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视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共享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宇[1](2019)在《人工智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科技文明的巅峰,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技术革命,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但是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在人工智能时代生产率和产业利润大幅提升的表象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遭到资本家们的压榨剥削。而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也带来了人类全面发展的机会,这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形势下所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不但对于现今社会所面临的大量劳动者失业等问题具备现实意义,也在为实现全人类的劳动解放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徐海红,曹孟勤[2](2019)在《论劳动对新世界的开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这是劳动的真正目的,也是劳动成为世界生成变化的本体和本原的根据。但令人遗憾的是,从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将劳动视为目的,而仅仅当作手段,致使劳动创造的世界始终是一个异化的世界,劳动创造的人始终是一个异化的人。因此,批判现代性社会以及现代哲学,不是回到现象、存在、他者,而是回到劳动,把劳动作为生活的终极目的和第一需要。当劳动成为目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世界将被开启出来。新世界是对异化世界的超越,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以劳动目的为本位,就是扬弃异化劳动,以生态劳动开启新世界,以新世界的真、善、美来映现人性之美,创造真正意义的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自然界的复活。(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红玉[3](2019)在《灵魂的苏醒——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卖花女》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剧作家乔治·萧伯纳创作的《卖花女》一剧讲述了语言学家希金斯将伦敦街头的卖花女改造成气质高贵、发音优美、多才多艺的小姐的故事,展现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由一个贫穷的卖花女转变为"王家公主"的过程,以及她的内心变化,着力描写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灵魂的苏醒。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卖花女》,通过分析剧中男性对女主角伊莉莎的态度,揭露了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受的性别歧视与阶级压迫,展示了女性灵魂的苏醒。(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10期)
杨承训[4](2019)在《立足实践深入理解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创新已成为新时代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实践,并引发了经济社会新变革。剖析以科技创新为焦点的国际竞争新局势发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了新的演化,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特别是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占有之间的矛盾正由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到国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的演化突出表现为极力施行垄断技术。现代科技创新实践引发了深刻变革,中国正在全面崛起,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就是新时代变局中的战略性演化。我们应从深层次上认识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基本实践的原理: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化提升的主要动力,社会分工的深化靠科技创新,经济联系的强化也靠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所以不可阻挡正是由于"第一动力"的巨大功能所致。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反映这一重大变革,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者应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视野,立足新的实践打破固化的惯性思维,掌握"第一动力"的基本原理和方略,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根基,并以此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文来源于《经济纵横》期刊2019年11期)
赵树明[5](2019)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民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对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也带来了重大影响。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而高校如何能正确认识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下培养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业已成为当下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把新媒体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进而对探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新路径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21期)
姚思妤[6](201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及其制度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的利益诉求和创造力则是改革发展的终极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原理指引下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迅猛发展,是中国取得惊人成就的根本原因。4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反复证明,根据民心所盼和历史发展趋势确定改革开放目标,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改革开放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良性互动,推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和有序发展,是实现改革开放预期目标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阳丽,刘欣然[7](2019)在《公共空间的建构与体育哲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人们如何创建美好生活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公共空间作为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行动场所,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启的实践载体,人类在对公共空间的感知、理解、实践中建构起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公共平台,蕴涵着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然而,"公共空间衰弱"、"公共空间失活、"公共空间终结"的呼声为公共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势冲击,体育亦无法回避公共空间衰弱的现实困境,需要找寻到突破的路径。因此,对体育与公共空间现状进行哲学审视,进而探明制约体育与公共空间发展的困境因素,明晰体育与公共空间的发展路向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义理论为思维基点进行哲学考察。研究结果:一、"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的逻辑原点,人的本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人的发展皆是马克思哲学展开的核心所在。从马克思人学理论视角对公共空间进行考察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是对人"实践的人"的指引,是对"完整的人"的追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公共空间不是"乌托邦"式的构想空间,而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真正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饱含人的理想追求的现实空间。二、人是建构公共空间的主体,也是改造公共空间的主体,公共空间的现实样态所折射出人的生存境况,揭示了体育与人的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叁方面:(1)人对公共空间认同感的迷失,导致开启体育公共生活的空间载体缺失。(2)人在公共空间中归属感的降低,致使承载体育公共精神的空间内涵失真。(3)人对公共空间占有欲的提升,造成规约体育公共行动的空间规则失效。叁、体育朝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回归人当下的生活成为破解当前危机的路径选择。体育成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激活公共空间交往、凸显公共空间价值的活力机制。体育在对人身体潜能的激发中指引人本真状态的回归,在身体能力的展演中引导人运动惯习的养成,在对身体素质的锻造中获取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体育让人以积极、主动、创造、思辨的主体姿态建构起公共生活的实践场域,让人的体育围绕着平等、协调、团结、友爱的实践模式展开,而这都成为人确证自我和体育价值得以呈现的标志。四、体育与公共空间只有在互生共存的历程中才得以实现共荣。公共空间的重构机制得以在体育的主体实践中得以明晰。(1)从"封闭"走向"开放",公共空间作为承载着人的体育实践情感、意志、思想的开放场域,成为满足人存在需求、建构人交往行动、延续人情感印迹、实现人理想追求的联结力量。(2)从"排他"转向"融合",人集体意识的构筑使场所精神的体育唤醒成为可能,体育表达出对人生命存在的整体性、意义性的终极关怀,建立起了一种共存、共享、共生、共荣的体育实践价值观与思维模式。(3)从"竞争"转为"合作",公共空间博弈的行为结果展现出人作为思维、理解、怀疑、判断、抉择的智慧生命之独特性。体育与公共空间的哲学蕴意在人的实践生成中得以开显。五、在人的体育实践中,公共空间不只是由物料建构起的实体建筑,也是开启体育活动的运动场、承载体育情感的记忆场、建构体育文化话语场、实现体育功能教育场。公共空间无论是以任何一种形式存在,都是人体育实践行为的结果,人的本能、意志、欲望、情感在有限的空间媒介中得到张扬。研究结论:"因循守旧"将制约人能动的创造生活的世界,人的美好生活愿景需要通过自身的生命实践得到实现。"破旧立新"乃是事物得以永恒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将人从发展窘境中拯救出来的必然要求,蕴涵着对人之实践的批判与审视的现实意义,是对人之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澄明。"人"既处于生成之中,体育与公共空间的发展必呈现未知之况,对人自身问题的求解也将是永恒追寻的哲学命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赵志恒[8](2019)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多维视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不断深化其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其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高洁[9](2019)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阐发——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国家便对其"化"入大众进行了诸多尝试。在新形势下,世情、国情以及社会心态的变迁,对人们产生了多维影响,其中尤以思想领域为甚,催生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因此,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迫在眉睫。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基于以往具体实践,并围绕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反思、总结,升华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如承守思想泉源、立足中心工作、大众化与学术化深入互动、善借生活向度等,进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成新的动力。(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孟晔[10](2019)在《新时代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基于高校共青团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正确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责任。但目前仍存在培养手段缺乏协同合作,高校共青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缺乏成熟培养机制,培养覆盖不够广泛等问题。高校共青团要做好新时代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就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努力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路径。(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30期)
马克思主义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这是劳动的真正目的,也是劳动成为世界生成变化的本体和本原的根据。但令人遗憾的是,从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将劳动视为目的,而仅仅当作手段,致使劳动创造的世界始终是一个异化的世界,劳动创造的人始终是一个异化的人。因此,批判现代性社会以及现代哲学,不是回到现象、存在、他者,而是回到劳动,把劳动作为生活的终极目的和第一需要。当劳动成为目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世界将被开启出来。新世界是对异化世界的超越,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以劳动目的为本位,就是扬弃异化劳动,以生态劳动开启新世界,以新世界的真、善、美来映现人性之美,创造真正意义的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自然界的复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主义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1].陈思宇.人工智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解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徐海红,曹孟勤.论劳动对新世界的开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刘红玉.灵魂的苏醒——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卖花女》解读[J].四川戏剧.2019
[4].杨承训.立足实践深入理解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研究[J].经济纵横.2019
[5].赵树明.新媒体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思考[J].作家天地.2019
[6].姚思妤.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及其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阳丽,刘欣然.公共空间的建构与体育哲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赵志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多维视角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9].高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阐发——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视角[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孟晔.新时代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基于高校共青团视角[J].长江丛刊.2019
标签:人工智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共享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