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K-200血液透析滤过机制备置换液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彭川,韩文龙[1](2017)在《连续低效每日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连续低效每日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脓毒症AKI患者58例,根据血液净化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治疗组给予续低效每日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肾功能指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价2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组的APACHEⅡ评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2组血BUN、SCr及尿NAG、γ-GTP、α1-M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均<0.05),且对照组升高更加明显(P均<0.05);至14 d,2组血BUN、SCr水平均较第7天显着下降,且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均<0.05)。而2组尿NAG、γ-GTP、α1-MG水平与第7天比较无明显变化。2组尿量均呈明显增多趋势(P均<0.05),且试验组增多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均<0.05)。治疗后,2组hs-CRP、IL-6、IL-10、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均<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连续低效每日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阻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有利于促进肾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之有效清除炎性因子、改善体内炎症状态有关。
周美兰[2](2016)在《CRRT治疗中枸橼酸钠VS.肝素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荟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危重症患者常用支持治疗手段。CRRT治疗过程中,由于血液经过体外循环,与管路及滤膜接触,引发凝血级联反应,容易导致体外循环凝血。体外循环通路凝血会堵塞滤器和导管,降低滤器和导管使用寿命,导致失血、降低溶质清除率,从而会降低CRRT疗效并增加治疗费用和医护工作量。因此,无抗凝禁忌症情况下,CRRT治疗需要进行抗凝,肝素抗凝是较常用的抗凝方式。近20年,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抗凝方式,其中枸橼酸钠是研究比较多的一种抗凝方式。已有随机对照研究(randomzied control trial,RCT)对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但是结果存在争议。既往荟萃分析研究由于收集的数据欠精确、研究终点评价统计量选择不佳、研究间异质性大,且纳入的研究不包括最近几年发表的多项RCT研究,这些缺点导致研究结果可靠性和稳定性差,故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两种抗凝方式的疗效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为了明确CRRT中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两种抗凝方式的作用和地位,有必要对现有这两种抗凝方式的RCT研究重新进行系统评价。目的:通过开展荟萃分析对已经完成的所有关于CRRT治疗过程中应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RCT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全面评价这两种抗凝方式在CRRT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差异。方法:检索主要包括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从数据库建立到2015年4月6日之间的文献。检索采用下列关键词:citrate、heparin、anticoagulation、CRRT、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VVH、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D、continuous venovenous haemodialysis、CVVHD和continuous venovenous haemodiafiltration。只入选RCT研究。评估终点包括外循环失功能(任何原因导致的外循环失功能)、滤器衰竭、导管堵塞、患者死亡率、出血、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代谢紊乱和低钙血症。结果:通过文献筛选最终入组了11项RCT研究,共包括992例患者和1998个体外循环纳入了分析。其中9个研究应用了全身肝素抗凝模式,2个研究应用了外循环局部肝素加鱼精蛋白中和的抗凝模式。枸橼酸钠对照全身抗凝的953个滤器中,枸橼酸钠抗凝显着的降低了外循环失功能的风险(HR=0.76,95%CI 0.59-0.98,P=0.04),且未发现研究间的异质性(I2=29%,P=0.20)。枸橼酸钠对照局部肝素抗凝的分析纳入了877个滤器,显示枸橼酸钠治疗组比局部肝素治疗组显着降低了外循环失功能风险(HR=0.52,95%CI 0.35-0.77,P=0.001)。对这两个亚组分析结果进行合并分析显示,枸橼酸钠治疗在外循环失功能这个终点上具有显着优势(HR=0.71,95%CI0.56-0.90,P=0.006,图2)。枸橼酸钠抗凝组患者有较低的滤器衰竭风险(RR=0.70,95%CI 0.50-0.98,P=0.04)、较低的出血风险(RR=0.36,95%CI 0.22-0.59,P<0.001)、较低的HIT风险(RR=0.46,95%CI 0.21-1.01,P=0.05)。但是,枸橼酸钠抗凝会增加低钙血症风险(RR=4.26,95%CI 1.69-10.73,P=0.002)。两种抗凝方式在导管失功能、代谢碱中毒、死亡率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枸橼酸钠在接受CRRT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强于肝素抗凝。居次,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推荐枸橼酸钠作为无相关禁忌症危重症患者CRRT抗凝的首选方案。
祝喜鹰,刘金凤,牛洪艳,肖静,缪立英[3](2015)在《On-line置换液回血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比较On-line置换液血液透析回血与生理盐水回血时间,为临床实现减轻护理工作量,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每例病人每周依次采用两种液体回血。比较回血过程中的总回血时间。[结果]On-line置换液回血总时间为260.89s±4.71s,生理盐水回血总时间为307.19s±5.45s,两种方法回血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07,P<0.01)。[结论]On-line置换液回血能减轻护士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贺万香,梁迎盈,路鑫[4](2015)在《应用品管圈降低早产儿PICC堵管率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QCC)降低早产儿PICC堵管率,并评估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11月早产儿PICC置管7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1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置管的早产儿91例作为实验组。比较活动前后非计划拔管率、堵管率及圈员自评分,评估活动效果。结果实行QCC后,早产儿PICC非计划拔管率由活动前14.86%降至活动后4.40%(P<0.05),PICC堵管率由活动前10.81%降至活动后2.20%(P<0.05)。目标达成率为130.06%,进步率为79.6%。圈员自评分均较开展活动前显着提高(P<0.05)。结论应用QCC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早产儿PICC堵管率。
沈霞,周晓玲,汤兵,俞青松,叶红,杨俊伟[5](2012)在《联机在线血液透析仪滤过透析液与置换液的检测结果》文中提出目的预警干预联机在线血液透析滤过(On-line HDF)机器透析液、置换液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的结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25台On-line HDF机器,对内毒素滤过器更换后不同时间抽检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透析液、置换液内毒素滤过器更换30d后细菌菌落数为(0.4000±0.8700)CFU/ml,内毒素数量为0EU/ml,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液、置换液内毒素过滤器在更换60d即使用120次必须更换;On-line HDF治疗的微生物学质量合格,医院感染控制要高度重视。
王翠珍[6](2010)在《血透机制备透析液或置换液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透机制备透析液或置换液在连续血液净化中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其优点。方法:系统性回顾统计2007年1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中利用血透机制备透析液或置换液69例,介绍透析液或置换液制备过程,检测其是否符合生理要求。结果:69例患者通过血透机制备透析液或置换液均达到应用要求,无并发症。结论:血透机制备透析液或置换液在连续血液净化中应用是可靠的,有一定的实用性,值得推广。
吕小林,许贤荣,朱亚梅,毛慧娟,邢昌赢[7](2010)在《配对血浆滤过吸附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常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乃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目前临床上提高SAP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终止SIRS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展。近年来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在SAP的抢救治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应用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了8例SAP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
罗宇鸿[8](2009)在《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血清中糖基化终产物和β2-微球蛋白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效果。方法:将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3组,分别采用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治疗,分别对透析患者单次治疗前后血清的糖基化终产物和β2-微球蛋白检测,并对其清除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尿毒症透析患者血清中糖基化终产物和β2-微球蛋白的下降水平在不同透析方式间有显着差异;H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糖基化终产物从39.46±8.12 AU/mg至36.94±8.14 AU/mg,β2-微球蛋白从23.07±2.94 ug/dl至22.39±2.64 ug/dl;HDF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糖基化终产物从35.98±6.30 AU/mg降至23.75±4.35 AU/mg,β2-微球蛋白从22.44±2.99 ug/dl降至15.91±2.91 ug/dl;HD+HP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糖基化终产物从38.11±7.85 AU/mg降至24.40±4.80 AU/mg,β2-微球蛋白从22.76±3.04 ug/dl降至17.29±3.69 ug/dl;各组对糖基化终产物的清除率分别为(6.53±5.68)%、(33.79±7.85)%和(35.23±9.78)%;对β2-微球蛋白的清除率分别为(2.58±7.76)%、(29.20±8.61)%和(23.77±14.65)%。单次HDF、HP+HD治疗后血清糖基化终产物、β2-微球蛋白水平较透析前均明显下降(P <0.05),而单次HD治疗透析前后血清糖基化终产物、β2-微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透析后HDF、HP+HD组明显低于HD组(P <0.05)。但HDF和HD+HP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透析方式是影响尿毒症患者血清糖基化终产物、β2-微球蛋白水平的主要因素。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对糖基化终产物、β2-微球蛋白清除作用明显优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是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糖基化终产物、β2-微球蛋白的重要途径。
刘婷婷[9](2009)在《床旁血滤置换液的管理与护理》文中认为床旁血滤是通过使用高通透性血滤器,并给予大量置换液,模拟正常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1],将血引入一个小型、高效能、低阻力的滤过器,使得血液中的水分不断被超滤,同时补充置换液,借以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及氮质产物,维持酸碱平衡的操作过程。可直接在患者床旁进行。常用方法是静脉一静脉血液滤过(CVVHF)和静脉一静脉血液透析(CVVHDF)滤过,是近年急救医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广泛用于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面积烧伤抢救[2],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与呼吸机全静脉营养一起成为ICU的三大支柱[3]。
陈凤琴,潘春芳[10](2008)在《床边血滤置换液的管理及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二、AK-200血液透析滤过机制备置换液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K-200血液透析滤过机制备置换液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低效每日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2.2 2组尿量及肾功能比较 |
2.3 2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2.4 2组不良发应和28 d病死率比较 |
3 讨论 |
(2)CRRT治疗中枸橼酸钠VS.肝素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CRRT抗凝现状 |
引言 |
普通肝素抗凝 |
类肝素 |
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
局部枸橼酸盐 |
血小板抑制剂 |
总结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和研究入组 |
1.2 数据提取 |
1.3 终点定义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入选情况 |
2.2 外循环失功能 |
2.3 滤器衰竭 |
2.4 导管失功能 |
2.5 出血 |
2.6 HIT |
2.7 代谢性碱中毒 |
2.8 低钙血症 |
2.9 死亡率 |
3 讨论 |
4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On-line置换液回血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见表1) |
3讨论 |
(4)应用品管圈降低早产儿PICC堵管率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1. 有形成果: |
2. 无形成果: |
(5)联机在线血液透析仪滤过透析液与置换液的检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采样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3.1 细菌培养 |
1.3.2 内毒素检测方法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血透机制备透析液或置换液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设备及主要材料 |
1.2.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血清中糖基化终产物和β2-微球蛋白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对象与材料 |
2.1.1 对象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试剂及其它材料 |
2.2 方法 |
2.2.1 透析治疗方法 |
2.2.2 标本采集 |
2.2.3 检测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床旁血滤置换液的管理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置换液的配方多样化 |
2置换液的管理标准化 |
3置换液的护理必须精细化 |
(10)床边血滤置换液的管理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置换液的配方多样化 |
2 置换液的管理更加标准化 |
2.1 严格无菌操作 |
2.2 规范配制流程 |
2.3 科学使用保存 |
2.4 控制输液环节 |
3 置换液的护理更加精细化 |
3.1 严密的监测和护理是保证 |
3.2 适宜的温度是关键 |
四、AK-200血液透析滤过机制备置换液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低效每日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彭川,韩文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32)
- [2]CRRT治疗中枸橼酸钠VS.肝素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荟萃分析[D]. 周美兰.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3]On-line置换液回血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J]. 祝喜鹰,刘金凤,牛洪艳,肖静,缪立英. 护理研究, 2015(33)
- [4]应用品管圈降低早产儿PICC堵管率的效果观察[J]. 贺万香,梁迎盈,路鑫.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06)
- [5]联机在线血液透析仪滤过透析液与置换液的检测结果[J]. 沈霞,周晓玲,汤兵,俞青松,叶红,杨俊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11)
- [6]血透机制备透析液或置换液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应用[J]. 王翠珍.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06)
- [7]配对血浆滤过吸附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J]. 吕小林,许贤荣,朱亚梅,毛慧娟,邢昌赢.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30)
- [8]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血清中糖基化终产物和β2-微球蛋白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D]. 罗宇鸿. 南昌大学, 2009(03)
- [9]床旁血滤置换液的管理与护理[J]. 刘婷婷. 现代医药卫生, 2009(09)
- [10]床边血滤置换液的管理及护理体会[J]. 陈凤琴,潘春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