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二氧化碳论文-胡戌涛

固体二氧化碳论文-胡戌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体二氧化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气混凝土,工业固废,矿化养护,预处理

固体二氧化碳论文文献综述

胡戌涛[1](2019)在《固体废弃物轻质混凝土的二氧化碳矿化养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广泛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CO_2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有望实现大规模CO_2的封存与利用,同时改善普通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缩短养护时间并节约养护能耗。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轻质混凝土逐渐成为目前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消纳途径之一。现有研究缺乏对CO_2矿化养护固废轻质混凝土,尤其是加气混凝土性能和机理的相关论述。本文选取粉煤灰和高炉矿渣两种常见工业固废作为固废加气混凝土的主要原料,进行了CO_2矿化养护固废加气混凝土性能的相关实验研究。首先,本文针对试件的制备与预处理过程,明确了固废加气混凝土试件在矿化前的干密度、预养护时间以及剩余水灰比等因素对CO_2矿化养护性能的影响机制。采用3天预养护、干密度为600kg/m~3的固废加气混凝土试件的CO_2矿化养护效果最佳。结果也验证了固废加气混凝土的最佳剩余水灰比略高于普通混凝土的理论推测,确定了本研究中固废加气混凝土的0.25-0.3的最佳剩余水灰比范围。同时,针对粉煤灰以及高炉矿渣两种工业固废,本文系统研究了固废种类和掺杂比例对固废加气混凝土的固碳性能和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粉煤灰能够促进试件的局部结构松散化,强化CO_2内扩散过程,但对试件的力学性能有不利影响;高炉矿渣可以加强试件的矿化反应活性,提高试件力学性能,但前期致密的结构不利于CO_2内扩散过程。本研究通过实验系统分析并确定了固废加气混凝土的固废掺量优化范围为50%-60%,并基于60%的固废总掺量进一步考察了复合掺杂粉煤灰与高炉渣的试件在CO_2矿化养护前后的性能变化趋势和微观结构特性。结果表明,30%粉煤灰+30%高炉渣+40%水泥的复合固废试件的最终固碳率与40%水泥+60%高炉渣的复合试件相当;抗压强度相比40%水泥+60%粉煤灰的复合试件增加了55.37%。对比进行自然养护的同配方试件,矿化养护后粉煤灰-高炉渣-水泥复合试件抗压强度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试件内部的粉煤灰-高炉渣界面结构相对脆弱,经过矿化养护后界面处易产生产物膨胀裂缝。为了解决上述矿化养护后固废加气混凝土力学性能较低问题,研究了包括内养护水化强化技术,CO_2变压养护技术在内的矿化养护强化方法。研究发现掺杂0.5%内养护材料后的试件经过矿化养护的强度能够提升约33%;常压低浓度CO_2养护虽然降低了气体内部扩散效率,略微降低了试件固碳率,但有效了减少微结构中膨胀裂缝的产生。针对CO_2矿化养护固废加气混凝土的整体流程,本文还进行了矿化养护工艺以及蒸压养护工艺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O_2矿化养护固废加气混凝土工艺的投资与运行成本均略低于蒸压养护工艺,同时具有更显着的环保效益,因此体现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7)

田煦杨,邓静倩,张晨[2](2019)在《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固体吸附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CCS)势在必行。与传统的液体胺吸附技术相比,固体吸附材料有吸附量高、再生能耗小、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典型的二氧化碳多孔吸附材料,如碳基材料、沸石、介孔二氧化硅、MOFs、胺基负载材料等的结构特点及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01期)

孟晴,裴英,单冬媛,程泓波,礼彤[3](2018)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制备拉帕替尼固体分散体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流体制备拉帕替尼固体分散体,提高拉帕替尼的体外溶出度。方法考察载体种类、药载比、工艺条件(压力、温度、制备时间)对固体分散体中拉帕替尼溶出情况的影响,筛选制备工艺。结果工艺条件为45℃、20 MPa、2 h时,药载量为35%的拉帕替尼-Soluplus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较原料药显着提高,在p H=1.0介质中90 min溶出率约97%。由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粉末X射线衍射法分析可知,拉帕替尼以无定形状态和微晶态分散于载体中。结论采用超临界CO_2法制备的拉帕替尼-Soluplus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度较拉帕替尼原料药明显提高,工艺简单,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8年04期)

辛春玲,王素青,孟庆国,刘丽丽,王霞[4](2017)在《二氧化碳捕获固体吸附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吸附法降低电厂烟道气中CO_2浓度,关键在于吸附容量大、选择性高、再生能耗低的吸附剂的开发。本文综述了炭基吸附剂、分子筛、金属氧化物、氨基吸附剂以及金属有机骨架材料5种主要的CO_2固体吸附剂最新的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这几种吸附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列举了这些吸附剂在燃烧后捕获CO_2应用过程中的吸附性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重点探讨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烟气气氛下CO_2吸附剂的应用前景,这种吸附剂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容大、孔隙率高、结构可调等优点,分析表明这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O_2吸附剂。为提高其在烟气环境下的CO_2吸附性能,作者概括总结了4种主要的改性措施,为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者扩展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S1期)

王立春,马丽萍,王冬东,向华平[5](2017)在《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严重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固体吸附剂材料由于自身易于改性,可循环利用,再生过程损耗小等优点在二氧化碳吸附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碳材料(活性炭,生物质碳,有序多孔碳)、MOFs、硅材料类吸附剂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7-10-20)

李赵[6](2016)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页岩油气开采的快速发展,废弃污染物也越来越多,而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是其主要污染物之一。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包含了钻井液中各种添加剂和石油类物质。污染物浓度高,性质较为特殊,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国家危险废物目录》已将其列入危险废物类(编号HW08)。《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也明确提出必须对它进行无害化处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洁净的分离技术,其在产物分离和提取中占据了独特的优势。本文以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对超临界二氧化碳(C02)萃取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的规律和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重点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固体残油率的影响,确定实验范围内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00 min,此时的残油率为0.748%。同时对萃余物进行分析,并以市售0#柴油为参考。馏程分析结果显示,萃取柴油和市售0#柴油的沸点范围基本相同,曲线走势大致相同,二者物性差别不大。红外分析结果显示,萃取柴油与市售0#柴油的成分结构基本相同,说明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对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中的柴油损害性小,基本未改变柴油本身的物性。GC-MS分析结果显示,萃取柴油中共鉴定出80个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醇、醛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化学成分。其中,C10以上的化合物所占比例较高。本文还对缔合模型用于关联萃余物(柴油)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六参数的修正Chrastil方程。该方程中,将Chrastil方程的常数k表示为密度和温度的函数。分别用Chrastil方程和本文提出的方程对溶解度的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其中本文提出的修正Chrastil方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3%,拟合效果优于Chrastil方程。论文的研究结果为萃取出的柴油的利用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为以后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以及固体废物的处理提供了一条途径。本文提出的关于超临界CO2萃取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中柴油的溶解度方程,可沿用至其他的固体废物—超临界CO2体系中,并对萃取过程的放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6-06-01)

赵新全[7](2015)在《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快慢实验的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教学实践,对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快慢实验重新设计,达到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引发思考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教与学》期刊2015年05期)

李汶颖[8](2015)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共电解二氧化碳和水机理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将CO_2和H_2O转化为合成气和烃类燃料,可望成为同时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储存的有效途径。明确CO_2/H_2O共电解反应机理和性能,对SOEC电极开发、性能优化、产物调控以及系统集成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图案电极、多孔电极和管式单元叁种不同类型的SOEC,系统地研究了SOEC CO_2/H_2O共电解机理及性能规律。首先,本文开发了Ni-单晶YSZ图案电极,实现反应活性面积的定量调控,获得了本征电化学动力学数据。图案电极SOEC电化学性能均与温度、极化电压和载气分压呈正相关。电解CO_2的速率控制步骤为O(Ni)+(YSZ)→(Ni)+O2-(YSZ),极化电压较小时还包括O(Ni)的表面扩散过程。电解H_2O的速率控制步骤为H_2O(YSZ)+(Ni)+e-→H(Ni)+OH-(YSZ),极化电压较小时还包括H_2O(YSZ)的表面扩散过程。图案电极电解H_2O的速率约是电解CO_2的12-15倍,因此CO_2/H_2O共电解电化学性能与电解H_2O十分接近。通过原位检测Ni条纹表面积碳程度和结构的空间分布特性,成功鉴别了电化学积碳/消耗碳CO(Ni)+(YSZ)+2e-?C(Ni)+O2-(YSZ)反应机理。其次,通过多孔电极SOEC CO_2/H_2O共电解实验,掌握了操作条件参数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共电解制取合成气和甲烷特性。增大电压可显着提高CH4浓度,650℃可提高9-12倍。C(s)+2H2→CH4是甲烷生成的反应路径之一。综合考虑非均相基元反应、电化学反应、电极微观几何结构、质量传递和电荷传递过程,建立了一维SOEC基元反应模型,分析了燃料极和氧气极反应和传递过程的耦合特性。提出非均相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分区概念,统一了实验现象分歧。两种反应区域大小分别受质量传递通量D?c和电荷传递通量σ?V控制。由于氧气极SOEC模式的O2传递和电化学反应方向与SOFC模式相反,SOEC的浓差极化可为SOFC的1/7。最后,应用管式SOEC单元实现了CO_2/H_2O共电解制取合成气和甲烷的稳定运行,单管共电解功率可大于4.15 W,功率密度可大于2817 W/m2,550℃电解产物中CH4浓度可达10%。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二维轴对称管式SOEC稳态模型,分析了管内流动和传热过程对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4-01)

刘勇军,巩梦丹,王雪娇,尹华强,程琰[9](2014)在《有机胺改性多孔材料制备固体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排放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多,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二氧化碳减排已迫在眉睫。有机胺改性多孔材料制备的固体胺吸附剂,二氧化碳吸附性能十分优越,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介孔分子筛、硅胶、多孔炭材料等多种多孔材料载体负载有机胺制备固体胺吸附剂的方法,分析了其二氧化碳吸附性能,讨论了多孔材料的孔结构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14年05期)

付娟,吴能友,LU,Hailong,邬黛黛,苏秋成[10](2014)在《甲烷水合物二氧化碳置换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下(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盐度等),由水和气体分子(以甲烷为主)组成的类冰状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资源。其碳含量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2倍[1],可能成为21世纪的新型能源。目前提出的开采水合物的主要方法有降压法、热激法、化学试剂法以及这3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这些方法会因外界的作用对环境有影响。有学者提出利用二氧化碳(CO2)在水合物相中置换开采CH4,由于置换过程发生在水合物相中,并不改变水合物相结构,因(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0)

固体二氧化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CCS)势在必行。与传统的液体胺吸附技术相比,固体吸附材料有吸附量高、再生能耗小、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典型的二氧化碳多孔吸附材料,如碳基材料、沸石、介孔二氧化硅、MOFs、胺基负载材料等的结构特点及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体二氧化碳论文参考文献

[1].胡戌涛.固体废弃物轻质混凝土的二氧化碳矿化养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田煦杨,邓静倩,张晨.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固体吸附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3].孟晴,裴英,单冬媛,程泓波,礼彤.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制备拉帕替尼固体分散体的考察[J].安徽医药.2018

[4].辛春玲,王素青,孟庆国,刘丽丽,王霞.二氧化碳捕获固体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7

[5].王立春,马丽萍,王冬东,向华平.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研究进展[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7

[6].李赵.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油基钻井固体废弃物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

[7].赵新全.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快慢实验的新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5

[8].李汶颖.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共电解二氧化碳和水机理及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5

[9].刘勇军,巩梦丹,王雪娇,尹华强,程琰.有机胺改性多孔材料制备固体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14

[10].付娟,吴能友,LU,Hailong,邬黛黛,苏秋成.甲烷水合物二氧化碳置换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标签:;  ;  ;  ;  

固体二氧化碳论文-胡戌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