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预测论文-曹洪,罗立娟,李照永,袁娜

剩余油预测论文-曹洪,罗立娟,李照永,袁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油预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渗透,裂缝,扶杨油层,剩余油预测

剩余油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曹洪,罗立娟,李照永,袁娜[1](2019)在《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层剩余油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外围扶杨油层受成岩作用影响,储层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物性变差。在低渗透多重介质中,受启动压力梯度和部分区块裂缝的影响,存在注采井距过大而形成的井网控制不住Ⅱ型剩余油和裂缝干扰而形成的平面干扰Ⅱ型剩余油。利用坐标转换将天然裂缝性油层转化为等效各向同性油层,建立基于裂缝及非达西的油水两相渗流方程;基于流管法油水两相前缘推进理论,通过单管前缘推进方程可计算某一时间的含水率导数和含水饱和度,同时建立产量与时间关系。结合油田实际井网形式和裂缝发育状况,建立了不同渗透率级别和井网形式的渗流模板,形成了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层剩余油快速预测方法,可以快速量化不同类型剩余油。(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9年03期)

张红杰,王立武,王云鹤,吴昊,吴晓歌[2](2019)在《大情字井地区薄互层储层精细刻画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情字井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部,开发目的层为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是以岩性为主的复杂构造-岩性油藏,储层发育为叁角洲前缘亚相砂泥岩薄互层沉积,含油层系多,单层厚度2-10米,横向变化快。目前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低、水驱控制程度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本次研究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开发动态等信息进行储层精细刻画、井间连通分析及剩余油分布预测,实现了区块稳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陆红梅,陈文学,徐海,陆文明,陈继华[3](2019)在《西非泽塔油田1~#层剩余油分布时移地震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非深海泽塔油田受深水油田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开发10年来,注采井网水驱方向不明确,层间水驱程度不均衡,井间、层间矛盾突出,无法准确确定剩余油富集位置。针对主力产油层1~#油层,优选了基于时移地震差异数据的相邻道相关系数为剩余油预测的敏感属性。经叁次监测地震差异数据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注水驱替动态变化,而且可以较好地刻画注水前缘位置,结合油田构造、砂体分布和时移地震差异相关系数,成功预测了剩余油分布区,并获得以下认识:第一,无论疏松砂岩储层含油或含水,其波阻抗均小于上覆深海泥岩,此为利用时移地震动态监测油藏开发的岩石物理基础;第二,时移地震差异基本可以反映油水驱替的范围和方向,其中相关系数属性对油水驱替更敏感,可以更好地刻画各期油水驱替前缘位置;第叁,综合油田构造、砂体分布和时移地震差异相关系数等资料预测了2013年油藏1~#油层的3个剩余油分布区,其中区域Ⅱ的I-2井以南部分和区域Ⅲ可能为剩余油永久滞留区,有待进一步钻井证实。(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9年02期)

王晨[4](2019)在《扶余油田东探36区块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扶余油田现今产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单井产量低、采出程度相对较低、含水较高;同时扶余油田东探36区块地面脱气原油性质具有粘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的特点,属于普通稠油。采出程度更低,基础地质研究较少。随着油田开发方式的转变,且长期低于饱和压力开发,导致原油粘度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油田现状,探索基于油藏地质研究的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以转变开发方式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十分必要。论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开发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作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从研究区实际情况入手,开展了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刻画、测井二次解释、精细储层地质建模、储量复算以及油藏数值模拟。论文采用了“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储层对比方法,根据伽马曲线及电阻率曲线的变化规律,按照沉积旋回从大到小将扶余油层划分为四个砂组13个小层;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通过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确定了扶余油层是弱氧化-弱还原模式下的叁角洲沉积,其中第1、第4砂组主要为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第2、第3砂组主要为叁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之后依靠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完成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和叁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各类微相的测井典型曲线图,并依据测井相分析确定砂体的微相类型和平面展布规律,采用剖面与平面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每个沉积单元的空间展布进行刻画;通过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建立了泥质含量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以及饱和度模型,为地质建模提供精确的测井数据;随后利用PETREL建模软件,采取随机建模方法对研究区建立精细叁维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主要在3、5、6、7、8、11、13小层发育,集中在注采不完善或井网未控制的区域。同时还提出了以注入降粘剂为主的开采方案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4-02)

刘财广,刘欢欢,王辰伟[5](2018)在《注采井组内井间示踪约束下的克里金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及其预测是高含水期油田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依据。目前通过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综合现有水动力学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或者利用克里金等数学方法,在井筒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岩石骨架的非均质性,以及储层流体的渗流特性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影响,结合井间示踪资料,利用改进的克里金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改进后的结果更能反映井间整体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从而更好地表征井间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为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和提高采收率提供更准确的井间剩余油分布的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8年06期)

凌东明,杜启振,崔永平,田军,姚仙洲[6](2018)在《塔里木盆地深层东河砂岩油藏剩余油地震预测——以东河1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浅埋"和"晚期快速深埋"的两段式深埋过程,在塔里木盆地深层形成了叁项独特的地质特征:(1)深埋砂岩储层的物性保持较好,岩石孔隙度较大;(2)泥岩的速度、密度显着增大,一般大于砂岩;(3)储层内地层压力大、耐压性好、不易变形。上述特征成为塔里木盆地深层剩余油地震预测的重要地质基础。根据东河1油藏的实际参数建立了东河砂岩油藏的储层地质改造模型,开展了地震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含水饱和度上升、泥质含量下降均引起反射振幅减小,0~100%范围内的含水饱和度变化与10%~0范围内的泥质含量变化产生的振幅变化相当;(2)孔隙度上升引起反射振幅增大,14%~24%范围内的孔隙度变化产生的振幅变化10倍于10%~0范围内的泥质含量变化产生的振幅变化;(3)在本文假设条件下,孔隙度上升与泥质含量下降是共生关系,两者产生的振幅变化同时出现、方向相反,综合响应以孔隙度变化产生的振幅变化为主。以油藏开发中后期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注水井和高含水采油井的相对位置分析目的层反射振幅平面图上的明显分块特征,即可识别长期水驱开发活动引起的储层物性定向改变与油水置换作用的综合响应区域,确定主要的注水受效方向和近似的水驱前缘形态、边界,其外部即为主要的剩余油富集区,并得到东河1油藏新钻井的验证。(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8年05期)

申春生,胡治华,李林,康凯,梁世豪[7](2018)在《中高含水期河流相砂体剩余油定量预测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河流相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如何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渤海PL油田河流相砂体的储层特征和水淹特征,通过数模机理研究落实了油田水淹厚度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渗透率级差之间的量化关系,并以该量化关系为指导,预测出井点水淹厚度系数和水淹厚度,进而根据各井点水淹厚度进行了等值线图绘制,利用水淹厚度图对小层平面、层内剩余油进行了定量预测。经过10口新钻调整井的验证,剩余油厚度预测误差一般小于30%,具有较高的吻合率。(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国立[8](2018)在《3.5维地震剩余油综合预测技术在胡12块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胡状集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其内部剩余油具有"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针对胡12块油藏地质特点、开发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地震、测井、地质、油藏,利用3.5维地震剩余油综合预测技术对胡12块进行剩余油预测,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裴升杰[9](2018)在《冀东油田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定量表征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油藏物理模拟实验、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和微观驱替实验叁种不同的方法,对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分别从油藏、单砂体和微观孔隙叁种不同的规模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在油藏规模上,剩余油分布受夹层遮挡、井网分布、沉积韵率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井网分布对整体油藏中的剩余油分布起主导作用,夹层通过改变驱替流体渗流方向而影响剩余油分布,沉积韵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油藏底部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影响注水开发效果;在砂体规模上,剩余油主要受砂体构造、夹层、物性遮挡及井网分布等因素控制,其中剩余油在无井控制的构造高点区域聚集明显,具有一定规模且连续的夹层下的遮挡区域也是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区域,物性遮挡区域一般形不成具有规模的剩余油;在孔隙规模上,借助CT扫描技术,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手段,对辫状河储层砂岩岩心微观剩余油进行定量化分析,首次实现了冀东油田疏松砂岩储层微观剩余油的叁维可视化及定量表征,将该地区辫状河储层微观剩余油分为叁大类八种赋存状态,其中半束缚态孔隙微观剩余油占据主导地位,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重点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穆德军,熊星富,毛伟,陶杰[10](2018)在《油藏数值模拟用于预测剩余油饱和度的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剩余油饱和度的预测常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进行,其预测精度受地层对比解的唯一性、储层物性参数的确定性、非均质描述的客观性、渗透率曲线的确定、历史数据资料的准确性等因素的影响,该模型本身存在很大局限与不确定,这都影响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因此必须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结合测井、油藏、地质等综合理论与技术,修正并提高剩余油饱和度油藏数值模拟的测算精度。(本文来源于《石油和化工设备》期刊2018年02期)

剩余油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情字井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部,开发目的层为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是以岩性为主的复杂构造-岩性油藏,储层发育为叁角洲前缘亚相砂泥岩薄互层沉积,含油层系多,单层厚度2-10米,横向变化快。目前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低、水驱控制程度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本次研究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开发动态等信息进行储层精细刻画、井间连通分析及剩余油分布预测,实现了区块稳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油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1].曹洪,罗立娟,李照永,袁娜.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层剩余油预测方法[J].复杂油气藏.2019

[2].张红杰,王立武,王云鹤,吴昊,吴晓歌.大情字井地区薄互层储层精细刻画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陆红梅,陈文学,徐海,陆文明,陈继华.西非泽塔油田1~#层剩余油分布时移地震预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

[4].王晨.扶余油田东探36区块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9

[5].刘财广,刘欢欢,王辰伟.注采井组内井间示踪约束下的克里金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模型[J].中国锰业.2018

[6].凌东明,杜启振,崔永平,田军,姚仙洲.塔里木盆地深层东河砂岩油藏剩余油地震预测——以东河1油藏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8

[7].申春生,胡治华,李林,康凯,梁世豪.中高含水期河流相砂体剩余油定量预测新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2018

[8].李国立.3.5维地震剩余油综合预测技术在胡12块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

[9].裴升杰.冀东油田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定量表征及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10].穆德军,熊星富,毛伟,陶杰.油藏数值模拟用于预测剩余油饱和度的精度分析[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8

标签:;  ;  ;  ;  

剩余油预测论文-曹洪,罗立娟,李照永,袁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