氨酶及热缺血时间是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供体血清钠及热缺血时间对评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侯翔宇[4](2019)在《肝功能不全对艾瑞昔布药动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脏作为体内最大和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对药物在体内的各个处置过程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使得在肝脏疾病状态下,药物的代谢或药动学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中都标明了其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剂量调整,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和尼美舒利等。因此,掌握药物在肝脏疾病状态下的特殊变化及其产生机制,对于肝脏疾病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以环氧合酶-2抑制剂艾瑞昔布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了中度肝功能不全对艾瑞昔布及其活性代谢物M1和M2药动学的影响,并采用体内外代谢研究模型,从吸收代谢和排泄等方面,阐明了肝功能不全对叁者药动学的影响机制,为该类药物在疾病状态、特殊人群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1.中度肝功能不全对艾瑞昔布及其活性代谢物药动学的影响研究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口服100 mg艾瑞昔布后,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浆和尿样,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UV/Q-TOF MS)系统结合MetabolitePilot软件检测并鉴定艾瑞昔布在两种人群中的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原形药物(M0)在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体内均经历了广泛代谢,主要的代谢途径为苯甲基羟基化(M1)、苯甲基氧化为羧酸(M2)、苯甲基羟基化并葡萄糖醛酸结合(M10-1)和苯甲基氧化为羧酸并葡萄糖醛酸结合(M11)。少量的代谢反应包括单氧化、N-去烷基并单氧化、苯甲基氧化为羧酸并N-去烷基、脱氢、单氧化并脱氢、双氧化并脱两分子氢、双氧化、叁氧化并脱氢、单氧化并葡萄糖醛酸结合和双氧化并葡萄糖醛酸结合。根据紫外检测的色谱峰面积判定,M0、M1和M2在健康受试者和肝功能不全患者体内均主要循环物质。为评价艾瑞昔布及其主要代谢物M1和M2在肝功能不全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中的药动学,本文建立了快速、灵敏、可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同时测定血浆或尿样中M0、M1和M2的浓度(测定人血浆中M0、M1和M2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0~40.0、0.200~80.0和2.00~800 ng/mL;测定人尿样中M0、M1和M2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0~5000、50.0~25000和100~50000 ng/mL)。采用WinNonlin 7.0软件以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并采用各参数在两种人群中的几何均值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体内M0、M1和M2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增加了9.2、3.3和1.5倍;M0和M1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增加了4.8和1.8倍,M2降低了28.1%;M0、M1和M2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由1.0、1.0和2.0 h延长至3.0、4.0和4.0 h。其他药动学参数,如半衰期(t?z),在两种人群中并没有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中度肝功能损伤导致艾瑞昔布及其活性代谢物M1和M2血浆达峰时间滞后和血浆暴露量增加。采用快速平衡透析法,考察M0、M1和M2在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显示,叁种主要循环物质在两种人群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无浓度依赖性。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体内,M0、M1和M2的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9.3±0.5、73.7±0.4和84.3±0.9%,与叁者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蛋白结合率93.3±1.5、78.4±2.3和87.6±0.6%相比,均显着降低。以其游离药物浓度求算的药动学参数显示,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中艾瑞昔布AUC0-∞的几何均值比为14.7,高于二者血浆总暴露量的比值(9.2),提示了临床上应评估肝功能不全患者服用艾瑞昔布的安全性,以及适当降低临床给药剂量。测定M0、M1和M2在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尿中的浓度,并绘制尿累积回收率-时间曲线。结果显示,M0在尿中累积回收率不足给药剂量的1%。主要代谢物M1和M2在肝功能不全患者尿中的累积回收率分别为8.25±2.4和27.4±6.7%,均高于健康受试者(3.30±1.53和23.1±7.8%)。另一方面,代谢物M1和M2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体内的肾清除率均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分别为健康受试者的50.5和60.6%。2.艾瑞昔布的代谢机制研究由上述艾瑞昔布在人体内的代谢研究结果可知,艾瑞昔布的主要代谢位点为苯甲基,经氧化生成主要代谢物M1和M2。人体内的药动学结果显示,M2的血浆暴露量是M0或M1的4倍,然而这个最主要代谢物在人肝微粒体和人肝细胞中的生成量却远远低于M1。因此,本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探究M2的体内外生成机制,并进一步阐述引起M2体内外生成不一致的原因。本研究以M0、M1和化学合成的醛基代谢中间体M-CHO为底物,采用人肝微粒体、人肝胞浆、人肝细胞、重组酶和选择性化学抑制剂等体外代谢模型,全面描述了艾瑞昔布在人体中的主要代谢途径及参与其中的代谢酶,即M0在CYP3A4和CYP2D6的催化下(贡献比为68%和32%)首先氧化生成M1,后者在人肝微粒体酶(主要为CYP3A4和CYP2D6)和胞浆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M-CHO,这一步氧化代谢是决定M2生成的限速步骤。由M1氧化而来的M-CHO的进一步代谢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一方面是通过人肝微粒体(CYP3A4和CYP2D6)和人肝胞浆酶(醛氧化酶)的共同介导而形成M2,另一方面也可以在NADPH依赖的还原酶(如人肝微粒体中的CYP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回M1,这两个代谢过程是相互竞争的。上述原因导致在静态的体外孵育体系中,M2的生成量远远被低估。这为药物代谢体内外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提供了一种解释,也提示在静态的体外代谢孵化反应中不应忽视竞争性氧化/还原酶介导的代谢作用。3.肝功能不全对艾瑞昔布及其主要代谢物药动学的影响机制研究上述有关艾瑞昔布在的代谢研究表明,CYP3A4、CYP2D6和醛氧化酶是介导艾瑞昔布代谢的主要酶,根据文献报道,上述叁种酶的表达和功能易受到慢性肝脏疾病影响而引起代谢能力的减弱。然而与预期不同的是,艾瑞昔布的主要代谢物M1和M2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绝对血浆暴露量非但没有因为代谢能力的下降而低于健康受试者,反而分别增加了3.3和1.5倍。另一方面,M1和M2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肾脏排泄情况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也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为尿中M1的累积回收率显着高于健康受试者,以及M1和M2的肾清除率均低于健康受试者。因此,本部分将从吸收代谢和排泄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引起这些药动学变化可能的机制。基于吸收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中,着重考察肝首过效应对艾瑞昔布生物利用度的影响。选择与人代谢具有相似性的小鼠为模型开展相关实验。C57小鼠经尾静脉和肝门静脉给予相同剂量的艾瑞昔布,结果显示,尾静脉和肝门静脉给药方式下,M0的全血暴露量分别为23979±2852和6449±695 ng/mL·h,提示原形在体内经历了很强的肝首过效应,通过计算获得的肝首过代谢程度为73%;同时采集小鼠下腔静脉和肝门静脉血,测定进出肝脏前后的血液中的药物量,求得的药物肝脏摄取比为0.72,表明艾瑞昔布具有较高的肝摄取率。以CCl4诱导法,连续腹腔注射给药6周(2次/周)后,成功构建了肝纤维化疾病模型小鼠,通过尾静脉、灌胃和肝门静脉给予疾病小鼠和对照小鼠10 mg/kg的艾瑞昔布,计算获得的原形药物在两组小鼠中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6%和2.5%,首过代谢程度分别为55%和74%,进一步证实了肝纤维化可导致艾瑞昔布的肝首过效应降低,进而使原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在体外,利用Caco-2细胞、人原代肝细胞、转染有肝脏摄取转运体的HEK293细胞、小鼠原代肝细胞和人肝S9等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艾瑞昔布在小肠细胞中的吸收情况、在肝细胞中的跨膜形式和代谢程度。研究结果显示,艾瑞昔布在2、10和50μM的作用浓度下,其在Caco-2细胞A侧→B侧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a-b)数值分别为16.3±1.2×10~(-6)、15.4±1.6×10~(-6)和19.1±1.1×10~(-6) cm/s,均大于10×10~(-6) cm/s,Papp,b-a与Papp,a-b比值分别是1.40、1.41和1.02,提示艾瑞昔布具有高渗透性的特征,且不受P-gp等外排作用的影响。在温度和底物浓度对艾瑞昔布肝细胞摄取的影响研究中,人肝细胞在4°C和37°C条件下对原形药物的摄取速率相当,不同浓度原形药物的肝细胞摄取速率与给药浓度呈线性相关;在肝脏摄取转运体的考察上,原形药物在OATP1B1、OATP1B3和OATP2B1转染的细胞株上的摄取速率与Mock相比均小于2,以上均提示艾瑞昔布主要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肝细胞。利用小鼠肝细胞和人肝S9为体外代谢模型评估艾瑞昔布在肝脏中的代谢稳定性,计算推测的原形药物在小鼠和人肝脏中的清除率分别为54.3和11.3 mL/(min·kg),均为肝脏中等清除药物,进一步说明艾瑞昔布主要以代谢的方式在体内清除,该结果也提示,同动物体内一样,人口服艾瑞昔布后可能也存在较强的肝摄取比和肝首过效应。以上研究阐释了肝功能不全患者中艾瑞昔布及其主要代谢物血浆暴露量均升高的原因,是由于肝功能不全导致了原形药物肝首过代谢降低,显着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从而使原形血浆暴露量大幅升高,并伴随性地增加了代谢物M1和M2的绝对暴露量,这也与两组受试者原形和代谢物血浆暴露比相一致,即在健康受试者中M0、M1和M2的血浆暴露比约为1:1:4,而在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中叁者的比例则为2:1:2。该结果也提示,对首过代谢程度高的药物,肝功能损伤不仅提高原形药物的暴露量,也可以增加代谢物的绝对暴露量。基于排泄的影响机制研究中,采用人源外排转运体转染的MDCK细胞系和肾脏摄取转运体转染的HEK293细胞系,评价转运体在艾瑞昔布代谢物M1和M2排泄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代谢物M1在P-gp、BCRP和MRP2转染的MDCK细胞系中的外排比分别为26.2、8.8和3.4,比值均大于2,分别加入上述叁种转运体的抑制剂后,各外排比值均显着降低为1.4、1.3和1.1,表明M1是外排转运体P-gp、BCRP和MRP2的底物。代谢物M2在P-gp、BCRP和MRP2转染的MDCK细胞系中的外排比分别为1.0、1.2和1.0,比值均不超过2,表明M2不是上述叁种外排转运体的底物。肝功能不全状态下,M1的胆汁排泄途径受阻,代偿性地促进其肾排泄途径,这有可能是引起M1在尿中累积回收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代谢物M1和M2在OAT3细胞株上的摄取速率与Mock相比,比值分别为2.03和162,表明两代谢物均为肾脏摄取转运体OAT3的底物。据文献报道,肝功能不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脏功能变化,由此导致的OAT3表达和功能受到抑制,可能会使M1和M2的肾清除率有所降低。4.结论肝功能不全对艾瑞昔布及其主要代谢物M1和M2在体内的多个过程均存在显着影响,表现为叁种主要物质血浆暴露量等药动学参数的改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降低、代谢物肾排泄量的增加和肾清除率的降低。在进一步对上述影响机制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艾瑞昔布在人体内的过程,即口服艾瑞昔布后,原形药物以高渗透性的特征被动扩散至肠上皮细胞,由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后,约有70%的原形药物经肝脏首过代谢,剩余部分进入体循环。在肝细胞中,原形药物在P450等酶的作用下发生广泛代谢,其中最主要的代谢物是在CYP3A4和CYP2D6催化下生成的苯甲基羟基化代谢物M1,和M1氧化为醛基中间体M-CHO后再进一步经CYP3A4、CYP2D6和醛氧化酶催化代谢生成的羧酸代谢物M2。一些文献报道和我们的前期动物实验可证明,胆汁和肾脏均参与了M1和M2的清除:肝细胞中生成的M1一部分可以进入体循环最后通过肾脏消除,肾脏排泄过程中有摄取转运体OAT3的参与;另一部分则是由肝细胞胆管侧的P-gp、BCRP和MRP2叁种外排转运体介导而经胆汁途径消除。肝细胞中生成的M2,由于其羧酸基团极性很高,因此推测只有相对较少部分进入体循环最后通过肾脏消除,肾脏排泄过程中同样有摄取转运体OAT3的参与,且OAT3对M2的转运作用强于M1;其余部分则是直接通过胆汁途径排泄,但该过程并不经肝细胞胆管侧P-gp、BCRP和MRP2叁种主要外排转运体的介导,推测可能与胆盐输出泵(BSEP)等其他外排转运体的作用相关。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体内,肝损伤会导致CYP3A4、CYP2D6和醛氧化酶含量和活性的降低,使艾瑞昔布的肝首过代谢减弱,更多的原形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后不断地被肝脏摄取而代谢,因此导致原形药物、代谢物M1和M2的血浆绝对暴露量显着增加和达峰时间滞后。本文由此建立了艾瑞昔布及其主要代谢物药动学参数与其在肝功能不全影响下所发生变化之间的联系,认为肝首过效应、代谢酶(CYP3A4、CYP2D6和醛氧化酶)和转运体(P-gp、BCRP、MRP2和OAT3)活性的改变对艾瑞昔布、M1和M2药动学变化上的作用至关重要。结合同类药物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和依托昔布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剂量调整方案,以及艾瑞昔布主要代谢物具有活性的特征,应降低在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中艾瑞昔布的给药剂量以及延长给药间隔。本研究也提示,在特殊人群、疾病状态或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影响下,应关注艾瑞昔布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通过进一步临床评价,进行合理剂量调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李鹏飞,陈鑫,聂时南[5](2019)在《脓毒症合并肝功能不全诊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脓毒症是急诊科最常见危重情况之一,为宿主对感染失控而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肝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脓毒症较早累及的器官之一。临床上诊断脓毒症合并肝功能不全较难,原因是难以同时获得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证据,容易漏诊[3];再加上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诊断工具,尤其(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05期)
唐杰[6](2019)在《术前标准化残肝比例、ICG R15联合前白蛋白对预测大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术前对标准化残肝比例(standardized remnant liver volumn ratio,SRLVR)联合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ICG R15)及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其预测大肝癌术后肝功能代偿能力的价值,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一个新的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大肝癌(肿瘤最大直径>5cm)根治性切除手术88例患者资料,对88例患者的术前CT图像进行叁维重建并模拟手术计算出标准化残肝比例,术前5天内对88例患者行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得出ICG R15,取患者入院后首次肝功能常规检查得出血清前白蛋白,根据术后叁次复查的生化指标按国际认可的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标准对肝功能代偿情况分组,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收集的88例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了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呈轻度肝功能代偿不全者61例(69.3%),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者27例(30.7%)。对两组肝功能代偿不全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ICG R15方面两组中存在显着差异: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组ICG R15明显高于轻度肝功能代偿不全组,且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ICG R15均为患者术后出现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ICG R15为保护因素,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为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系数及常数项构建回归模型Y=-5.701×SRLVR+0.34×ICGR15-0.017×PA+4.622(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ICG R15取值均为实测值)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出约登指数,通过约登指数得出预测术后发生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的最佳临界值为-0.499,其灵敏度81.5%,特异度91.2%。结论:术前叁维重建技术能够对肝切除术安全性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PA均为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指标,可以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但单独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联合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和ICG R15叁者术前预测大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情况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百铭[7](2019)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肝大部切除手术治疗的8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相关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结果: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概率为21.7%,在多因素分析中,扩大右半肝切除的手术方式(OR=3.484;95%CI,0.651-9.842;P=0.017)、术前胆管炎(OR=3.170;95%CI,1.090-9.221;P=0.022)、总胆红素>300umol/L(OR=2.975;95%CI,1.291-12.565;P=0.044)、术中出血量>800ml(OR=1.951;95%CI,0.832-8.654;P=0.048)是肝大部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扩大右半肝切除的手术方式、术前胆管炎、总胆红素大于300umol/L和术中出血量大于等于800ml是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段帅[8](2019)在《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总结ELRA术后EAD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E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通过评估和预测EAD的发生,改善ELRA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实施的59例ELR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EAD分为EAD组和非E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肝功能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肝期时间、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下腔静脉阻断时间、移植功能肝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百分比、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中血浆输入量及术后住院天数等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ELRA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5.59%(21/59)。两组患者术后1年、3年的受体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4.70%与90.90%、89.50%与65.60%(P=0.038);3年的移植物累计存活率分别为72.70%与46.80%(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冷缺血时间(OR=1.09,95%CI=1.005-1.033,P=0.008)和移植功能肝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百分比(OR=0.952,95%CI=0.91-0.997,P=0.038)是ELRA术后E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EAD的发生与术后出现原发性移植物失功存在显着相关性(P<0.001)。结论:ELRA术后EAD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冷缺血时间和移植功能肝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百分比是ELRA术后E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AD的发生将显着增加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发生概率。(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冯瑞江,熊爱珍,梁佳,张卫芳[9](2019)在《心房颤动伴肝功能不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血栓栓塞中高危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nts,OACs)预防卒中及全身性栓塞事件。肝功能不全患者更易出现血栓或出血并发症。业已证明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能安全地减少AF患者的血栓事件,但目前对于AF合并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最佳抗凝策略仍不清楚。鉴于目前批准上市的OACs都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不仅对这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对凝血系统影响复杂。本文拟综述国内已批准的OACs在AF合并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安全有效性情况,并据此提供该类人群OACs选择方案及剂量推荐,以期为临床上OACs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赵淑芬,刘卓环,黄江远,罗美华,周成宇[10](2019)在《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中晚期HCC首次行TACE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代偿不全分为2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主要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患者吸烟、年龄、门脉Ⅱ级主干癌栓、乙肝、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肿瘤大小均是首次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GGT、肿瘤大小是首次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肿瘤较大、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GGT升高的中晚期HCC患者行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风险高。(本文来源于《内科急危重症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肝功能不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Gd-EOB-DTPA-MRI)对残肝相关指标进行测量评估,来预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肝部分切除治疗的72例肝癌患者。通过Gd-EOB-DTPA-MRI测量并计算肝脏相对强化程度(RE)、全肝体积(LV)、标准肝体积(SLV)及功能性残肝体积(FLV)。统计学处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多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共有72例肝癌患者符合要求纳入研究,其中肝功能不全患者9例,无肝功能不全患者63例。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AST、RE及FLV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密切相关。将术前AST值、RE及FLV纳入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FLV(OR=0.572,P<0.05)是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OB-MRI测量的FLV对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具有预测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功能不全论文参考文献
[1].宋尧,李哲,李任,余俊先,程晟.HPLC-MS/MS测定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浆利伐沙班的浓度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2019
[2].胡朝峰,童钟,黄俊.功能性残肝体积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可行性[J].肝脏.2019
[3].许蜂蜂,王华翔,蓝海斌,杨芳,蔡秋程.公民逝世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4].侯翔宇.肝功能不全对艾瑞昔布药动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
[5].李鹏飞,陈鑫,聂时南.脓毒症合并肝功能不全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9
[6].唐杰.术前标准化残肝比例、ICGR15联合前白蛋白对预测大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7].刘百铭.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9
[8].段帅.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9
[9].冯瑞江,熊爱珍,梁佳,张卫芳.心房颤动伴肝功能不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
[10].赵淑芬,刘卓环,黄江远,罗美华,周成宇.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影响因素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9
标签: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利伐沙班; 血药浓度; 肝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