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方上空的鹰——《东方航空》杂志印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九阳,汪洋[1](2021)在《主题拍摄:中国通航飞行员》文中研究说明"经过70年的发展,通航在中国早已"飞"进了千家万户,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洪涝灾害时,通航人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撤离人员;地震后,直升机穿越废墟,抢险救灾;疫情期间,"全副武装"的飞行员们驾驶着飞机及时救助发热病人,运送物资;茫茫海上,飞行员们克服困难,飞越千里搜救涉险船员;崇山峻岭间,空中电力巡线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巡护,守护万家灯火……这背后种种都离不开飞行员们的辛劳与汗水。"
本刊编辑部[2](2019)在《廿载笔耕路 一片内审情 纪念《中国内部审计》创刊20周年》文中认为与时代同行与新中国内部审计事业同行与全国近30万内部审计人员同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8月1日在京隆重召开纪念《中国内部审计》创刊20周年座谈会。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名誉会长李金华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中国内部审计》总编鲍国明作主题发言。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杂志副总编沈立强主持座谈会。
Kayoko Tomita[3](2018)在《日本航空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旅游消费意识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人的海外旅游人数从2006年的3000万人次,迅速扩大到2017年的1亿3000万人次,成为了世界出国旅游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日本是中国旅客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每年有50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使用航空飞往日本。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的扩大合作和签证宽松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民用航空运输业的需求也逐渐被提高。对于民用航空运输业而言,两国的经济共同发展也促进了航空公司总体的利润增长。本文以日本航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作为研究对象,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宏观分析开始着手,再到竞争者,市场需求等对外部环境做出全面分析。同时从企业的内部环境对日本航空的资源及能力做出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SWOT分析提出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运用理论工具PEST模型,STP理论,4Ps理论等对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建议,进一步强化日本航空公司中国市场的营销能力。
张铁[4](2018)在《深圳通用航空业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都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表现出勃勃生机。然而,作为民航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通用航空业却面临着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境地,这使得我国的通用航空不但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还使得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针对这一现状问题,本人凭借在深圳民航部门的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工商管理理论中我国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采取的体制改革措施,对通用航空业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在我国发展通用航空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和对策的设想,最后得出结论,发展深圳通用航空不但可以使民航业的发展更加全面,而且还会对工农各行业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产业管理学的理论,对通用航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进行了介绍。在国内外的比较上,引入市场理论中需求对行业的影响,找出了深圳通用航空业落后的主要原因,通过列举通用航空同其他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论证了在深圳发展通用航空的必然性。在文中总结的方案与对策中,结合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尽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深圳宏观调控职能部门认识到发展地方通用航空业的必然性,也为目前的深圳通用航空业执行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为准备涉足于通用航空的相关企业或部门提供了一些可行意见。
杨欣宜[5](2018)在《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民航事业的推进和发展,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作为公司的触媒,一方面在组织中承担着持续提升乘机服务体验、保障客舱安全的职业角色,一方面从女性客舱乘务员人生阶段性角色的转换出发,还担负起从单身女性到组建家庭后成为母亲的责任,因此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管理问题也日益复杂、迫切。针对性地加强空中乘务员职业的规划及培训,持续性地开发增强企业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培训课程及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自管理层向一线员工思想统一、行动专一的联动,以促进企业文化、公司战略的贯彻落实。通过识别阻碍客舱服务品质快速提高的要素,找到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对策,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从而帮助企业快速均衡发展。本文运用职业生涯认知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查找资料、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了乘务员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态度、问题及提出对管理层的建议,通过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得到客舱乘务在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需要进行更多的激励与关怀。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客舱乘务员职业生涯发展管理研究的建议措施包括:提升正面审美能力的培养,塑造专项技巧,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发展围绕空中乘务员职业特点为主题的技能,健全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乘务员退出岗位的补偿等建议,弥补了乘务员人身权利的保护防范对策的研究,为客舱乘务员人生权困境与出路研究方面实践的开拓新思路。
刘斌[6](2017)在《中国之翼——C919大型客机纪事》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千古梦幻天宇苍穹,广阔无垠,自古迄今,人类憧憬像鲲鹏展翅一般翱翔天际,自由飞翔。新疆哈巴山谷多尕特洞穴的岩画群中,一幅一万多年前形似现代飞机的图腾,令人惊叹,可谓天赋才智。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孙悟空腾云驾雾和哪吒风火轮等神话故事传说展现着龙的子孙
廖媌婧[7](2015)在《“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文中指出上海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缘结构和政治经济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上海东方卫视的发展历程在省级卫视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场域”理论为切入点,选择东方卫视作为个案,以东方卫视节目生产机制以及代表性节目的文本为主轴,发展历史为背景,从新闻生产、影视生产及综艺节目生产三个层面考察电视生产实景。通过这项研究,笔者试图深描上海东方卫视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并将这一过程放置在国际都市的历史机缘和海派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进而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场域对电视场实践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使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SMG进行调研,实地参与前期策划、制作、推广宣传等节目制作各流程。本文将运用媒介社会学、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一个转型中中国从电视生产到消费的模式——即将关注点聚焦于受到意识形态、资本和文化等因素控制的媒介组织,以及它生产出的文本如何参与重构社会的现代性。本文的绪论部分将主要概述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整理和综述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提炼研究设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而厘清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一章将以省级卫视发展的大环境为背景简述东方卫视发展的演进历史;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分别从新闻、综艺和影视三个层面深描上海电视的生产实景,分析来自经济场、政治场和专业场的力量在东方卫视电视生产场域内的资本互动,探讨体制的空间化运作以及资本对电视的控制;第五章重在从个人与公共领域的互换、消费性等现象讨论东方卫视对上海现代性的构建,并从地域、族群、国家的角度讨论省级卫视的地域性传播以及都市群体认同的构建。转型期的中国电视版图在不断地被改写和重描,东方卫视的发展历程呈现的是省级卫视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克服困难、不断推进的一幅幅流动画面。在从地方走向全国、世界的漫漫长路上,东方卫视的角色塑造和认同建构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典型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结语部分笔者点明了东方卫视作为中国省级卫视发展历程中个案的特殊性和研究它对其他省级卫视发展的普遍价值,并对转型中的中国背景下省级卫视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刘慧[8](2014)在《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关乎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的学科,地球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其显着的生存性需求和战略性地位,但是由于作为传统艰苦专业的特殊性,其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逐步降低的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却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的人才吸引不力、培养环节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环节的人才选留困境等。本文在呼吁更具自主性的招生政策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同时,重点聚焦现行的招生和就业制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运用职业规划的教育理念,从职业兴趣引领、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历史演进、当前现状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职业规划的视角探索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教育体制,一方面帮助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及早和有效开展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科发展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困境提供数据和信息,以期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特征和现实,为学科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本研究以地球科学领域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职业规划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演变作为研究背景,客观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探索地球科学专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制。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1、当前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知和认可度不高的历史性根源是什么,该如何客观理解?2、当前大学生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体现如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分析寻求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阐述学科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问卷调查分析的量化研究探索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对不同时期典型人物和当代大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规律和价值观要素的形成机制。对于专业的历史角度的理解和现实角度的质性、量化分析,都旨在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特色和意义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工作。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学科发展的需要角度阐述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系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地球科学学科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地质学专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学科内涵的演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综合技能、全局眼光、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对应这样的需求,阐述当前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科研思维和质量、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与开发、人才质量、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差距。学科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差距,本文就此提出职业规划教育对于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从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30届校友毕业去向为数据支撑,分析建国以来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职业分布及变化规律、职业价值观呈现,发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本专业就业以及在基础科研方向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基于典型人物访谈阐述地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并从中获得“名人效应”对于专业兴趣引领的积极作用、应用地质学前景和地质学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启示。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地球科学专业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堪忧,职业规划进展较为滞后,职业价值观呈务实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专业认识、择业要素、职业期待、价值体现等诸多职业规划要素与学生个人属性呈显着相关性;第五章通过深入的学生访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索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提升地球科学专业的本专业就业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工作,社会实践的缺失成为阻碍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的重要因素,揭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固化,需要更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的介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念。第六章在文献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量化和质性研究的结果,针对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科普创作来弘扬地学文化;通过新生导学、名师引领来提升专业兴趣;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路;完善地学领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为蓝本,提出地球科学专业的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用于开展更符合国情和贴近时代的职业规划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两个方面阐述本次研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普遍意义。
谢忠强[9](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提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张犇[10](2012)在《民国上海大空难 ——以1946年圣诞之夜三民航机失事为焦点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迄今已逾百年。清季民元是其奠基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基于现实需要,始大力发展民航,开辟了2条主要航线,空运规模日渐扩大。抗战时期,中国民航事业受到毁灭性打击,而又在后期绝处逢生,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民航业也形成了由中国、中央两大国有航空公司为主的格局,其中中美合资的“中航”居主要地位。战后至新中国成立这四年多时间,中国民航在产业规模上迅速膨胀,而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旧民航也随之分化。中国民航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空难史。从外国人在中国国内的首次飞行表演失事,到冯如的遇难,再到徐志摩的“吻火”,一路空难悲剧。战后四年,民航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民航飞行密集度提高,但由于航空软硬件不完备,基础不牢固,造成大量民航失事。“复员运输”期间有7次空难,之后又经历了空前的民航失事高潮,在1946年、1947年两年之交,前后不足50天时间内,国有两民航公司重大失事8架次,死伤共计173人,造成公众心理恐慌和舆论大哗。这一系列事件对于中国民航业发展影响颇巨,当局采取了很多措施予以弥补,在完善航空场站设施、制定制度法规和机构改革等方面都有建树。此后,民航运营环境渐好,但也续有数次失事,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航空公司的资产损失又有了新的动向。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最主要的民用航空港,在这一阶段繁忙的空运中起着枢纽作用,而发生于此期的大小民航空难或多或少都与之有些关联,此期的民航空难史是民国上海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充分挖掘档案、报刊资料,对1946年圣诞之夜三民航机在上海失事事件做了全景式梳理,对于灾难发生的现实环境、失事情形、抢险过程、善后处理、申诉情形、责任承担、社会影响等,尤其是遇难人员各自的惨烈状况和人生故事做了全面的展示,并以此为核心,向前后延伸,对民国末期民航空难予以系统性爬疏,旨在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这一重要侧面。
二、东方上空的鹰——《东方航空》杂志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方上空的鹰——《东方航空》杂志印象(论文提纲范文)
(2)廿载笔耕路 一片内审情 纪念《中国内部审计》创刊2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单元 |
艰难诞生风雨成人 |
第一单元 |
会徽的故事 |
第一单元 |
杂志是宣传队、播种机 |
第一单元 |
发挥宣传作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
第一单元 |
定位清晰编辑敬业 |
第一单元 |
坚守责任传承编辑部的精彩故事 |
第二单元 |
从实践中提炼学术价值成果以理论研究反哺内部审计实践 |
第二单元 |
20年,与杂志结缘、与杂志相伴 |
第二单元 |
助力发挥“内审战线特种兵”作用 |
第二单元 |
我眼中的《中国内部审计》杂志 |
第二单元 |
我想对《中国内部审计》说 |
第二单元 |
弱冠之年明天更美好 |
第二单元 |
何以对《中国内部审计》情有独钟 |
第二单元 |
让杂志成为推动内审工作的得力助手 |
第二单元 |
做好杂志发行工作根本在心、关键在人 |
第三单元 |
巩固提高引领推进为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续铸辉煌 |
一、加强内部审计宣传工作,为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凝聚强大舆论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二、有效发挥理念引领、职业代言、实践推动、智力支撑作用,助力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 |
三、百尺竿头更进步,扬帆远航谱新篇 |
第三单元 |
如何把握媒体的宣传方向 |
第三单元 |
三个坚持一个注重——办好《审计研究》的几点体会 |
第三单元 |
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
第三单元 |
坚守初心栉风沐雨 |
第三单元 |
媒体融合对办好杂志的意义 |
场外嘉宾 |
成长与发展的相互见证 |
我眼中的《中国内部审计》杂志 |
《中国内部审计》对我的帮助 |
(3)日本航空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论 |
2.1 相关理论研究方法 |
2.1.1 波特五力模型 |
2.1.2 PEST模型 |
2.1.3 SWOT模型 |
2.2 市场营销STP理论 |
2.3 市场营销4PS理论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1.5 人口统计 |
3.2 竞争者分析 |
3.2.1 替代品 |
3.2.2 潜在进入者 |
3.2.3 主要竞争者分析 |
3.3 市场需求分析 |
3.3.1 航空市场整体分析 |
3.3.2 客户需求与购买行为分析 |
3.4 渠道推广模式分析 |
3.4.1 代理商营销 |
3.4.2 社交媒体营销 |
3.4.3 网络营销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资源分析 |
4.2 企业能力分析 |
4.3 公司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4 拓展中国市场的关键目标与挑战 |
4.4.1 公司拓展中国市场的目标 |
4.4.2 公司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第5章 营销战略与策略 |
5.1 目标市场战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
5.2 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促销策略 |
5.2.4 分销渠道策略 |
5.3 日本航空公司营销策略实施措施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深圳通用航空业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通用航空概况 |
1.2.1 国外背景和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通用航空发展及研究状况 |
1.3 研究的对象及方向 |
1.3.1 研究的对象 |
1.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3 研究对象的特点 |
1.3.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深圳通用航空业PEST分析 |
2.1 国内通用航空业发展史 |
2.2 深圳通用航空业发展现状 |
2.3 深圳通用航空业PEST模型分析 |
2.3.1 政策相关因素分析(P) |
2.3.2 经济相关因素分析(E) |
2.3.3 社会相关因素分析(S) |
2.3.4 技术相关因素分析(T) |
2.3.5 其他因素分析 |
第3章 深圳通用航空业SWOT分析 |
3.1 通用航空后续发展的优势(STRENGTH) |
3.1.1 快捷 |
3.1.2 安全 |
3.1.3 完善 |
3.2 通用航空后续发展的劣势(WEAKNESS) |
3.2.1 传统劣势 |
3.2.2 后续资金的劣势 |
3.2.3 后续政策的劣势 |
3.3 通用航空后续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
3.3.1 农林业航空市场的机会 |
3.3.2 制造业市场的机会 |
3.3.3 航空旅游市场的机会 |
3.3.4 紧急救援市场的机会 |
3.3.5 航空体育与培训市场的机会 |
3.3.6 短途客货邮市场的机会 |
3.3.7 城市航空服务市场的机会 |
3.3.8 公务机市场的机会 |
3.3.9 后续国际竞争问题的机会 |
3.4 通用航空后续发展的威胁(THREAT) |
3.4.1 来自国际的威胁 |
3.4.2 通用交通的威胁 |
3.4.3 金融层面的威胁 |
3.4.4 失效管控的威胁 |
3.5 SO战略 |
3.5.1 加大宣传 |
3.5.2 扩展国际业务 |
3.5.3 引导消费 |
3.6 WO战略 |
3.7 ST战略逻辑 |
3.7.1 制定适于通用航空发展的法规 |
3.7.2 引入竞争机制 |
3.7.3 改变通从业人员观念 |
3.7.4 建立管理模式和投资机制 |
3.7.5 充分利用、开发现有资源 |
3.8 WT战略 |
3.8.1 制定正确方针 |
3.8.2 研究核心重点 |
3.8.3 探索攻关步骤 |
3.8.4 组织管理模式 |
第4章 深圳通用航空业发展对策 |
4.1 成立了深圳通航业的运营主体 |
4.2 深圳通航业股份制改造成功转型 |
4.3 完善了深圳通航业劳动力市场环境 |
4.4 开展深圳通航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 |
4.5 深圳通航业科工贸经营良性发展 |
4.6 深圳通航业公务航空发展 |
4.7 深圳通航业实施的具体政策 |
4.7.1 充分利用开发现有资源 |
4.7.2 设定深圳通航业发展目标和重点 |
4.7.3 深圳通航业主要任务规划 |
4.7.4 深圳通航业重点工程设定 |
4.7.5 深圳通航业工作的保障措施 |
第5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索引 |
(5)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职业生涯认知理论 |
2.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 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相关文献 |
2.4 社会认知理论 |
2.5 职业胜任力 |
2.6 智能职业生涯框架 |
2.7 库伯的学习理论 |
3 A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调查 |
3.1 A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职业概况 |
3.2 A公司客舱部管理现状 |
3.3 A公司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资料调查 |
3.4 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数据调查 |
3.5 与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相关管理规定 |
3.6 存在的问题 |
3.7 原因分析 |
4 A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管理问题对策 |
4.1 提高退出岗位人员的补偿 |
4.2 充实在职人员的专项技能 |
4.3 加强各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员工关怀的协作 |
5 案例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管理问卷调查1 |
附录2: 职业生涯管理问卷调查2 |
附录3: 职业生涯管理问卷调查3 |
附录4: 停飞后后续调查 |
附录5: 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表 |
致谢 |
(7)“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提出 |
一、省级卫视在中国电视产业格局中的发展及地位 |
二、上海东方卫视在省级卫视产业格局中的代表性 |
三、“场域”——电视生产的社会控制语境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 |
一、对媒介生产相关理论的研究 |
二、国内学者对省级卫视的研究 |
三、国内学者对媒介内容生产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 |
一、经验式实地观察 |
二、文本分析 |
三、深度访谈 |
第一章 东方卫视的演进历程 |
第一节 “保守上星”的初始期(1998-2002 年) |
一、频道诞生的时代背景 |
二、体制运作的独特架构 |
三、行政导向下的频道定位 |
四、节目编排的地域标签 |
第二节 “革故鼎新”的转型期(2003-2008 年) |
一、公司化运作的尝试 |
二、事业属性的回归 |
三、频道角色定位的重塑 |
四、综合实力的对外扩张 |
第三节 “深化布局”的调整期(2009-2014 年) |
一、“制播分离”的深化 |
二、广电集团内部的卫视格局 |
第二章 文化权力的实施:依附于政治场的电视生产 |
第一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 |
一、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 |
二、多层级行政干预机制 |
三、宏观调控的流动性 |
第二节 缺失体制优势的卫视新闻立台 |
一、“温和节制”的党管媒体 |
二、凤凰、深圳的新闻生产经验 |
第三章 市场逻辑的操控:经济场作用下的电视生产 |
第一节 新闻立台的市场化转向 |
一、软性题材的选择 |
二、频道重心的偏移 |
三、新闻资源的集团化整合 |
第二节 综艺兴台的本土与创新 |
一、本土自制节目的养成 |
二、外来模式节目的本土化路径 |
三、节目研发保障和激励机制的设立 |
第三节 影视强台的实现 |
一、市场竞争的流变 |
二、平台性产业链的形成 |
第四章 文化资本的运作:电视场中的专业主义实践 |
第一节 电视媒体的文化资本转换 |
一、基于科学逻辑的评价体系 |
二、隐而不宣的干预机制 |
三、流于平庸的“快思手” |
四、走出象牙塔的专家 |
第二节 群体等级化的社会区分 |
一、社会分化结构的同源性 |
二、业者的精英主义趣味 |
三、“三高”定位的得与失 |
第三节 专业成名职业理想的实践 |
一、电视生产者职业权力的实现 |
二、团队业务能力的打造 |
第五章 电视符号的现代性构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性在电视中的重构 |
一、消费化的日常生活 |
二、私人化的公共空间 |
三、工具理性化的操作 |
第二节 海派电视的文化呈现 |
一、海派文化的异质性 |
二、海派电视的全球化 |
第六章 结语 |
一、多场域互动下的媒介生产 |
二、媒介实务层面的“番茄”经验:省级卫视的角色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就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8)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背景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启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力求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 |
一、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
二、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内涵发展历程 |
三、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战略地位 |
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
五、学科发展需求对于地学人才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演变---基于数据统计和典型生涯人物访谈的研究 |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地球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分布——以南京大学为例 |
第三节 建国后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就业价值观的演变 |
一、建国初期:一元化的传统职业价值观 |
(一) 建国初期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W院士 |
二、改革开放后:务实求真的现实主义价值观 |
(一) 改革开放后的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教授 |
三、新世纪以来:个体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价值观 |
(一) 后现代价值观体现 |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地质学家、自由职业者B先生 |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启示 |
一、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分析 |
二、典型人物职业生涯发展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
(一) 名人效应在专业兴趣引领中的作用 |
(二) 应用地质学的职业前景 |
(三) 地质学领域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 |
(四) 地球科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工作设计 |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
三、职业期待 |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
五、农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各要素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一、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堪忧 |
二、职业规划进展不尽如人意 |
三、职业价值观呈现自我倾向和务实趋势 |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要素随个人属性呈现差异性 |
第五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个案访谈 |
一、A同学 立志科研,取法乎上 |
二、B同学 心系小家,胸怀大家 |
三、C同学 酷爱文学,取道地学 |
四、D同学 步步紧扣,精心规划 |
五、E同学 日行三省,孜孜以求 |
六、F校友 勇于挑战,敢于担当 |
七、X&Y校友 比翼双飞,各司其职 |
第二节 个案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
一、专业的内在吸引构成职业选择的根本动力 |
二、社会实践缺乏成为职业规划滞后的广泛因素 |
三、中美比较视角的启示 |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 |
第六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及教育机制探索 |
第一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特点(实证总结) |
第二节 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
一、弘扬地学文化 |
二、专业兴趣培养 |
三、行业就业政策的鼓与呼 |
第三节 地球科学领域的霍兰德职业世界探索模式 |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角度的职业世界探索分析 |
二、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
第四节 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 |
二、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
三、职业市场均衡发展有赖于职业价值观教育 |
四、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
第五节 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
一、确保组织机构人力保障 |
二、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
四、全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 |
五、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
六、建立就业实习评估机制 |
七、关注特殊人群职业辅导 |
第六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意义 |
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需求 |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质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近30年校友职业分布 |
附录4 图表目录 |
致谢 |
(9)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10)民国上海大空难 ——以1946年圣诞之夜三民航机失事为焦点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章 中国民航事业的艰难步履 |
一、 中华民航小史 |
二、 战后国内民航事业的基本状况 |
三、 抗战前后迭次航机失事事件追述 |
第二章 圣诞夜下的惨烈一幕 |
一、 三机失事的整个经过 |
二、 被难人员及家属的血与泪光 |
三、 1947 年初的国内空难恐怖 |
第三章 惨剧之后棘手的善后工作 |
一、 如何发生 |
二、 如何赔偿 |
三、 如何追究 |
四、 如何改进 |
第四章 惨剧外的回响 |
一、 彼时世上空难多 |
二、 骇时奇祸终尘封 |
结语 |
主要参引文献 |
附录 |
一、 总附表 |
二、 关于民用航空失事的若干文献 |
后记 |
四、东方上空的鹰——《东方航空》杂志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主题拍摄:中国通航飞行员[J]. 刘九阳,汪洋. 今日民航, 2021(02)
- [2]廿载笔耕路 一片内审情 纪念《中国内部审计》创刊20周年[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内部审计, 2019(08)
- [3]日本航空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 Kayoko Tomita.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4]深圳通用航空业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D]. 张铁.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杨欣宜. 云南大学, 2018(01)
- [6]中国之翼——C919大型客机纪事[J]. 刘斌. 时代文学, 2017(09)
- [7]“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D]. 廖媌婧. 上海大学, 2015(02)
- [8]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刘慧. 南京大学, 2014(05)
- [9]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10]民国上海大空难 ——以1946年圣诞之夜三民航机失事为焦点的考察[D]. 张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