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药药名的规范化(论文文献综述)
阳凌燕[1](2021)在《药学类科技期刊应重视药品名称的规范书写》文中研究表明药品名称的规范化对于药物的生产、质量管理、流通和临床应用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45种药学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关于药品名称书写方面的规定,发现存在对药品名称书写的规定不明确、药品名称书写不规范、部分新药名称无从考证、部分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药品名称与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的药品名称存在出入等问题。建议药学类科技期刊应重视药品名称的规范书写。药品在科技论文中出现时应首先写出药品的通用名,具体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到的药品通用名为准。
刘梦柳[2](2021)在《基于Apriori算法的《伤寒杂病论》“麻黄-石膏”的证-方-药关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伤寒杂病论》麻黄-石膏的证-方-药关联规则网络模型,结合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出麻黄-石膏间的相关规律,为系统研究《伤寒论》等经典古籍提供新思路,最终真正实现中医经典方剂的数据化、可视化。方法:本研究首先对《伤寒杂病论》含麻黄、石膏的原文按方剂、中药、症状进行规范化处理,之后统计相应的频次、频率,并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继而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包初步构建关联规则图;再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绘制聚类分析图;之后依据置信度、支持度提取相关数据,最后依据所制图表结合相关中医专业知识将数学语言转换为中医专业语言并分析、归纳、总结其中隐藏的规律与关系。结果:(1)涉及麻黄、石膏的方剂中,使用最多的中药是甘草,麻黄汤、白虎加人参汤是使用最多的方子,常见药对是甘草-生姜-大枣。方剂主要分布在太阳病篇,除少阳经、太阴经外均有涉及,既重视六经辨证又采用脏腑经络辨证,太阳病的证治以伤寒、中风、风温分类,太阳主证用麻黄汤,兼证经气不利用葛根汤、兼有饮证用小青龙汤,变为肺热证时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2)高频次、多链接的症状为脉浮、发热、汗出、喘、口渴,可作为一个症候群起到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作用。脉浮、发热、汗出可辨为太阳伤寒,审证用方选麻黄汤,无汗时则是太阳中风,方证结合则用桂枝汤;仲景对于疾病的诊断注重色脉,对于色脉的掌握是很精到的:察色有“面色反有热色”、“面色缘缘正赤者”、“一身面目悉黄”、“黧黑”等,既描述了面色,又凸出了特点;诊脉,脉浮、脉浮紧、脉浮缓、脉浮滑,脉沉、脉沉迟等,体现了其重脉思想。结论:本次研究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和频次、频率统计工具与方法,对《伤寒杂病论》涉及麻黄、石膏的原文从方剂、中药、症状等方面进行专业知识的梳理总结,分析得出证-方-药间的规律与复杂关系。本研究所展示的结果为:应用数据挖掘得到的关联规则网络与模型,其呈现的图形清晰、直观,有良好的具体化、可视化效果,实现了由点带面对《伤寒杂病论》辨证、遣方、用药规律的探索与解释。对精研张仲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方证相合等规律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指导后世流派,数据挖掘技术是系统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对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工具。
孙薇丽[3](2021)在《《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傅山对带下一病认识深刻,见解独到。通过阅读傅山学术思想类文献及相关书籍探讨《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中傅山对带下病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组方用药特点等学术思想;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近30年傅氏带下篇方剂的现代临床运用规律;通过Meta分析法,综合评价傅山带下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有效性,以期为傅山治带方剂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为傅山医学思想研究提供文献学支持。方法全文共分为三部分:1.学术思想部分:通过阅读傅山学术思想类文献及相关书籍,对《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深入剖析,从傅山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特点、辨证治疗特点、方剂配伍特色和用药特点来归纳总结傅山治疗带下病的学术思想。2.方剂运用研究:分别以方剂名为关键词,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搜集1990-2020年来傅山治疗带下病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规范化处理相关数据,建立文献数据库。利用Excel进行文献计量学特征分析、方剂治疗的中西医疾病、方剂药物的使用及加减情况分析。3.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依据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对主要研究方剂完带汤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3个RCT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Rev Man5.3进行文献异质性检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学术思想部分:傅山认为带下病病因以湿邪为首,病机为“湿”损任带。五带辨证详明,分别为脾虚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证、脾虚肝经郁火证、热毒证。带下病的治疗注重肝脾;五带均从“湿”而治;治湿不忘健脾;善用五行生克规律治疗。《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五带对应五证,五证对应五方,辨证精当,组方配伍严谨。用药以健脾益气、祛湿止带为主,疏肝柔肝理气和清热燥湿为辅;根据带下病病症灵活用药,药味少而平和;善用引经药,重视奇经的作用。2.方剂研究部分:经过文献筛选后,共纳入临床应用类文献89篇,包括临床试验类文献66篇和临证经验类文献23篇。《傅青主女科·带下篇》5首方剂在纳入文献中均有出现,包括完带汤66篇,易黄汤12篇,清肝止淋汤6篇,加减逍遥散2篇,利火汤3篇。应用频次完带汤为87次,易黄汤为12次,清肝止淋汤6次,利火汤3次,加减逍遥散2次。涉及中医病名23种,西医病名29种。各方剂临床治疗疾病范围方面,完带汤临床治疗疾病范围最广,主要治疗的仍为带下病(外阴及阴道炎、盆腔炎性疾病、子宫颈炎症等),现代临床应用涉及妇产科系统其他疾病(崩漏、经期延长、经行泄泻、闭经、妊娠水肿等)、泌尿生殖系统(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非淋菌性尿道炎、特发性膜性肾病等)、消化系统(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等),皮肤系统(寻常痤疮、黄褐斑、外阴湿疹等)、男科系统(阴囊潮湿等)等多个系统;清肝止淋汤主要拓展应用于治疗各种妇科出血证(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崩漏、胎动不安);利火汤除了带下病的治疗,还应用于淋证;易黄汤、加减逍遥散均用于带下病治疗。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方面,完带汤仍以原方原量使用为主,人参常用党参代替,新增药物多为对症用药;易黄汤也为原方原量使用为主,新增药物多为对症用药。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为97.8%的文献作者来源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89篇文献中仅有1篇是中文核心,11篇是科技核心,文献无基金资助。3.循证医学部分:纳入符合要求的13篇完带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计11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P=0.9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为OR=3.90,95%CI为(2.64,5.74);合并效应量Z检验:Z=6.88,P<0.00001,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偏移风险评估,为倒漏斗图,散点分布均匀,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移的可能性小。结论1.《傅青主女科·带下篇》认为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为“湿”损任带。带下病的治疗从“湿”而治,带下病的用药以健脾祛湿为主,疏肝柔肝理气和清热燥湿为辅;药味少而平和,用药重视奇经,善用引经药,注重五行生克。2.《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中的方剂现代临床应用仍以治疗带下病为主。完带汤的使用频次最多,范围最广,除治疗带下外,还运用于妇产科其他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等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原则。所有方剂的原方药物及剂量均做了大部分保留,新增药多为对症用药。纳入文献病例的信息比较可靠,但文献质量有待提高。3.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完带汤(或其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带下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
张夏[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减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近20年(2000年-2020年)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中的信息,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用Excel对文献基本情况进行计量学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中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文献基本情况:最终纳入文献90篇,病例数共计6285例,其中男性1198例,女性4935例,男女比例约为1:4.12,在随机对照类文献中,治疗组3 069例,对照组3 045例。本研究中,纳入的文献共涉及20个地区,排名前3的地区为:山东省22篇(22.22%),江苏省13篇(14.44%),河南省 7 篇(7.77%)。2.治疗疗程情况:文献中患者治疗疗程分别为3周、4周、8周、1 2周、16周、24周,其中以12周(67.78%)为主。3.中药剂型使用情况:90篇文献中,中药剂型为汤剂的有81篇,中药剂型为颗粒剂的有4篇,中药剂型为口服液、胶囊的各有2篇,中药剂型为膏剂的有1篇。4.中药使用情况:9 0篇文献共涉及1 3 3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1039次,频次前10位的药物为夏枯草、黄芪、甘草、茯苓、柴胡、白术、当归、浙贝母、白芍、熟地黄、淫羊藿。5.中药功效及使用情况:133味中药共涉及药物种类15类,其中使用频次在前5的分别是:补虚类(409次),清热类(1 27次),活血化瘀类(8 8次),化痰止咳平喘类(76次),利水渗湿类(5 9次)。6.中药四气、五味、归经使用情况:四气使用频次依次为温性(368次),寒性(2 5 8次),平性(23 1次),热性(4 8次),凉性(1 1次);五味使用频次依次为甘味药(5 2 5次),苦味药(46 8次),辛味药(3 8 0次),酸味药(1 3 7次),咸味药(8 5次);归经使用频次依次为,肝经(525次),脾经(495次),肺经(448次),肾经(372次),心经(295次),胃经(195次),胆经(162次),膀胱经(29次),大肠经(25次),三焦经(24次),小肠经(10次)。7.常用药物组合前5位为茯苓—白术,甘草—柴胡,茯苓—当归,甘草—白术,夏枯草—甘草。经聚类分析得到5个新方组合。结论:1.本研究中,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率存在女性高于男性的特点。治疗疗程以12周居多。2.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汤剂内服的方法。3.常用药物排名前10位的为夏枯草、黄芪、甘草、茯苓、柴胡、白术、当归、浙贝母、白芍、熟地黄、淫羊藿。4.所用中药以补虚类为主。中药的四气以温、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肝、脾、肺、肾经为主。5.经聚类分析,得出5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新方组合,对其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发现均符合本病病机。
林淑珍[5](2021)在《杨叔禹教授基于“心身疏泄”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总结杨叔禹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经验,挖掘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从理论及临床两大部分,对杨叔禹教授基于“心身疏泄”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经验进行总结。第一部分:通过阅读文献、书籍、跟师记录、与导师交流探讨,总结杨叔禹教授“心身疏泄”的核心思想以及杨叔禹教授对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认识。阐释“心身疏泄”与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关系。第二部分:收集杨叔禹教授门诊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患者的病例共117例,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SPSS Modeler.18版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观察杨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辨证思维及治疗规律。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心身疏泄”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肝主疏泄,脏腑协同;疏泄形式,升降出入。2.糖尿病胃肠道症状是典型的疏泄失常表现,其病因病机与“心身疏泄”的核心相符合。3.杨叔禹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治疗特点在于疏泄情志、调畅气机、运用风药。第二部分:1.症状:糖尿病胃肠道症状患者常见的症状是失眠、口干、腹泻、便秘、疲乏等,情绪表现包括急躁、易怒、焦虑、抑郁、心烦、烦劳、压力大等共有36例,占总数的30.77%。2.中医疾病:糖尿病胃肠道症状患者中最常见的脾胃病病是泄泻,共有48例,占全部病案的41.03%;其次是便秘,共有39例,占全部病案的33.33%;再者是痞满占8.54%;反酸占6.84%;厌食占5.13%。3.证型:杨教授根据“心身疏泄”及自身临证经验,将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常见证型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5个证型:胃气上逆证、胃热上逆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蕴证和脾虚湿热证。4.主要的证治规律:脾虚湿热证,常用方为升阳益胃汤,支持度达19.66%,置信度78.26%;胃热上逆证,用黄连温胆汤,支持度17.95%,置信度80.95%;胃气上逆证,用半夏泻心汤,支持度11.97%,置信度85.71%;肝郁脾虚证,用酸枣仁汤合逍遥散,支持度9.4%,置信度54.55%;脾虚湿蕴证,由于样本量的局限性,尚无支持度较高的方剂。结论:杨叔禹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患者,注重其情志的舒畅、气机的升降。其辨证方法简便,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江钊[6](2021)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医案类聚》中眩晕与肝脾肾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对《医案类聚》中关于眩晕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古代医家用中药治疗眩晕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并探讨眩晕与肝脾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医案类聚》中涉及到的眩晕所有医案进行整理筛选,并将符合的医案各信息一一录入EXCEL表格。统计每味中药的使用频数,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并转换成可分析的数据,再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结果并讨论眩晕与肝脾肾之间的关系。结果:1.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对数据进行整理、收集,共计379例处方,共计278味药,用药总频次为3984次;用药频次≥19的有60味药,为本研究的高频药物,总频次为3043次,占总用药频次的76.46%;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为本次研究的核心药物,总计有23味,按频次递减排列为:半夏、茯苓、菊花、白芍、茯神、蒺藜、天麻、陈皮、甘草、当归、石决明、生地黄、牡蛎、白术、麦冬、牡丹皮、何首乌、枸杞子、黑豆衣、羚羊角、钩藤、阿胶、熟地黄。2.高频药物以寒性药物(1170次)为主,占高频药物总频次的38.45%,其余为温性(30.86%)、平性(26.36%)、凉性(4.34%),高频药物无热性药物。药味以甘味药物运用频次最高,占比40.35%,其次为苦味(25.47%)、辛味(14.63%),淡、酸、咸、涩使用较少。3.高频药物归经最多的为肝经,占20.31%,其余依次为肺经、心经、脾经、肾经、胃经、胆经、大肠经、三焦经、心包经、膀胱经、小肠经。4.使用频次均在100以上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平抑肝阳药、清热药、化痰药、解表药、行气药、息风止痉药、安神药,占高频药物的95.23%。5.将60味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22个公因子和19个药对。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古代医家治疗眩晕时多从肝、脾、肾三脏入手。常用健脾益气、行气化痰之法来健运中焦,杜绝生痰之源,恢复脾之升清功能;用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法镇降上亢之肝阳;用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之法填补下焦精血。
汪珺[7](2021)在《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和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筛选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药组药对的配伍规律,提炼李家庚教授的遣方用药特色和学术思想,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对数据挖掘肺癌药对进行验证,以期更准确地将数据挖掘得到的临证经验应用于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并为后续研究打开思路。方法1.筛选李家庚教授2016-2019年于湖北省中医院凤凰门诊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的门诊病案,使用通过Access2010数据库开发的病案录入系统,将筛选后的病案进行录入并对录入后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将清洗后的数据导入到Weka3.6数据挖掘软件中,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再使用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以节点大小区分频次高低,以节点颜色区分药物功效,以关联规则的药对分析结果为基础计算节点连线参数,以聚类分析结果作为核心圈药物来绘制复杂网络图。2.选取薏苡仁-威灵仙药对作为研究对象,以“薏苡仁”、“威灵仙”为关键词,检索TCMSP数据库中二者有效成份及其作用靶点,并获取有效成份靶点的基因。以“lung cancer”为关键词检索Uin Prot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TTD数据库中肺癌相关基因及标靶,剔除重复的基因和标靶,获取疾病靶点的基因。通过R软件将药物有效成份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映射,以获取薏苡仁、威灵仙干预肺癌的可能靶点。将有效成份靶点和肺癌相关靶点导入“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工具Cytoscape3.7.2中,以构建薏苡仁-威灵仙和靶点的网络图,并以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节点(node)表示药物的有效成份和疾病靶点。将薏苡仁、威灵仙有效成份干预肺癌的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获取PPI网络图,选取STRING数据库中“Multiple proteins”功能,并将种属设置为“homo sapiens”。勾选PPI网络图中“hide disconnected nodes in the network”选项,将“minimum required interaction score”的数值设置为0.4,最后导出PPI图和“string_interactions”文件。选取“string_interactions”文件中富集在前30的核心蛋白,导入到DAVID数据库,将种属设置为“homo sapiens”,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3.选取小鼠75只,在其右侧腋窝下接种Lewis瘤细胞,0.2 m L/只。移植瘤细胞4~5天后,观察腋窝下肿瘤。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右侧腋窝下肿瘤体积约为100 mm3的小鼠进行分组,共分为5组,即模型(Model,MOD)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低剂量(Yiyiren-Weilingxian,YW-L)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中剂量(Yiyiren-Weilingxian,YW-M)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高剂量(Yiyiren-Weilingxian,YW-M)组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每组15只。以薏苡仁20 g、威灵仙15g制作水煎液,并浓缩成每毫升含生药0.45g的浓缩液备用。MOD组给予20 m L/kg/d的生理盐水灌胃;CTX组给予30 mg/kg/d的环磷酰胺灌胃;YW-L组给予4.55 g/kg/d的薏苡仁和威灵仙浓缩水溶液灌胃;YW-M组给予9.1 g/kg/d薏苡仁和威灵仙浓缩水溶液灌胃;YW-H组给予18.2 g/kg/d薏苡仁和威灵仙浓缩水溶液灌胃;上述给药总体积均为20 m L/kg。各组连续灌胃30 d,每日1次。灌胃结束后进行取材,小心打开小鼠胸腔,摘取肺部肿瘤称重,剪取部分肿瘤组织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以备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剩余部分肿瘤组织,置于液氮保存以备进行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1.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规律本研究筛选出李家庚教授2016-2019年期间诊治的肺系疾病病案共653例(肺癌207例、慢性支气管炎244例、过敏性鼻炎202例),男性有314例,占总数的48.1%,女性有339例,占总数的51.9%。李教授辨治肺癌的常见证型有阴虚毒热证、痰浊壅肺证、肺郁痰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核心处方有:桑杏汤加减,治疗阴虚毒热证;止嗽散合三拗汤化裁,治疗痰浊壅肺证;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肺郁痰瘀证;四物汤化裁,治疗气滞血瘀证;生脉散合止嗽散化裁,治疗气阴两虚证。常用的核心药对有:白花蛇舌草配重楼长于清热解毒抗肿瘤;款冬花配蒸百部、炙麻黄配杏仁、苏叶配杏仁长于宣肺止咳平喘;荆芥配防风、藿香配防风长于祛风解表;薏苡仁配威灵仙长于消肿散结;丹参配赤芍、丹参配白芍、丹参配炒山楂养血活血之用;陈皮配炒山楂长于行气活血。李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常见证型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肺脾气虚证、肾阳不足证。核心处方有:三拗汤加减,治疗风寒袭肺证;银翘散加减,治疗风热犯肺证;黄芩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痰热壅肺证;黛蛤散化裁,治疗肝火犯肺证;四君子汤化裁,治疗肺脾气虚证;真武汤化裁,治疗肾阳不足证。常用的核心药对有:款冬花配蒸百部、炙麻黄配杏仁长于止咳化痰宣肺平喘;荆芥配防风、藿香配防风、藿香配荆芥长于化湿解表散寒;金银花配连翘、蒲公英配连翘长于清热解表;丹参配赤芍、丹参配川芎长于养血活血;葛根配钩藤长于平肝息风;炒麦芽配炒谷芽长于消食和胃。李教授辨治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证型有肺气虚寒证、肺经蕴热证、肺脾气虚证、肝肺不和证、肾阳不足证。核心处方有:荆防败毒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肺气虚寒证;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肺经蕴热证;四君子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肺脾气虚证;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肝肺不和证;真武汤化裁,治疗肾阳不足证。常用的核心药对有:苍耳子配辛夷花、白芷配辛夷花、白芷配苍耳子长于通鼻窍;荆芥配防风、藿香配佩兰长于化湿解表散寒;金银花配连翘、板蓝根配连翘、板蓝根配金银花、蒲公英配连翘、蒲公英配金银花长于清热解表;炒枳壳配制香附长于疏肝行气;白芍配丹参长于养血活血等。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用药情况为:清热药常用赤芍、玄参、连翘、白花蛇舌草、重楼、黄芩、金银花等,补虚药常用黄芪、白芍、炒白术、麦冬、太子参、仙灵脾、生地等,解表药常用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桑叶、葛根等,化痰止咳平喘药常用法半夏、杏仁、炙麻黄、款冬花、蒸百部、桔梗、前胡等,消食药常用炒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炒神曲,活血化瘀药常用丹参、川芎、延胡索、炒莪术、鸡血藤等,理气药常用陈皮、制香附、炒枳壳、薤白、佛手等,化湿药常用藿香、佩兰、砂仁、厚朴、苍术,利水渗湿药常用茯苓、薏苡仁、泽泻、车前草、金钱草等,平肝息风药常用炒地龙、全蝎、钩藤、煅牡蛎、制僵蚕等,收涩药常用五味子、乌梅、浮小麦、海螵蛸、山茱萸,安神药常用茯神、炙远志、煅龙骨、合欢皮、酸枣仁,祛风湿药常用威灵仙、桑枝、桑寄生、独活等,止血药常用白茅根、仙鹤草、白及、侧柏炭、茜草等,另外还常用开窍药石菖蒲、泻下药火麻仁和郁李仁以及攻毒杀虫止痒药地肤子。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抗肺癌机制研究TCMSP数据库显示薏苡仁和威灵仙有效成份分别有9个和11个,薏苡仁干预肺癌的有效成份有6个,威灵仙有3个,薏苡仁在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干预肺癌中居于主导地位,“成分-靶点”网络图显示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干预肺癌有效成份为Stigmasterol(豆甾醇)、beta-sitosterol(β-谷甾醇)、Sitosterol alpha1(谷甾醇α1);PPI网络图显示ADRA2A、CSAP3、JUN、MAOA、ADRA1B、SLC6A4、HSP90AA1、MAOB、PTSG2、ADRA1A为薏苡仁-威灵仙干预肺癌的核心靶基因;KEGG富集显示薏苡仁-威灵仙干预肺癌主要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钙(calcium)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3.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研究小鼠瘤重及抑瘤率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瘤重减轻(P<0.01,P<0.05),抑瘤率增加。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瘤重减轻(P<0.05),而抑瘤率增加。HE染色结果显示,MOD组瘤体中细胞排列紊乱且紧密,可见变形坏死的细胞,部分区域有明显的核固缩。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瘤体中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有大量变形和坏死的细胞,核固缩较为明显,部分瘤体边缘有淋巴细胞浸润,其中CTX组瘤体中细胞变形坏死最为明显。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绿色荧光数量和密度增加。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绿色荧光数量和密度增加。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0.05)。Bcl-2、Bax和Caspase-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P<0.01),而Bcl-2的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而Bcl-2的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m 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P<0.01),而Bcl-2的m RNA表达水平减少(P<0.05,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m 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而Bcl-2的m RNA表达水平减少(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P<0.01),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5,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P<0.01),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5,P<0.01);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p-PI3K-Tyr607、p-AKT-Thr308和p-m TOR-Ser2448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p-PI3K-Tyr607、p-AKT-Thr308和p-m TOR-Ser2448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P<0.01)。结论1.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包括:(1)重视固护卫气;(2)重视调畅气机,从肝治肺;(3)重视从痰瘀论治肺病;(4)重视固护脾胃;(5)灵活施药,轻灵平稳。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包括:(1)辨证辨病结合,相辅相成;(2)经方时方合用,相得益彰。2.薏苡仁-威灵仙药对主要是通过调节炎症、糖代谢和雌激素等途径干预肺癌。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干预肺癌具有多途径和多层次的特点,一方面可以直接调节细胞周期,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调节炎症和雌激素水平而干预肿瘤的发生和发展。3.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具有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其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梁壮[8](2021)在《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题为“叙事、符号与知识——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意在通过叙事、符号与知识三个角度分析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形式,全文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绪论主题为“中医文化的表达”,述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的形成应存在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类形式是其他领域的文化现象对中医学产生影响,第二类是中医学体系与知识进入其他其他文化领域中造成影响。第二类过程的实质之一为中医内容的不同形式展现。中医文化内容则指文化理论、思想、观念与成果本身,而文化形式则指把这些思想内容加以呈现的表现形式。形式研究的一个简明思路是将文化作为文本。涉医文学是医学与文学两者互相需求、互相协助的结果,作为叙事性涉医文学,明清白话小说具有特殊价值:是中医文化总结期的见证、是中医文化的综合性平台、是贴近中医文化现实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一章为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研究。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说明不仅疾病无悬念地成为了文学对象,中医学和中医文化也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中,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明清白话小说涉医文本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丰富但不集中、广泛但稍显重复。按照多寡详略和文章结构,可以将涉医文本分为单句式、组句式、段落式、章节式和跨章节式五类;按照所引医学内容的专业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泛称疾病、指名论症、谈因辨机、拟构医方、书写医案五类。医学主题小说较少,有医者小说、医界小说、药物和药名小说三类。涉医文本的形成有继承和创新两种情况。文本的继承,主要是从或不同体裁或前代作品中直接改用;创新则是从积累的原始素材入手,进行素材的文学化和小说化。作者的医学背景与涉医文本风格,尤其是涉医深度有正相关关系。历史发展受到小说发展和医学发展两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为明初至明中叶、明后期至明末、清前期、清中后期、晚清五个阶段。不同类型的小说面对同样的涉医素材,会基于类型风格和读者期待风格进行类型化的处理。写入小说的中医文化内容丰富,有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等。第二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研究。小说继承了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一部分是史书中的医家传记,一部分则是医案记录。涉医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技巧方面值得探讨是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部分。视角有患者视角、亲属视角、医者视角和他者视角等。叙事空间上,以病床为核心的患者空间和辐射状的医者空间存在交叉,医者的身体空间对患者小空间形成了有效介入。疾病故事的线性结构可分为病前、病中、医疗、病后四个情节单元。一个成熟的涉医叙事模式,应包括:趋同的叙事功能、类似的叙事特征、叙事空间上和人物形象的接近等要素。模式的形成应经历开创、模仿、发展、最终成熟等过程,又会在内容、形式、主旨三个方向发生变异。叙事中的疾病发挥线索和隐喻两个功能;医者则承担帮助者、推动者、观察者和隐喻的功能。在叙事主题的表达上,疾病作为主人公的考验代表着困境主题,医疗直面生死,代表着拯救主题。《西游记》形成的谐趣化审美和《红楼梦》为先导的唯美主义风格代表着对中医文化审美的发扬。第三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研究。文化符号学可以适用于中医文化研究之中。中医文化的符号化过程有自己的特色、脉诊的符号化是典型例子。小说中会进行进一步符号化,若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者受众共识,则容易失败。中医文化符号化的典型是药物。中药的符号化,可以获得次文本意义、文本意义、超文本意义三种层次的意义。具有文化意义的药物大多会在情节中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这类文化符号化中药常常成为了所属功效类中药的标志性药物。鸦片类似的药物文化符号则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时代主旋律共振,成为时代的共同文化记忆。如毒药、迷药、哑药、性药之类的特殊药物统称,亦取得了与具体药物一样的符号化程度。药名文化的核心要素是药名代码是否能被发现和理解,因此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可以用编码一解码理论来审视。白话散文中的药名文学是小说的新贡献。中医符号还可以进行临时符号化,也就是作为比喻的喻体;同时又进入了民间语言之中。第四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中医知识是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中医术语为中医药学内用来表示中医药学相关概念的词语集合,对术语的运用是显性知识的特殊形式。小说以表达显性知识为主,才学小说是其典范。为了知识对接受者的顺利传达,作者往往选择做进一步解释,即对知识的评论。以知识的角度而言,中医医籍的固定体例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化知识,小说家常对于这类中医文化形式知识的利用和表达进行仿拟。第五章为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和意义阐发。明清小说当然地属于明清社会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疾病与医学概莫能外,可分为具体知识的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的曲折反映、医学观念的隐含反映三种情况。中医文化可以放置到集体记忆理论之中,特定时期的医疗民俗有较强的仪式性和稳定性,是一类典型的文化记忆。叙事医学认为医疗过程具备叙事属性,普及中医叙事阅读,需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文本,应满足符合中医思维和观念、熟练运用中医语言、足够的叙事性和人文素养三个条件。明清通俗小说具有丰富的文本与多样的中医内容、丰富的叙事元素与医患视角、自然逼真的中医语言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三个优势,具备成为中医阅读文本的条件。明清涉医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是一个完整的中医文化传播过程。将明清小说放置到传播学的框架之内可以考察小说形式对中医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和经验教训:应满足作为受传者的读者对易读性和可读性的平衡:作为媒介的小说有真实与虚构的裁量、事理情的融合、文学技巧的使用三个方面的经验:作为传播者,中医文化者应重视话语权把握,扮演好把门人的角色。
国文文[9](2021)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临床文献中的方剂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探究现代临床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中药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用药及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12-31收录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呃逆、口腔黏膜炎、便秘、腹泻等单一症状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中涉及的方剂及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相应的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自身集成的数据挖掘技术,从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面,分别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的组方用药规律,发掘新处方;并对挖掘出的用药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 果: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83篇文献,涉及300首中医处方,171味中药。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半夏、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以性温、味甘、归属脾胃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84个常用药物组合,应用频次最多的3组依次为“半夏,甘草”、“白术,茯苓”、“甘草,茯苓”;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2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11首新方。2.中药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95篇文献,包括325首方剂,163味中药。高频常用药物有半夏、甘草、茯苓、生姜、陈皮;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组76个,以“半夏,甘草”、“半夏,茯苓”、“生姜,半夏”最常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22个,进一步提取出新方11首。3.中药治疗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14篇,有处方14首,中药44味。高频常用药为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性味归经以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以“白术,甘草”、“白术,茯苓”使用最多;基于系统熵聚类得到10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5首新方。4.中药治疗化疗后呃逆的用药研究纳入14篇文献,含14条方剂,54味中药。常用中药包括柿蒂、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甘草;使用最多的为寒性、甘味、胃肺经的药物;得到中药关联规则72条,“旋覆花,代赭石”使用频次最高;熵聚类分析的新方核心组合有2个,提取到新方1首。5.中药治疗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用药研究共纳入57篇文献,包括68首中医处方,134味中药。高频用药有甘草、黄连、生地、白术、黄芪;以温性、甘味、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物组合22个,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黄连,甘草”、“黄连,生地”、“生地,甘草”;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6首新方。6.中药治疗化疗后便秘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31篇,有方剂32首,中药62味。高频常用中药包括白术、枳实、当归、大黄、火麻仁、厚朴;性味归经以温性、苦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关联规则得出39个常用药组,以“大黄,枳实”、“白术,枳实”最常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12个,提取出新方6首。7.中药治疗化疗后腹泻的用药研究共纳入66篇文献,涉及73首处方,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白芍;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分析得出60条药物关联规则,“白术,茯苓”、“白术,甘草”、“甘草,茯苓”应用最多;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6首新处方。结 论: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多使用化痰止呕、健脾补虚、理气除湿的药物,兼顾祛邪扶正;但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常用高频药物组合可以看出治疗上更注重扶正,多用甘温益气之品以健运脾胃、培中补虚。2.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各单一症状的用药上存在共性,均以健脾扶正为本,符合恶性肿瘤及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均可使用白术和甘草治疗。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多使用寒性药物外,其他消化道症状均以温性药物治疗为主;化疗后呃逆与便秘使用苦味药物最多,其他症状均以甘味药物最多;化疗后呃逆与口腔炎以归胃经的中药治疗为主,其他均以归脾经的药物为主。高频中药组合方面,不同的消化道症状亦共有相同的常用药物组合。因此临床中对多个消化道症状可同时用药干预,作为症状群整体管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3.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出的用药规律及新处方可为临床选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为癌症患者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防治与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但新方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刘依雯[10](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王必勤教授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经验,促进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王必勤教授门诊保存纸质医案,按纳排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异症患者医案84例,共计322诊次。利用Microsoft Excel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患者一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诊断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8-41岁年龄段,其中以28-34岁最多见(51.19%)。2.患者平素症状以畏寒、眠差、下腹痛、大便溏薄、腰酸为多见,累计占比41.13%;月经情况以夹血块、腹痛、经色暗、腰酸、乳胀为多见,累计占比73.41%;中医诊断以不孕、症瘕、痛经、经期延长、腹痛、月经过少为多见,累计占比84.16%;舌象以舌红(65.17%)、苔薄白(82.43%)为主,脉象以脉细(42.28%)为主。3.纳入医案共用573则处方,165味中药,基础方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两固汤(40.85%),使用频率>4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党参、益母草、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怀牛膝、红藤、川芎、炙黄芪、山药、炒白术,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功效以补肝肾、清热解毒、补肾阳、活血调经为主。4.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当归、党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川芎—当归、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菟丝子、淫羊藿—当归。基于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四类,分别为养血活血类、活血消症类、补肾健脾类、滋补肝肾类。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12味,包括熟地黄、当归、益母草、菟丝子、枸杞子、续断、炙黄芪、红藤、党参、淫羊藿、怀牛膝、川芎。5.行经期使用频率>75%的15味药物依次为益母草、红藤、泽兰、丹参、赤芍、红花、熟地黄、桃仁、川芎、川牛膝、当归、三棱、莪术、水蛭、党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为主。6.卵泡期使用频率>80%的12味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续断、益母草、女贞子、熟地黄、川芎、枸杞子、黄精、党参、怀牛膝,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滋补肝肾为主。7.排卵期使用频率>90%的15味药物依次为三棱、菟丝子、当归、怀牛膝、丹参、羌活、党参、益母草、续断、枸杞子、泽兰、皂角刺、紫石英、水蛭、细辛,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活血调经为主。8.黄体期使用频率>5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续断、巴戟天、枸杞子、锁阳、怀牛膝、山药、炙黄芪、党参、补骨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肝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肾阳、补肝肾为主。9.基于聚类分析,将各期药物分为三类:行经期为养血活血类、行气止痛类、活血调经类;卵泡期为补益肝肾类、活血通经类、补气健脾类;排卵期为滋阴温阳类、破血消症类、补气行气类;黄体期为补肾健脾类、活血散寒类、温阳滋阴类。[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明确王教授对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阳虚血瘀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兼具寒凝、痰饮、气滞、湿热。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以温补脾肾为总则,兼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消症,重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发现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采用分期施治,行经期以活血消症、逐瘀止痛为主;卵泡期以滋养肾精、温肾助阳为主;排卵期以滋阴温阳、活血通经为主;黄体期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为主。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了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用药规律。
二、浅谈中药药名的规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药药名的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1)药学类科技期刊应重视药品名称的规范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各期刊对药品名称书写方面的规定 |
3 存在的问题探讨 |
3.1 部分期刊药品名称书写不规范,稿约中对药品名称书写的规定不明确 |
3.2 现有的参照标准版本陈旧,新药药名无从考证 |
3.3 部分期刊规定的参考标准中没有药品名称,权威网站上部分药名存在出入 |
4 规范书写药品名称的建议 |
5 讨论 |
6 结束语 |
(2)基于Apriori算法的《伤寒杂病论》“麻黄-石膏”的证-方-药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伤寒杂病论》相关知识 |
2.1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
2.2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的作用 |
2.3 《伤寒杂病论》对治“时行之气”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数据收集 |
3.2 数据整理与规范 |
3.3 质量控制与数据挖掘方法 |
3.4 网络图形构建 |
4 结果 |
4.1 《伤寒论》相关数据 |
4.2 《金匮要略》相关数据 |
4.3 《伤寒论》《金匮要略》数据汇总 |
5 讨论 |
5.1 方剂部分 |
5.2 中药部分 |
5.3 症状部分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体系数据挖掘可视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 |
1. 《傅青主女科》对带下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特点 |
2. 《傅青主女科》五色带辨证详明 |
3.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治疗特色 |
4.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方药特色 |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方剂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
1.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疗效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减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病名由来及病理生理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3 发病因素 |
2.4 诊断标准 |
2.5 西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认识 |
3.1 流行病学 |
3.2 分类 |
3.3 诊断标准 |
3.4 危害 |
3.5 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
1.6 建立数据库 |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
2 统计分析 |
2.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
2.2 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
结果 |
1 文献基本情况 |
1.1 文献纳入数量 |
1.2 文献病例数 |
1.3 研究地区 |
1.4 治疗疗程 |
2 中药使用情况 |
2.1 中药剂型统计 |
2.2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2.3 中药功效统计 |
2.4 中药四气统计 |
2.5 中药五味统计 |
2.6 中药归经统计 |
2.7 药物组合 |
2.8 新方组合 |
讨论 |
1 用药规律分析 |
1.1 药物功效分析 |
1.2 单味药物分析 |
1.3 药物组合分析 |
1.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2 新方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5)杨叔禹教授基于“心身疏泄”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杨叔禹教授基于“心身疏泄”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理论研究 |
1 “疏泄”源流 |
2 杨叔禹教授对“疏泄”的认识 |
2.1 “疏泄”研究现况 |
2.2 “疏泄”的价值 |
2.3 “疏泄”新义 |
2.4 “心身疏泄”的核心内容 |
2.5 疏泄综合征 |
3 杨叔禹教授对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认识 |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杨叔禹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证治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背景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过程 |
4.1 病案收集 |
4.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4.3 分析软件 |
5 研究结果 |
5.1 患者四诊信息及处方统计分析 |
5.2 杨叔禹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证治规律 |
讨论 |
1 辨证经验 |
1.1 胃气上逆证 |
1.2 胃热上逆证 |
1.3 肝郁脾虚证 |
1.4 脾虚湿盛证 |
1.5 脾虚湿热证 |
2 论治经验 |
2.1 治疗原则 |
2.2 治疗规律-中医四诊信息及处方讨论 |
2.3 证治规律讨论 |
3 局限性及展望 |
3.1 局限性 |
3.2 展望 |
验案举隅 |
1 医案一 |
2 医案二 |
3 医案三 |
4 医案四 |
5 医案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医案类聚》中眩晕与肝脾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理论探讨 |
1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眩晕的病因病机 |
1.2 晋唐时期眩晕的病因病机 |
1.3 宋金元时期眩晕的病因病机 |
1.4 明清时期眩晕的病因病机 |
2 眩晕与肝脾肾的关系 |
2.1 眩晕与肝 |
2.2 眩晕与脾 |
2.3 眩晕与肾 |
二、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文献纳入 |
3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4 建立数据库 |
5 统计分析 |
5.1 频数分析 |
5.2 因子分析 |
5.3 聚类分析 |
三、结果 |
1 一般统计 |
2 用药频率分析 |
3 高频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分析 |
3.1 药物性味分析 |
3.2 药物归经分析 |
3.3 功效分析 |
4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
4.1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
4.2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四、讨论 |
1 核心药物统计结果分析 |
1.1 健脾益气、行气化痰 |
1.2 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
1.3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
2 高频药物分析 |
2.1 高频药物性味分析 |
2.2 高频药物归经分析 |
2.3 高频药物功效分析 |
3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讨论 |
3.1 因子分析讨论 |
3.2 聚类分析讨论 |
五、结论 |
六、本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数据分析资料附图 |
致谢 |
(7)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和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伤寒论》中肺病的论治 |
1.1 从太阳病论治肺病 |
1.2 从阳明病论治肺病 |
1.3 从少阳病论治肺病 |
1.4 从太阴病论治肺病 |
1.5 从少阴病论治肺病 |
1.6 从厥阴病论治肺病 |
2.《金匮要略》中肺病的论治 |
2.1 肺脏自病 |
2.2 肺卫相关 |
2.3 脏腑相传 |
第二部分 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病案资料来源 |
1.2 病案资料筛选 |
1.3 纳入、排除、疗效评价标准 |
1.4 标准化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数据清洗 |
2.3 数据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病案资料的基本信息 |
3.2 李教授辨治肺癌的病案数据挖掘结果 |
3.3 李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案数据挖掘结果 |
3.4 李教授辨治过敏性鼻炎的病案数据挖掘结果 |
3.5 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病案综合数据挖掘结果 |
4.结论 |
4.1 重视固护卫气 |
4.2 重视调畅气机,从肝治肺 |
4.3 重视从痰瘀论治肺病 |
4.4 重视固护脾胃 |
4.5 灵活施药,轻灵平稳 |
5.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验案举隅 |
第三部分 薏苡仁-威灵仙药对治疗肺癌的验证研究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抗肺癌机制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结论 |
2.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实验结果 |
2.6 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学术思想 |
1.1 辨证辨病结合,相辅相成 |
1.2 经方时方合用,相得益彰 |
2.李教授对三种肺系疾病的病机认识 |
2.1 李教授对肺癌的病机认识 |
2.2 李教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认识 |
2.3 李教授对过敏性鼻炎的病机认识 |
3.李教授“散、清、消、补”四法辨治咳嗽 |
4.薏苡仁配伍威灵仙共奏抗癌之功 |
4.1 薏苡仁-威灵仙治疗肺癌的潜在靶点 |
4.2 薏苡仁-威灵仙药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肺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医案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李家庚教授病案录入采集系统界面 |
附录三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8)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绪论 中医文化的表达 |
第一节 中医文化的表达 |
一、中医文化的定义与形成 |
二、中医文化的主要形式:文本 |
三、中医文化的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明清小说 |
第二节 研究结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 |
第一节 承载中医文化的明清白话小说 |
一、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 |
二、涉医文本的特征和分类 |
三、医学主题小说 |
第二节 涉医文本的生成 |
一、文本的继承和创新 |
二、作者与文本 |
三、文本的时代性与类型化 |
第三节 写入明清小说的中医文化 |
一、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 |
二、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 |
三、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 |
第二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 |
第一节 叙述形式的基本特征 |
一、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 |
二、叙事视角与叙事时间 |
三、涉医情节的叙事空间 |
第二节 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的形成 |
一、涉医故事的结构特点 |
二、涉医叙事模式的要素 |
三、模式的形成和变异 |
第三节 为叙事服务的疾病与医者 |
一、疾病在叙事中的作用 |
二、医者形象的叙事功能 |
三、历史名医文化的叙事演绎 |
第四节 涉医主题与审美的呈现 |
一、疾病与困境主题: 主人公的考验 |
二、医疗与拯救主题: 直面生老病死的中医学 |
三、中医文化的审美取向 |
第三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 |
第一节 中医文化符号的概念 |
一、符号与文化符号学 |
二、中医文化的符号化 |
第二节 药物与药名:中医符号的典型例证 |
一、符号化的中药 |
二、特殊药物的符号化 |
三、药名文化 |
第三节 其他中医符号现象 |
一、作为喻体的中医药文化 |
二、民间语言中的中医药 |
第四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 |
第一节 中医知识 |
一、中医知识与分类 |
二、术语与中医术语 |
第二节 小说语境下的中医知识呈现 |
一、知识的显性表达 |
二、对知识的评论 |
三、对中医形式知识的仿拟 |
第五章 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 |
第一节 社会医疗与小说 |
一、社会的投射: 小说的医学史研究 |
二、社会关系和医疗观念的反映 |
三、民俗: 中医文化的集体记忆 |
第二节 作为叙事医学的文本 |
一、叙事医学与叙事阅读 |
二、作为中医叙事阅读文本的小说 |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播与明清小说 |
一、受传者与反馈:读者导向 |
二、媒介的使用: 明清小说的创作经验 |
三、身为传播者: 中医文化话语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
1.1 发病机制 |
1.2 治疗进展 |
2.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
2.1 发病机制 |
2.2 治疗进展 |
3. 化疗相关性呃逆 |
3.1 发病机制 |
3.2 治疗进展 |
4.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
4.1 发病机制 |
4.2 治疗进展 |
5. 化疗相关性便秘 |
5.1 发病机制 |
5.2 治疗进展 |
6. 化疗相关性腹泻 |
6.1 发病机制 |
6.2 治疗进展 |
7. 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整体治疗 |
1.1 中医认知 |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2.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
2.1 中医认知 |
2.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3.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
3.1 中医认知 |
3.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4. 化疗相关性呃逆 |
4.1 中医认知 |
4.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5.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
5.1 中医认知 |
5.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6. 化疗相关性便秘 |
6.1 中医认知 |
6.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7. 化疗相关性腹泻 |
7.1 中医认知 |
7.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8. 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对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群管理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
1.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规律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规律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规律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呃逆的用药规律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5.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用药规律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6.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便秘的用药规律 |
6.1 资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7.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用药规律 |
7.1 资料与方法 |
7.2 结果 |
7.3 讨论 |
8. 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用药规律对比 |
9. 总结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诊断方式 |
3. 西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 定义 |
2. 方法 |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运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对象 |
1.1 医案来源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收集 |
2.2 数据采集 |
2.3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医案情况 |
3.2 年龄统计 |
3.3 临床症状统计 |
3.4 月经情况统计 |
3.5 中医诊断统计 |
3.6 舌脉统计 |
3.7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
3.8 分期用药统计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临床基本情况分析结果讨论 |
4.2 方药分析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浅谈中药药名的规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药学类科技期刊应重视药品名称的规范书写[J]. 阳凌燕. 学报编辑论丛, 2021(00)
- [2]基于Apriori算法的《伤寒杂病论》“麻黄-石膏”的证-方-药关联分析[D]. 刘梦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D]. 孙薇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减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张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杨叔禹教授基于“心身疏泄”治疗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经验总结[D]. 林淑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医案类聚》中眩晕与肝脾肾的关系[D]. 江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和验证研究[D]. 汪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D]. 梁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9]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D]. 国文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D]. 刘依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