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行为科学,理性经济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市场监督管理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19)在《基于行为科学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方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为科学已经成为校正传统政策科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偏离性的重要理论工具。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具有协同性、关联性、战略性等特点,存在多样的政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迫切需要基于行为科学分析,实现知识产权主体行为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行为科学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方向有叁个方面:从政策目标出发采取"助推方式"结合心理学分析形成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内容,从政策导向出发提升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实施,从政策效果出发采取政策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方式"凝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效果,积极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发明与专利》期刊2019年01期)
盘和林[2](2016)在《保护知识产权须优化公共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可提供低成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降低维权者的边际成本。二是建立高额的惩罚性赔偿机制,提高维权者的边际净收益以鼓励维权积极性4月26日是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15年全国法院积极履行知识(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6-04-29)
周洪涛,季玲行,王嘉珏[3](2016)在《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仿真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主体、环境及演进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制定、实施及评价的难度,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仿真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在梳理分析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与政策仿真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仿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探讨了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仿真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思路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本文来源于《今日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张鸿武,钟春平[4](2016)在《知识产权保护还是R&D补贴?——提升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公共政策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真正加快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促进创新能力提升迫在眉睫,而政府在公共政策上存在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两种选择。本文在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基础上发现:在制度建设层面,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执法水平远远不足,整体而言,自2001年以来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选取行业层面的数据,对知识产权保护、R&D补贴在推动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面板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立法的铺垫和执法的缓慢提升,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得到提高,这种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产生了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反,R&D补贴对技术创新的效应并不明显。这意味着政府的短期资金投入和激励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在公共政策上,需要回归到制度建设层面,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提高创新主体长远利益和激励,并对现有短期的、直接的R&D补贴政策进行调整。(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6年02期)
王一乔[5](2015)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产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布局,直接关系着国家在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链条中的位置,一个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政策,可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对于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对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应用状况。(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5年03期)
张鹏[6](2014)在《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理论框架、构成要素和建设方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力促进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主要的知识产权强国均以促进知识产权资源发挥比较竞争优势为方向,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存在协调性、实操性和系统性不高等问题,尚未形成体系。结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产业政策体系、贸易强国政策体系等公共政策体系经验,提出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理论框架。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内涵应当从主体、要素与环节叁维度建构,外延包括本体政策、关联政策和支持政策。我国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本体政策层次不高和关联政策内容不深。建议加强在规划、法律层面部署本体政策;以促进创新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知识产权产业贸易化为方向深化关联政策。(本文来源于《知识产权》期刊2014年12期)
张梦琪[7](2014)在《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看,知识产权的本质乃是隶属于其下的一种政府谋求发展、平衡利益的工具。经各国的实践发现,对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知识产权战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的今天,对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不断地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际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沿革出发,揭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有效配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出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演进,分析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成效;探析地区知识产权实力差距的公共政策因素,揭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与地区发展间的关联;指出了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上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相关的基本概念;限定了以政府为主体的政策决定层;指明了法律是一种实施时间较长、相对稳定的公共政策;从广义上阐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介绍了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领域,这些领域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存在着交叉的关系。第二部分论述了国际上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产生、发展的历程与规律。分析出各国为了平衡公众的利益、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发展导向;揭示了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不断调整公共政策的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的飞跃,这对我国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建置不乏重要启示,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借鉴。第叁部分概括出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政策建置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再到知识产权意识觉醒的过程,揭示知识产权制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了国家公共政策对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还总结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成效,旨在说明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第四部分聚焦到地区知识产权相关的公共政策。通过地区知识产权实力指数客观地指出地区知识产权实力的差距,并从政策层面寻求差距的解释。列举广东、广西两地的知识产权政策建置的相关情况,对比分析了两地相关政策的差异,试图说明良好的政策配置对地区知识产权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促进作用。第五部分指出了我国目前在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建置上的一些不足,提出我国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最后列出几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姜斐[8](2013)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而朝气蓬勃的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文化产业的法律保护和政策引导迫在眉睫。现今,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文化产业政策更多地关注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政策的完善及文化体制改革等问题,即关注于文化产业链中、后端利益的维护。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瓶颈在于创意的缺失,在于公民个人和社会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现今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忽视了对创意成果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管理,显得较为被动,从而不利于激发文化产业所需的创造力,急需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来进行弥补。同时,我国目前针对文化产业颁布的公共政策法规不仅包含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还包含相应的产业政策、文化政策、科学技术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人才教育政策、投资融资鼓励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等。这些政策层级不高,相互之间较为分散,各个部门政策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性,很难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形成政策合力,因而需要在文化产业中构建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协同运行模式。本文试图从探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正当性入手,通过介绍典型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相关经验,探求如何建立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正当性分析”。该部分论述了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知识产权政策观,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创意的缺失。同时,根据对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的探讨,指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特殊性。第二部分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域外实践考察”。该部分通过对英、美、法、日四个国家相关政策的介绍,总结出我国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第叁部分为“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实证分析”。该部分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相关政策的列举和分析,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的缺陷,即不完整、不主动、不协调。第四部分为“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构建的具体设想”。该部分从目标、内容和实现路径叁方面对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建构做出初步设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冯晓青[9](2013)在《科技创新体制与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创新体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等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为促进我国技术创新,适应技术创新的开展,我国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尤其是建立激发企业创新热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及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刘华,周莹,Qu,Yunying[10](2013)在《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协同运行机制研究——以技术转移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目标转变及调整范围和制定主体的不断扩大,政策的制定重点应转向体系和机制的完善。但目前多数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运行仍然遵循着强调单一政策效率的传统模式,各种政策之间的冲突与效能抵消造成系统内耗,致使政策体系整体效能降低。本文将协同学原理运用于公共政策体系构建和运行中,在于政策协同运行机制的高效率及其实用价值,提出了构建我国技术转移政策协同运行机制的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期刊2013年01期)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可提供低成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降低维权者的边际成本。二是建立高额的惩罚性赔偿机制,提高维权者的边际净收益以鼓励维权积极性4月26日是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15年全国法院积极履行知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基于行为科学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方向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
[2].盘和林.保护知识产权须优化公共政策[N].经济日报.2016
[3].周洪涛,季玲行,王嘉珏.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仿真及应用研究[J].今日科技.2016
[4].张鸿武,钟春平.知识产权保护还是R&D补贴?——提升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公共政策选择[J].东南学术.2016
[5].王一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5
[6].张鹏.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理论框架、构成要素和建设方向研究[J].知识产权.2014
[7].张梦琪.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D].广西师范大学.2014
[8].姜斐.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9].冯晓青.科技创新体制与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完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刘华,周莹,Qu,Yunying.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协同运行机制研究——以技术转移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英文)[J].SocialSciencesinChina.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