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站测向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电监测,交叉定位,定位精度,GDOP
多站测向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冀维林,武迎兵,汪庭霁,魏泽华[1](2018)在《无线电监测中多站测向交叉定位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向交叉定位作为无线电监测的关键技术,是日常信号监测、干扰源和不明信号查处的重要手段。本文应用几何稀释精度来分析监测网的定位精度并进行了仿真。文中讨论了参与交叉定位的监测站数量、监测站位置分布等因素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为更好地开展日常监测工作、提高目标信号定位精度以及未来监测站选址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无线电》期刊2018年08期)
田晗[2](2018)在《多站测向交叉定位中的非线性改进最小二乘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站测向定位技术是使用最广泛的无源定位技术,通常使用最小二乘方法对目标位置进行估计定位。目前计算定位估计的最小二乘法主要是线性近似法或者牛顿迭代法,然而线性近似法存在定位不精确、无法满足定位系统高度的非线性等缺陷,牛顿法存在定位结果不稳定、对初值敏感、Hessian矩阵奇异无法使用等不足,因此定位精度不高。本文以线性近似得到的结果作为牛顿迭代的初值,从而降低牛顿迭代法发散的几率,增加其稳定性,提高了算法效率。首次在使用牛顿迭代法进行定位估计中解决了Hessian矩阵奇异无法计算的情况,极大地提高的牛顿迭代法的适用性,为目标定位系统提供了更好的定位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罗争[3](2016)在《双站测向交叉定位算法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源双站测向交叉定位算法估计精度问题,论文给出了算法定位数学模型,推导定位模糊区量化计算方法 ,分析基于定位模糊区的定位误差,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测向站位置部署的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6年19期)
王国刚[4](2015)在《两站测向交叉定位相对误差几何稀释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程中使用相对误差几何稀释度衡量定位精度的问题,论文以相对误差几何稀释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站测向交叉定位原理,给出了传感器测角误差不同时,相对误差几何稀释度最小的传感器探测角度与测角误差关系,并讨论了传感器测角误差相同时,相对误差最小的平台最优布站方式。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传感器测角误差相同时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5年12期)
宗军君,崔逊学[5](2015)在《多站测向交叉定位的加权最大似然估计算法及其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测向交叉定位中测向误差的标准方差受目标区域非均匀环境的影响,提出加权最大似然估计(WMLE)算法。该算法将目标距离引入到MLE算法当中,通过构造加权向量来弥补测向误差的标准方差随目标距离增加而增大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改进后的WMLE算法可进一步提高多站测向交叉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15年11期)
李仕云,邓洪权[6](2015)在《基于EKF的双站测向/时差联合定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测向精度不能满足高精度定位需求以及双站测向/时差联合定位单次定位精度差的问题,在双站测向/时差联合定位原理基础上,推导了基于测向/时差参数测量的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定位算法,并仿真了固定基线构型下所提算法的定位性能。结果表明,算法能以较快的速度收敛,定位精度相比单次定位提升10倍以上,为低成本、高精度定位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李俊杰[7](2014)在《探究空中无线电监测多站测向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无线频谱资源能够正常使用,空中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需要在信号侦查和抗干扰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本文从无线电监测多站测向定位的角度出发,对空中无线电测向定位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空中无线电监测多站测向定位系统进行分析,以求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4年23期)
宋文彬,马霞[8](2014)在《多站测向定位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源测向定位在信息对抗、导航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针对如何充分使用同时获得的多站测向数据,提出由两站向多站逐渐递推的目标定位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最终定位精度得到了提高,给出的协方差能够真实反映目标的分布概率,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徐铂韬[9](2014)在《移动单站测向数据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测向系统对固定目标定位的过程中,在不改变测向精度的基础上,一般认为增加有效的测向数据量是提高目标交会定位精度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目前没有相应的模型。据此重点分析了移动单站有效测向数据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给出了相关算法和定位误差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测向数据对提高定位精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当两次测向的位置相对于目标的夹角越接近90°,这种贡献就越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满足或贴近这一条件。该问题的研究对移动单站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提高定位精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4年03期)
韩慧珠[10](2014)在《单站测向无源定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源定位问题是许多领域都涉及到的一个基本问题,例如通信、雷达、声纳、地震学和射电天文学领域等等。单站测向无源定位技术是指单个装载阵列天线的观测平台,在不同位置观测点获取目标辐射源的来波方向信息,经过一系列处理确定目标的位置。因其具有设备简单、探测距离远、安全性强等优点,所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针对单站测向定位系统中的数据关联部分、定位部分、最优机动路径规划部分叁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叁维单站测向无源定位系统的数学模型,推导得到该模型下辐射源目标位置估计误差的克拉美罗下界,并利用一种简单的几何分析法来对单站测向无源定位系统的可观测性进行分析;2.针对单站多目标定位中存在的不同位置上多个量测角度信息的数据关联问题,本文介绍了最近邻、基于残差累积和最近邻概率密度数据关联叁种算法。利用叁种算法对多目标的角度量测信息进行关联,得到每个目标对应的角度量测集,这样多个目标的定位问题就变为多个单目标定位的并联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叁种算法的关联性能。3.对单目标定位中的定位算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介绍了最大似然、最小二乘、加权最小二乘、约束最小二乘四种批处理算法。仿真对比在不同观测位置个数、噪声方差和飞行速度条件下各定位算法的定位性能。推导给出最小二乘、加权最小二乘、约束最小二乘算法的迭代形式来减少计算量和提高实用性;最后介绍一种基于网格搜索的最小二乘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定位性能比较好。4.针对单站无源定位任务下观测平台最优机动路径规划问题,根据单站无源定位特点,选择GDOP作为机动路径规划的最优判别指标,推导给出最小二乘定位的单步实时最优路径规划算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行之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31)
多站测向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站测向定位技术是使用最广泛的无源定位技术,通常使用最小二乘方法对目标位置进行估计定位。目前计算定位估计的最小二乘法主要是线性近似法或者牛顿迭代法,然而线性近似法存在定位不精确、无法满足定位系统高度的非线性等缺陷,牛顿法存在定位结果不稳定、对初值敏感、Hessian矩阵奇异无法使用等不足,因此定位精度不高。本文以线性近似得到的结果作为牛顿迭代的初值,从而降低牛顿迭代法发散的几率,增加其稳定性,提高了算法效率。首次在使用牛顿迭代法进行定位估计中解决了Hessian矩阵奇异无法计算的情况,极大地提高的牛顿迭代法的适用性,为目标定位系统提供了更好的定位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站测向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冀维林,武迎兵,汪庭霁,魏泽华.无线电监测中多站测向交叉定位精度分析[J].中国无线电.2018
[2].田晗.多站测向交叉定位中的非线性改进最小二乘法[J].科技通报.2018
[3].罗争.双站测向交叉定位算法精度分析[J].科技传播.2016
[4].王国刚.两站测向交叉定位相对误差几何稀释度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5
[5].宗军君,崔逊学.多站测向交叉定位的加权最大似然估计算法及其精度分析[J].电光与控制.2015
[6].李仕云,邓洪权.基于EKF的双站测向/时差联合定位算法[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5
[7].李俊杰.探究空中无线电监测多站测向定位[J].中国新通信.2014
[8].宋文彬,马霞.多站测向定位新算法[J].电讯技术.2014
[9].徐铂韬.移动单站测向数据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4
[10].韩慧珠.单站测向无源定位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