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毒素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异构体,时空分布,巢湖
毒素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余丽,朱广伟,孔繁翔,李胜男,史小丽[1](2019)在《巢湖微囊藻毒素异构体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害蓝藻释放微囊藻毒素(MCs),严重威胁饮用水源地用水安全.为了解巢湖MCs污染状况及其异构体组成对水质的影响,于2012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2013年冬季(2月)和春季(5月)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巢湖水体中胞内微囊藻毒素(IMCs)和胞外微囊藻毒素(EMCs)异构体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IMCs和EMCs的平均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2~6.45μg/L和0.69~1.92μg/L.在3种常见的异构体中,MC-RR和MC-LR比例较高,MC-YR最低,MC-RR和MC-LR是巢湖水体中MCs的主要异构体类型. IMCs和EMCs的异构体浓度及其比例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微囊藻生物量、水温、总磷浓度是影响IMCs和EMCs异构体浓度及其组成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表明巢湖富营养化严重的西湖区夏季能合成更多的MC-RR异构体,而秋、冬季节偏向于释放生理毒性更强的MC-LR异构体.了解MCs异构体组成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预警水体MCs污染状况和评估饮用水源地MCs风险.(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勾玉晓,刘磊,李冬梅,梁玉波[2](2018)在《北黄海慢原甲藻形态结构与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慢原甲藻鉴定的报道不仅少见也存在分歧,其产毒特征也因不同地理种而存在差异,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应用与毒素分析相结合进行分析的报道更是少见。本研究对采集自温带的中国北黄海海域的疑似慢原甲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LM)、荧光显微镜(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形态学进行仔细观察;经核糖体18S rRNA序列分析,建立该株系的系统发生树,判定该藻株与其他藻株的亲缘关系;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检测该藻株产生毒素的主要成分。观察发现该慢原甲藻长为(33.20±1.25)μm,宽为(24.50±1.39)μm;与墨西哥原甲藻相比,细胞表面分布有整齐排列的刺胞孔,无更小的拟孔。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株藻与P.rhathymum(EU287487)和P.tsawwassenense(EF657885)遗传相似性最高,因此判定此藻为慢原甲藻。LC-MS/MS检测发现了其可产生疑似DTX1(Dinophysis toxin 1)的衍生物。本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慢原甲藻的地理分布和分类地位以及毒素特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8年03期)
刘刚[3](2018)在《山东省明确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毒素化学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小麦赤霉病菌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在2014、2015年从省内11个地区的28个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对(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06期)
高先悦,高淑敏,刘少杰,张莉,于金凤[4](2017)在《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及毒素化学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其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在2014,2015年从山东11个地区的28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对选取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20个供试菌株均为禾谷镰孢菌进化宗系群,分为两种进化类型: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分别为108株和12株,其中禾谷镰孢菌占90%,是优势致病型。亚洲镰孢菌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优势种,此类型是首次在山东境内被检测到,且其在山东的分布与前茬作物种类无明显的相关性。毒素化学型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20个菌株中有118株属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毒素化学型,仅有2个菌株产生雪腐镰孢菌烯醇(NIV)毒素。其中,DON毒素化学型菌株又进一步划分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DON)。其对应菌株分别为101株和17株。(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葛俊伟,宋满满,赵鹏,夏爽,关乃瑜[5](2017)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STa突变体、LTB和STb融合蛋白在乳酸菌中组成型分泌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抗原STa突变体(mSTa)、LTb和STb融合蛋白在乳酸菌表达系统中组成型分泌表达,本研究将mSTa、LTb、STb叁价抗原融合基因,克隆于p23启动子-USP45分泌信号肽之后,插入到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pTX8048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TX-sls,将其电转化到宿主菌乳酸乳球菌L.lactisNZ9000中进行表达,应用westernblot、ELISA方法鉴定蛋白表达情况。将重组乳酸乳球菌pTX-sls/NZ9000口服免疫BALB/c小鼠,分别测定了免疫后不同时间血清中特异性IgG、粪便中特异性的sIgA水平以及血清的中和活性;采用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h细胞免疫类型。结果显示,目的蛋白mSTa-LTB-STb以分泌形式组成型表达,可被阳性血清所识别。在免疫小鼠血清和粪便中均可检测到特异性IgG、sIgA,血清抗体具有一定的中和毒素作用。结果表明,该重组乳酸乳球菌具有作为口服疫苗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为研制ETEC乳酸菌活载体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王杏,黄展锐,王雅玲,梁光明,孙力军[6](2017)在《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含量与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采用肌肉蛋白质分离法提取蓄积染毒的染毒组和对照组中对虾肌肉的各类蛋白质成分。以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其含量,应用SDS-PAGE电泳分析各类蛋白的组成。结果表明:T-2毒素对肌肉蛋白质组成成分影响显着(P<0.05);对于总蛋白,20 d蓄积染毒组和生物半衰期剂量组的对虾总蛋白中20.1ku条带的颜色变化随T-2毒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加深,且20 d蓄积染毒的高剂量组在29 ku处出现新增条带;对于水溶性蛋白,20 d蓄积染毒组的42 ku条带的颜色随T-2毒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加深,而生物半衰期剂量组的对虾则没有明显表现;对于肌原纤维蛋白,20 d蓄积染毒组的42 ku出现新增的条带,而生物半衰期剂量组未发现新增条带;对于碱溶性蛋白,两种染毒组均未发现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丁家宁[7](2017)在《粗糙脉孢菌组成性毒素合成基因簇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是脉孢菌属的一种多细胞丝状真菌,其菌丝透明,并有分隔和分枝,菌丝疏松,呈网状,能产生桔色分生孢子。粗糙脉孢菌生长快,易培养,遗传背景清晰,所以是实验室普遍使用的模式真菌。前期研究发现,粗糙脉孢菌通过合成组成性毒素(constitutive toxins,CT)来抵御昆虫,并形成特定的亚细胞结构储存组成性毒素,避免对自身细胞造成伤害。利用antiSMASH预测,粗糙脉孢菌中合成组成性毒素的基因PKS5(polyketide synthase gene,PKS5)和编码短链脱氢酶还原酶(DH)、转运蛋白超家族(MFS-1,MFS-2)、细胞色素450(CYP-1,CYP450-2)、转录因子(TF)、硫酸根转运蛋白(SULT)等9个基因共同构成了组成性毒素合成基因簇(CTNC)。CYP450是真菌体内含量最多、功能最多的活性蛋白酶,能够降解外源毒物以及自身有毒次级代谢产物。MFS参与调控,能够将菌体产生的毒素排到细胞外发生作用。SULT将硫酸根转运到胞内发生同化反应,合成半胱氨酸,参与电位的调节。转录因子在细胞基因表达过程中起着双重调控作用:1.对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调节;2.对不利于自身的外来活性氧自由基信号传导作出反应。在本论文中,开展了以下研究:1.以粗糙脉孢菌Ku70突变株为出发菌株,将CTNC基因簇中的10个基因分别敲除,获得10个突变菌株,通过薄层层析(TLC)检测代谢产物变化情况。2.克隆基因PKS5并将其与pYH-WA-pyrG-KI载体连接,整合到模式真菌构巢曲霉的WA位点,通过PCR技术筛选突变菌株,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检测。3.以cDNA为模板克隆TF基因,并将其与pETMALc-H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蛋白表达菌株BL21,诱导蛋白表达,获得相应蛋白。用获得的蛋白作为抗原注射家兔,从家兔的血清中获得抗体。4.以粗糙脉孢菌Ku70突变株为出发菌株,对其TF基因进行原位超强表达,提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F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TLC检测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水平。结果显示,粗糙脉孢菌的10株突变菌株中有4株颜色变为白色且不产生孢子,说明被敲除基因与孢子的形成有密切联系。通过TLC检测得出,突变菌株次级代谢产物数量减少。粗糙脉孢菌的PKS5基因整合到构巢曲霉基因组WA位点后成功表达,TLC和HPLC检测结果显示,突变型构巢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中有3种新物质产生。大肠杆菌BL21成功表达出转录因子,并通过注射家兔获得相应抗体。提取TF超强表达菌株蛋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F超强表达菌株中TF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TLC检测显示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量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赵春霞,王轶,程薇,吕育财,龚大春[8](2017)在《复合菌系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效果及组成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外淘汰法"筛选了一组对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复合菌系FBAD-2,该复合菌系在120 h内能将质量浓度为2 000μg/L的AFB_1完全降解,对质量浓度为5 000μg/L的AFB_1能降解90%。FBAD-2在30~70℃的范围内均能保持对AFB_1的高效降解能力,其最适温度为60℃。毒素降解实验分析表明,FBAD-2对AFB_1的降解主要是胞外酶的作用,其最适产酶时间为24 h,此时的胞外粗酶液在48 h内能将5 000μg/L的AFB_1完全降解。16S rDNA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FBAD-2的微生物组成主要包括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嗜热小杆菌(Symbiobacterium thermopilum)、梭菌(Clostridium)和热厌氧杆菌(Tepidanaerobacter)等。(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高先悦[9](2016)在《山东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和毒素化学型鉴定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流行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近几年成为山东麦田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不仅导致小麦产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毒素,严重威胁到人类及牲畜的健康。本研究拟探明山东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和毒素化学型,分析山东优势致病群的致病力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2015年从山东28县市采集小麦赤霉病标本300余份,分离获得338株小麦赤霉病菌。按照采集地点选取120株作为供试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鉴定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山东小麦赤霉病菌均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为两种进化类型,分别为F.graminearum 108株和F.asiaticum 12株,其中F.graminearum占到90.0%,为优势致病型;F.asiaticum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优势致病型,此致病型在山东境内首次检测到,进一步分析发现F.asiaticum在山东的分布比较随机且与前茬作物无明显的相关性。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Deoxynivalenol(DON)毒素化学型是山东小麦赤霉病菌主要毒素化学类型,供检测的120个菌株中118株属此种类型,DON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和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利用竞争性PCR检测其对应菌株分别为17株和101株;仅有2株病原菌产Nivalenol(NIV)毒素化学型。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与毒素化学型没有一一对应关系。2、按照不同采集地点从120株共试菌株中选取16株优势致病菌为代表菌株,通过单花滴注法测定其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显着。此外,选取两个强致病力菌株,检测32个小麦品系对小麦赤霉病的抗病性水平。结果表明:24号小麦品系属于中抗品种(MR),5号和8号小麦品系属于属于中感品种(MS),其他品种均属于感病(S)和高感(HS)品种,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3、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为两种大田广谱性杀菌剂,常用来对小麦赤霉病及其他真菌病害进行防治。本研究按菌株采集地点,选取62个优势致病群菌株,采用菌落直径生长抑制法测定不同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2个菌株对戊唑醇杀菌剂的EC50平均值为0.546±0.276μg/mL,所有供试菌株的生长抑制浓度均低于1.4μg/m L,均属于敏感菌株(S);62个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杀菌剂的EC50平均值为0.671±0.354μg/m L,所有供试菌株的生长抑制浓度亦均低于1.4μg/m L,属于敏感菌株(S)。小麦赤霉病菌在山东对上述两种药剂尚未产生抗药性。4、山东主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轮作模式为主,玉米茎基腐病在山东发生危害严重。为探讨玉米茎基腐病菌与小麦赤霉病菌的相关性,在泰安采集小麦赤霉病的8个地块中,秋天又采集玉米茎基腐病标本50余份,从中分离得到105株玉米茎基腐病原菌,检测结果表明:禾谷镰孢菌在致病镰孢菌中占近2/3,其种群组成与毒素类型与泰安小麦赤霉病菌相同,依据测试菌株的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表明,二者也有着较高的亲缘性。因此推测在玉米茎基腐病发病严重的田块种植小麦,抽穗杨花期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加重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唐珊珊[10](2016)在《剧毒鹅膏环肽毒素的组成、分布及其系统发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90%的蘑菇中毒死亡事件都是由剧毒鹅膏菌引起的。自2000年以来,在东亚新发现了至少10种以上的剧毒鹅膏菌新种,其中不少种类已经导致因误食而死亡的中毒事件,但对于这些种类所含有的鹅膏环肽毒素及其含量却还没有报道过。本文拟系统开展东亚的7种剧毒鹅膏菌和欧洲、北美洲的3种鹅膏菌中主要环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以及基于环肽类毒素成分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剧毒鹅膏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属于鹅膏菌属中檐托鹅膏组的所有剧毒鹅膏均含有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而属于鹅膏菌属中鳞鹅膏组的欧氏鹅膏不含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不同剧毒鹅膏菌中的环肽类毒素含量和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总的毒素含量范围在3.27-14.19 mg g-1干重。分布于东亚的鹅膏菌其鹅膏毒肽的含量要比欧洲和北美洲的高。对于裂皮鹅膏和拟灰花纹鹅膏中环肽类毒素的含量和分布,本文还是首次报道。从剧毒鹅膏菌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分布结果来看,欧洲和北美的绿盖鹅膏和鳞柄鹅膏中的鬼笔毒肽含量比鹅膏毒肽含量要高,相反,在所有东亚的鹅膏菌中,鬼笔毒肽的含量比鹅膏毒肽低。2、剧毒鹅膏不同组织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本文分析了4种不同剧毒鹅膏(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淡红鹅膏和裂皮鹅膏)3个不同组织部位(菌盖、菌柄和菌托)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菌盖中总的毒素含量最高,菌柄次之,菌托最少。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在各部位中的分布也不一样,菌盖中鹅膏毒肽的含量高于鬼笔毒肽,从菌盖到菌柄到菌托,鬼笔毒肽与鹅膏毒肽之比越来越高,尤其在菌托,鬼笔毒肽的含量要高于鹅膏毒肽。3、鹅膏环肽毒素的分离纯化与鉴定:该文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对剧毒鹅膏菌中19个主要色谱峰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MS)法精确测定出其中11个峰的分子量和分子式,并鉴定出了8种已知鹅膏环肽毒素和3个可能为新毒素的未知成分。4、基于鹅膏环肽毒素的系统发育分析:本文首次通过UPGMA法构建了基于毒素成分的系统发育树,该结果支持鹅膏菌属分为2个单支,对应于含有毒素成分的檐托鹅膏组和不含毒素成分的鳞鹅膏组,在檐托鹅膏组中又可分为7个分支,这些结果与基于形态和DNA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具有高度相似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毒素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原甲藻鉴定的报道不仅少见也存在分歧,其产毒特征也因不同地理种而存在差异,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应用与毒素分析相结合进行分析的报道更是少见。本研究对采集自温带的中国北黄海海域的疑似慢原甲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LM)、荧光显微镜(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形态学进行仔细观察;经核糖体18S rRNA序列分析,建立该株系的系统发生树,判定该藻株与其他藻株的亲缘关系;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检测该藻株产生毒素的主要成分。观察发现该慢原甲藻长为(33.20±1.25)μm,宽为(24.50±1.39)μm;与墨西哥原甲藻相比,细胞表面分布有整齐排列的刺胞孔,无更小的拟孔。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株藻与P.rhathymum(EU287487)和P.tsawwassenense(EF657885)遗传相似性最高,因此判定此藻为慢原甲藻。LC-MS/MS检测发现了其可产生疑似DTX1(Dinophysis toxin 1)的衍生物。本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慢原甲藻的地理分布和分类地位以及毒素特征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素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余丽,朱广伟,孔繁翔,李胜男,史小丽.巢湖微囊藻毒素异构体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J].湖泊科学.2019
[2].勾玉晓,刘磊,李冬梅,梁玉波.北黄海慢原甲藻形态结构与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
[3].刘刚.山东省明确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毒素化学型[J].农药市场信息.2018
[4].高先悦,高淑敏,刘少杰,张莉,于金凤.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及毒素化学型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7
[5].葛俊伟,宋满满,赵鹏,夏爽,关乃瑜.产肠毒素大肠杆菌STa突变体、LTB和STb融合蛋白在乳酸菌中组成型分泌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7
[6].王杏,黄展锐,王雅玲,梁光明,孙力军.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含量与组成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7
[7].丁家宁.粗糙脉孢菌组成性毒素合成基因簇的初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8].赵春霞,王轶,程薇,吕育财,龚大春.复合菌系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效果及组成多样性研究[J].食品科学.2017
[9].高先悦.山东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和毒素化学型鉴定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6
[10].唐珊珊.剧毒鹅膏环肽毒素的组成、分布及其系统发育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