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红①;杨楠②(①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济南财务管理部,济南250014;②山东大学,济南250014)
摘要:企业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本文就试图对中小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中小企业操纵利润的动机、手段等,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045-02
0引言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然而,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底子薄,企业管理层法制观念还较淡薄、各种规章制度不太健全、会计核算缺乏规范等,管理层常常根据自身的需要指使财务人员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致使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盈利等情况。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利润操纵等问题,目前研究的人员不多,论著也较少,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选择这样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1我国中小企业现状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对我国的GDP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就目前来看:
1.1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发展的补充大企业不可能“大而全”,这就为小企业的“小而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余地。由于各种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不同,有些产品适合大规模生产,有些适合小型化,这正是经济生活中并行不悖的新趋势。
1.2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1978年到2008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产出份额分别由77.2%和22%调整到40.1%和40.8%,非公有制经济由0.8%上升到19.1%;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比重分别由55.5%和42.4%调整到31.9%和21.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为46.9%,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1]
1.3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出现了高技术群,并且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据统计,在1953年至1973年中,美、法、英、德、日五国共开发352件重大创新项目,有157件为中小企业创造,占45.2%。[2]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它们熟悉市场环境,非常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一开始就瞄准了特定的市场,这样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
1.4是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调节器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一般比较高,使得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远远低于大型企业,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中小企业扩大企业规模的速度较快,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市场的繁荣。因此,它的这种能屈能伸的功能,起到了大企业所不能起的作用。
总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央“抓大放小”发展战略的深入,中小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2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相关概念及背景
2.1利润操纵的概念企业的报表应真实、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实际上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经常对利润进行操纵。
有关利润操纵的概念,目前理论界有两种观点,其一是把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等同起来。李明辉在《盈余管理的影响及规范》[3]一文中称利润操纵又叫盈余管理或利润管理,是管理者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运用判断以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自己获益的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利润操纵不同于盈余管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巧用会计政策,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使会计利润达到预期的水平;而利润操纵则是盈余管理的极端行为,使企业管理层迫于项管理已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和自身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运用自己在管理、信息方面的优势,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和会计的模糊性,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记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操纵行为。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这种操纵行为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利润操纵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
2.2利润操纵的客观环境
2.2.1企业内部组织机构重迭,分工不清,业务范围不明,权限和职责混乱,以至有关业务经办组织和人员趋利行为丛生,凡能产生利得的业务,各部门便互相争夺;反之却互相扯皮、推诿。
2.2.2职位设立混乱,人浮于事,有的业务不应由多人经办却人人插手,有的业务应由多人介入,却无人涉及,特别是会计核算和管理中的不相容的职务未实行有效的分离,对于容易出差错的业务未部署有效的牵制。
2.2.3经营业务和核算业务管理失控。有关业务的经办无需经过必要的授权,业务进行中或完成后也无需报告,可以先斩后奏。滥用职权现象普遍,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能正常区分。有些领导对下属的超标开支给予“特殊报销”等。
2.2.4生产经营和会计核算被弱化,缺乏刚性的标准和机制。许多单位的财务制度经过适当的“变通”,将非法的事项变成合法的事项进行处理,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
2.2.5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经济业务的办理缺乏严格的手续,没有留下可供查考的凭证,或对有关业务的账务处理缺乏清晰线路,难以对有关业务进行追溯查证。有些单位经常将内部凭证来代替外来凭证,以非正规凭证来代替正式凭证等。
2.2.6内部审计和有关的防弊措施不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利于防弊纠错,保护资产的安全,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质量。内部审计空白或被弱化,以致内部管理和核算存在诸多错误和隐患。
上述的客观环境是利润造假产生的温床,为管理当局利润操纵大开了方便之门。
2.3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动机
2.3.1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者,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是自己的企业,当然牵扯不到利润造假的问题,但是现在企业的经营往往是投资人交给职业经理人来打理,惹人利润的多少又是企业经营者业绩的最重要指标。而有些企业的经理人为了自己业绩的提升,往往就会对利润进行操纵。
2.3.2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适当的税率而得出的。一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推迟纳税时间,便会隐瞒利润。但也存在着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能够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为了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不惜虚报利润,多交所得税,而这部分所得税往往又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形式返给上市公司。
3利润操纵的常规方法探析
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同一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上可能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对于急于粉饰报表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条达到目的的捷径。而这其中虚构交易事实,增加销售收入、其他收益,或者虚增资产最甚。常见造假手段包括虚假销售、非正常的挂账处理、变更折旧方法等。
3.1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3.2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如果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应在当期处理,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
3.3该摊费用不摊对于企业来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3.4其他应收帐款挂账此内容包括企业的备用金、应收未收的各种赔款、罚金、保证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企业为了虚增利润,经常将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致使企业账面利润虚增。
3.5预付款长期挂账企业在预付货款时,应借记“预付帐款”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对于那些对方不开具发票的业务,只要业务已经完成,也应相应填制凭证,进行有关的业务处理。有些中小企业对于业务已经完成的预付帐款故意不按规定进行帐务处理,致使会计利润虚增。
4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每一项问题的出现,最后都必然与国家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和缺陷有关。利润操纵现象的出现也同样如此,这种混合了旧的官僚腐败思想和新的经济投机思想的丑恶手段,其之所以出现,我国会计制度的不健全是一个根本原因,为这种违法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因此,我国需要尽快的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甚至是制订法律来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以下是当前可以采取的几种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4.1规范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准则有关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准则,对资产评估减值究竟是作为损益还是冲减资本公积,作出进一步的规范,防止企业以此来调节利润。
4.2要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延续性例如,不得通过来回随意地对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进行转换,应对此两法的转换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界限;不得随意地改变折旧的计提方法,尤其是在一些企业经营成果有较大幅度变动的年份,防止以此调整利润。
5结束语
利润造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财务造假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是社会经济机体中的毒瘤,任毒素的不断扩散,可能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如果其进一步恶化下去,将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所以必须痛下决心尽快将其切除。[4]
参考文献:
[1]贺群.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D].武汉工业大学学位论文,1999,(5):4.
[2]刘占元,刘东.关于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决议[J].未来与发展,1997,(5).
[3]李明辉.盈余管理的影响及防范[J].财会月刊,2001,(2):14.
[4]赵爱玲.我国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财务与会计,200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