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铟锡电极论文-孙磊,晏菲,周璘,苏彬

氧化铟锡电极论文-孙磊,晏菲,周璘,苏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铟锡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TO电极,表面修饰,化学吸附,硅烷化

氧化铟锡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孙磊,晏菲,周璘,苏彬[1](2018)在《氧化铟锡薄膜电极的表面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铟锡(ITO)薄膜电极具有良好的物理(导电性高、透光性好)和化学性能,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可进一步拓展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该文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ITO薄膜电极的制备和清洗方法,总结了ITO薄膜电极的表面修饰方法,着重介绍了应用较多的化学吸附、硅烷化、电化学接枝3类方法,并简要评述了ITO薄膜电极表面修饰方法面临的挑战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程小芳,黄立强,谌烈,陈义旺[2](2016)在《小分子调控氧化铟锡电极的表面性能及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伏器件由于其相当大的应用前景而广泛受到关注。氧化铟锡(ITO)电极,作为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表面性能与相应的光伏性能息息相关。因此理解ITO表面性能可以为其上层分子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达到ITO界面化学和电化学性能的可调控性。在此我们用到五种含(本文来源于《2016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主题D:液晶高分子的电-光-磁效应、器件以及应用》期刊2016-08-02)

李先兵,刘可可,诸立康,郑贤金,谢刘军[3](2016)在《以氧化铟锡为导电基体材料构建新型全固态铵离子选择电极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铵离子的方法。[方法]以氧化铟锡为导电基体材料构建新型的全固态铵离子选择电极,并研究其应用效果。[结果]该电极检测铵离子的线性范围在1×10-4~1×10-1mol/L,响应斜率为(43.8±0.1)m V/dec,检测下限为3.27×10-5mol/L。[结论]该电极响应时间较快,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适用于水及废水中铵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翟莲娜,周化岚,李小慧,顾哲明,陈亮[4](2014)在《氧化铟锡透明导电电极的刻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一种可用于氧化铟锡(ITO)透明电极的刻蚀液,研究了其刻蚀效果,并推断刻蚀机理。选用不同pH值的FeCl3水溶液作为刻蚀功能成分,将PEG10000作为介质,以气相SiO2为触变剂制备刻蚀液,用丝网印刷法对ITO电极进行刻蚀实验,研究了不同刻蚀条件对刻蚀效果及ITO电极体积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1.67时,于80℃,90 min后ITO薄膜的刻蚀效果最优。通过EDS表征ITO电极元素的变化,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电极微观形貌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周宇,朱庆亮,尹凡,孙磊,周丽娟[5](2012)在《普鲁士蓝/壳聚糖杂化膜修饰氧化锌球腔阵列/氧化铟锡电极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制成了附着聚苯乙烯小球的氧化铟锡(InSnO)模板。将此模板水平置于由硝酸锌及柠檬酸组成的前驱体溶胶中,用溶胶-凝胶法制得氧化锌球腔阵列/氧化铟锡电极。采用电沉积法得到普鲁士蓝/壳聚糖杂化膜修饰的氧化锌球腔阵列/氧化铟锡电极。该电极在pH 7.0~8.0的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过氧化氢浓度在7.67×10-7~4.72×10-4mol.L-1范围内与相应的电流响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2.4×10-7mol.L-1。测定2.0×10-5mol.L-1过氧化氢溶液时,其相对标准偏差(n=10)为3.8%。(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2年04期)

李硕琦,杨玉飞,杨少媛,叶森云,方华权[6](2011)在《吡柔比星在羧基离子注入氧化铟锡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及其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将羧基离子注入到氧化铟锡(ITO)表面,制备了羧基离子注入氧化铟锡电极(COOH/ITO)。电极表面羧基的引入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此电极被应用到了吡柔比星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及其测定当中。在COOH/ITO电极上,吡柔比星在5 m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2)中,出现还原峰,峰电位为-0.57 V(vs.Ag/AgCl),峰电流与THP浓度在2.0×10-9~2.5×10-8 mol/L和1.4×10-7~2.8×10-6 mol/L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0-10 mol/L。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此体系属于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COOH/ITO对吡柔比星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1年07期)

李硕琦,胡劲波,李启隆[7](2011)在《吡柔比星在羧基离子注入氧化铟锡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羧基离子注入到氧化铟锡(ITO)表面,注入剂量为5×1015 ions·cm-2,制备羧基离子注入氧化铟锡电极(COOH/ITO)。图1A是ITO玻璃表面的XPS谱图,图中的C1S谱线在284.80 e V处峰,对应C-H和C-C键的存在。而在COOH+注入之后,C1S谱线发生明显的升高(图1B),谱线可以解析成:284.80 e V处C1峰,对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1)》期刊2011-05-12)

杨阿喜,鲁喆君,狄俊伟[8](2009)在《纳米金修饰氧化铟锡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产品中痕量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采用直接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修饰氧化铟锡(GNPs/ITO)电极,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砷。对富集电位和时间、支持电解质及部分干扰离子等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砷在0.15V出现灵敏的阳极溶出伏安峰,峰电流在砷浓度为0.053~9.3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灵敏、简便,可方便地应用于水产品中痕量砷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09年10期)

马旭文[9](2009)在《低碳醇在钯纳米修饰氧化铟锡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irect alcohol fuel cell,缩写为DAFC)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对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ITO导电膜玻璃是一种新颖的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超大的表面积,它可以作为贵金属纳米材料的载体,极大提高催化剂的利用率。基于钯纳米粒子高吸附性、高比表面积、高电催化活性等特点,本论文主要通过循环扫描法制备出高电活性、高灵敏度的钯纳米修饰氧化铟锡(Pd NPs/ITO)电极,并将其应用于低碳醇(包括甲醇、乙醇、丙醇等)的电催化氧化研究中。第一章:简介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发展状况,对钯纳米修饰电极在醇电催化氧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通过化学沉积法和循环伏安扫描法成功制备了Pd NPs/ITO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标准氧化还原电对[Fe(CN)_6]~(4-)/[Fe(CN)_6]~(3-)中该电极的电活性,并利用电子扫描电镜对电极表面的形貌进行表征。此外还分析研究了电极在不同电势范围内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反应温度、通氮气和电极放置时间对电化学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ITO导电膜玻璃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电催化剂Pd纳米的利用率,使得Pd NPs/ITO电极具有良好的电活性;由不同电势范围内该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可知,对于氢的吸附和脱附可以通过扫描电势范围的大小来控制;经过实验条件的考察得出Pd NPs/ITO电极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5℃,电解液中通入氮气可以排除溶解氧的干扰,该电极在1个月内能够保持良好的活性。第叁章:采用简单的循环伏安扫描法制备得到高电活性的Pd NPs/ITO电极,并用该电极研究了室温下氢氧化钠溶液中甲醇和乙醇的电氧化反应,对各自的电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随后考察了反应物浓度,扫描速率对甲醇和乙醇在PdNPs/ITO电极上电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对比发现,甲醇和乙醇在Pd NPs/ITO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都比纯金属钯电极好(甲醇约为纯金属钯电极的2倍,乙醇约为纯金属钯电极的4倍)。甲醇和乙醇氧化峰电流的强度均与各自的浓度及扫描速率的开方成正比,且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两种醇在Pd NPs/ITO电极上的反应都属于扩散控制过程。第四章:首先利用循环伏安扫描法制得的Pd NPs/ITO电极研究了室温下碱性电解液中正丙醇和异丙醇的电催化氧化反应,并就反应物浓度,扫描速率对丙醇和异丙醇在该电极上电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进行考察,发现正丙醇和异丙醇氧化峰电流的强度i_(pa)均与各自的浓度c及扫描速率的开方v~(1/2)成正比,说明这两种醇在Pd NPs/ITO电极上的反应都属于扩散控制过程。然后对甲醇、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进行综合对比,得出碱性介质中低碳醇在PdNPs/ITO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符合以下规律:(1)不同醇分子的电氧化具有类似的循环伏安特性。醇的氧化峰电流强度远大于氢的脱附和吸附峰,说明在-1.4~0.6V电势范围内这些醇或其解离产物会吸附在Pd NPs/ITO电极表面并抑制氢的吸附和脱附,使得醇的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氢的脱附和吸附峰位置相对稳定,分别出现在-0.4V和-0.5V左右;阴极扫描过程中-0.4~0.3V电势范围内的曲线几乎完全重合。(2)根据醇氧化峰电流强度的大小推断出Pd NPs/ITO电极对四种醇的催化活性顺序为:乙醇>正丙醇>甲醇>异丙醇。(3)可以根据醇氧化峰位置的差异大致判断醇的种类。第五章:利用化学沉积法制备的Pd NPs/ITO电极,通过电化学方法分别在酸性和碱性电解液中初步研究了室温下钯纳米对甲烷气体的电催化响应。发现酸性和碱性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征相近,只是峰电位不同。通甲烷至饱和后,氧化峰电流强度有所下降,且出现分岔现象,氧化峰位置也向正偏移。可能是由于溶解到电解液中的甲烷部分吸附在PdNPs/ITO电极表面,阻碍了Pd本身的电化学反应,同时经钯纳米催化甲烷的电氧化。这为研制新型甲烷纳米气体传感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9-06-01)

赵美莲,倪丹丹,王建文,狄俊伟,屠一锋[10](2008)在《直接电沉积金纳米粒子修饰氧化铟锡电极测定亚硝酸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电化学沉积法一步制得了金纳米粒子(GNP)修饰氧化铟锡(ITO)电极,采用紫外、扫描电镜及循环伏安法对GNP/ITO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在ITO电极表面呈球形,分布均匀无团聚,粒径约30 nm。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pH 2.2的Na2HPO4-柠檬酸缓冲溶液中其氧化峰电流与NO2-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5×10-6~5.5×10-4mol/L,线性回归方程为:i(μA)=1.07+136C(mmol/L),相关系数r=0.9969;检出限可达1.0×10-6mol/L。该修饰电极用于废水中NO2-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8年12期)

氧化铟锡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光伏器件由于其相当大的应用前景而广泛受到关注。氧化铟锡(ITO)电极,作为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表面性能与相应的光伏性能息息相关。因此理解ITO表面性能可以为其上层分子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达到ITO界面化学和电化学性能的可调控性。在此我们用到五种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铟锡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孙磊,晏菲,周璘,苏彬.氧化铟锡薄膜电极的表面修饰[J].分析测试学报.2018

[2].程小芳,黄立强,谌烈,陈义旺.小分子调控氧化铟锡电极的表面性能及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C].2016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主题D:液晶高分子的电-光-磁效应、器件以及应用.2016

[3].李先兵,刘可可,诸立康,郑贤金,谢刘军.以氧化铟锡为导电基体材料构建新型全固态铵离子选择电极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

[4].翟莲娜,周化岚,李小慧,顾哲明,陈亮.氧化铟锡透明导电电极的刻蚀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4

[5].周宇,朱庆亮,尹凡,孙磊,周丽娟.普鲁士蓝/壳聚糖杂化膜修饰氧化锌球腔阵列/氧化铟锡电极制备及应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2

[6].李硕琦,杨玉飞,杨少媛,叶森云,方华权.吡柔比星在羧基离子注入氧化铟锡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及其测定[J].分析化学.2011

[7].李硕琦,胡劲波,李启隆.吡柔比星在羧基离子注入氧化铟锡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C].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1).2011

[8].杨阿喜,鲁喆君,狄俊伟.纳米金修饰氧化铟锡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产品中痕量砷[J].食品科技.2009

[9].马旭文.低碳醇在钯纳米修饰氧化铟锡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9

[10].赵美莲,倪丹丹,王建文,狄俊伟,屠一锋.直接电沉积金纳米粒子修饰氧化铟锡电极测定亚硝酸根[J].分析化学.2008

标签:;  ;  ;  ;  

氧化铟锡电极论文-孙磊,晏菲,周璘,苏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