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荷载论文-何浚华

分布荷载论文-何浚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布荷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限运输,判别方法,等效分布荷载法,等效分布荷载表

分布荷载论文文献综述

何浚华[1](2019)在《基于桥梁安全的等效分布荷载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限运输严重危害桥梁的结构安全和寿命,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为了确保桥梁结构的安全,需要对通往的车辆进行超限超载判别。目前国内外对超限车辆通过权的判别方法有等效分布荷载法(Equivalent Distributed Load Mehthod)、基于经验的车辆载重比法(Vehicle load analogy method)以及荷载效应比较法(Comparison of Internal Forces)等。采用等效分布荷载法,通过计算各个跨径下的简支梁在设计荷载标准下的跨中最大弯矩值进而推导得出的等效分布荷载表,从而在保证一定的精度下对各通往超载车的通行权限进行快速的判别,保障桥梁结构的安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胡红亮,王玉丽[2](2018)在《矩形基础受叁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中心位置附加应力简易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矩形基础受叁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地基土中心位置下某点附加应力可以用常规方法"角点法"来计算,但是计算步骤较多,略显复杂,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算法,并通过原理分析和实例计算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并且计算结果较"角点法"精度更高。(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23期)

程镇,任青,吕洪勇,颜超[3](2017)在《分布荷载作用下部分埋入群桩的水平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将成层地基中的部分埋入桩看作成Winkler地基上的梁,采用传递矩阵法来考虑土体的分层情况,推导出水平分布荷载作用下部分埋入单桩振动公式;然后在被动桩和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部分埋入桩的桩-桩相互作用模型,通过讨论参数埋入比L1/L2、桩间距s/d和θ角对桩-桩相互作用因子的影响,得到了部分埋入群桩的动力特性模型,并计算解得群桩的桩身变形以及内力;结果验证了这些因素对于部分埋入群桩中桩-桩相互作用因子有很大影响,并且在浅层土中时能量大部分被土体释放,说明表层土对桩的约束起主要作用,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曾志军,张枫,魏金川[4](2016)在《硬壳层扩散效应分布荷载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绕软土地基硬壳层应力扩散效应,采用分布荷载地基梁解析解答和荷载矩阵传递方法,揭示了硬壳层应力扩散机理,提出了硬壳层应力扩散模型;采用平面问题弹性理论附加应力场计算方法,结合饱和软土不排水强度及其破坏准则,开展了软土塑性区开展的硬壳层应力扩散影响规律分析,揭示了硬壳层显着减小软土地基塑性区开展深度的被动区软土稳定机理。(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皓玉,杨绍普,刘进,司春棣[5](2015)在《移动分布荷载下层状粘弹性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粘弹性Burgers模型模拟沥青面层,建立了路面结构层状粘弹性体系模型。利用积分变换和传递矩阵法,并结合广义Duhamel积分,推导出了移动分布荷载作用下层状粘弹性体系动力响应的解析解。利用样条插值函数开发了计算奇异、振荡函数多重无穷积分的计算程序,完成了动力响应从波数-频率域到时间-空间域的转化,与已有文献数据和有限元结果进行了比较,显示出了较好的一致性。结合算例分析了移动分布荷载作用下层状粘弹性体系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粘弹性解大于弹性解,Burgers模型能反映沥青路面变形的滞后现象,层状粘弹性体系的垂向位移随行车速度和Burgers模型材料参数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5年01期)

李玉根,马小莉,赵高文,刘光秀[6](2014)在《条形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附加应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均布线荷载作用于地基土表面时竖向应力的弗拉曼(Flamant)解和迭加原理,求得路堤、堤坝等可视为平面应变问题的地基土表面作用分布荷载时土体下方任一点处附加应力的解析解,用计算机程序编程的方法求其精确结果,给出梯形条形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体下方点位竖向附加应力计算公式中系数的部分值。并就本文提出的新算法与传统算法进行比较,新算法较传统算法更精确,具有较好的教学及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4年09期)

张春玲[7](2014)在《巧绘连续梁的剪力图——基于分布荷载、剪力、弯矩微分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结构力学中,用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作内力图的顺序,是先作弯矩图、后作剪力图、再作轴力图。弯矩图是根据杆端弯矩和已知荷载分布情况迭加而成,但剪力图和轴力图是先通过繁琐的平衡条件求出杆端内力值,再由内力值与已知荷载分布情况迭加而成。分布荷载、剪力、弯矩微分关系是:剪力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相应截面上的分布载荷集度;弯矩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相应截面上的剪力;弯矩对截面位置坐标x的二阶导数等于梁在该截面的分布载荷集度。实践证明,利用作图规律和分布荷载、剪力、弯矩微分关系能快速绘出连续梁和刚架的剪力图。不用或少用平衡方程,避免解题麻烦,能获得事半功倍效果,由此也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问题、深刻分析问题、果断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本文来源于《焦作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黄亮[8](2014)在《分布荷载作用下的迭合悬臂梁理论与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平面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采用应力函数法,对上表面受分布荷载作用的双层迭合悬臂梁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主要内容如下:推导出了均质材料双层迭合悬臂梁上表面分别受均布和线性荷载作用时应力和位移的弹性力学解,对均布荷载作用时,给出了自由端的两种简化形式,并就自由端的两种简化形式和接触面上的摩擦对解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端的第二种简化形式比第一种好;接触面上的摩擦可减小梁中应力,但起到的作用非常小,与光滑界面情况相差不大。推导出了功能梯度材料双层迭合悬臂梁上表面分别受均布和线性荷载作用时应力和位移的弹性力学解,给出了中性层的基本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各层的中性层位置向弹性模量大的一侧偏移。为了检验上述解析解的正确性,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2.1对分别受均布和线性荷载作用的均质和功能梯度材料迭合悬臂梁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将所得到的数值结果与解析解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4-02-28)

吴晓,杨立军,黄翀,孙晋[9](2014)在《双模量悬臂梁在线性分布荷载作用下的Kantorovich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双模量悬臂梁在分布载荷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时,会形成各向同性的拉伸区和压缩区,为此,将双模量悬臂梁看成2种各向同性材料组成的层合梁,采用弹性理论建立双模量悬臂梁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静力平衡方程,利用静力平衡方程确定双模量悬臂梁的中性面位置。在此基础上,利用Kantorovich法研究分布载荷作用下双模量悬臂梁的平面应力问题,推导出悬臂梁的应力公式,并将该应力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双模量悬臂梁的应力公式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布载荷作用下,双模量悬臂梁的平面应力问题不宜采用相同弹性模量弹性理论计算,而应该采用双模量弹性理论计算。(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陈萍,袁波[10](2013)在《横向受抛物线分布荷载的桩在多层土中的幂级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得出了横向受抛物线分布荷载的桩在多层土中的幂级数解,可以很容易推广到横向受到高次曲线分布荷载的情况。在推导过程中采用矩阵的增广变换以利于计算机编程,并且采取适当的变换方法防止高次幂级数计算时数值溢出。采用C#语言编制了相应程序,并且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解完全吻合,从而验证了推导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33期)

分布荷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矩形基础受叁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地基土中心位置下某点附加应力可以用常规方法"角点法"来计算,但是计算步骤较多,略显复杂,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算法,并通过原理分析和实例计算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并且计算结果较"角点法"精度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布荷载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浚华.基于桥梁安全的等效分布荷载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

[2].胡红亮,王玉丽.矩形基础受叁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中心位置附加应力简易算法[J].科技风.2018

[3].程镇,任青,吕洪勇,颜超.分布荷载作用下部分埋入群桩的水平振动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7

[4].曾志军,张枫,魏金川.硬壳层扩散效应分布荷载梁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

[5].李皓玉,杨绍普,刘进,司春棣.移动分布荷载下层状粘弹性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15

[6].李玉根,马小莉,赵高文,刘光秀.条形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附加应力计算[J].低温建筑技术.2014

[7].张春玲.巧绘连续梁的剪力图——基于分布荷载、剪力、弯矩微分关系[J].焦作大学学报.2014

[8].黄亮.分布荷载作用下的迭合悬臂梁理论与数值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9].吴晓,杨立军,黄翀,孙晋.双模量悬臂梁在线性分布荷载作用下的Kantorovich解[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陈萍,袁波.横向受抛物线分布荷载的桩在多层土中的幂级数解[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标签:;  ;  ;  ;  

分布荷载论文-何浚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