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七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体裁,在其生成过程中,很多方面都是对民间歌谣的继承和借鉴。本文选取典型的七言民间歌谣和七言诗进行对比,从体式、内容、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探讨七言诗对民间歌谣的继承和借鉴。由此得知,七言诗在体式上是对七言民间歌谣的直接继承,在内容上对民间歌谣有直接继承也有借鉴,在表现手法上对民间歌谣的继承和借鉴主要包括疑问句、对照手法、意象选取三个方面。
关键词:七言诗;民间歌谣;继承;借鉴
民间歌谣是七言诗的源头,七言诗对民间歌谣的继承和借鉴,对七言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七言诗对民间歌谣体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继承主要是对七言民间歌谣的继承,而内容上的继承范围较广,包括了五言、杂言等。
一、七言诗对民间歌谣体式上的继承
七言诗对民间歌谣的继承首先体现在其体式上,七言诗对民间歌谣体式上的继承主要是对七言民间歌谣体式的直接继承。七言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向民间歌谣学习和借鉴的漫长过程,而民间歌谣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首先是因为上古时期,劳作简单,劳作节奏短促、简洁;其次是因为上古汉语为语言始发时期,大多为单音节词,单音节词的两两组合是最常用的形态。上古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决定了民间歌谣最初是二言体式。如《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断竹、飞土、逐宍”①,反映了渔猎时代的劳动生活。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以及诗歌本身内部发展的规律,出现了三言和二言结合的情况,如《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后来,人们发觉二言诗自然向前发展是将两句重叠起来成为一句,形成了四言歌谣,如《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经过不断地发展,四言歌谣和三言歌谣的结合,扩大了民间歌谣的容量,表达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形成了七言民间歌谣,如《礼记•檀弓》中所记载的《成人歌》:“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绥。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七言歌谣的产生使得七言句式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启发。
七言诗继承了七言民间歌谣的体式,七言民间歌谣的形成为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七言诗在形式上也有了借鉴,受到文人关注后,逐渐走上了诗歌的舞台。如七言民间歌谣《采葛妇歌》:“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丝。”为“○○|○○||○○○”体式,后来七言诗继承了这种体式。西汉时刘向有七言诗:“博学多识与凡殊。时将昏暮白日午。朅来归耕永自疏。结构野草起屋庐。宴处从容观诗书。山鸟群鸣我心怀。”这是典型的“○○|○○||○○○”体式,与七言民间歌谣常见的“○○|○○||○○○”体式一致,是七言诗对民间歌谣体式的继承。直至魏武帝曹丕《燕歌行》的出现,七言诗得以绽放光彩。
二、七言诗对民间歌谣内容上的继承
七言诗对民间歌谣内容上的继承丰富且范围较广,不仅是对七言民间歌谣的继承,还包括对五言和杂言等的借鉴。七言诗有些作品诗借鉴了民间歌谣的诗意,如曹丕七言诗《燕歌行》中:“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即借鉴了民间歌谣《迢迢牵牛星》的诗意;有些作品则直接化用民间歌谣的语句,如赵整《讽谏诗》:“不见雀来入燕室,但见浮云蔽白日。”中‘浮云蔽白日’即化用了《行行重行行》中:“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有些作品继承了民间歌谣表达个体生命意识的旨意,如《东门行》写主人公归家后家徒四壁,生活无望的无奈和悲痛;《战城南》写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的痛恨;《有所思》写女子对不幸婚姻的无奈和对爱情的失望。民间歌谣中很多作品都蕴含着作者对生存状况的无奈和绝望,充满着悲伤的情怀和无限的忧愁,是作者对个体生命意识的感知和表达。
七言诗有许多作品也写了作者对个体生命意识的感受,表达对世事的无奈和忧愁。如《燕歌行》其一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凄苦哀怨之情,《燕歌行》其二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忧郁和苦闷;再如鲍照《拟行路难》其一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拟行路难》其四表现对世路艰难的愤慨之情,《拟行路难》其十四揭露战乱给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与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和《战城南》的主题一脉相承,都是表达对战争的痛恨。
所以,七言诗对民间歌谣内容上的继承不仅包括了对所写内容的直接继承,对原作进行拟作,还继承了民间歌谣注重表达个体生命意识的旨意,使民间歌谣表达个体生命意识的旨意在七言诗中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三、七言诗对民间歌谣表现手法上的继承
民间歌谣来源于民间的劳动生活,表现的是群众劳动生活的情态、心理等,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民间歌谣的表现手法对后来七言诗的发展有着大的影响,七言诗在表现手法上对民间歌谣有许多方面的继承,包括疑问句、对照、用韵、意象选取等方面的运用。
(一)疑问句式
民间歌谣作为民间文化产品,口语、疑问句等在民间歌谣中随处可见。如《吴楚歌》:“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东飞伯劳歌》:“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等等。七言诗继承了民间歌谣疑问句的表现手法,有大量诗句运用了疑问句,鲍照的七言诗和杂言诗中尤为突出,大量运用疑问句式,如《拟行路难》其一:“不见柏梁铜雀台,宁闻古时清吹音?”;《拟行路难》其三:“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拟行路难》其五:“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叠夑垂羽翼?”等等。
(二)对照手法
民间歌谣中运用到对照手法的作品有很多,运用了对照手法的七言民间歌谣如张衡《叹》:“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大火”和“繁霜”相对照;《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写露水干了第二天还会再落下,人死却不可再回来,将“人”和“露水”相对照;《乌生》:“黄鹤摩天相高飞,后宫尚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钩尚得鲤鱼口。”②将“黄鹤”和“鲤鱼”相对照,虽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深渊里,却都逃不过一死,突出了珍惜生命,及时行乐的主旨;《隔谷歌》其二:“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弟为官吏马食粟,何惜钱刀来我赎?”③将兄弟两人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作对照。
七言诗民间歌谣的对照手法在七言诗中得到继承,对突出诗歌的内容,表达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如吴均《行路难·洞庭水上一》,写梧桐枯一朝枯死,制成琵琶,被人珍爱,而桂树长在深山,千年活着却不为人所知,两种命运相对照,在内容上是相对的;再如《拟行路难》其二:“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一朝”和“百年”相对照,皆为时间的对照;《拟行路难》其十一:“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阳初”和“冬末”相对,“朝”和“暮”相对;《拟行路难》其十七:“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将初春情境与冬天凄凉景象相对照。
(三)七言诗的用韵
民间歌谣最初主要是民间口头传唱,有其特殊的节奏美感,这种节奏美感产生主要是因为民间歌谣的押韵,七言诗在其产生的过程中也借鉴了民间歌谣的押韵手法。民间歌谣非常注重押韵,有些是隔句押韵,有些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如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守四方!”整首诗歌均押“ang”音。再如刘细君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有肉为食兮酪为浆。……”整首诗歌也均押“ang”音。押韵在民间歌谣中随处可见,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口头传唱的时候也更具节奏的美感。
七言诗也借鉴了民间歌谣这种押韵的方式,使诗歌具有节奏美感。如曹丕七言诗《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前几句皆押“an”韵,韵脚非常整齐。再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整首诗都押“ang”音,用韵非常整齐。
(四)七言诗的意象
民间歌谣和七言诗中都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七言诗意象的选取和民间歌谣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这体现出了七言诗对七言民间歌谣的继承和借鉴。七言民间歌谣中,运用最多的是兰、草、鸟、龙等动植物意象。如《临高台》:“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运用了“兰、香草”、“黄鹄”几个意象,表达作者高洁的品质;《河激歌》:“蛟龙助兮主将归。呼来櫂兮行勿疑。”用“蛟龙”这一意象来象征吉兆。其次,是山、水、湖、海、日、月等天文地理类的意象,如《童谣》:“北上包山入灵墟。乃造洞庭窃禹书。”运用了“山和洞庭湖”两个意象;《饭牛歌》:“沧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运用了“水”的意象;《白帝子歌》:“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运用了“海”的意象;《鸡鸣歌》:“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运用了“星、月”两个意象。
这些意象作为民间歌谣中常见的意象也经常出现在七言诗中,是七言诗发展过程中对民间歌谣常用意象的继承和借鉴。七言诗中常用的动植物类意象有燕、草、兰、龙等,如:《燕歌行》(其一):“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用“燕”寄托思想情绪;曹植《艳歌行》:“夏节纯和天清凉。百草滋殖舒兰芳。”用“草、兰”两个意象象征美好的心情;鲍照《拟行路难》其二:“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用“龙鳞”的炫丽,展现香炉的美丽。七言诗中山、水、湖、海、日、月等天文地理类的意象也很多,如《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运用了“山川”的意象表达离愁;汤惠休《秋思引》:“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用洞庭湖的“洞庭波”表现内心的凄凉;《拟行路难》其十七:“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借“日月”突出忧愁的情绪。总之,动植物意象和天文地理类意象是民间歌谣中常用的意象,不仅数量多,还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七言诗的形提供了借鉴。
四、结语
民间歌谣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它作为七言诗的源头,为七言诗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论是内容、体式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对七言诗的生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七言诗从民间歌谣的丰富内容中吸取营养,并继承民间歌谣的体式,还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更进一步,使七言诗正式走上诗歌的舞台,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的歌谣与诗歌,除单独标注的篇目外,其余均出自逯欽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17年版。
②叶桂刚/王贵元:《中国古代乐府诗精品赏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第43页。
③叶桂刚/王贵元:《中国古代乐府诗精品赏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45页。
参考文献
[1]叶桂刚/王贵元.中国古代乐府诗精品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2]逯欽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7.
作者简介:罗叶(1996-),女,四川泸州人,文学硕士,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先秦秦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