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迷走交感干论文-许士叶,董剑平,孙善全,Kannaiyan,Vijesh,Ramnarayan,Joyeeta,Sengupta

颈迷走交感干论文-许士叶,董剑平,孙善全,Kannaiyan,Vijesh,Ramnarayan,Joyeeta,Sengupta

导读:本文包含了颈迷走交感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上神经节(SCSG),喉上神经(SLN),喉上神经外支(ELN),结状神经节(NG)

颈迷走交感干论文文献综述

许士叶,董剑平,孙善全,Kannaiyan,Vijesh,Ramnarayan,Joyeeta,Sengupta[1](2012)在《人与狗迷走/交感干的比较解剖及其喉上神经外支纤维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人与狗的颈段迷走/交感干进行比较解剖,并鉴定狗的喉上神经外支的纤维成分。方法随机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颈部(n=50)及狗的颈部(n=10),暴露其颈交感干与喉上神经及其外支间的交通;并取狗的喉上神经外支,甲醛固定,明胶包埋,恒冷切片后用Karnovsky AchE组化方法染色并观察。结果狗的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完全或部分融合,迷走神经干与交感神经干完全或部分融合为迷走-交感干;而人的结状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互相分离;颈上神经节与喉上神经及其分支之间存在交通,其中颈上神经节与喉上神经外支相交通者占86%。AchE染色显示:狗的喉上神经外支含AchE阳性有髓神经纤维、AchE阴性有髓神经纤维和AchE阳性无髓神经纤维。结论喉上神经外支呈袢状,而非干式,含躯体运动、交感神经节后及躯体感觉纤维,因此喉上神经外支为一混合神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王尹曼,张树龙,何明哲,张荣锋,高连君[2](2011)在《刺激犬颈部迷走交感干对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持续刺激犬自主神经对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探讨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参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犬10只(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5~20 kg,雌雄不限。采用自身先后对照。未分离CVST前刺激所获得的参数为基础对照组;分离CVST并加以刺激后所获得的参数为实验组。健康犬用2%的戊巴比妥钠麻醉(1 mg/kg)。分离双侧CVST,头端结扎,使用多道电生理仪器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剔除T波不清的导联,在窦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6-23)

刘蔚,高梅,王奖荣,孙慧,贾晓萌[3](2010)在《刺激左右颈部迷走交感干对兔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在房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静脉麻醉后,经右侧颈静脉将6F电极导管置入右心房,并给予设定的电程序刺激,记录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P波离散度(PD)、发生心房纤颤(AF)动物的比例数及心房易损窗口(WOV),再分别给予左右单侧及双侧颈迷走交感干(CVST)电刺激,使心率(HR)较基础状态分别减慢10%、30%和50%,重复上述电刺激,并测量上述电生理指标。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颈部迷走交感干刺激前后所测指标先后对照。结果:随着刺激CVST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相比较,AERP逐渐缩短,至刺激强度使HR减慢10%(双侧)、30%(右侧)和50%(左侧)时,AERP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至刺激强度使HR减慢30%(右侧、双侧)、50%(左侧)时,与基础状态相比PD明显增大(P<0.05)。以上两个指标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变化均更显着(P<0.01)。无论给予实验设定的任何强度的左、右单侧或是双侧CVST刺激,发生AF的动物的比例数均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仅在进行双侧CVST刺激并当强度达到使HR较基础减慢50%时,WOV增宽才具有统计学意义[(7.6±3.5)msvs.(3.4±1.5)ms,P<0.05]。结论:右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受双侧CVST的影响,且以右侧为优势,其中左右CVST对右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存在迭加作用。(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刘蔚,高梅,王奖荣,孙慧,贾晓蒙[4](2009)在《刺激左右颈部迷走交感干对兔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对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静脉麻醉,将6F电极导管通过右侧颈静脉经叁尖瓣置入右室,并给予设定的电程序刺激,记录基础状态下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Q-T间期离散度(Q-Td)、Tpeak-Tend离散度(Tp-ed)、心室颤动阈值(VFT);再分离并暴露双侧颈部迷走交感干,分别给予左右单侧及双侧迷走交感干电刺激使心率较基础状态分别减慢10%、30%、50%,重复上述电刺激,并测量上述电生理指标。结果随着刺激颈迷走交感干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比较,VERP逐渐延长,至左右单侧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双侧刺激减慢30%时,VERP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左、右单侧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双侧刺激减慢10%时,Q-Td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刺激强度地增加,变化更显着(P<0.01);Tp-e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左、右单侧及双侧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Tp-ed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实验设定的不同强度的左、右单侧颈迷走交感干刺激,与基础状态比较VFT无明显变化,而同时给予双侧颈迷走交感干刺激时,VFT有逐渐减小趋势,但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在心室电生理特性变化中亦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潜在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王洋[5](2009)在《电刺激迷走交感干对蟾蜍心率及心率变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逐次窦性心动周期之间的时间差异性,自主神经通过调节窦性心率导致心率快慢波动,从而导致心率变异的发生。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和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nervous system,PNS)的调节作用可通过HRV的变化而表达出来。因此HRV能反映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的活动并可定量评估SNS和PNS张力及其平衡性,从而可以判断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及预后,是预测心源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在体情况下,HRV的测量受神经、呼吸、体位、压力感受器、体温调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HRV分析起来较为复杂,而对离体非生理条件下自主神经活动对心脏HRV的影响的了解还较少。目前研究认为,HRV功率谱不能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整体活动,而是更为精确地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脏水平的调节,但是目前对HRV的神经调节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去除体液、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电刺激迷走交感干,观察迷走神经对HR和HRV的影响,探讨迷走神经对HRV的调节机制。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处理选用中华蟾蜍,体重35-50g,由中国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蟾蜍人工饲养,保持室温24±2℃,湿度(55±5)%。在实验中随机分组。所有ECG数据采集均在上午9:30以后进行。二、实验动物分组将蟾蜍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给药组,具体如下:1、对照组(Control组,n=10),离体心脏始终用任氏液灌流。2、给药组(Phe+Pro组,n=10),先用任氏液灌流离体心脏40min,然后用含有Phe(1.5μmol/L)和Pro(1.5μmol/L)的任氏液持续灌流。叁、心电图采集制作心脏-右侧迷走神经交感干标本后,离体心脏固定于四腔器官浴槽系统内,恒压灌流,神经置于刺激电极上,信号采集系统的记录电极固定于浴槽周围,另一端与计算机连接,记录心电信号至实验结束。四、电刺激迷走交感干对照组术后80min、给药组给药后40min进行电刺激10min,每个频率间间歇10min,顺序随机。五、心率变异分析选取心脏离体30min后、给药30min后(对照组离体70min后)、电刺激时和电刺激后完整无干扰的HR稳定的连续5min ECG,用HRV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六、统计学处理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以不同频率刺激迷走交感干,对照组HR明显降低,但各频率水平之间没有差异。SDNN在0.4Hz时明显升高,0.6Hz和0.8Hz时变化显着,RMSSD在各频率水平均显着升高,SDNN和RMSSD各频率之间没有差异。LF在0.4Hz明显降低,其他频率显着降低,各频率之间没有差异。HF在0.6Hz时明显升高,其它频率均显着升高,各频率之间没有差异。LF/HF在刺激时各频率均明显降低;0.2Hz与0.8Hz之间差异显着。刺激停止后,各指标与刺激前相比没有差异。2、随着刺激频率水平的增加,给药组HR显着降低,0.2Hz与0.6Hz、0.4Hz与0.8Hz之间、0.2Hz与0.8Hz之间HR差异显着。SDNN和RMSSD在各频率水平均显着升高,各频率之间没有差异。LF和HF在0.2Hz刺激时变化显着,0.4Hz时变化明显,0.6Hz和0.8Hz时变化不明显;0.2Hz与0.8Hz之间差异显着。LF/HF在0.2Hz刺激时明显降低,0.8Hz时与给药后LF/HF接近;0.2Hz与0.8Hz之间差异显着。刺激停止后,各指标与刺激前相比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讨论电刺激迷走交感干时,交感迷走失衡,对照组和给药组HR和HRV都发生了变化。对照组HR在各个频率水平均降低,各水平之间没有差异,而在给药组,由于酚妥拉明和普萘洛尔阻断了交感神经加快心率的作用,不仅HR在各个频率水平均降低,而且在0.2Hz与0.6Hz之间、0.4Hz与0.8Hz、0.2Hz与0.8Hz之间HR差异显着;两组相比,给药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表明在本实验使用的频率范围(0.2-0.8Hz)内,电刺激频率越大,迷走神经对心率的作用越强,心率也就越低。SDNN和RMSSD在对照组和给药组电刺激时均显着升高,但是各个刺激频率水平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推测在缺失完整的心脏自主神经活动调控的条件下,HRV时域指标的简单测量不能准确地定量测量迷走神经紧张性。对照组中,刺激迷走交感干时,HF明显升高,但是由于交感神经调节的存在,不同频率水平的电刺激之间HF没有明显差异。给药组HF在0.2Hz和0.4Hz时明显升高,0.6Hz和0.8Hz时变化不明显。相对应的,LF/HF也是类似的变化,在0.2Hz和0.4Hz时明显降低,0.6Hz和0.8Hz时变化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交感神经在心率变异调节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刺激频率较低时,HF较高,LF/HF较低,由此推测在没有交感神经调节条件下的迷走神经对心率和心率变异的调节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结论迷走神经对心率有直接调节作用,在没有交感神经调节条件下的迷走神经对心率和心率变异的调节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刘蔚[6](2008)在《刺激左右颈部迷走交感干对兔心房与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给予兔左右颈部迷走交感干不同强度的电刺激,测量反映心房肌和心室肌电生理特性变化的相关指标,从而探讨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对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可能作用。研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静脉麻醉后,连接并记录体表心电图,分离右侧颈静脉,将6F四极电极导管经上腔静脉先后插入右心房、右心室,给予设定的电程序刺激,记录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P波离散度(PD)、发生心房纤颤(AF)的动物比例数、心房易损窗口(WOV)、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Q-T间期离散度(Q-Td)、Tpeak-Tend(Tp-e)离散度、室颤阈值(VFT),再分离并暴露双侧颈部迷走交感干,植入刺激电极,并与高频电刺激仪连接,分别给予左右单侧及双侧迷走交感干电刺激,使心率较基础状态分别减慢10%、30%、50%,重复上述电刺激,并测量上述电生理指标。结果:①随着刺激左侧颈迷走交感干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相比较,AERP逐渐缩短,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时,AERP缩短有统计学意义(71.5±12.39vs 99.0±21.55,P<0.01);P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时,PD与基础状态相比明显增大(48.8±17.05 Vs 30.6±9.34,P<0.05);发生AF的动物比例数及WOV虽分别有增多和增宽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②随着刺激右侧颈迷走交感干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时比较,AERP逐渐缩短,直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AERP缩短有统计学意义(81.6±12.20 vs99.0±21.55,P<0.05),且继续增加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时,AERP较基础状态缩短更显着(69.2±14.05 vs 99.0±21.55,P<0.01);P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PD与基础状态相比明显增大(42.3±10.85 vs 30.6±9.34,P<0.05),且刺激强度增加至使心率减慢50%时,PD较基础状态增大更显着(55.5±13.99 vs 30.6±9.34,P<0.01);发生AF的动物比例数及WOV虽分别有增多和增宽趋势,但亦无统计学意义。③给予双侧颈迷走交感干刺激,当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10%时,与基础状态比较,AERP即有缩短(82.0±15.35 vs 99.0±21.55,P<0.05),当刺激强度分别增至使心率减慢30%、50%时,AERP缩短更显着(P<0.01);与基础状态比较,PD则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PD明显增大(55.0±14.79 vs 30.6±9.34,P<0.05),且继续增加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时,PD较基础增大更明显(64.4±18.45 vs 30.6±9.34,P<0.01);发生AF的动物比例数虽有增多趋势,但仍无统计学意义;而WOV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比较呈增宽趋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时,WOV增宽有统计学意义(7.6±3.51 vs 3.4±1.52,P<0.05)。④随着刺激左侧颈迷走交感干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相比较,VERP逐渐延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时,VERP延长有统计学意义(209.8±40.09 vs173.7±43.00,P<0.05);Q-T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Q-Td与基础状态相比明显增大(47.1±10.91 vs 35.6±5.36,P<0.05),且继续增加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时,Q-Td增大更显着(54.59±14.38 vs 35.6±5.36,P<0.01);Tp-e离散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Tp-e离散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29.9±10.62 vs 21.8±5.17,P<0.05);然而随刺激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比较室颤阈值无明显变化。⑤随着刺激右侧颈迷走交感干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相比较,VERP逐渐延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时,VERP延长有统计学意义(214.3±40.92 Vs173.7±43.00,P<0.05);Q-T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Q-Td与基础状态相比明显增大(48.6±7.00 vs 35.6±5.36,P<0.05),且刺激强度继续增加至使心率减慢50%时,Q-Td增大更显着(56.2±14.34 vs 35.6±5.36,P<0.01);随刺激强度的增加Tp-e离散度逐渐增大,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Tp-e离散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32.8±9.91 vs21.8±5.17,P<0.01);然而随刺激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比较室颤阈值无明显变化。⑥随着刺激双侧颈迷走交感干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相比较,VERP逐渐延长,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VERP延长有统计学意义(210.6±40.35 vs173.7±43.00,P<0.05);当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10%时,Q-Td与基础状态相比明显增大(44.2±6.10 vs 35.6±5.36,P<0.05),随刺激强度的增加Q-Td进一步增大,至心率减慢50%时,Q-Td增大更显着(62.8±16.36 vs 35.6±5.36,P<0.01);Tp-e离散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至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Tp-e离散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32.5±9.19 vs 21.8±5.17,P<0.01);然而随刺激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比较,室颤阈值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右心房电生理特性受双侧颈迷走交感干的影响,且以右侧为优势,其中左右颈迷走交感干对右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存在迭加作用;右心室电生理特性受双侧颈迷走交感干的影响,左右侧无差异,但左右颈迷走交感干对右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存在迭加作用。②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在心房电生理特性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在心室电生理特性变化中亦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潜在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5-15)

陈伟[7](2007)在《损伤性刺激家鸽前庭对颈迷走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病是因异常运动刺激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面色苍白、出汗、流涎、淡漠、嗜睡、腹部不适、眩晕、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与体征。是乘车、乘船、乘飞机及航天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前庭器官的半规管和耳石器是旋转和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它们的主要功能有:感受头部空间位置和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维持肌张力和躯体姿势;协调眼球的运动以及在运动、头部位置改变时快速调节呼吸、循环系统的内脏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目前认为乘车、乘船、乘飞机及航天过程中常引起的运动病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的异常的活动而产生的。所以,近年来对前庭系统调节内脏活动尤其是内脏不适引发的恶心、呕吐的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这些机制的阐明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运动病,以及研制抗运动病的药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运动病的形成过程中,异常的前庭传入信号是运动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呕吐是运动病发生时最显着的特征。因此,前庭信号进入中枢后,必然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过程,经由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成分及交感神经到达肠胃等器官,从而实现呕吐等生理反应。但半规管和耳石器官的初级传入与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传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说,它认为:椭圆囊在前庭交感反射中起主要作用,而半规管对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假设是建立在一些零散的研究结果之上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前庭器官与交感、副交感神经之间的联系至今尚不清楚。本文共用家鸽20只,用损伤性刺激前庭器官和电生理同时记录颈交感、迷走神经放电的方法,分别对如下问题进行了研究:(1)损伤性刺激10只家鸽的椭圆囊耳石器官,记录刺激前后迷走神经和颈交感神经的放电变化。(2)损伤性刺激10只家鸽的水平半规管壶腹,记录刺激前后迷走神经和颈交感神经的放电变化。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损伤性刺激家鸽的椭圆囊,颈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变化。在10只家鸽中,刺激后颈交感神经放电较比刺激前显着(p<0.01)升高的有9只,没有显着变化(p>0.05)的1只。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的方法对10只家鸽的数据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明椭圆囊刺激可以激活交感神经。与此同时记录的迷走神经放电的结果是:在10只家鸽中,刺激后迷走神经放电较比刺激前显着(p<0.01)降低的有7只,没有显着变化(p>0.05)的2只,显着增加(p<0.01)的1只。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的方法对10只家鸽的数据进行综合检验,结果是刺激前后迷走神经的放电没有明显变化。2.损伤性刺激家鸽半规管,迷走和颈交感神经的变化。在10只家鸽中,刺激后颈交感神经放电较比刺激前显着(p<0.01)降低的有6只,没有显着变化(p>0.05)的1只,显着增加的3只。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的方法对10只家鸽的数据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明半规管刺激对交感神经的活动没有显着影响。与此同时记录的迷走神经放电的结果是:在10只家鸽中,刺激后迷走神经放电较比刺激前显着(p<0.05)降低的有8只,没有显着变化(p>0.05)的2只。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的方法对10只家鸽的数据进行综合检验,结果显示对半规管的损伤性可显着地抑制迷走神经的放电。上述结果表明,前庭器官传入信号对颈部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影响表现为:(1)耳石器官主要是激活颈交感神经,对迷走神经的影响不确定。(2)半规管主要是对迷走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对颈交感神经影响不确定。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前庭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机制及对阐明运动病发生机理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8)

苏军达,黄仲荪,王莎莉,陆杰[8](1996)在《兔颈迷走神经传入冲动抑制肾交感神经传出活动的延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在63只戊巴比妥纳麻醉、制动和人工呼吸条件下的家兔身上进行。刺激颈部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CVN)引起肾交感神经传出放电(RSND)抑制反应,抑制时间为:3.6±0.18s。这种抑制时间的长短与动物当时CNS机能状态、交感神经活动的背景水平有关。通过记录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和尾端腹外侧区(CVL)的细胞放电变化,表明CVN传入冲动可能是通过孤束核(NTS)引起CVL兴奋及RVL的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传出活动发生抑制。(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季妙发[9](1996)在《颈迷走—交感神经阻滞术治疗扁周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作者采用颈部迷走一交感神经阻滞术(简称迷交阻滞)治疗扁桃体周围炎(扁周炎)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本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右侧17例,左侧13例;张口困难0.5cm4例、1cm11例、1.5cm9例、2cm6例;阻滞次数:阻滞一次即愈者6例、阻滞二次12例、阻滞次数:阻滞一次即愈者6例、阻滞二次12例、阻滞叁次8例、阻滞四次2例、无效2例。(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1996年01期)

王莎莉,陆杰,黄仲荪[10](1991)在《兔颈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对肾交感、颈交感神经传出放电及动脉血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观察了电刺激兔颈迷走神经中枢端对肾交感、颈交感传出放电(暂称迷走—交感反射)和动脉血压的影响。结果:电刺激颈迷走神经中枢端时,同侧肾交感传出放电抑制,血压下降,而同侧颈交感传出放电反应型式多样化。用较弱长串的电刺激施加予迷走神经中枢端为“背景刺激”,来改变中枢机能状态,其问又给予颈迷走短串的刺激,如背景刺激在同侧,则肾交感放电抑(本文来源于《四川生理科学杂志》期刊1991年Z1期)

颈迷走交感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持续刺激犬自主神经对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探讨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参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犬10只(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5~20 kg,雌雄不限。采用自身先后对照。未分离CVST前刺激所获得的参数为基础对照组;分离CVST并加以刺激后所获得的参数为实验组。健康犬用2%的戊巴比妥钠麻醉(1 mg/kg)。分离双侧CVST,头端结扎,使用多道电生理仪器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剔除T波不清的导联,在窦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迷走交感干论文参考文献

[1].许士叶,董剑平,孙善全,Kannaiyan,Vijesh,Ramnarayan,Joyeeta,Sengupta.人与狗迷走/交感干的比较解剖及其喉上神经外支纤维成分[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

[2].王尹曼,张树龙,何明哲,张荣锋,高连君.刺激犬颈部迷走交感干对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C].第十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3].刘蔚,高梅,王奖荣,孙慧,贾晓萌.刺激左右颈部迷走交感干对兔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心脏杂志.2010

[4].刘蔚,高梅,王奖荣,孙慧,贾晓蒙.刺激左右颈部迷走交感干对兔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

[5].王洋.电刺激迷走交感干对蟾蜍心率及心率变异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9

[6].刘蔚.刺激左右颈部迷走交感干对兔心房与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

[7].陈伟.损伤性刺激家鸽前庭对颈迷走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

[8].苏军达,黄仲荪,王莎莉,陆杰.兔颈迷走神经传入冲动抑制肾交感神经传出活动的延髓机制[J].生理学报.1996

[9].季妙发.颈迷走—交感神经阻滞术治疗扁周炎疗效观察[J].交通医学.1996

[10].王莎莉,陆杰,黄仲荪.兔颈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对肾交感、颈交感神经传出放电及动脉血压的影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1

标签:;  ;  ;  ;  

颈迷走交感干论文-许士叶,董剑平,孙善全,Kannaiyan,Vijesh,Ramnarayan,Joyeeta,Sengupt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