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课程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高考背景,学校课程,课程制度建设
学校课程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曾宇,李宝庆[1](2019)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高考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制度建设来保障政策的落实。在新高考背景下,立足于学校课程制度,根据课程运作环节提出课程规划制度、课程实施制度、课程评价制度、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以及校本教研制度这六个建设维度。推进课程制度建设的策略是:坚持生态性原则、显性规范与隐形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相应的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和新制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精准把握学校现状,保证课程制度建设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克服集体无意识,重视学校的变革力量。(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黄鹏[2](2019)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育人制度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建指向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育人制度课程育人,不仅仅是课程的内容育人,课程的结构体系、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都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随着高中新课标、新课程的落地和新高考、高招改革的深入推进,北京市第叁十五中学开始探索基于课程创新的制度重建,希望通(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普教版)》期刊2019年05期)
高珊珊[3](2019)在《课程变革中学校课程制度适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它存在于学校这个动态的场域之中,同时学校课程制度顺利运行的关键在于是否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而纵观学校课程制度的运行与实施,学校课程制度并未顺畅的被各课程主体所关注与执行,其运行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阻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以及课程制度建设自身的诉求,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也逐步得到关注并被提到一定的高度。然而,当前关于学校课程制度的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层面,并未对真实情境的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运行与实施中表征的适应性问题以及深层的归因进行研究与剖析。因此,本研究选取长春市D小学为个案进行实践性研究,并在其中嵌入质化研究等。综合应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及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学校真实情境观察学校课程制度运行现状,发现学校课程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学校课程制度内容不合理;学校课程制度遭遇“两难”困境;学校课程制度实施中存在失范行为等叁个不同的关键问题。依据课程制度实施现状以及运行中的问题对其展开归因分析。自身层面包括:制度自身缺少时效性;学校课程制度不完善;学校课程制度与实践脱节。教师层面包括:教师原有认知图式的壁垒;教师的制度意识与认知匮乏;教师良性心理素养的缺位。学校层面包括:功利性价值的负效应;实施环境的不透明;运行环境的操控化。最后,通过分析、整理与总结,找出其纾解的策略。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学校课程制度适应性的应对策略:一是规范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二是健全切实有效的学校课程制度运行机制;叁是提升教师的制度适应力和发展力;四是构建和谐公正的制度实施环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汤伟[4](2018)在《课程统整制度:推进学校课程迈向3.0》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课程是一种制度化形式的课程,是在特定制度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建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日益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唯有此,才能使课程改革向深度发展,促使学校改变。学校课程制度是达成学校课程目标,规范、引导和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具体而言,学校课程制度是一种课程价值准则体系、课程行为规则体系和课程行为保(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8年12期)
丁玉祥[5](2018)在《价值领导推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的有效运作需要课程制度的有力支撑。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既是课程改革校本化实践的内在要求,又是贯彻国家、地方和校本叁级课程管理理念和措施具体落实的必要保障。学校课程制度作为课程组织与管理的规则系统,通过规章、细则以及既定的"习惯"、价值观念影响和干预课程权力分配,为课程运作设定基本的运行框架,搭建配套的支撑平台。当前,学校的课程制度由刚性的"控制"逐步走向柔性的"服务"。重视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将学校管理哲学与课程制度融合,对于厘(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8年12期)
张延敏[6](2016)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领域,在当今教育领域的改革中俨然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潮流。世界各国通过课程改革使得课程方面的理论愈加丰富,为课程改革研究做了良好的奠基。但是,由于国家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往往会导致课程改革声势浩大却收效甚微。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系统过程,我们不仅要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关注课程改革,更要注重思考和研究课程改革没有显现出来的制度成分。众所周知,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任何教育变革的实施都必须通过学校来进行。综观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学校课程制度方面并没有足够丰富的研究。建立与健全学校课程制度有利于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因此,如何建立合理完善的学校课程制度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归根结底,课程制度是面向实践的,只靠简单的理论研究和思辨是很难取得显着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现状,根据学校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具体需求来探索建立合适的、符合实际的学校课程制度。本论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一所个案学校进行了关于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调查访谈。本研究主要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的:第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有关课程制度的研究进行了综合梳理与分析,界定了本论文要研究的核心概念。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基于研究问题确定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理清了研究思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精心选取了一所重点小学作为本研究的个案对象。第叁部分阐述了个案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探索过程。经过对个案学校相关材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访谈,归纳出了个案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模式,包括引领学校课程制度的课程理念基础,制定程序和生成原则,以及以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制度为主体的运行结构。第四部分是研究启示及建议。首先,根据访谈调查和资料分析总结了个案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个案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提升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打造出了学校的课程特色。经过个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必须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基础,N小学就是在学校特色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探索出了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制度模式;合理的学校课程组织有利于保证学校课程制度建设顺利开展;健全的学校课程制度体系有助于综合推动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因此,本研究给出的建议是:首先,确立先进的学校特色课程理念;其次,建立结构完整的学校课程制度体系;最后,成立学习型校本课程组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10-17)
朱志鹏[7](2016)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1年我国实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推行的必修课程,在我国已经实施十几年了。然而由于课程制度,尤其是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形式化严重。本研究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作为研究切入点,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的影响是关键性的,传统的学校课程实施就是“忠实”地完成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计划。而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过程中,国家、地方层面又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有效而具体的实施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在以国家推行,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为主要途径的大背景下,探讨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意义重大。其二,目前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为题进行的研究极少,而制度建设又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现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寻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经验、成就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尝试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从而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本研究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问题的提出,从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面临的困境出发,寻根溯源,阐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意义。第二部分为制度理论解读,本部分着重从制度哲学的角度分析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内涵、特征、要素结构、基本功能。第叁部分为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总结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成就、经验与不足。本部分的研究主要采用案例法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制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有的学校建立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但存在制度建设不成体系、课程资源开发制度不健全、课程评价制度不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不够合理、制度制定过程不民主、正式制度多,非正式制度少、关注教师多,注意学生少、校本化特色彰显不足等诸多问题。第四部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策略,针对前诉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必须获得来自学校课程管理层面的支持。针对当前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不足,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有目的性地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课程评价制度与校本教研制度。(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1)
李孔文[8](2016)在《学校:课程制度创新的生长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课程制度创新,可以实现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意图,细化课程标准,探寻课程文本的生活本源,建立丰富多彩的课程样态,完善课程实施,开展多元课程评价,改变千校一面;也可以凝聚所有课程主体的实践智慧,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培育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社会主义公民,实现国家教育目的。将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所有课程主体的实践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是学校课程制度创新的操作性定义。(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期刊2016年03期)
李洪修[9](2014)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制度困境及其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隐藏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对学校教育改革具有控制和规训作用。制度是了解学校的关键因素。学校课程改革需要民主、公正、效率和和谐的制度。这种制度才能使学校课程改革表达各种利益诉求、合理满足不同利益、区分利益的层次性、保持利益张力的均衡。当前,学校课程改革在制度方式上还存在着单向控制为主、制度功能单一、管理者为主、制度诉求缺失等问题。学校课程改革需要突出人性化的制度供给,强化制度的教化功能;重视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增强制度的民主性;高效地执行制度,促进学校改革行为的习惯化;关注学校课程制度的变迁。(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4年08期)
廖辉[10](2014)在《合理性与合法性:学校课程制度生成与变革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的学校课程制度安排和设计是规范学校课程行为,确立良好学校课程秩序,促进学校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合理性与合法性构成学校课程制度的坚实基础与前提,是学校课程制度生成与变革的路径选择。追求学校课程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与完善学校课程制度,在学校课程制度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是关系学校课程制度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4年04期)
学校课程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建指向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育人制度课程育人,不仅仅是课程的内容育人,课程的结构体系、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都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随着高中新课标、新课程的落地和新高考、高招改革的深入推进,北京市第叁十五中学开始探索基于课程创新的制度重建,希望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课程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曾宇,李宝庆.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制度建设[J].当代教育科学.2019
[2].黄鹏.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育人制度的重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
[3].高珊珊.课程变革中学校课程制度适应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汤伟.课程统整制度:推进学校课程迈向3.0[J].教育家.2018
[5].丁玉祥.价值领导推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J].教育家.2018
[6].张延敏.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6
[7].朱志鹏.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6
[8].李孔文.学校:课程制度创新的生长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6
[9].李洪修.学校课程改革的制度困境及其调适[J].社会科学战线.2014
[10].廖辉.合理性与合法性:学校课程制度生成与变革的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