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术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术话语,当代学术,语料库,国际话语权,中国学术,翻译学研究,国际学界,国际读者,翻译现象,学术自觉
学术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戴光荣[1](2020)在《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当代学术“走出去”得到学界关注。学术“走出去”与提升国际话语权,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奋斗目标之一。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探讨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十分必要。目前来看,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20-01-10)
[2](2019)在《行知思想与新时代优良育人 生态建构高端学术论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是全国教育界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奋发有为、改革创新"年,是陶行知先生亲临山西太原主持召开中华教育部改进社第四届年会94周年,也是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办学90周年、合并组建20周年!为此,各地陶子在11月8日至11日,这个秋色怡人的季节,莅临太原师范学院,参加"行知思想与新时代优良育人生态建构"高端学术论坛,各方同仁总结回顾了在新时代弘扬行知精神的办学成果,交流了办学经验,促进了教育改革长足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教育》期刊2019年33期)
陈香[3](2019)在《2019:原创图画书理论建构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不同的文化认同和阅读接受,是否有一种确立起自己独特标识的“中国图画书”,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在绘本创作和出版“纷繁”、尤其是原创图画书极大繁荣的当下,梳理总结原创优秀图画书书目,同时上溯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源流,探讨原创图画书的理论建构和批评标准,厘清图(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9-11-27)
[4](2019)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2019年年会暨“百年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性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2019年年会暨"百年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性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和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艺术百家》杂志社、《民族艺术》杂志社、《中国文艺评论》(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龚向和,魏文松[5](2019)在《学术规范的功能定位、合理限度及其法律制度体系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规范的功能定位包括叁个层次:浅层功能——具体规则与文本规范的适用功能,中层功能——学科发展与学术标准的约束功能,深层功能——逻辑思维与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从法律规定、法律保留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外部保障,以及促进科学研究、保障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的内在目的,界定学术规范的合理限度,以实现学术规制作用的理性回归。学术规范的法律制度体系建构需要强化《宪法》的引领作用,完善《刑法》《着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提升相关规范性文件效力位阶至部门规章。(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盛世维,张昆[6](2019)在《建构学术共同体 服务新闻传播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问:今年是中国新闻学百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为国家不断输送优秀的新闻人才,您能否简单地为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张昆:在西方社会,其早期历史上的行吟诗人,可以说是最早的传媒人和历史学家。在荷马史诗中,既有历史故事的陈述,也有当时最近新闻的报道。罗马帝国时期手抄新闻作者的新闻职业特征已经十分鲜明。在中国,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宫廷中的史官就承担着记录新闻和历史的职责。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发达的信息社会,而支撑、维(本文来源于《教育传媒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志河[7](2019)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评价模型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学术水平评价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对高校解决教学科研失衡和改善教师评价制度从"实然"走向"应然"的实践性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基于文献分析和相关模型结构对照,以教学学术内涵和属性特征为核心,以观念、知识、交流和反思为内容维度,以教学过程公开化及教学成果公开、分享、交流和接受批评质疑为评价依据,以自我评价、同行评议、学生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为评价方式,形成一个核心、四个内容维度、叁个评价依据和四种评价方式的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S大学验证结果表明,评价模型构建合理,评价体系较好地反映了S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现状,这对于该评价体系在更大范围推广使用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谢纳,宋伟[8](2019)在《美学疆界的学科拓展与当代超越——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美学界的学术盛会,中华美学学会年会是各种美学思想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是不同美学观点交锋与争鸣的现场,也是热点美学话题聚集与延展的前沿。2019年8月17—18日,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和东北大学主办,由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由《文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艺术百家》《外国美学》等学术期刊和机构协办。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别就"历(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刘佳静[9](2019)在《坚守中国文化自信心与学术主体意识,建构中国礼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邵培仁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学本土化是为了让它成为一门中国化的学问,让它成为中国大众的精神食粮,成为适应中国需要的社会科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最终让中国传播学与世界对话,同全球文化接轨。包括礼文化传播研究在内的传播学本土化的相关议题的提出,显示中国传播学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学术自信心。用"人类整体传播学"来统领本土化传播学,建构一种既继承了中国礼文化优秀传统和优质基因,又融入当代礼仪和国际礼仪以及符合各种社会规范的新型礼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成纪[10](2019)在《走向文化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进入消费时代,这直接促成了大众文化的繁荣。其中,电视、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文字阅读转换为图像阅读。艺术则在消费观念的挟裹下神圣性不断减损,直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相反,日常生活则因艺术的介入而促进(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11-04)
学术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是全国教育界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奋发有为、改革创新"年,是陶行知先生亲临山西太原主持召开中华教育部改进社第四届年会94周年,也是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办学90周年、合并组建20周年!为此,各地陶子在11月8日至11日,这个秋色怡人的季节,莅临太原师范学院,参加"行知思想与新时代优良育人生态建构"高端学术论坛,各方同仁总结回顾了在新时代弘扬行知精神的办学成果,交流了办学经验,促进了教育改革长足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术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戴光荣.从“走出去”到“走进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2]..行知思想与新时代优良育人生态建构高端学术论坛[J].中国农村教育.2019
[3].陈香.2019:原创图画书理论建构年?[N].中华读书报.2019
[4]..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2019年年会暨“百年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性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J].美育学刊.2019
[5].龚向和,魏文松.学术规范的功能定位、合理限度及其法律制度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
[6].盛世维,张昆.建构学术共同体服务新闻传播教育[J].教育传媒研究.2019
[7].李志河.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评价模型建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
[8].谢纳,宋伟.美学疆界的学科拓展与当代超越——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9
[9].刘佳静.坚守中国文化自信心与学术主体意识,建构中国礼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邵培仁教授[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
[10].刘成纪.走向文化诗学[N].中国艺术报.2019
标签:学术话语; 当代学术; 语料库; 国际话语权; 中国学术; 翻译学研究; 国际学界; 国际读者; 翻译现象; 学术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