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息止颌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垂直面型,息止颌位,息止颌间隙
息止颌位论文文献综述
娄华,姚家俊,蒋峰,王永武,娄子渊[1](2013)在《不同垂直面型人群的息止颌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并且分析高角、低角以及均角垂直面型人群间的息止颌位差异。方法临床依据受试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的SN-MP角不同,收集高角、均角以及低角正常咬合受试者各20名,测量受试者的息止颌间隙,同时拍摄受试者息止颌位时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SN-MP'角,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角组、低角组受试者的息止颌间隙与均角组方差分析P<0.05,高角组以及低角组人群的息止颌间隙与均角组存在差异,低角组人群的息止颌间隙最大,均角组次之,高角组最小。各组受试者SN-MP'值比较,高角组的SN-MP'值与均角组比较方差分析P<0.05,其分布具有差异,低角组SN-MP'值与均角组SN-MP值P>0.1,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的息止颌间隙与SN-MP角线性回归分析统计计算得出参数R=-0.72136,两者具有线性负相关。结论不同垂直面型的人群,其息止颌位存在差异,息止颌间隙大小以高角垂直面型人群、均角垂直面型人群、低角垂直面型人群的顺序依次递增。(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房琪,车晓霞[2](2012)在《骨性Ⅰ类与Ⅱ类颅面形态受试者口颌面肌电活动在息止颌位时的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研究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骨性Ⅱ类安氏Ⅰ类、骨性Ⅱ类安氏Ⅱ类受试者在息止颌位时口颌面肌肉的肌电特征,探讨不同颅面咬合形态人群口颌面肌肉息止颌位时的功能作用方式差异,为正畸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女性患者中选取受试者骨性Ⅰ类安氏Ⅰ类30例,骨性Ⅱ类安氏Ⅰ类30例,骨性Ⅱ(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国际颅面生长发育与功能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9-19)
李萍[3](2005)在《息止颌位不自主开合、伸舌伴颞颌关节脱位频发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 ,2 4岁。因息止颌位不自主开合、伸舌伴颞颌关节交替前脱位频繁发作 ,于 2 0 0 4年 6月 10日收入院。 2天前患者因感冒、鼻窦炎在某卫生室服用麦迪霉素等药物 ,用药后 2天突然出现不自主伸舌、流涎、下颌前伸不能闭合 ,并伴恶心、右耳屏前(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05年01期)
许振培[4](2000)在《息止颌位在托牙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口托牙及复杂托牙的修复中 ,正中牙合位对保护口腔软硬组织、下颌关节健康 ,恢复咀嚼功能至关重要。作者利用息止颌位获取垂直距离、正中牙合位 ,并检查修复中及修复后托牙正中牙合是否正确。临床资料年龄与性别 :6 5例中 ,男性 2 4例 ,女性 41例(本文来源于《广东牙病防治》期刊2000年S1期)
任贤云[5](1999)在《息止颌位与嚼肌的肌电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下颌息止颌位与咀嚼肌电活动的关系。比较不同面形的临床息止颌位和肌电图息止颌位。 选择无颞颌关节症状,自然开口度大于40mm,侧向运动大于7mm的40位受检者,年龄为22~34岁,平均年龄26岁。受检者没有一人近期做过正畸治疗,用肌电图记录肌电息止颌位,用下颌运动轨迹图(electromyography,EMG)记录临床息止颌位。同时,每个受检者摄头颅侧位片,用头影测量的方法描出Frankfort横线(Pr-Or)与下颌平面(Go-Me)的角度。正常值为24±4°,小于20度为低角组,大于28度称为高角度组。低(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期刊1999年01期)
徐可卿,王毓英[6](1990)在《息止颌位与面部距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息止颌位是在下颌参照位中最不稳定、最有争议的一个位置。本文对息止颌位与面部距离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大量资料表明在人的一生中息止颌位与面部距离是可变的,息止(牙合)间隙相对恒定。临床息止颌位与生理息止颌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加面部距离对口颌系统的影响看法不一。(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期刊1990年05期)
王晴[7](1990)在《下颌息止颌位和错间关系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目的是:1.通过 Class Ⅰ对照组和 ClassⅡ和 Class Ⅲ研究组的骨骼和软组织分析,评价下颌息止位;2.比较 Class Ⅰ和 ClassⅡ患者,Class Ⅰ和 Class Ⅲ患者之间下颌息止位的变化。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共分叁组,其中对照组42名,为 Class Ⅰ中性错(牙合);研究组 Class Ⅱ远中错(牙合)35名,磨牙远中(牙合)覆盖6mm 或更多,由下颌平面角测量的垂直距离正常或减小,Class Ⅲ近中错(牙合)8名,前牙有2个以上的反(牙合),后牙近中(牙合),由下颌平面角测量其垂直距离正常或减小。采用自然头位照正中(牙合)位和息止颌位的标准的诊断性头影测位片。(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期刊1990年05期)
李家福[8](1989)在《义齿对无牙颌息止颌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62名无牙颌患者不戴义齿与戴不同义齿时,其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的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无牙颌患者戴上颌义齿对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影响较小;戴下颌义齿对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的增大有较大的作用;叁个月后戴与不戴义齿其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89年01期)
吴家驹[9](1988)在《息止颌位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颌骨骨折治疗中,常用颌间结扎法复位固定恢复咬合关系。过去在颌间结扎时习惯地将上、下颌牙紧紧地结扎在一起,直至骨折痊愈。有些患者结扎后除进食,语言和口腔卫生不佳以外,还出现头痛,颞下颌关节痛、颌周肌肉痛,牙痛等症状。据文献报道提出早期活动和动静结合的原则,笔者在颌骨骨折治疗中运用息止颌位的原理,做了一些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88年03期)
息止颌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研究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骨性Ⅱ类安氏Ⅰ类、骨性Ⅱ类安氏Ⅱ类受试者在息止颌位时口颌面肌肉的肌电特征,探讨不同颅面咬合形态人群口颌面肌肉息止颌位时的功能作用方式差异,为正畸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女性患者中选取受试者骨性Ⅰ类安氏Ⅰ类30例,骨性Ⅱ类安氏Ⅰ类30例,骨性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息止颌位论文参考文献
[1].娄华,姚家俊,蒋峰,王永武,娄子渊.不同垂直面型人群的息止颌位比较[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3
[2].房琪,车晓霞.骨性Ⅰ类与Ⅱ类颅面形态受试者口颌面肌电活动在息止颌位时的表现[C].第十四次国际颅面生长发育与功能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3].李萍.息止颌位不自主开合、伸舌伴颞颌关节脱位频发1例[J].山东医药.2005
[4].许振培.息止颌位在托牙修复中的应用[J].广东牙病防治.2000
[5].任贤云.息止颌位与嚼肌的肌电活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
[6].徐可卿,王毓英.息止颌位与面部距离[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
[7].王晴.下颌息止颌位和错间关系的评价[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
[8].李家福.义齿对无牙颌息止颌位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9
[9].吴家驹.息止颌位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