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媒体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媒体,细粒度,关联关系,多维数字媒体
超媒体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苏铓,史国振,李凤华,申莹,黄琼[1](2013)在《细粒度超媒体描述模型及其使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种数字媒体融合、海量数字信息和大量的数字媒体文件对象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多个关联多维数字媒体文件之间关联内容、位置等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细粒度超媒体描述模型及其相应的使用方式,同时给出了其XML描述语法体系和对数字媒体的访问控制方法,该模型能够满足用户对超媒体文档对象化的访问控制和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需求。(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3年S1期)
韩志刚[2](2011)在《地理超媒体数据模型及Web服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表达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在地理信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地理空间表达方式仍存在观察视点上的高空与侧面、理解上的抽象与形象、以及专业化与大众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多媒体地图将多媒体与地图结合,能够更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世界。随着多媒体及GIS应用的日益深化,出现了地理视频、全景照片、可量测影像等新型可定位媒体;而集成Web、GIS以及地理视频等多媒体的地理超媒体则可提供新的多媒体地理表达方式。基于地理超媒体概念,本文将立体视频引入GIS,探讨地理立体视频的数据模型、数据管理、Web服务与应用问题,拓展GIS应用领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探讨适合新型可定位媒体应用的地理超媒体框架,包括总体框架、数据组织、系统集成方法。②以地理立体视频为例,设计数据模型;并依据数据模型,采集、处理和管理相关数据。③定义符合行业标准的地理立体视频Web服务接口,探讨Web服务软件技术。④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为例,开发了应用原型以验证相关设计。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设计了地理超媒体总体框架。分析了地理超媒体的内容构成、系统功能、标准、技术及应用领域;设计了支持可视化、检索、量测及分析挖掘的地理超媒体文档模型(GHDocObject),及基于SOA的系统集成框架。(2)提出了一个地理立体视频数据模型(GeoSVDM)。该模型包括视频、几何、专题属性、语义标注以及线性参照等要素,采用UML表达了模型对象及其语义;逻辑层次上,设计了12个核心关系表,定义了地理立体视频语义描述模式及数据检索方法,实现了地理立体视频对象数据组织与检索表达。(3)开发了地理立体视频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立体相机、叁维罗盘以及GPS接收机等设备采集数据,在影像校正及视差计算的基础上,讨论了立体视频合成、叁维点云坐标解算与噪点过滤、FOV多边形生成等算法;并评价了影像量测精度。(4)设计了地理立体视频Web服务,定义了服务接口标准。从资源确定、URI定义以及资源操作接口、表述格式等方面进行了服务设计,定义了检索服务、视频播放服务以及影像量测服务接口及其HTTP交互机制,基于WCF实现了上述服务。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为例,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处理,采用AJAX开发地理立体视频Web服务原型系统,验证了地理立体视频数据模型与Web服务设计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本文提出的GeoSVDM模型适合于地理立体视频等可定位媒体的管理与服务,开发的地理立体视频Web服务及其接口能够支持面向服务的地理超媒体应用开发,扩充了GIS在可定位媒体管理及地理超媒体开发方面的新功能;设计的地理超媒体框架及系统集成方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拓展了多媒体地图技术及GIS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1-04-01)
黄友芬[3](2011)在《基于超媒体的发散思维训练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课堂担负着发散思维训练的重任。目前,针对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及技术的支持,也缺乏教学实践的指导。为此,本研究在借鉴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基础上,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散思维训练与超媒体技术相结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发散思维的训练作出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尝试。本文的主体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背景及意义。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国家的发展要求以及课堂教学的改革需求叁个方面论述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基于超媒体的发散思维训练概述。本部分主要阐述了思维的概念、特点、类型,发散思维的概念、特点及训练的实施过程,超媒体的概念、超媒体信息表征的特点、借助超媒体训练发散思维的原因以及借助超媒体训练发散思维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关于超媒体发散思维训练的模型设计。本部分阐述了思维发散的方法、发散思维训练的模型、模型的使用规则、评价标准以及模型的使用价值。第四部分是基于超媒体的发散思维训练模型的实验研究。把本文所提出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模型、制作规则、评价标准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第五部分是实验的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证实了在初二物理教学中通过借助超媒体这一技术工具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习兴趣与态度、思维的发散能力、知识的有序化结构化、知识提取速度等方面都能起到促进作用。第六部分是结论,是对本文研究结果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3-01)
杨茂兴[4](2009)在《超媒体文本与模型信息库在自动检测设备软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组分结构系统的自动检测设备应用软件设计,采用模型化的超媒体文本与数据库构建了一种指引测控程序完成各种工作的测试信息资源。这种测试信息资源,不仅包含了大量而杂乱的自动检测设备硬件平台、被测对象信息,而且包括了实施测试的过程信息。应用表明,在自动检测设备应用软件设计中,分离规划测试信息资源,不仅使应用软件测控程序相对独立于任何被测对象,具有极好的开放性和通用性,而且能大大提高测控程序的简洁性与研制效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09年09期)
王溢策,姜薇,黄运涛[5](2009)在《基于覆盖模型的适应性超媒体系统用户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适应性超媒体系统中,用户模型的建立是实现系统适应性的前提。提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参考多种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知识状态、认知风格,并根据用户与系统的交互行为,动态更新用户模型。作为智能型教学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实施基于网络的课程,推荐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实验评估本系统的功能,对比在叁种不同的网上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统计分析显示,适应性学习材料以及适应性呈现风格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09年06期)
张艳[6](2009)在《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喜好、知识基础建立学生模型,系统与学生的交互建立在此学生模型基础之上,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好的学生模型能够使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维护,更重要的是系统能根据学生模型参数提供的服务满足自适应的要求,学生能通过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提高学习效率,这些都要依赖于所建立的学生模型。由于理论基础的限制,学生建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的学生模型不仅要记录学生的领域知识,为了突出自适应性,学生模型还必须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兴趣、偏好、背景知识等,并且现有的模型多数都是静态的,即学生模型一旦确定在系统运行期间就不可对其属性进行增删改的操作,这样限制了系统的适应性。因此,学生模型的建立就成为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论文研究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的学生模型,目的是给出一种构建学生模型的方法。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等研究方法,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1)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及学生模型的理论研究。分析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现状、动态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学生模型构建的原则,规划学生模型的构建。(2)学生模型的构建。根据学生模型构建方法的基本框架,对学生模型进行分析,实现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挖掘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度量。(3)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讨论学生模型的实现方法和更新规则。(4)应用实例的开发。设计开发一个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应用实例,验证学生模型的可用性和有效性。经过一系列研究工作,论文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1)总结了构建学生模型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相关的系统案例。在此基础上,探讨学生模型构建的原则,规划学生模型的构建。(2)学生模型的构建。在学生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对学生模型的基本内容,扩展内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对学生模型中学生个体特征信息进行深度挖掘,采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对学生模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不确定因素进行推理,从而让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自适应导航和学习内容的自适应展示。进一步总结出一套构建学生模型的方法,为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提供重要的依据。(3)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在学生模型构建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学生模型的内容,学习内容以及学生情绪变化和学生学习偏好的实现并对学生模型进行了初始化。探讨了学生模型的更新规则,对概念的更新,学习内容和主题的更新,学生掌握知识值的更新,学生偏好的更新进行了详细讨论。总结出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方法,为实例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4)应用实例的开发。在论文总结的学生模型的构建和实现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开发一个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应用实例来验证学生模型的可用性。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出一套较为有效的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构建方法,同时为其他教育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2)论文中提出的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原有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更新不及时的弊端。未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进一步研究学生模型的构造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15)
王凯丽,菲利普·特里加诺[7](2008)在《一种改进的适应性超媒体学习单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netUniversitè这一平台上,结合IMS LD标准建立学习单元模型,并以此标准根据新的教学需求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将HBDI全脑模型结合入学习内容管理工具,利用设计时工具Reload Editor和运行时工具CopperCore Player构造学习单元模型。(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刘甲学,毕强[8](2005)在《自适应超媒体系统用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适应技术是超媒体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分析了自适应超媒体系统实现的核心技术———用户模型,同时提出了用户模型的概念模型,阐述了用户模型的分类以及信息的获取,最后讨论了用户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知识》期刊2005年03期)
陈吉兰[9](2004)在《基于XML的超媒体地图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掀起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数字地球”战略进入新世纪,地图也进入数字地图网络时代。我国也在大力发展“数字中国”、“国家空间数字基础设施”等工程。所有这些基础空间信息服务网络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均需要数字地图或空间数据集即超媒体地图的支持。因而研究网络环境下新一代高性能的超媒体地图模型尤为重要。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是构建超媒体地图模型的最有效手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1)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在分析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和传统的数据模型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用GML来描述超媒体地图的空间数据模型;分析了元数据的概念、作用和元数据表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用资源描述框架RDF来描述空间数据的元数据并分析了其优越性。(2) 超媒体地图数据结构设计:超媒体地图的数据有大量的图形数据和非图形数据,本文探讨了如何组织这些数据,以节省存贮空间,提高存取和处理时的执行速度,便于计算机对超媒体地图数据的控制、计算、处理和显示。(3)超媒体地图结构模型:在Dexter参考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式技术,提出了分布式超媒体地图叁层结构模型,并阐述了各层的具体功能。 最后利用基于XML的SVG技术,通过编程设计,进行了“某省人口调查专题图”的基于SVG的交互式超媒体地图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SVG技术表现超媒体地图在网络上发布空间数据是非常有效和可行的。本文提出的数据结构能进行超链接,可节省存贮空间,便于计算机对超媒体地图数据的管理。(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04-06-30)
丘威[10](2004)在《一种基于XML的同步超媒体文档模型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WWW自发展以来,同步超媒体信息的控制始终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研究热点。为了解决网络上的超媒体表现的同步控制、实时传输和计时超链等问题,本文采用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应用可扩展标记语言这个新技术来描述同步超媒体文档模型,解决了媒体的异种格式的统一描述和文档的开放性;实现了异构系统之间的交互性、可移植性和资源的共享复用;应用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这个新技术来创建该模型的同步超媒体文档,解决了超媒体文档的实时交互、复用和检索。实现了满足超媒体同步控制中的多种通信模式兼容、文档结构开放、实时交互等的性能。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超媒体技术及其同步机制,阐述了有关超媒体的基本要素,详细描述超媒体文档模型的结构,形式化定义了超媒体文档模型,分析了超媒体文档的结构特性;其次,对超媒体的同步机制进行综述,详细分析了XML技术及其子集SMIL技术,提出基于XML的同步超媒体文档模型并用UML技术建构了该模型的XML课件文档模型,描述了同步超媒体课件文档之间的时间同步关系和空间编排关系;最后,分析了该课件文档模型的结构特性和建模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以该课件文档模型为核心的同步超媒体实时教学系统的原型,分析了该系统的通信结构和逻辑结构,描述了该系统的基于XML模式的对象模型,对该系统原形的一个应用实例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该系统比传统网络教学系统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能较好地解决网络中超媒体文档的实时传输的带宽问题和同步控制问题,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研究并实现了同步超媒体文档模型,它是基于XML的数据模型和建模方法,使构建的同步超媒体文档模型具有算法简单、创作方便、易于实现、网络传输额外开销小和较好的QoS质量,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对超媒体文档的动态建模和对超媒体资源库的实时更新目前还没有取得应用,这将是以后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04-04-01)
超媒体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理表达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在地理信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地理空间表达方式仍存在观察视点上的高空与侧面、理解上的抽象与形象、以及专业化与大众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多媒体地图将多媒体与地图结合,能够更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世界。随着多媒体及GIS应用的日益深化,出现了地理视频、全景照片、可量测影像等新型可定位媒体;而集成Web、GIS以及地理视频等多媒体的地理超媒体则可提供新的多媒体地理表达方式。基于地理超媒体概念,本文将立体视频引入GIS,探讨地理立体视频的数据模型、数据管理、Web服务与应用问题,拓展GIS应用领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探讨适合新型可定位媒体应用的地理超媒体框架,包括总体框架、数据组织、系统集成方法。②以地理立体视频为例,设计数据模型;并依据数据模型,采集、处理和管理相关数据。③定义符合行业标准的地理立体视频Web服务接口,探讨Web服务软件技术。④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为例,开发了应用原型以验证相关设计。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设计了地理超媒体总体框架。分析了地理超媒体的内容构成、系统功能、标准、技术及应用领域;设计了支持可视化、检索、量测及分析挖掘的地理超媒体文档模型(GHDocObject),及基于SOA的系统集成框架。(2)提出了一个地理立体视频数据模型(GeoSVDM)。该模型包括视频、几何、专题属性、语义标注以及线性参照等要素,采用UML表达了模型对象及其语义;逻辑层次上,设计了12个核心关系表,定义了地理立体视频语义描述模式及数据检索方法,实现了地理立体视频对象数据组织与检索表达。(3)开发了地理立体视频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立体相机、叁维罗盘以及GPS接收机等设备采集数据,在影像校正及视差计算的基础上,讨论了立体视频合成、叁维点云坐标解算与噪点过滤、FOV多边形生成等算法;并评价了影像量测精度。(4)设计了地理立体视频Web服务,定义了服务接口标准。从资源确定、URI定义以及资源操作接口、表述格式等方面进行了服务设计,定义了检索服务、视频播放服务以及影像量测服务接口及其HTTP交互机制,基于WCF实现了上述服务。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为例,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处理,采用AJAX开发地理立体视频Web服务原型系统,验证了地理立体视频数据模型与Web服务设计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本文提出的GeoSVDM模型适合于地理立体视频等可定位媒体的管理与服务,开发的地理立体视频Web服务及其接口能够支持面向服务的地理超媒体应用开发,扩充了GIS在可定位媒体管理及地理超媒体开发方面的新功能;设计的地理超媒体框架及系统集成方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拓展了多媒体地图技术及GIS应用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媒体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苏铓,史国振,李凤华,申莹,黄琼.细粒度超媒体描述模型及其使用机制[J].通信学报.2013
[2].韩志刚.地理超媒体数据模型及Web服务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黄友芬.基于超媒体的发散思维训练模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杨茂兴.超媒体文本与模型信息库在自动检测设备软件中的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
[5].王溢策,姜薇,黄运涛.基于覆盖模型的适应性超媒体系统用户建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
[6].张艳.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7].王凯丽,菲利普·特里加诺.一种改进的适应性超媒体学习单元模型[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
[8].刘甲学,毕强.自适应超媒体系统用户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
[9].陈吉兰.基于XML的超媒体地图模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
[10].丘威.一种基于XML的同步超媒体文档模型研究与实现[D].广东工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