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改变文物原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改变文物原状,保存现状,恢复原状,古建筑格局
不改变文物原状论文文献综述
季宏[1](2017)在《基于“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古建筑格局复原尝试:以光山净居寺与琴江水师旗营将军行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改变文物原状"是中国文物古迹修缮的基本原则,以光山净居寺与琴江水师旗营将军行辕为例分析古建筑格局复原中如何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中包含的保存现状与恢复原状两方面内容,为我国的古建筑修缮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创作》期刊2017年05期)
高天[2](2012)在《中国“不改变文物原状”理论与实践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最基本原则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但对这一原则的内涵及"原状"等问题的理解,却长期以来一直是保护领域讨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在不同时期的表述的内涵进行探讨,对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从以"恢复原状"为主要目标,到逐步对历史价值、历史信息进行关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本文来源于《建筑史》期刊2012年01期)
张孔生[3](2010)在《东圈门将现“大宅门”群》一文中研究指出昨天在市区东圈门采访时看到,与汪氏小苑紧邻的两座盐商住宅——马氏、丁氏原有老建筑修缮已基本完工,恢复重建被毁建筑工程目前已经启动,明年“4·18”将完成景观打造。届时,丁氏、马氏盐商住宅及汪氏小苑等叁大古建筑群将连为一体,形成占地1.2万平方米、风格(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0-11-04)
张孔生[4](2010)在《东圈门老宅“串连成片”》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 丁氏、马氏住宅分别位于东圈门地官第12号、10号,是市级文保单位,与14号的汪氏小苑毗邻。这叁处名人老宅是“邻居”,修缮成功后将串连成片。 昨天上午10时58分,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位于东圈门的丁氏、马氏住宅修缮工程正式拉开大幕(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0-06-02)
张孔生[5](2010)在《古刹愿生寺重获“新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 民国时期扬州建造的最大的庙宇修缮方案已初步制订,修缮工程将依据历史文献,遵循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恢复古建筑原貌。 愿生寺位于埂子街146号,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昨天走进愿生寺这一古建筑时发现,虽然修缮(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0-02-06)
杨璐,王丽琴,黄建华,徐海斌[6](2009)在《漫反射光谱法定量评价文物保护材料的“不改变原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评价常用的四种文物保护材料的"不改变原状"性能,文章使用漫反射光谱法检测了施加四种文物保护材料样品前后的L~*a~*b~*和△E值,同时通过对四种材料施加前后样品表面漫反射光谱的比较,得出了PrimalAC33对文物原状的干扰最小,而NWWJ对文物原状干扰最大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西部考古》期刊2009年00期)
张孔生[7](2009)在《昔日“99间半”胜景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昨天在吴道台宅第二期工程施工现场看到,整个二期工程复建建筑已经高高屹立,施工人员拆除最后一幢小楼的施工脚手架后,开始修补围墙,目前吴道台宅第二期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再现了昔日“99间半”大宅的宏伟胜景。 损毁建筑修葺一新(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09-10-13)
本刊编辑部[8](2007)在《“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维修保护的难题和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5月24日至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其主要目的是针对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故宫明清皇家陵寝、天坛、颐和园等叁个遗产地的维修保护做法,研究探讨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合中国文物建筑特点的木结构文物保护维修理念与原则。(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07年03期)
刘宁[9](2005)在《读《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浅论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物保护在文博界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各级文博部门在近几十年里,努力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在汲取传统文物修复保养技术之精华的同时,为文物保护引进尖端科学技术,保全抢救了不可胜数的珍贵文物,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使文物的内在价值受到最小影响的理念和保护原则,也日益凸现其重要性,并贯穿于日常的文物工作中,成为文物保护的行业规则。2000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本文来源于《碑林集刊》期刊2005年00期)
郭宏[10](2004)在《论“不改变原状原则”的本质意义——兼论文物保护科学的文理交叉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物保护是一门新兴的文理交叉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对文物进行保护时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选择,这就需要对文物保护原则有深入的理解。本文从考古学、博物馆学的本质出发,论述了不改变原状原则的本质意义,也只有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不改变原状原则,才能在具体的文物保护实践中自觉、灵活地运用。(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不改变文物原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最基本原则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但对这一原则的内涵及"原状"等问题的理解,却长期以来一直是保护领域讨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在不同时期的表述的内涵进行探讨,对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从以"恢复原状"为主要目标,到逐步对历史价值、历史信息进行关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改变文物原状论文参考文献
[1].季宏.基于“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古建筑格局复原尝试:以光山净居寺与琴江水师旗营将军行辕为例[J].建筑创作.2017
[2].高天.中国“不改变文物原状”理论与实践初探[J].建筑史.2012
[3].张孔生.东圈门将现“大宅门”群[N].扬州日报.2010
[4].张孔生.东圈门老宅“串连成片”[N].扬州日报.2010
[5].张孔生.古刹愿生寺重获“新生”[N].扬州日报.2010
[6].杨璐,王丽琴,黄建华,徐海斌.漫反射光谱法定量评价文物保护材料的“不改变原状”性能研究[J].西部考古.2009
[7].张孔生.昔日“99间半”胜景再现[N].扬州日报.2009
[8].本刊编辑部.“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维修保护的难题和困惑[J].中国文化遗产.2007
[9].刘宁.读《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浅论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J].碑林集刊.2005
[10].郭宏.论“不改变原状原则”的本质意义——兼论文物保护科学的文理交叉性[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