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音乐材料
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岩,王旭青[1](2019)在《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40)第一乐章音乐材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创作了诸多既具鲜明个人特色又兼有民族风格、既富有古典主义气息又不乏现代音乐色彩的音乐作品。《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就是他将古典与浪漫、民族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经典音乐作品。通过研究和分析《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将能探究作曲家对音乐核心材料加以组织、延伸与展开的手法。(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沈沛,刘志敏[2](2019)在《大提琴换弦技术与人体经络——以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乐曲演奏中,演奏者换弦不正确的缺陷会不经意地暴露出来,但随着音乐的稍纵即逝会很快被忽视,换弦技术的好坏决定了乐曲是否完美演绎。笔者根据大提琴换弦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发现在大提琴演奏时经常由于换弦技术不当导致演奏不协调,进而身体紧张,经络不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为此希望通过研究去阐释换弦技术与身体的协调、放松。本文将以什么是换弦、换弦技术的训练、换弦的实际应用叁大板块进行论述。其中包括了换弦的含义、换弦的科学原理、换弦的技术、换弦的训练和以勃拉姆斯的《e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例的实际应用详细地进行说明与论证。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引起更多器乐学习者对换弦技术的思考,以及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后,能够在更多音乐作品中精确地使用换弦技术。(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07期)
刘妍慧[3](2019)在《浅析贝多芬《第二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Op.5 No.2)》中的钢琴演奏与作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和演奏贝多芬《第二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Op.5No.2)》时,根据自己的演奏和研究进行一定程度的简要分析。本文分为叁个部分,主要从作曲家生平、该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钢琴部分的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简述。作者希望通过对该作品的简要论述帮助演奏该作品的同学,使他们更加了解这部作品。(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5-01)
洪梅[4](2019)在《浅析钢琴协作艺术中的合作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协作钢琴”(Collaborative piano)一词最早由朱利亚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萨缪尔.桑德斯(Samuel Sanders)提出。它与传统的“钢琴伴奏”两者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钢琴伴奏可以说是由钢琴独奏中延伸出来的,那么协作钢琴又是钢琴伴奏发展而来的产物。协作钢琴与钢琴伴奏的发展史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无论是西洋管弦乐、中国民族乐器还是美声演唱、民族声乐演唱以及舞蹈等等,都离不开钢琴演奏的参与。从巴洛克时期羽管键琴的盛行,职业演奏者需要用通奏低音为声乐与器乐进行伴奏,再到浪漫后期,拉赫玛尼诺夫、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作曲家把钢琴声部提升至与器乐和人声平等的地位,“伴奏”一词已然无法代表钢琴声部在这类曲目中的重要性。①“协作钢琴”这一名称在近几年逐渐取代了过去“钢琴伴奏”的称谓。由此可见,钢琴在器乐和声乐演奏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关注,越来越多的钢琴家愿意认真对待并钻研这门艺术。协作钢琴者在合作中不仅需要聆听自己,还要聆听他人。他们需要对声音层次,弹性节奏有极高的敏感度,懂得去听什么,以及如何去听。正如巴伦博伊姆所描述的,在倾听的同时进行表达——这样的对话唯有在音乐世界中可以得到实现。②本文将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为例,分别论述在作品的四个乐章中如何使钢琴与大提琴的合作获得完美的平衡,使两者的演奏达到音色上的协调。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室内乐作品中。(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4-01)
段新惠[5](2019)在《浅析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抒情音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着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有着新颖的音乐思维,独特的音乐创作手法以及别具一格的旋律、和声、节奏、配器特色,他的创作开辟了20世纪音乐的新道路。《C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为普罗科菲耶夫众多作品中唯一一首大提琴奏鸣曲,其叁个乐章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抒情音色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解决这部作品中有关演奏方面的难点:第一乐章以抒情音色为特点,通过对普氏音色的研究达到演奏乐曲所需要的抒情音色。(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06期)
曹琳[6](2019)在《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乃至世界最着名的音乐家之一。其创作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交响乐、艺术歌曲等多个领域。而《e小调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则是其在室内乐领域的代表作,作品形式完整,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室内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获得室内乐创作和演奏等多方面的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02期)
李依桐[7](2018)在《论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中钢琴与大提琴的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世纪之间,各种流派与风格并存是当时音乐所呈现出的主要趋势。作为俄罗斯着名的音乐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他自己的音乐风格,其绝大部分上是受他身处的艺术环境所影响的。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不仅借鉴了其所属流派的作曲技法,还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他音乐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色彩性创作及凝重的带有浓浓乡愁的悠长旋律使人为之倾倒。因此,如何让钢琴与大提琴的演奏达到音色上的协调是学习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的核心问题,而大提琴与钢琴的演奏配合问题是本文论述的关键内容。本文先简单论述总结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风格特点,而后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为例,分别论述在作品的四个乐章中如何使大提琴与钢琴的合作获得完美的平衡。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拉赫玛尼诺夫其他的室内乐作品。(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8年12期)
李依桐[8](2018)在《贝多芬《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op.69》演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大提琴这件乐器从巴赫时代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直到海顿、莫扎特时代才逐渐获得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两位作曲家还没充分地去发掘大提琴这件乐器的特质。直到贝多芬时代,随着大提琴奏鸣曲的问世,大提琴的音域得到扩张,其特质也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贝多芬为大提琴与钢琴创作的作品有五首奏鸣曲和叁首变奏曲。本文选取《第叁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和声曲式的分析,结合笔者此前的钢琴演奏实践,来进一步阐释演奏实践中作为钢琴演奏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作品的结构及作曲家组织乐曲的手法:第叁部分从钢琴演奏者的角度结合笔者演奏实践来提出一些演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部分为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8年11期)
刘芹芹[9](2018)在《《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古典主义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勃拉姆斯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是浪漫主义盛行时期作曲家中唯一的一位能够全面掌握古典主义精神,并经过严谨的思考,将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完美融合,以此来捍卫古典主义、表现作品的大师。本文以勃拉姆斯的《e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例,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古典主义的元素。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勃拉姆斯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人对他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对《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使人对这首曲子能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他的创作非常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种完美的融合对浪漫主义时期具有特殊的贡献与价值;第叁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曲式结构、旋律特征、主题特点、调性布局、节奏特点和演奏六个方面逐一分析出《勃拉姆斯e小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中的古典主义元素;第四部分是对该曲目演奏难点的分析介绍,以便大家能更好的熟悉理解这首曲目。(本文来源于《山东艺术学院》期刊2018-06-01)
刘娇阳[10](2018)在《贝多芬《A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us.69》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多芬所创作的五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对大提琴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A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69》是最为关键的转折点,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将大提琴与钢琴的平衡发挥到了极致,打破了以往大提琴在奏鸣曲中的从属地位,对奏鸣曲的结构、旋律、力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的发展。本文从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了五首奏鸣曲的创作环境,引出《A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69》创作背景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声与织体分析了《A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69》的创新之处和在贝多芬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中所处的独特地位,最后笔者根据自身的演奏经验和感受,从技术、情感和细节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论述。笔者想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让更多人了解贝多芬《A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69》在大提琴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体会这首作品的魅力以及带给我们的震撼。0(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乐曲演奏中,演奏者换弦不正确的缺陷会不经意地暴露出来,但随着音乐的稍纵即逝会很快被忽视,换弦技术的好坏决定了乐曲是否完美演绎。笔者根据大提琴换弦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发现在大提琴演奏时经常由于换弦技术不当导致演奏不协调,进而身体紧张,经络不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为此希望通过研究去阐释换弦技术与身体的协调、放松。本文将以什么是换弦、换弦技术的训练、换弦的实际应用叁大板块进行论述。其中包括了换弦的含义、换弦的科学原理、换弦的技术、换弦的训练和以勃拉姆斯的《e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例的实际应用详细地进行说明与论证。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引起更多器乐学习者对换弦技术的思考,以及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后,能够在更多音乐作品中精确地使用换弦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雪岩,王旭青.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40)第一乐章音乐材料分析[J].美育学刊.2019
[2].沈沛,刘志敏.大提琴换弦技术与人体经络——以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例[J].当代音乐.2019
[3].刘妍慧.浅析贝多芬《第二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Op.5No.2)》中的钢琴演奏与作品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9
[4].洪梅.浅析钢琴协作艺术中的合作问题[D].中央音乐学院.2019
[5].段新惠.浅析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抒情音色[J].北方音乐.2019
[6].曹琳.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分析[J].当代音乐.2019
[7].李依桐.论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中钢琴与大提琴的合作[J].当代音乐.2018
[8].李依桐.贝多芬《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op.69》演奏探析[J].当代音乐.2018
[9].刘芹芹.《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古典主义元素[D].山东艺术学院.2018
[10].刘娇阳.贝多芬《A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us.69》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8
标签:肖斯塔科维奇; 《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音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