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歌论文-薛伟

哈萨克民歌论文-薛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哈萨克民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联网+”,哈萨克,民歌,数字化

哈萨克民歌论文文献综述

薛伟[1](2016)在《“互联网+”哈萨克民歌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成为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名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哈萨克族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将互联网与哈萨克民歌相结合,对保护、传播、传承哈萨克民歌及音乐文化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薛伟[2](2015)在《哈萨克民歌呼唤性音调的符号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哈萨克牧人面对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辽阔无垠的草原,常向远方呼喊来传递信息和抒发情感。这种呼喊是哈萨克民歌音调最重要的基础和素材,哈萨克民歌常用与呼喊有联系的呼唤性音调开始。本文借鉴符号学的相关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唤性音调符号结构、符号功能、符号意义的分析,来探究隐含在呼唤性音调表象后面的实质。(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5年23期)

倪洨[3](2014)在《阿勒泰吉木乃县哈萨克民歌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勒泰吉木乃"是"吉别乃"的音译演变,为乌古斯部落联盟九姓氏族之一。"吉木乃"一词在史料中最早出现于清代《塔尔巴哈台志略》,当时书写称"济木乃",它同"吉别乃"一样,都是汉文的不同译音书写。当地地源辽阔、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艺术文化底蕴丰富。(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06期)

林容宇[4](2012)在《哈萨克民歌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符号是语言的管轨,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反应语言本身,而且还记录了其他文化现象。语言记录文化首先在言语作品的内容上。本文以哈萨克族的民歌为例,通过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在语言的棱镜中看文化的结构层次,了解语言中包含着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文化。(本文来源于《金田(励志)》期刊2012年07期)

韩育民,迪力夏提·马力克[5](2012)在《古朴悠远的呼唤 痴情斗艳的音调——哈萨克民歌元典音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萨克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动机是呼唤音型,它是构成哈萨克族民歌最原始的音型之一,分为曲首上行纯四度、曲腹上行纯四度、曲首下行纯四度、上行纯四度贯穿全曲、隐匿型纯四度五种类型。(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陈志明[6](2011)在《青河县搜集整理哈萨克民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报道】 通讯员陈志明近日,青河县哈萨克族民歌的汉、哈语版本MTV已初步完成。 据介绍,青河县投资23万元,由县艺术团指派5名工作人员,对广泛流传在青河县境内外的哈萨克族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并还原那些已丢失的民歌歌谱,找寻被淡忘的歌词(本文来源于《阿勒泰日报(汉)》期刊2011-03-17)

吴极巧[7](2010)在《新疆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关于哈萨克民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萨克民歌是哈萨克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其中蕴含着哈萨克族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体现哈萨克族人民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哈萨克族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已逐渐发生改变,哈萨克民歌也在经受当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哈萨克族民歌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这一主要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处于什么状况?笔者以此为个案,对哈萨克民歌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思考和分析,提出弘扬和传承哈萨克民歌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0年S1期)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8](2010)在《哈萨克民歌五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西部》期刊2010年16期)

王颖[9](2009)在《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在手风琴键上的回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手风琴小曲《玛依拉》是从新疆哈萨克民歌音乐中获取的素材,是以"以歌为媒"的形式改编创作的。它不仅有民歌的韵味,也不失手风琴华丽的演奏。文章分别从作品的曲式、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等方面结合手风琴演奏手法,并与原民歌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作曲者是如何运用手风琴表现民族音乐风格的。(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09年06期)

吴极巧[10](2009)在《哈萨克民歌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萨克民歌即哈萨克族民间歌曲,由哈萨克人民群众口头传唱不断加工的歌曲(也含作曲家模仿哈萨克民歌风格进行创作、或依据民歌曲调改编的歌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哈萨克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西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民歌在伊犁州是主流民歌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哈萨克族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已逐渐发生改变,哈萨克民歌也在经受当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哈萨克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如何?笔者以此为个案,对哈萨克民歌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进行调查。运用音乐教育学、民族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对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教师的访谈及音乐教材的分析,发现哈萨克民歌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存在问题:1.哈萨克音乐文化生态发生变化;2.哈萨克民歌课程资源利用匮乏;3.哈萨克民歌的校本教材发展滞后;4.音乐教师整体民族文化传承意识薄弱。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探索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实践依据与理论指导。全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其中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哈萨克族民歌概况。其中包括哈萨克族自然概况、哈萨克民歌内涵、哈萨克民歌特点、哈萨克民歌分类等。第叁章是现状调查与分析。采取分层取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运用音乐教育学、民族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对现状分析研究,探索有效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案例。第四章是思考与建议。提出哈萨克民歌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针对性的改革教师教育内容,有计划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哈萨克民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哈萨克牧人面对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辽阔无垠的草原,常向远方呼喊来传递信息和抒发情感。这种呼喊是哈萨克民歌音调最重要的基础和素材,哈萨克民歌常用与呼喊有联系的呼唤性音调开始。本文借鉴符号学的相关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唤性音调符号结构、符号功能、符号意义的分析,来探究隐含在呼唤性音调表象后面的实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哈萨克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1].薛伟.“互联网+”哈萨克民歌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初探[J].艺术科技.2016

[2].薛伟.哈萨克民歌呼唤性音调的符号学解读[J].北方音乐.2015

[3].倪洨.阿勒泰吉木乃县哈萨克民歌解析[J].大众文艺.2014

[4].林容宇.哈萨克民歌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初探[J].金田(励志).2012

[5].韩育民,迪力夏提·马力克.古朴悠远的呼唤痴情斗艳的音调——哈萨克民歌元典音型探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

[6].陈志明.青河县搜集整理哈萨克民歌[N].阿勒泰日报(汉).2011

[7].吴极巧.新疆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关于哈萨克民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艺术百家.2010

[8].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哈萨克民歌五首[J].西部.2010

[9].王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在手风琴键上的回响[J].艺术教育.2009

[10].吴极巧.哈萨克民歌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哈萨克民歌论文-薛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