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墨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丝网印刷,印刷精度,润滑理论,油墨传递
油墨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锋[1](2013)在《丝网印刷油墨传递模型研究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网印刷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技术,为四种重要的传统印刷方式之一,因墨层厚实、操作方便、承印材料广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当前诸多新兴的制造业中,随着专业化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丝网印刷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例如丝网印刷的精度已经成了限制其发展的一个要害,为此,有必要加强丝网印刷工艺技术的研究,提高其精度,以适应新的领域的要求。本文处理了丝网印刷油墨传递过程的叁个核心问题:传递的整体模型、传递的子过程建模及传递过程参数的确定。其中,传递的整体模型在润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牛顿流体油墨和非牛顿流体油墨的整体传递模型,将整体模型分为外部区域、中间区域和内部区域进行了研究,分别讨论了刮墨刀压力分布、网版位置以及墨层界面随时间的变化状况。传递的子过程建模结合丝网印刷的工艺过程,将刮印过程分为涡流、转移和流动叁个部分进行了讨论,涡流部分将油墨看做牛顿流体,结合Navier-Stokes方程,获得了油墨的流线图,观察到了油墨的涡流,并且发现刮墨刀与网版的夹角越大,油墨涡流越明显,并讨论了油墨内部的切应力和压力分布,发现了一个促使油墨转移的抬升力,对此抬升力进行分析得出改变刮墨刀角度比改变刮墨刀速度更能显着改变油墨沉积厚度。转移部分又分为填墨、挤压、粘连、脱离和转移五个子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填墨过程运用Olsson公式很好地描述了影响填墨的因素,并计算出了刮墨刀的最大极限速度;挤压过程分静态和动态过程描述了刮墨刀对油墨的挤走情况;粘连过程论述了油墨与承印物的接触角应小于90°才能实现油墨的较好转移;脱离过程研究了脱离力应小于网版膜层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避免脱膜的发生;转移过程修正了油墨的分裂转移理论,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油墨转移率定义方法。流动部分分成流平、流挂和渗透叁个过程进行描述,在流平过程,论述了油墨的流平条件及影响流平的因素;流挂过程给出了流挂模型,并分析了流平和流挂的矛盾性;渗透过程给出了相应的渗透公式,分析了影响渗透的因素。接着,讨论了丝网印刷中网版间距、扩大变形等几个重要参数,并给出了这些参数的确定依据。最后,进行了线条印刷和网目调实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以验证理论。(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03-01)
[2](2012)在《以心之名起航 以爱之名传递——深圳市美丽华油墨涂料有限公司》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精细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上,我们严格遵循公司企业文化中的"创新"二字,恪守"成熟产品创新服务,新型产品创新思路",全面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确保同行竞争中足够(本文来源于《丝网印刷》期刊2012年03期)
康建山,初红艳,蔡力钢[3](2010)在《基于胶印输墨系统结构的油墨传递路线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向输墨系统建模模块输入墨辊信息,建立了墨辊、接触点和墨辊墨区的数学模型,并得到输墨系统的结构;提出利用图论APSP知识解决下墨路径长度问题,并利用floyd算法求得各接触点下墨路径长度;根据传递路线的长度,得到输墨系统的油墨传递路线。以便于对输墨系统性能进行快速有效分析和墨路的设计。(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许伟光[4](2009)在《玻璃网印油墨的传递与干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玻璃的网版印刷中,每一名网印工作者都应当对油墨的传递与干燥过程,有详细的了解和熟悉的掌握。玻璃网印当中油墨的传递主要包括油墨在网版上面的刮印移动和回墨移动、油墨向网孔的填墨过程、油墨从网版向承印物的转移移(本文来源于《丝网印刷》期刊2009年09期)
夏雪[5](2009)在《凹版胶印过程分析——凹版胶印过程中油墨传递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在性能、产量、能耗以及价格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凹版胶印逐渐成为微电子及光电制造产业的重要技术之一.凹版胶印以高分辨率,厚膜层,低方块电阻、工艺简单等特点在众多印刷方式中脱颖而出,被广泛应用于超精细电子线路的生产过程.在凹版胶印过程中,刮墨刀先将油墨填入金属凹版的网穴,硅聚合物材料的橡皮布滚筒再将其转移至基版。因此,从印刷工艺的角度看,油墨从凹版至基版精确、有效地传递是超精细线路印刷的关键。本课题针对凹版胶印的油墨传递过程及其对印刷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应用溶剂吸收机制和油墨与凹版及橡皮布之间的黏着力比率对油墨转移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橡皮布、滚筒半径、油墨性质及工艺参数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比较得出线条高度是较为适宜的参数,以期更好地控制、检测凹版胶印的印品质量。论文针对橡皮布滚筒与凹版及基版的分离阶段建立模型,使用PLIC-VOF方法对凹版胶印的油墨传递过程进行初探性研究,分析了油墨拉丝,回弹及断裂等一系列变化,评估了油墨黏度,表面张力,重力以及接触角对油墨转移过程的影响。最后对以油墨转移分析模型代替直接实验测量的可行性进行规划。(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9-08-01)
许伟光[6](2009)在《网印油墨的传递与干燥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网印当中油墨的传递主要包括油墨在网版上面的刮印移动和回墨移动、油墨向网孔的填墨过程、油墨从网版向承印物的转移移动、印迹油墨的铺展运动这四个方面。干燥形式大致可分为挥发干燥型、氧化聚合型、二液反应型和紫外线硬化型。控制好油墨的传递和干燥过程对实现高质量的印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网印工业》期刊2009年02期)
夏雪,唐正宁[7](2009)在《凹版胶印油墨传递过程对印品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溶剂吸收机制和油墨与凹版及橡皮布之间的黏着力比率,对油墨转移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橡皮布、滚筒半径、油墨性质及工艺参数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比较得出线条高度是较为适宜的参数,以期更好地控制、检查凹版胶印的印品质量。(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09年02期)
王靖华[8](2004)在《润版液在提高油墨传递质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 /墨平衡对接触点、油墨传递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认为润版液在油墨传递质量中作用重大 ,并提出了润版液在油墨印刷故障中的应用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04年03期)
林逢铭[9](2004)在《影响网纹辊传递油墨的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曾与厦门阿斯特公司夏奕艇先生、上海澳科利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归霆先生,讨论了网纹辊应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其中就讨论到了网纹辊的传墨要素,此后感到该话题会受到业内同仁的关注,故触发攥写此文。(本文来源于《今日印刷》期刊2004年01期)
刘宁俊[10](1999)在《如何在平版印刷中实现油墨正常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刷离不开油墨,印刷的过程也就是油墨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传递或转移的过程。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油墨传递是指油墨从墨斗到匀墨辊、着墨辊到印版,经橡皮布到纸张表面的整个行程。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油墨传递是指油墨从印版或橡皮布向纸张表面的转移的过程,是印刷的基本过程。油墨在传递的过程中,受印刷机械、印版、油墨及纸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控制好油墨传递,正确掌握这些可变因素,对提高印刷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印刷杂志》期刊1999年12期)
油墨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精细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上,我们严格遵循公司企业文化中的"创新"二字,恪守"成熟产品创新服务,新型产品创新思路",全面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确保同行竞争中足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墨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俊锋.丝网印刷油墨传递模型研究及参数优化[D].江南大学.2013
[2]..以心之名起航以爱之名传递——深圳市美丽华油墨涂料有限公司[J].丝网印刷.2012
[3].康建山,初红艳,蔡力钢.基于胶印输墨系统结构的油墨传递路线建模[J].包装工程.2010
[4].许伟光.玻璃网印油墨的传递与干燥[J].丝网印刷.2009
[5].夏雪.凹版胶印过程分析——凹版胶印过程中油墨传递模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
[6].许伟光.网印油墨的传递与干燥浅析[J].网印工业.2009
[7].夏雪,唐正宁.凹版胶印油墨传递过程对印品质量的影响[J].包装工程.2009
[8].王靖华.润版液在提高油墨传递质量中的应用[J].山西化工.2004
[9].林逢铭.影响网纹辊传递油墨的要素[J].今日印刷.2004
[10].刘宁俊.如何在平版印刷中实现油墨正常传递[J].印刷杂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