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突托蜡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代背景,濒危植物保护区建设规划,突托蜡梅植物保护区
突托蜡梅论文文献综述
周卫玲[1](2018)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濒危植物保护区建设规划——以突托蜡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的纵深推进,各类生物保护区建设规划逐步成为地方政府工作重点和抓手。濒危植物保护区建设规划是宏观与微观兼顾的、远近期结合的战略性与经营管理性相统一的保护发展规划;是有效保护大自然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的技术手段。本文以安远县突托蜡梅植物保护区建设规划为例,从发展定位、管理体制、创新建设、种质资源库建设、近远期统筹五个方面阐述新时代背景下要求和建设特点,认为其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凌青[2](2014)在《突托蜡梅叶化学成份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托蜡梅(Chimonanthus grammatus M. C. Liu)为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常绿大灌木,是江西特有的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本论文采用有机溶剂超声辅助常温提取和有机溶剂梯度萃取法,得到突托蜡梅叶乙醇提取物及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等萃取物和水溶性部分。利用改良的Ellman法对突托蜡梅叶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溶剂的萃取物进行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检测,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最强;利用MTT法对突托蜡梅叶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溶剂的萃取物对肺癌细胞株A549的抑制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突托蜡梅叶总提取物对肺癌细胞株A549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在500ug/ml-1000ug/ml之间时抑制作用较好,从总体上看,突托蜡梅叶提取物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阐明突托蜡梅叶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GC-MS法检测了石油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鉴定了33种化合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反向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多种柱层析方法,对突托蜡梅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研究,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化合物1-7),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是:β-谷甾醇(化合物1,β-sitosterol);槲皮素(化合物3,quercetin);山柰酚(化合物4,kaempferol);异秦皮定(化合物6,isofraxidin)。分离纯化的结果为阐明乙酸乙酯部位的物质组成提供了一定的化学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凌青,邹峥嵘[3](2014)在《突托蜡梅叶化学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乙醇浸提法、液液萃取法得到突托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用气-质联用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使用改进了的Ellman比色法检测突托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突托蜡梅叶石油醚组分共鉴定了33个化学成分,其中螺[2,3]己烷-4-1,5,5-二乙基-6-甲基含量最高,占总质量的61.311%,其次是喇叭烯氧化物Ⅱ,占总质量的2.042%.突托蜡梅叶石油醚组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在1~10 mg·mL-1范围变化明显,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这为突托蜡梅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汪涯,王凌云,邹峥嵘,张志斌,颜日明[4](2013)在《突托蜡梅叶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突托蜡梅(Chimonanthus grammatus M.C.Liu)叶的化学成分进行抑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鉴定了9个化合物:蜡梅碱(1)、β-谷甾醇(2)、豆甾醇(3)、胡萝卜苷(4)、4-羟基-3((2E,6E)-3,7,11-叁甲基十二烷-2,6,10-叁烯)苯甲酸(5)、(E)-4-(4,8-二甲基壬-3,7-二烯)呋喃-2(5H)-酮(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7)、槲皮素(8)和东莨菪素(9);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5、6、7和9均对受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结论:化合物5、6、7和9均是首次在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均显示较好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19期)
王凌云[5](2012)在《突托蜡梅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托蜡梅(Chimonanthus grammatus)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为江西省特有珍贵种质资源。突托蜡梅叶含丰富的丁酸芳樟酯、乙酸冰片酯和桉油精等多种芳香挥发油和生物碱、黄酮、香豆素等天然活性成分,在医药和芳香油料等轻化工业方面有重要用途,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目前对该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结构等方面,而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尚十分欠缺。鉴此,本研究以突托蜡梅叶为材料,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并对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等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物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乙醇浸提法得到突托蜡梅叶提取物,并采用溶剂萃取和酸碱处理的方法,得5种粗提物:CGⅠ氯仿相10g、CGⅡ碱水萃余96g、CGⅢ乙酸乙酯相30g、CGⅣ酸水相、CGⅤ乙酸乙酯相1.8g。通过抑菌、抗氧化及抑乙酰胆碱酯酶等活性筛选,将CGⅠ、CGⅢ、CGⅤ确定为活性部位。通过多种柱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共分离获得13种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共鉴定出9种化合物:蜡梅碱(Chimonanthine;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豆甾醇(Stigmasterol;4)、胡萝卜苷(Daucosterol;5)、4-羟基-3((2E,6E)-3,7,11-叁甲基十二烷-2,6,10-叁烯)苯甲酸(Prenylated pHenolics;8)、(E)-4-(4,8-二甲基壬-3,7-二烯)呋喃-2(5H)-酮((E)-4-(4,8-dimethylnona-3,7-dienyl)furan-2(5H)-one;9)、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isobutylphthalate;10)、槲皮素(Quercetin;11)和东莨菪素(Scopoletin;12);其中,4-羟基-3((2E,6E)-3,7,11-叁甲基十二烷-2,6,10-叁烯)苯甲酸(8)、(E)-4-(4,8-二甲基壬-3,7-二烯)呋喃-2(5H)-酮(9)、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0)及东莨菪素(12)等4种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验证,化合物8、化合物9和化合物10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均显示较好的抗菌活性,化合物9、化合物10显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显示较好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对活性化合物进行活性定量测定,分别测定了其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MBC值、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刘易鑫,颜日明,鲁顺保,张志斌,邹峥嵘[6](2011)在《突托蜡梅叶中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突托蜡梅Chimonanthus grammatus叶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突托蜡梅叶中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并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及肉汤稀释法检测该挥发油对9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挥发油中检出了53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9.99%,其主要成分为(E)-3-(4,8-二甲基-3,7-壬烯基)-呋喃(13.81%)、乙酸冰片酯(12.66%)、1,2,3,6-四甲基-双环[2.2.2]辛-2-烯(7.06%)等;抑菌实验表明突托蜡梅叶中挥发油对受试菌均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结论:突托蜡梅叶中挥发油对革兰阴性、阳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谱较广,且该挥发油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22期)
刘易鑫[7](2011)在《突托蜡梅繁殖生态学与生物活性成分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托蜡梅(Chimonanthus grammatus M. C. Liu)为江西省特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集科研、观赏、药用等多种价值于一身,但野外调查表明该植物存在明显的花多果少结实率低、种子适合度低、种群呈斑块状零散分布,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小等特征。本研究以保护与利用为主线,从繁殖生态学与天然产物及其活性两方面对该植物展开研究。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对突托蜡梅的形态结构、花部综合特征、植物花期、单花开放进程、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花粉落置率及繁殖成功率、种子活力等进行统计,以繁殖为中心对突托蜡梅繁殖生态学进行研究,通过生殖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其濒危机制,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奠定理论基础。结果显示,突托蜡梅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即自交与异交的混合交配模式。虫媒传粉对其结实率起到主要作用,其主要有效传粉者为蜜蜂、黑带食蚜蝇。该植物结实率非常低,花期及果期存在落花落果现象。该植物还存在花部运动介导的滞后自交机制作为其繁殖保障。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分析,其繁殖的主要限制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资源限制,赣州地区陡峭贫瘠的山地对其结果的影响,在有限的资源下,植物能够分配给果实生长的有效资源低,这可能是突托蜡梅在叁月份出现大量落果现象的原因之一;2、自交率高,突托蜡梅属于兼性异交类型的繁育机制,而自交在其繁殖过程中占较大比例,自交能够导致较低的结实率,这也和突托蜡梅在叁月份大量落果的现象相吻合;3、种子生态适合度低,其种子易吸水萌发,但不能过冬,长成小苗的数量极少,这是影响种群更新的限制因素之一;4、种子主要靠重力在山地间传播,传播途径单一,不利于种群的扩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突托蜡梅挥发油,通过GC-MS气质联用技术对该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化妆品挑战实验、抗氧化活性测试,测定了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九株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抑菌圈大小、MIC/MBC值、化妆品防腐添加剂有效性的评估、还原性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化学分类学常用指标之一,该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突托蜡梅与蜡梅属其它植物在挥发油组成上及各组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目前学术界对蜡梅属分类系统的争议,本研究结果支持刘茂春对蜡梅属的系统分类,确定突托蜡梅为蜡梅属一新种,而并非山蜡梅的变种。同时,突托蜡梅挥发油中含有的多种成分已被报道具有祛痰、镇咳、解热、消炎、抗菌、防腐、平喘、镇痛等不同药理活性。实验证明该挥发油具有很好的广谱抗菌效果和中等强度的抗氧化活性。据分析该挥发油表现出的抑菌与抗氧化等活性与该挥发油中多种活性成分协同效应有关。通过乙醇浸提法得到突托蜡梅叶提取物,并采用化学处理溶剂萃取等方法将该提取物分成了CGⅠ(生物碱类物质)、CGⅣ(黄酮类物质)、CGⅤ(香豆素类物质)以及一个未知组分CGⅢ,采用TLC-生物自显影法检测各组分的抑菌、抗氧化活性,研究显示这四类物质均具有不同强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未知物质CGⅢ与黄酮CGⅣ的抗氧化活性更强。具抑菌活性的组分为CGⅠ与CGⅢ。(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刘仁林[8](2009)在《突托蜡梅Chimonanthus gramatus M.C.Liu》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绿灌木,高1~6 m,小枝无毛;叶革质,宽卵状椭圆形,长9~16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稍下延;叶背无白粉,淡绿色,无毛;叶柄长0.7~1.2 cm。花被片25~27枚,淡黄色,背面被短毛,外花被卵状椭圆形,中层花被条形,长1~1.7 cm,内花被片窄皮针形,长0.6~1 cm。雄蕊6~8枚,不育雄蕊4~16枚。果托钟形,外壁具显着突起的粗网纹。花期10~12月,果期第二年6月。(本文来源于《江西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4期)
李艳,江玉梅,鲁顺保,彭九生,朱笃[9](2008)在《突托蜡梅ISSR引物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突托蜡梅(Chimonanthus grammatus)叶片中提取高质量的总DNA,比较了CTAB法、改良的CTAB法、SDS法、高盐低pH值法、SDS-CTAB法、SDS-蛋白酶K法。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是提取突托蜡梅基因组DNA的有效方法。以U811(GA)8C为引物,确立了适合突托蜡梅的ISS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50 ng DNA、0.6μmol/L引物、1.5 mmol/L Mg2+、0.15 mmol/L dNTPs、2.0 UTaqDNA聚合酶)中,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57.2℃退火45 s、72℃延伸2 min,循环40次,最后于72℃延伸5 min。用来自不同居群的7个个体,以100个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了扩增效果较好的10个引物,得到了74个位点,其中39个为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比例为52.7%。(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李艳[10](2008)在《江西特有植物突托蜡梅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托蜡梅是江西特有的兼性克隆植物,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本文从7个天然居群采集突托蜡梅样本,确定了从突托蜡梅叶片中制备模板DNA的最佳方法,优化了PCR循环参数,建立了ISSR-PCR扩增的最佳反应体系,筛选出扩增多态性片断较多且扩增产物稳定的引物,通过10条ISSR引物对213个突托蜡梅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突托蜡梅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克隆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CTAB法、SDS法、高盐低pH值法、SDS-CTAB法、SDS-蛋白酶K法相比,改良的CTAB法提取的DNA OD_(260)/OD_(280)值最好,浓度最高,是提取突托蜡梅基因组DNA的有效方法。ISSR扩增条件为:20μL PCR反应体系中,1×PCR缓冲液,2.0 U Taq DNA聚合酶,1.5 mmol/L MgCl_2,0.6μmol/L引物,0.15 mmol/L dNTPs ,50 ng模板DNA。最佳扩增反应程序:94°C预变性5 min,94°C变性30 s,50.8°C ~58.3°C退火45 s,72°C延伸2 min,40个循环;最后在72°C延伸5 min。共对100条ISSR引物进行了筛选,分别筛选出扩增条带较多、信号强、背景清晰的10条ISSR引物用于7个居群DNA样本扩增,共扩增出74个位点,其中39个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52.7%。根据不同个体的扩增图构建了0、1矩阵(其中模糊带和弱带忽略不计)输入计算机。对ISSR数据处理结果如下: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比P为52.7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572,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408,平均克隆尺度Nc为1.1390,基因型比率PD为0.8780,Simple多样性指数D为0.998;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比P为21.62%~41.8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958~0.1538,Shannon信息指数I为0.0946~0.2220,平均克隆尺度Nc为1.0000~1.2310,基因型比率PD为0.8620~1.0000,Simple多样性指数D为0.9840~1.0000,均匀度指数E为0.0000~0.7840,居群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2489,AMOVA分析表明,26.3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表明居群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Mantel检测表明地理距离和Nei’s遗传距离间相关性显着(r=0.712,p<0.001)。由UPGMA聚类分析得知安远的4个居群聚为一支,会昌的3个居群聚为一支。突托蜡梅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遗传分化系数,这主要与该物种的繁育方式,基因流,遗传漂变等因素有关,高的克隆多样性表明突托蜡梅是以有性繁殖为主。遗传变异和克隆多样性的研究将为分析突托蜡梅致濒危原因及进化潜力提供重要资料,对该物种保护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突托蜡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突托蜡梅(Chimonanthus grammatus M. C. Liu)为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常绿大灌木,是江西特有的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本论文采用有机溶剂超声辅助常温提取和有机溶剂梯度萃取法,得到突托蜡梅叶乙醇提取物及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等萃取物和水溶性部分。利用改良的Ellman法对突托蜡梅叶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溶剂的萃取物进行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检测,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最强;利用MTT法对突托蜡梅叶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溶剂的萃取物对肺癌细胞株A549的抑制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突托蜡梅叶总提取物对肺癌细胞株A549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在500ug/ml-1000ug/ml之间时抑制作用较好,从总体上看,突托蜡梅叶提取物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阐明突托蜡梅叶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GC-MS法检测了石油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鉴定了33种化合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反向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多种柱层析方法,对突托蜡梅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研究,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化合物1-7),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是:β-谷甾醇(化合物1,β-sitosterol);槲皮素(化合物3,quercetin);山柰酚(化合物4,kaempferol);异秦皮定(化合物6,isofraxidin)。分离纯化的结果为阐明乙酸乙酯部位的物质组成提供了一定的化学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托蜡梅论文参考文献
[1].周卫玲.新时代背景下的濒危植物保护区建设规划——以突托蜡梅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2].凌青.突托蜡梅叶化学成份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凌青,邹峥嵘.突托蜡梅叶化学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汪涯,王凌云,邹峥嵘,张志斌,颜日明.突托蜡梅叶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J].食品科学.2013
[5].王凌云.突托蜡梅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6].刘易鑫,颜日明,鲁顺保,张志斌,邹峥嵘.突托蜡梅叶中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
[7].刘易鑫.突托蜡梅繁殖生态学与生物活性成分初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8].刘仁林.突托蜡梅ChimonanthusgramatusM.C.Liu[J].江西林业科技.2009
[9].李艳,江玉梅,鲁顺保,彭九生,朱笃.突托蜡梅ISSR引物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筛选[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
[10].李艳.江西特有植物突托蜡梅遗传多样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标签:新时代背景; 濒危植物保护区建设规划; 突托蜡梅植物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