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线体蛋白论文-王宁,薛俊欣,李健,赵俊龙

微线体蛋白论文-王宁,薛俊欣,李健,赵俊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线体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弓形虫,微线体蛋白4,排泄分泌抗原,原核表达

微线体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薛俊欣,李健,赵俊龙[1](2019)在《弓形虫微线体蛋白4的表达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已发表的弓形虫微线体蛋白4(MIC4)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设计引物扩增RH株中的目的基因,将扩增产物链接到pET-28a(+)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用纯化后去除内毒素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监测抗体水平、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方法鉴定其免疫原性并初步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mic4基因ORF编码580个氨基酸残基,去除信号肽(25个氨基酸残基)后的PCR产物长度为1 686 bp,重组蛋白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63 830,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较低,在pH7.5和IPTG浓度为0.5 mmol/L时18℃培养可溶性表达,血液中的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升高,3免之后抗体滴度达到1∶8 000以上,抗体可以识别排泄分泌抗原(ESA)中的MIC4,MIC4主要位于速殖子前部的细胞质和膜表面。结果表明,重组MIC4是ESA的成分并且分泌之前分布于虫体前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一凡,张伟超,吴颢,李龙娇,周艳琴[2](2017)在《CRISPR/Cas9技术在构建弓形虫微线体蛋白MIC3敲除株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该寄生虫入侵和感染宿主细胞需要其分泌细胞器所分泌的蛋白,其中包括微线体蛋白。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弓形虫Ⅰ型虫株RH和Ⅱ型虫株PRU的微线体蛋白mic3基因进行敲除。通过单克隆的筛选和鉴定,成功获得了2种虫株的mic3敲除株。之后对RH敲除株进行研究,发现mic3缺失可以轻微提高虫体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速度以及对小鼠的毒力。本研究不仅说明了CRISPR/Cas9技术可以应用到弓形虫的基因敲除和改造上,并且不受弓形虫虫株的限制,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mic3在虫体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孙慧,李瑾,赵君,刘功振,尹昆[3](2017)在《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在不同原核表达菌中的表达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Arctic Express(DE3)和Shuffle等3种不同的原核表达菌表达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Toxoplasma gondii microneme protein 2,TgMIC2),并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方法参照Gen Bank中TgMIC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RNA为模板,RT-PCR扩增获得DNA片段,PCR产物经Nde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连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TOP10,双酶切筛选阳性质粒,将测序正确的阳性质粒pET30a-MIC2分别转化至E.coli BL21(DE3)、Arctic Express(DE3)和Shuffle表达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并优化各菌株的表达条件,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后,以抗组氨酸(His)单抗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TgMIC2基因的扩增产物长约2 000 bp。SDSPAGE结果显示,TgMIC2的相对分子质量(M_r)为80 000,在不同表达菌中的表达形式及表达量存在差异:TgMIC2在BL21(DE3)和Arctic Express(DE3)中均存在可溶性表达和包涵体表达,且在不同诱导条件下(15℃、16 h和37℃、4 h)可溶性蛋白均约占10%,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而TgMIC2在Shuffle中仅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纯化后的可溶性TgMIC2和包涵体表达的TgMIC2重组蛋白都能被抗His的单抗识别。结论构建了pET30a-MIC2重组表达质粒,在3种不同的原核表达菌中成功表达TgMIC2重组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叶舒,夏宁波,赵俊龙,申邦[4](2017)在《弓形虫微线体蛋白13(MIC13)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弓形虫是一种专性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有核细胞的原虫,其生活史的每个阶段都具有感染性,可以引起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弓形虫入侵机制复杂,而虫体微线体分泌的微线体蛋白(MICs)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在RH虫株和ME49虫株中对微线体蛋白MIC13进行敲除。通过单克隆的筛选和PCR鉴定,获得了MIC13基因敲除株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RH敲除株和RH野生株分别接种小鼠,小鼠的存活(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21)

刘卿,李法财,杨文彬,刘国华,赵权[5](2017)在《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7,8与宿主Spata3,Dkk2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MIC6)、7(MIC7)及8(MIC8)是否与宿主精子生成相关蛋白3(Spata3)和Dickkopf相关蛋白2(Dkk2)互作,首先从弓形虫RH虫株cDNA中扩增了弓形虫MIC6、MIC7及MIC8基因,并从小鼠cDNA中扩增了Spata3和Dkk2基因。然后分别构建pGADT7-MIC6、pGADT7-MIC7和pGADT7-MIC8捕获载体及pGBKT7-Spata3和pGBKT-Dkk2诱饵载体。利用Clon Tech公司的MatchmakerTM Gold Yeast Two-Hybrid系统,将诱饵载体分别转化Y2HGold酵母菌,将捕获载体分别转化Y187酵母菌,最后通过酵母点对点验证分析弓形虫MIC6、MIC7和MIC8蛋白是否与宿主Spata3和Dkk2蛋白互作。结果表明:在酵母双杂交系统里MIC7和MIC8蛋白分别能够与宿主Spata3和Dkk2蛋白互作,而MIC6不能够与宿主Spata3和Dkk2蛋白互作。(本文来源于《经济动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一凡[6](2015)在《与弓形虫微线体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的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刚地弓形虫是顶复门寄生虫中的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是非常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弓形虫生活史复杂,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均可以作为中间宿主而感染。弓形虫如此广泛的宿主范围与其成功的宿主细胞入侵和调节机制密切相关。在弓形虫入侵和调节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虫体微线体分泌的微线体蛋白可以黏附宿主细胞并对宿主细胞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尽管多数微线体蛋白均含有不同的黏附结构域,但与微线体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仍知之甚少,所以鉴定与微线体蛋白特异互作的宿主蛋白可以为进一步阐释弓形虫入侵和调节宿主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宿主蛋白在病原感染时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为此,本研究从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以弓形虫微线体蛋白AMA1、MIC2和MIC3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鼠c DNA文库,得到了2个与MIC2整合素A样结构域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8个与MIC3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的蛋白质互作方法验证了微线体蛋白MIC3与宿主蛋白Spata3和Dkk2在体内、体外的相互作用。之后,对宿主筛选蛋白Dkk2所在的Wnt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探索弓形虫对宿主细胞该通路的影响。(1)与弓形虫微线体蛋白相互作用宿主蛋白的筛选利用特异引物从弓形虫RH株速殖子c DNA中扩增微线体蛋白AMA1的胞外域,MIC2的胞外域和MIC3全长编码序列。利用扩增获得的微线体蛋白序列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并检测诱饵质粒在酵母中的表达,自激活和毒性。由于MIC2胞外域诱饵质粒对酵母双杂交系统存在自激活,因此将其截短成两个结构域——整合素A样结构域(A/I)和血小板反应蛋白重复序列结构域(TSR),并构建诱饵质粒。通过自激活检测发现,TSR结构域是导致MIC2出现自激活的重要结构域,因此用A/I结构域进行宿主蛋白筛选。通过酵母接合的方式对鼠c DNA文库进行筛选,得到2个可以与MIC2-A/I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分别为鼠LAMTOR1和RNase H2b;得到8个可以与MIC3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分别为鼠的Svil,Phf7,Dkk2,Tmem100,Spata3 iso2,Spata3 iso3和两个非典型蛋白LOC72128,LOC210940;未筛选到与AMA1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2)MIC3阳性互作的验证利用MIC3筛选的宿主蛋白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从鼠c DNA中成功扩增得到Phf7,Dkk2,Tmem100和Spata3 iso3全长编码序列,从文库质粒中扩增得到Svil和两个非典型蛋白的文库插入片段序列。分别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并与构建在p GADT7的MIC3进行点对点验证,发现MIC3与Dkk2,Spata3全长以及两个非典型蛋白文库插入片段存在相互作用。此外,将MIC3连入原核表达载体融合表达GST-MIC3蛋白,将宿主蛋白Spata3、Dkk2连入另一种原核表达载体融合表达His-Spata3和His-Dkk2蛋白。分别纯化蛋白并用GST-Pull down验证了MIC3与宿主蛋白Spata3,Dkk2在体外存在相互作用。将MIC3和宿主蛋白Spata3,Dkk2分别连接入不同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利用免疫共沉淀和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了MIC3与宿主蛋白Spata3,Dkk2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3)MIC3与宿主蛋白互作结构域的确定根据文献报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全长MIC3分为两个结构域——几丁质结合样结构域(CBL)和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EGF)。分别将这两个结构域构建至p GADT7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点对点与MIC3筛选的宿主蛋白诱饵质粒进行相互作用鉴定。结果显示,CBL结构域不能与任何筛选宿主蛋白相互作用;与全长MIC3相同,EGF结构域可以同宿主蛋白Spata3,Dkk2和两个非典型蛋白进行相互作用,说明EGF结构域是MIC3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域。(4)弓形虫对宿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由于MIC3筛选的宿主蛋白Dkk2具有调节宿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功能,因此我们研究弓形虫对宿主该信号通路的影响。利用TOP-Flash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进行检测,发现弓形虫不同感染丰度都不能对宿主Wnt信号转导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构建MIC3真核表达质粒,利用MIC3真核表达蛋白刺激宿主细胞进行检测,发现MIC3蛋白对宿主该信号转导也无明显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对弓形虫速殖子感染或MIC3蛋白表达的宿主细胞进行分析,发现弓形虫速殖子和MIC3蛋白不能使Wnt信号通路关键元件β-catenin的表达量出现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弓形虫速殖子和MIC3蛋白不能对宿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产生影响。本研究利用多种蛋白质互作技术对与弓形虫微线体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进行筛选和鉴定,并探索弓形虫对宿主生长发育重要信号通路的影响。该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弓形虫入侵和感染宿主机制的理解,更为弓形虫新型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谢彬彬,章庆伟,陈亲芬,白炳君,林季[7](2014)在《弓形虫微线体蛋白MIC2和M2AP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弓形虫RH株微线体蛋白M2AP和MIC2的真核表达载pGAPZαA-mic2和pGAPZαA-m2ap,为建立同时表达MIC2和M2AP蛋白的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制备重组粘附蛋白复合体MIC2-M2AP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总RNA,用Oligo dT-Adaptor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根据已知的弓形虫mic2和m2ap基因序列,采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5.0自行设计并合成引物,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mic2和m2ap基因,克隆入pMD-19-simple-T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回收目的片段,分别插入至pGAPZαA内,构建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mic2和pGAPZαA-m2ap,转化入E.coli DH5α。提取转化菌质粒,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 PCR扩增得到的mic2和m2ap基因分别为2 200bp和1 000bp,与预期大小一致。T-A克隆重组质粒pMD19-T-mic2、pMD19-T-m2ap和重组酵母表达质粒pGAPZαA-mic2、pGAPZαA-m2ap经测序鉴定,与GenBank收录的弓形虫mic2基因和m2ap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mic2和pGAPZαA-m2ap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弓形虫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mic2和pGAPZαA-m2ap,为进一步研究MIC2和M2AP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免疫保护效应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郑斌,尹志奎,詹希美[8](2014)在《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弓形虫RH株MIC6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F110270)及C端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将MIC6蛋白羧基端(MIC6C)348位色氨酸(W348)的密码子碱基突变为缬氨酸(V)的碱基,PCR扩增MIC6C W/V突变体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0.8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以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为探针蛋白,GST-MIC6C蛋白为对照蛋白,分别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进行GST沉降实验,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实验产物。分别以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和GST-MIC6C蛋白为探针蛋白和对照蛋白,与弓形虫醛缩酶蛋白液进行GST沉降实验,SDS-PAGE分析实验产物。结果获得了MIC6C W/V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的GST沉降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而GST-MIC6C蛋白的沉降产物中可见一蛋白条带,且能被抗醛缩酶抗体特异识别;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与弓形虫醛缩酶蛋白液的GST沉降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而GST-MIC6C蛋白的沉降产物中可见一蛋白条带。结论色氨酸(W348)为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TRAN,DUC,HOAN[9](2014)在《布氏艾美耳球虫微线体蛋白-2和顶膜抗原-1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球虫病是危害家禽业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该病可引起腹泻,增重减少,饲料利用率与转化率降低,甚至死亡,给养禽业带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布氏艾美耳球虫是一种引起幼龄家禽出血性小肠球虫病的艾美耳球虫,病变部位仅限于小肠,导致血性腹泻,较低的饲料转化率,消瘦,严重的情况下死亡。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种布氏艾美耳球虫的蛋白已被证实并评价了它们的免疫原性,研究新的抗原并评价对布氏艾美耳球虫的保护性,为新型疫苗的构建奠定基础。本研究中,利用单卵囊技术分离出布氏艾美耳球虫,提取孢子化卵囊的RNA,反转录扩增出cDNA。使用Oligo Primer Premier 5.0软件,根据已公布的布氏艾美耳球虫MIC2和AMA1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B723700和AB723701),分别设计出布氏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2(EbMIC2)和布氏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EbAMA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并回收、纯化876bp的EbMIC2和1656 bp的EbAMA1特定片段,然后连接至pMD19-T克隆载体中,重组质粒经PCR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EbMIC2基因的ORF长为876 bp,编码29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32kDa;EbAMA1基因的ORF长为1656 bp,编码5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理论分子量60kDa。EbMIC2与GenBank公布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9.43和98.63%,EbAMA1与GenBank公布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99.52%和98.55%。EbMIC2和EbAMA1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HindⅢ酶切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被0.8mM IPTG诱导进行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和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EbMIC2能被自然感染鸡血清所识别。用EbMIC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血清与子孢子全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免疫印迹,证明EbMIC2天然蛋白约为36kDa。重组蛋白EbAMA1也能被自然感染鸡血清所识别。用EbAMA1重组蛋白多克隆抗血清与子孢子全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免疫印迹,证明EbAMA1天然蛋白约为64kDa。EbMIC2和EbAMA1的ORF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用于构建重组质粒pVAX1-EbMIC2和pVAX1-EbAMA1。通过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鸡体内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保护试验鸡免疫两次,分别在14和21日龄进行肌肉注射免疫,每羽免疫100μg重组质粒(浓度1μg/μl),攻虫非免疫组(红对照组)在相同的免疫部位注射相同剂量的无菌TE缓冲液,同时设立pVAX1空载体对照组和不免疫不攻虫对照组。第二次免疫后一周,每组随机选取10只鸡心脏采血,分离血清用于测定细胞因子和抗体的水平。除不免疫不攻虫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试验鸡鸡分别经口接种1×105个孢子化的布氏艾美耳球虫卵囊。攻虫七天后,所有鸡只进行称重、屠宰并收集回肠。综合卵囊减少率,病变计分,抗球虫指数(ACI)和体重增加来分析评价免疫接种的效果。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能够在体内进行高效表达,可减轻肠道病变,减缓体重减轻和减少卵囊产量。重组质粒pVAX1-EbMIC2、pVAX1-EbAMA1 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 179 和 178,表现出较好的保护作用。EbMIC2、EbAMA1重组蛋白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159和160,表现出中等的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重组蛋白EbMIC2、EbAMA1和重组质粒 pVAX1-EbMIC2,pVAX1-EbAMA1 均能诱导高滴度 IgG 抗体(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重组质粒pVAX1-EbMIC2,pVAX1-EbAMA1和重组蛋白EbMIC2,EbAMA1 免疫鸡后 IFN-γ、IL-10、IL-17、TGF-β 均显着升高(p<0.05),IL-4变化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EbMIC2和EbAMA1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并可能成为开发抗布氏艾美耳球虫疫苗的候选抗原。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两种蛋白的被动免疫试验。首先,无球虫鸡分别肌肉注射免疫两次重组重组质粒pVAX1-EbMIC2或pVAX1-EbAMA1。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后七天,收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gG抗体效价。21日龄无球虫鸡,每只鸡分别静脉(IV)注射30,50和100微升上述制备的抗血清,攻虫对照组和不攻虫对照组鸡分别注射TE缓冲液。在注射当天,除了不攻虫对照组外,所有鸡只均经口接种1×105孢子化的布氏艾美耳球虫卵囊。,攻虫七天后,所有鸡只进行称重、屠宰并收集回肠,综合卵囊减少率,病变计分,抗球虫指数(ACI)和体重增加来分析评价被动免疫接种的效果。结果表明,抗球虫重组质粒pVAX1-EbMIC2和pVAX1-EbAMA1血清能够较为有效保护鸡免受鸡球虫的感染,不同剂量的抗血清表现出不同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唐菲,韩思琪,吴焜,陈晓光[10](2013)在《弓形虫RH株微线体蛋白MIC3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表达弓形虫RH株MIC3基因,并对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反应性分析。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弓形虫RH株MIC3基因,将目的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pET28a(+)和pET32a(+)两种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体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成功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克隆出大小约1080bp MIC3基因片段;重组质粒pET28a-MIC3和pET32a-MIC3经过酶切和PCR鉴定,及测序分析,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正确。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诱导表达产物分别在50 KD及70KD左右出现目的条带,Western-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对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血清具有特异免疫反应性。结论原核表达了弓形虫MIC3重组蛋白,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为下一步利用重组蛋白进行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3年07期)

微线体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该寄生虫入侵和感染宿主细胞需要其分泌细胞器所分泌的蛋白,其中包括微线体蛋白。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弓形虫Ⅰ型虫株RH和Ⅱ型虫株PRU的微线体蛋白mic3基因进行敲除。通过单克隆的筛选和鉴定,成功获得了2种虫株的mic3敲除株。之后对RH敲除株进行研究,发现mic3缺失可以轻微提高虫体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速度以及对小鼠的毒力。本研究不仅说明了CRISPR/Cas9技术可以应用到弓形虫的基因敲除和改造上,并且不受弓形虫虫株的限制,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mic3在虫体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线体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宁,薛俊欣,李健,赵俊龙.弓形虫微线体蛋白4的表达及其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9

[2].王一凡,张伟超,吴颢,李龙娇,周艳琴.CRISPR/Cas9技术在构建弓形虫微线体蛋白MIC3敲除株上的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7

[3].孙慧,李瑾,赵君,刘功振,尹昆.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在不同原核表达菌中的表达与鉴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

[4].叶舒,夏宁波,赵俊龙,申邦.弓形虫微线体蛋白13(MIC13)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C].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刘卿,李法财,杨文彬,刘国华,赵权.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7,8与宿主Spata3,Dkk2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17

[6].王一凡.与弓形虫微线体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的筛选和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5

[7].谢彬彬,章庆伟,陈亲芬,白炳君,林季.弓形虫微线体蛋白MIC2和M2AP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

[8].郑斌,尹志奎,詹希美.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4

[9].TRAN,DUC,HOAN.布氏艾美耳球虫微线体蛋白-2和顶膜抗原-1免疫原性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

[10].唐菲,韩思琪,吴焜,陈晓光.弓形虫RH株微线体蛋白MIC3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J].中国热带医学.2013

标签:;  ;  ;  ;  

微线体蛋白论文-王宁,薛俊欣,李健,赵俊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