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排扭矩论文-王延忠,吴向宇,宋玉环

带排扭矩论文-王延忠,吴向宇,宋玉环

导读:本文包含了带排扭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速装置,多锥构型,带排转矩,构型参数

带排扭矩论文文献综述

王延忠,吴向宇,宋玉环[1](2019)在《多锥构型摩擦元件带排扭矩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变速装置的带排扭矩功率损失,以典型叁锥摩擦副为研究对象,考虑表面张力和表面构型的影响,建立多锥构型摩擦元件带排转矩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方法讨论了变速装置中润滑油黏度、分离间隙、润滑油流量、多锥摩擦元件构型参数等对带排扭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相对转速的增大,带排扭矩先增大后减小,带排扭矩存在最大值.润滑油的黏温特性、润滑油流量、分离间隙、摩擦元件锥角对带排扭矩的影响较大.设计不等锥角构型可以降低多锥构型的带排扭矩.(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延忠,吴向宇,宋玉环[2](2018)在《多锥构型湿式摩擦元件带排扭矩CFD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锥构型湿式摩擦元件是机械式变速装置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其非工作状态下的带排扭矩对变速装置的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评价多锥构型湿式摩擦元件在全油膜状态下的带排扭矩,建立了两种不同结构的湿式摩擦元件带排扭矩CFD分析模型,获得了润滑油流量、油膜厚度、相对转速等条件对多锥摩擦元件间带排扭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工况条件下,多锥构型摩擦元件的带排扭矩要大于平面摩擦副;随着流量和相对转速的增加,带排扭矩线性增加;随着间隙的增加,带排扭矩逐渐减小.通过仿真模型和传统模型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王敞[3](2018)在《湿式多片离合器带排扭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式离合器由于具有传递扭矩大、体积小、使用寿命长、控制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高速重载车辆的传动系统中。离合器发热现象是导致离合器使用寿命缩短和使用性能降低的重要诱因,离合器发热的来源有接合过程的打滑和分离状态下润滑油的粘性剪切发热(带排扭矩引起的功率损失)。本文以离合器摩擦副的带排扭矩为切入点研究履带车辆离合器润滑系统的几个典型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湿式离合器摩擦副带排扭矩建模。采用一种新的包含了两相流的数学模型,准确刻画摩擦副间的润滑油速度、压强分布规律,成功地解释了带排扭矩测量试验中出现的带排扭矩下降现象和高速区间带排扭矩回升现象。基于数学模型计算出了带排扭矩随润滑油流量、摩擦副分离间隙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此外,还提出了油膜破裂区域润滑油体积分数的概念,使得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可以用有限元方法进行验证。2.摩擦副热流固耦合仿真。用VOF模型验证了带排扭矩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采用热流固多场耦合仿真计算出摩擦副间润滑油的物理场分布以及摩擦副固体的应力、应变。通过分析多变量正交试验的结果,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各个试验变量对摩擦副应力、应变的影响效果,确定了以摩擦副分离间隙作为主要的优化指标。3.以多摩擦副间润滑油压强的标准差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对离合器润滑油油道尺寸参数进行动态优化,目的是使摩擦副分片间隙均匀。根据优化结果进行高速带排试验台的被试件离合器润滑油通道进行设计。4.利用课题组研发的自动化高速带排试验系统进行了带排扭矩测量试验。按照单一变量原则进行了不同影响因素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分析与数学模型的计算比较符合。(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14)

林腾蛟,王清,谢言,潘丽,吕和生[4](2016)在《湿式摩擦离合器带排扭矩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船用湿式多片摩擦离合器油路为研究对象,利用动网格技术对离合器分片过程的流场进行动态仿真,得出摩擦片间隙处油层厚度的分布情况;基于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和牛顿内摩擦定律,建立含径向和周向油槽的湿式多片摩擦离合器带排扭矩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离合器带排扭矩解析解;建立摩擦离合器片间润滑油层参数化离散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出离合器带排扭矩数值解,而后研究了油槽形式、主动轴转速和润滑油温度对离合器带排扭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带排扭矩预测方法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油槽形式对带排扭矩的影响较大;离合器带排扭矩随主动轴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随润滑油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王延忠,魏彬,宁克焱,韩明[5](2014)在《履带车辆不同沟槽形式湿式摩擦副带排扭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模拟履带车辆变速机构湿式摩擦副的黏滞损失,分别对3种常用沟槽形式——径向槽、双圆弧槽和螺旋槽样件进行了带排扭矩的理论和实验分析.综合运用带排理论及CFD模型,获得不同沟槽形式的摩擦副的扭矩特性及适用工况;分析带排间隙和转速对摩擦副带排扭矩的影响程度;发现螺旋槽在不同旋转方向情况下有不同的扭矩特性;得出了在不考虑散热条件下螺旋槽摩擦副在履带车辆减小黏滞损失方面具备优势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9期)

雷雨龙,李兴忠,杨成,孙少华,吕二华[6](2014)在《TC+AMT中湿式多片离合器带排扭矩及其对换档同步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TC+AMT中湿式多片离合器带排扭矩与换档同步过程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并与实验结果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并分析了湿式多片离合器分离状态下摩擦副间隙、冷却油流量以及不同温度下冷却油性质等因素对带排扭矩、换挡同步时间和同步能量的影响。所得结论对湿式多片离合器的理论研究和结构设计以及传动系统匹配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吴超,郭刘洋[7](2012)在《液粘离合器带排扭矩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研究了转速、油液温度及摩擦副间隙对液粘离合器带排扭矩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增加,带排扭矩增大;油温升高,带排扭矩减小;摩擦副间隙增大,带排扭矩减小.试验研究的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液粘离合器带排扭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车辆与动力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张媛,周满山,姜雪,谷明霞[8](2008)在《液黏测功机带排扭矩的有效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带排扭矩能否被有效利用.通过控制润滑油流量逐渐增大,对液黏测功机带排扭矩的变化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最大带排扭矩范围内,测功机的加载扭矩随润滑油流量增加而线性增加,故加载初始可通过控制润滑油流量使测功机在最大带排扭矩范围内实现小功率线性加载,同时给出了满足总功率损失最小时最佳摩擦片间隙的确定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张媛,周满山,赵金虎,姜雪[9](2008)在《液黏测功机润滑油流量对带排扭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带排扭矩随着润滑油流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加载初始可以通过控制润滑油流量使测功机实现小功率范围内的线性加载;同时分析了摩擦片开槽对带排扭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润滑油流量的情况下,开槽摩擦片的带排扭矩小于不开槽摩擦片,摩擦片开槽数量越多,带排扭矩越大,摩擦片开槽的深度对带排扭矩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赵波,陈东升[10](1997)在《液粘测功机的带排扭矩理论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粘性测功机是一种用于负载模拟和功率吸收的新型测功机,其突出优点是低速大扭 矩特性.本文通过制造出首台实用的液粘测功机,对其原理及带排扭矩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同时进行了试验验证.在结构上采用了独特的液压回位方式和橡胶分高弹簧,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期刊1997年02期)

带排扭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锥构型湿式摩擦元件是机械式变速装置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其非工作状态下的带排扭矩对变速装置的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评价多锥构型湿式摩擦元件在全油膜状态下的带排扭矩,建立了两种不同结构的湿式摩擦元件带排扭矩CFD分析模型,获得了润滑油流量、油膜厚度、相对转速等条件对多锥摩擦元件间带排扭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工况条件下,多锥构型摩擦元件的带排扭矩要大于平面摩擦副;随着流量和相对转速的增加,带排扭矩线性增加;随着间隙的增加,带排扭矩逐渐减小.通过仿真模型和传统模型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带排扭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延忠,吴向宇,宋玉环.多锥构型摩擦元件带排扭矩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2].王延忠,吴向宇,宋玉环.多锥构型湿式摩擦元件带排扭矩CFD模型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王敞.湿式多片离合器带排扭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8

[4].林腾蛟,王清,谢言,潘丽,吕和生.湿式摩擦离合器带排扭矩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王延忠,魏彬,宁克焱,韩明.履带车辆不同沟槽形式湿式摩擦副带排扭矩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雷雨龙,李兴忠,杨成,孙少华,吕二华.TC+AMT中湿式多片离合器带排扭矩及其对换档同步过程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

[7].吴超,郭刘洋.液粘离合器带排扭矩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2

[8].张媛,周满山,姜雪,谷明霞.液黏测功机带排扭矩的有效利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

[9].张媛,周满山,赵金虎,姜雪.液黏测功机润滑油流量对带排扭矩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8

[10].赵波,陈东升.液粘测功机的带排扭矩理论与试验研究[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7

标签:;  ;  ;  ;  

带排扭矩论文-王延忠,吴向宇,宋玉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