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颏下岛状皮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颏下岛状皮瓣,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效果
颏下岛状皮瓣论文文献综述
贡少永[1](2019)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颏下岛状皮瓣的应用价值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8例来我院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为:开始2017年5月,结束2018年6月。按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研究组给予颏下岛状皮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皮瓣成活率。结果通过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皮瓣成活率普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采用颏下岛状皮瓣治疗,效果显着,皮瓣成活率较高,值得进一步应用。(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0期)
牟盼盼,丘木水,潘峰,于晓洁[2](2019)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面颈部缺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颏下岛状皮瓣因其具有血管恒定、供区隐蔽及修复面积较大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临床修复面颈部缺损的常用术式。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及其在修复面部、口腔和颈部较大面积缺损的现状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林爱民[3](2019)在《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应用颏下岛状皮瓣具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间于本院接受面部肿瘤的40例患者,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皮瓣修复术,实验组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比两组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相较传统术后修复,接受颏下岛状皮瓣治疗的实验组术后皮瓣成活率及治疗满意度均具有显着优势,P<0.05。结论颏下岛状皮瓣治疗的应用,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容貌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且皮瓣成活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陈益铭,潘孟雄[4](2019)在《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腔颌面部损伤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美观,还会导致功能的丧失,而颏下肌皮瓣对重建这些组织缺损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介绍了颏下岛状皮瓣的发展历史、解剖、临床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颏下岛状皮瓣的制备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临床应用表明,颏下岛状皮瓣具有稳定的血管走行以及丰富的血供、抗感染力,存活成功率高、质地与面部皮肤相匹配、取瓣简单、用时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美观,无需血管吻合等优点,能够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遆云飞,林玉冲[5](2019)在《探究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皮瓣成活情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皮瓣成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市第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颏下岛状皮瓣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口腔颌面部外观、功能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瓣成活数显着高于对照组,且皮瓣移植后出现坏死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咀嚼、吞咽、语言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颏下岛状皮瓣运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效果满意,对患者术后面部肿瘤缺损具有较好的修补作用,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0期)
赖应龙,何冰勇,黄琴秀,卢河生[6](2019)在《颏下岛状肌皮瓣在舌癌术后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颏下岛状肌皮瓣在舌癌术后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舌癌术后组织缺损患者按修复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组织缺损,对照组采用前臂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比较2组皮瓣存活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舌功能(包括吞咽功能、语言能力、舌体活动度、咀嚼能力等)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2组皮瓣存活率及术后舌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且修复效果与前臂皮瓣相当。(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吴雨雷,金玲爽,南杰,韩飞[7](2018)在《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面颊部皮肤癌术后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面颊部皮肤癌术后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面颊部皮肤癌术后大面积缺损11例,年龄42~78岁。男8例,女3例。均排除颈部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均行面颊部皮肤癌扩大切除术,术中同时行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术后大面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成活,面颊部外形修复满意。其中2例术后出现切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随访8~60个月,1例术后局部复发。结论:修复面颊部皮肤癌术后大面积缺损,颏下岛状皮瓣具有位置邻近、安全、简便、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宜的面颊部缺损修复材料。(本文来源于《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潘孟雄,蒋英华,覃小荣,马韬,李波[8](2018)在《原发灶对侧颏下肌岛状皮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疗效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发灶对侧颏下肌岛状皮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疗效对比分析,明确原发灶对侧颏下肌岛状皮瓣修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优点。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5例舌癌或口底癌手术后引起舌或口底缺损,分别用前臂游离皮瓣(9例)及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16例)整复舌或口底缺损,并对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组及前臂游离皮瓣组就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后用费进行对比。结果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组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后用费都少于前臂皮瓣组。结论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切取简单,手术时间短,成活率高,住院用费低,并发症少,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是修复口底及舌缺损的可靠皮瓣,应该广泛应用于舌及口底修复。(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31期)
谈亦然,钟来平[9](2018)在《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切除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结合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体会,探讨颏下岛状皮瓣的临床价值、适应征。研究方法:回顾我组于2014.1至2017.2期间,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头颈肿瘤切除后缺损患者的个人资料、病理学诊断、临床治疗记录,并随访患者术后恢复转归情况。研究结果:最终纳入56名患者,男性38人,女性18人;年龄38-86岁,平均62.2岁,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37例(1例鳞癌术后放疗后张口受限),腺样囊性癌3例(1例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恶性多形性腺瘤复发1例,MALT淋巴瘤1例,成釉细胞瘤复发1例,炎性肌纤维细胞肿瘤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原发灶大小直径1-4.5cm;颏下岛状皮瓣长度4-11cm,宽度3-4.5cm。其中缺损部位:下颌及颊部23例,上颌及腭部14例,舌部9例,口底5例,口咽4例,腮腺区1例;静脉回流:颈内静脉38例,颈外静脉15例,颈前静脉3例。皮瓣成活率100%。患者受区及供区颈部创面均一期愈合,局部缺损修复多形态良好。语音、咀嚼、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继发外观、功能障碍。个别男性患者出现皮瓣毛发生长。随访17-41个月,中位随访期为35个月。其中2例鳞癌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后死亡,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研究结论:颌面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具有手术用时短,操作简便;切口可与颈清切口相延续,对外观影响较小,减少取瓣供区创伤;具有一定组织厚度,对创腔具有一定充填作用;带蒂皮瓣血供稳定可靠,无需血管吻合,修复成活率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解剖学研究提示刻下动脉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制瓣应携带同侧二腹肌前腹一并制备于皮瓣内。术中解剖动静脉全程,分离颌下腺及颌下区脂肪结缔组织,同时视病变性质行颈部淋巴结清扫。良性或血液淋巴源性肿瘤,病理不易颈转类型肿瘤者,术前临床及影像等辅助检查提示N0或淋巴回流途径距颏下有一定距离者,适和应用颏下岛状皮瓣。(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黄龙,欧新荣,高兴,闵安杰,郭峰[10](2018)在《颌下面动脉岛状瓣和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颌下-面动脉岛状瓣(submandibular-facial artery island flap, S-FAIP)和颏下动脉穿支皮瓣(subment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SMAPF)的皮瓣相关特点、手术技巧,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和美学效果;并对穿支类型S-FAIP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方法:60例T1~2N0~1M0的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S-FAIP和SMAPF修复口腔癌切除后缺损。有4例S-FAIP以颏下动脉近端穿支为蒂。术中比较皮瓣相关特点,包括皮瓣尺寸、血管蒂长度、皮瓣回流静脉类型、皮瓣制备时间。术后两周比较皮瓣存活率、部分坏死率、血肿及伤口裂开等短期并发症。术后半年比较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口内皮瓣胡须生长,评价颈部供区美观状况。手术技巧因摘要篇幅所限省略。研究结果:两组皮瓣存活率均为100%。2例S-FAIP出现局部动脉缺血导致皮瓣远端少许坏死;2例SMAPF出现静脉淤血,其中1例导致皮瓣部分坏死。S-FAIP和SMAPF的血管蒂长度分别为9.8±1.3cm、7.4±1.1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皮瓣尺寸、静脉回流类型比例(颈内、颈外静脉)、面神经下颌缘支麻痹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FAIF的制备时间明显少于SMAPF(P<0.01);S-FAIF术后皮瓣胡须生长的比例明显少于SMAPF(P<0.01)。两组皮瓣术后供区美观效果评价没有差异性。研究结论:尽管只有少数S-FAIF可以制备成穿支皮瓣,但并不影响其实用性。对于中小型口内软组织缺损,S-FAIF是可以和SMAPF相媲美的修复技术。SMAPF的血管蒂更长,可以胜任更远的对侧口底和腭部缺损的重建。考虑到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和术后口内皮瓣胡须生长问题,S-FAIF比SMAPF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颏下岛状皮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颏下岛状皮瓣因其具有血管恒定、供区隐蔽及修复面积较大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临床修复面颈部缺损的常用术式。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及其在修复面部、口腔和颈部较大面积缺损的现状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颏下岛状皮瓣论文参考文献
[1].贡少永.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颏下岛状皮瓣的应用价值体会[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2].牟盼盼,丘木水,潘峰,于晓洁.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面颈部缺损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
[3].林爱民.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4].陈益铭,潘孟雄.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
[5].遆云飞,林玉冲.探究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皮瓣成活情况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6].赖应龙,何冰勇,黄琴秀,卢河生.颏下岛状肌皮瓣在舌癌术后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9
[7].吴雨雷,金玲爽,南杰,韩飞.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面颊部皮肤癌术后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
[8].潘孟雄,蒋英华,覃小荣,马韬,李波.原发灶对侧颏下肌岛状皮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疗效对比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9].谈亦然,钟来平.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切除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黄龙,欧新荣,高兴,闵安杰,郭峰.颌下面动脉岛状瓣和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对比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