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告人:直面“Z世代”(论文文献综述)
欧人华[1](2021)在《智慧营销运营逻辑与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李恒发[2](2020)在《消费主义视域下我国情感观察类综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情感观察类综艺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是单身经济与她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大众传媒精准把握受众需求以及传媒市场不断更迭的结果。究其本质,情感观察类综艺依旧是消费主义文化的话语实践,是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共谋的产物。其高收视率、高热度背后,是一场消费的狂欢。情感观察类综艺呈现出典型的消费主义特质:一是以情感、隐私为可消费的内容。摄像机全天候的记录,将明星生活、恋爱经过事无巨细地公开于荧幕之上,模糊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二是以围观为消费形式。节目“观察室”的设置,鼓励观众对他人生活与恋爱动向进行围观评论,在潜移默化中,观察成为了一种公众共同参与的消费形式。在对他人生活的窥探中,受众获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快感。三是类真实的消费场景。情感观察类综艺通过多重符号建构情感意义,受众不过是为拟态环境中的符号意义买单。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情感观察类综艺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代入式的观察视角,使观众与嘉宾完美共情;于整个综艺市场而言,情感观察类综艺的出现弥补了严格政策下的内容空缺,温情式的情感观察类综艺成为行业主流。同时,节目以社会背景为出发点,聚焦社会热点现象,发挥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情感观察类综艺以隐私商品来换取受众的注意力,原本关闭的隐私大门被打开,受众的窥私心理也随之被放大。久而久之,观众沉浸在窥私的快感中,隐私意识被逐渐削弱。更为重要的是,情感观察类综艺已陷入同质化漩涡之中,观众长期被相似信息所包围,难免产生视觉疲劳。未来,情感观察类综艺要走出同质化的禁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从观察样本、观察视角、观察主题三方面入手,深度挖掘节目的社会意义,打造精品化节目品牌。此外,严慈并济的政策引导、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以及专业有活力的媒体人才,为情感观察类综艺走出消费主义的迷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吴涛[3](2020)在《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即对绿色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显然已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得以满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与当前的生态环境越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现实地存在着矛盾与对立。破解这一矛盾的根本路径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责任,即绿色责任。而这无疑又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来实现。由此可见,研究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迫切呼唤的理论回应,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具有自己独特的实践镜像和时代特征。然而,新时代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危机不断扩大的风险时代。科学应对全球生态风险,破解生态环境危机,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都需要公民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践履绿色责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无疑也现实地要求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纳入自身的学科体系之中。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从内涵上看,是指直面越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与危机,对公民所开展的有关应该“为何”与“如何”履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教育,是弘扬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理念、增强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规范意识、培养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情感、培育新时代公民的绿色生活习惯与绿色生产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能够发挥传授绿色知识、唤醒绿色需要、激发绿色行为、增进绿色幸福与催生绿色审美等重要功能。正因如此,这一教育活动具有培养新时代的绿色公民、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社会价值。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一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理论,二是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国家领导人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共党人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论;这一教育活动的思想资源一是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为价值内核的中华传统生态思想文化,二是西方的生态公民教育思想。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是一项科学的教育活动,因而它有特定的内容体系与方法系统。为了科学地回应新时代对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现实需要、有效地培育与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必然包括公民绿色责任理念教育、公民绿色责任规范教育、公民绿色责任情感教育、公民绿色生活习惯培育与公民绿色生产方式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且由它们构成完整的内容体系。与之相呼应,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要综合运用理论教授法、情感渲染法、忧惧启示法、实践锤炼法、榜样垂范法等教育方法,将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促使忧患意识的形成、强调行为实践的锻炼与重视“绿人”垂范的引领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唯有如此,新时代公民绿色教育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现实地存在被边缘化、我说你听、重知轻行、唯德倾向与赏罚分离等几个现实性问题。而究其原因,缺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整体意识、教育者为中心观念的宰制、实践育人价值的被忽略、缺乏对幸福教育价值的认知、对权利责任相统一的认知不足等,无疑是造成这一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努力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以完善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则现实地需要采取以下几点对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建构四位一体的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部分内容融入到现代法治教育之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把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到媒体传播全过程以及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的训练作用等。
邱海燕[4](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刘秀珍[5](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李婷[6](2019)在《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蓬勃发展与壮大,各类网生自制内容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纯网综艺节目也因此应运而生。纯网综艺节目作为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纯粹网生产品,自产生之初便以其不同于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样态获得市场的注意。经过十余年的飞速成长,如今的纯网综艺节目已经进入现象级爆款频发的黄金阶段,与电视综艺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对纯网综艺节目的研究也更加丰富,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对纯网综艺节目展开讨论也成为一种全新的视角。青年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以风格化行为对主导文化进行抵抗的文化形式,与依托新兴媒介生存、发展的纯网综艺节目之间具有异形同构的特性。因此在进行纯网综艺节目的研究中,从青年亚文化作为切入口对纯网综艺节目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挖掘纯网综艺节目的青年亚文化特性,还有助于通过纯网综艺节目形态,剖析当代社会语境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纯网综艺节目与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进行梳理与整合,明确纯网综艺节目与青年亚文化的界定,分别梳理二者的发展脉络,并总结二者的内在关联,为论文的写作整合相关理论依据;第二章通过青年亚文化视角全面解读当代纯网综艺节目,梳理纯网综艺节目青年亚文化典型节目类型,总结纯网综艺节目青年亚文化的建构方式,分析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美学特征;第三章是对当代语境下的纯网综艺节目进行美学思辨,正视纯网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处境,同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进行纯网综艺节目的研究,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纯网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还要正视其存在的实质问题与所处的社会困境。纯网综艺节目存在节目类型同质化严重、节目形式与内容大同小异的问题,因此需要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多种节目类型实现多元融合,以此消解自身的文化禁忌;需要在消费主义与主流文化的“统领”下正视被收编的宿命,从被动收编变为主动应对,充分利用市场机会与大众的选择,制作更多观众喜爱的纯网综艺节目;同时,面对亚文化对主文化的道德冲击以及“三俗”的侵害,要坚持为青年受众建构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提升纯网综艺节目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保障社会大众能在新媒介环境下获得多元文化的有益熏陶。
鲁月[7](2019)在《当代视野下的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研究 ——以扬州“富春茶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老字号”承载着一道道历史文化的岁月风华,蕴藏着独特的品牌价值,它是优良的中华传统工商业文明的典范,是世代珍稀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新时代环境的变迁,中国经济的腾飞,老字号品牌形象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正在面临着新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关注度不高、品种不够丰富、品牌衍生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等困境。因此必须要站在当代视野下对“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进行再设计,这是适应环境变迁的必然路径。鉴于上述现象,对“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的再设计,需要在当代视野下适应环境的变迁,同时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原有品牌视觉形象进行整合创新设计,从体验创新、互动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促进其健康、蓬勃发展。论文以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为入口,结合文献收集、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创写,论文着重写了当代视野下品牌视觉形象的环境变迁,交代了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在环境变迁中的设计现状与发展机遇,并提出再设计的意义和方法,最后通过具体案例扬州老字号“富春茶社”来以小见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更加适合扬州老字号“富春茶社”的品牌视觉形象,同时为当代视野之下的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的发展提供相关灵感启示。
陶心怡[8](2019)在《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指出面对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新闻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文新闻网站也成为了国家和地方对外“发声”的重要阵地,如新华网英文网站、中国日报等。在外宣工作中,新闻编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有越来越多翻译界与传媒界的学者对“新闻编译”这个跨学科的活动进行了研究,但事实上,国内的英文新闻网站发展依旧参差不齐,政府和企业的新闻外宣工作质量也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因此,结合具体经历和事例探讨在新闻编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新闻编译的质量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笔者在南方传媒集团的南方英文网(Newsgd.com)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8年7月9日至10月9日),主要负责新闻编译及采写工作。本报告在对实习情况及其他背景信息介绍的基础上,对编译新闻的工作内容、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编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具体编译文本,进一步介绍了多种编译技巧在新闻编译中的使用,包括信息补充、信息删减和信息重组等,并结合改写理论,从“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专家”方面探讨影响新闻编译的重要因素和操纵力量。此外,笔者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总结了实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缺陷,如不熟悉新闻词汇体系、缺乏政治敏感度等,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通过本次实习,笔者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其他新闻编译者和英语笔译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幸怡[9](2019)在《传播学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九华茶坊民宿改造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乡村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已经成为城市人短途休闲的不二之选,为乡村带去商机之余,也引发了大量的建筑改造需求。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新闻媒体也表现出对于乡村建筑改造的愈发关注,不仅使建筑师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更使得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庄,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媒体对于社会热点的敏锐嗅觉,与乡村对于宣传推广的迫切需求一拍即合,而这两者的结合也为建筑改造设计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了具有良好社会反响及宣传效果的乡村旅游建筑改造项目,并就前期策划、外观设计、内部改造、后期运营等方面提出建议和策略。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就选题基于的时代背景、技术手段和政策方向等方面,以及关于该议题的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情况等问题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简要地梳理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并从学科交叉的角度阐述了传播学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相关概念,为后文的讨论做足准备;第三章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等几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大众传播对于建筑的关注点;第四章具体罗列并阐释了在传播学的视角下,建筑改造不同阶段可行的设计策略和建议;第五章以笔者在研究生期间独立完成的改造设计——九华茶坊民宿改造为例,将前文总结的相关策略和建议落实在操作层面,在具体问题下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手法;第六章对前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媒体宣传影响下的乡村旅游建筑改造项目未来的发展进行反思与展望。
贺思圆[10](2019)在《聚焦、反思与重构:露丝·尾关的身体书写》文中提出露丝·尾关是当代着名日裔美国作家,其小说荣膺多项国际文学奖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创作同时闪现着美式的实效进取与东方的静笃圆融,是一位既具个人风貌又蕴涵着世界性因素的作家。本文以身体为视角,以现代性为背景,借助身体理论对日裔美国作家露丝·尾关的三部小说做了系统性的研究。除去引言与结论之外,该研究共用了三部分来探讨露丝·尾关小说中身体困境的聚焦、反思与身体的重构。第一章规训与戕害:现代性樊笼中的身体。以全景镜头把握作家笔下身体普遍的生存现场,通过梳理露丝·尾关小说中身体在现代战争、消费社会和医疗生态下的处境,剖析身体受害的社会土壤与时代导因。可以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对身体的规训、运营与医治都是工具主义理性对身体施行管控的方式。第二章追问与挣扎:身体困境的反思与突围。以特写镜头细究现代身体面临双重断裂之困境的原因,即身体经验在身体与自然、社会疏离的过程中被剥离,身体被片断化并失去其原本的活力。对此,作家书写了反抗而最终败落的身体,他们或力图通过非暴力行动重拾身体经验,或试图通过自杀来拯救存在的虚无感。第三章关怀与回归:身体的文学重构。探究了作家为现代身体找寻的出路。首先,身体作为社会的存在,尾关书写了人际关系的重建。其次,身体作为劳动的主体,作家塑造了非功利的自由的躬耕者形象。最后,身体作为与世界相联系的存在,尾关刻画了付诸修行实践的禅师形象。结论认为露丝·尾关将身体视为生命与存在本身。在其身体书写当中,作家并未止步于刻画现代性对身体的戕害与规训,也未停留于描摹身体的挣扎与反抗,而是最终导向了一种身体关怀。无论理性的身体,抑或非理性的身体都不是露丝·尾关身体书写最终的创作追求,其身体书写是为留下“足迹”而非单单是“心迹”。尾关创作所追求的是与世界融合、自由的、意味着生命本身的身体。
二、广告人:直面“Z世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告人:直面“Z世代”(论文提纲范文)
(2)消费主义视域下我国情感观察类综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现状 |
0.2.1 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 |
0.2.2 关于“情感观察类综艺”的研究 |
0.3 关键概念界定 |
0.3.1 消费主义 |
0.3.2 情感观察类综艺 |
0.4 研究思路 |
0.5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章 情感观察类综艺产生的消费主义背景 |
1.1 消费主义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1.1.1 消费主义的兴起 |
1.1.2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1.2 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共生关系 |
1.2.1 消费主义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
1.2.2 传媒技术对消费主义的建构 |
1.3 消费主义影响下情感观察类综艺的产生 |
1.3.1 萌芽时期:体验经济作用下的户外真人秀 |
1.3.2 过渡时期:焦虑经济催生的慢综艺 |
1.3.3 成熟时期:单身经济与她经济共同作用下的情感观察类综艺 |
第2章 情感观察类综艺的消费主义特征 |
2.1 消费内容:被物化的情感与隐私 |
2.1.1 情感:被消费的商品 |
2.1.2 隐私:被公开的私人领域 |
2.2 消费行为:围观中的快感消费 |
2.2.1 身体快感:凝视中的效仿 |
2.2.2 心理快感:评说中的认同 |
2.3 消费场景:仿真场景中的符号建构 |
2.3.1 超真实的电视奇观 |
2.3.2 多重符号建构情感 |
第3章 情感观察类综艺消费主义化的得失 |
3.1 情感观察类综艺消费化的正面意义 |
3.1.1 受众个体:情感消费的移情效果 |
3.1.2 综艺市场:治愈系内容成后起之秀 |
3.1.3 社会价值:转型期的价值引导作用 |
3.2 情感观察类综艺消费化的负面影响 |
3.2.1 隐私窥探成瘾 |
3.2.2 符号消费泛化 |
3.2.3 同质产品泛滥 |
第4章 情感观察类综艺走出消费主义迷误的策略 |
4.1 节目内在创新:打造精品化节目品牌 |
4.1.1 观察样本:做好元素加减法,提高节目可看性 |
4.1.2 观察视角:丰富议题设置,专业维度解读 |
4.1.3 观察主题:关注现实生活,拓展节目格局 |
4.2 外部环境支持:激发综艺市场活力 |
4.2.1 政策环境:坚持严慈并济原则,提供良性支持 |
4.2.2 市场环境:社会效益放首位,经济效益再发掘 |
4.2.3 人才环境:改革用人制度,激发创新能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我国电视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收视情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学科依据 |
一、新时代的实践镜像与特征分析 |
(一) 新时代的实践镜像 |
(二) 新时代的特征分析 |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生成的社会背景 |
(一)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 |
(二) 我国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
三、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生成的学科依据 |
(一) 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二)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题 |
(三)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价值 |
第二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涵、功能与价值 |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涵 |
(一) 责任与绿色责任 |
(二)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 |
(三)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
三、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功能 |
(一) 传授绿色知识 |
(二) 唤醒绿色需要 |
(三) 激发绿色行为 |
(四) 增进绿色幸福 |
(五) 催生绿色审美 |
四、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
(一) 培养新时代的绿色公民 |
(二) 推进绿色发展国家战略 |
(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三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理论指南与思想资源 |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理论指南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 |
(二) 中共党人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论 |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 中华传统生态思想 |
(二) 西方生态公民教育思想 |
第四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方法系统 |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 绿色价值理念教育 |
(二) 绿色道德规范教育 |
(三) 绿色家园情感培育 |
(四) 绿色生活方式教育 |
(五) 绿色生产方式教育 |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方法系统 |
(一) 理论教授法,加强科学知识的教授 |
(二) 情感熏陶法,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 |
(三) 忧惧启示法,促使忧患意识的生成 |
(四) 实践锻炼法,强调行为实践的锤炼 |
(五) 榜样垂范法,重视“绿人”典范的引领 |
第五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解析 |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现实对待上的“被边缘化” |
(二) 教育模式上的“我说你听” |
(三) 方式建构上的“重知轻行” |
(四) 教育设计上的“唯德倾向” |
(五) 机制运用上的“赏罚分离” |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中的问题的原因解析 |
(一) 缺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整体意识 |
(二) 教育者为中心观念的影响 |
(三) 实践育人价值的被忽略 |
(四) 缺乏对幸福教育价值的认知 |
(五) 对权利责任相统一的认知不足 |
第六章 新时代完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对策 |
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及其对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基本要求 |
二、建构四位一体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 |
(一) 四位一体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
(二) 建构四位一体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
三、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有机地融入现代法治教育 |
(一) 现代法治教育及其对完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
(二)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有机地融入现代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
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基本要求 |
五、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 |
(一) 绿色文化建设及其对提升公民绿色责任意识的价值 |
(二) 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绿色责任意识的基本要求 |
六、将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媒体传播的全过程 |
(一) 媒体传播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的价值 |
(二) 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媒体传播全过程的基本要求 |
七、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的作用 |
(一) 民间组织及其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的价值 |
(二) 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作用的基本要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
一、消费的内涵 |
二、消费的实质 |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
二、西方消费观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
一、消费观的内涵 |
二、消费观的实质 |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
一、消费观教育 |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
一、克勤克俭教育 |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6)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及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梳理与整合:青年亚文化与纯网综艺节目的渊源 |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变迁 |
第二节 纯网综艺节目发展脉络与现状探究 |
第三节 纯网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成因与发展 |
第二章 表征与透视: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纯网综艺节目解读 |
第一节 纯网综艺节目青年亚文化节目类型 |
第二节 青年亚文化在纯网综艺节目中的建构 |
第三节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美学特征 |
第三章 危机与希望: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纯网综艺节目的美学思辨 |
第一节 内容同质化严重——深耕垂直细分多元类型融合 |
第二节 道德冲击引发伦理困境——明确价值理念创新文化类节目输出 |
第三节 亚文化“被收编”宿命——从被动收编变为主动应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当代视野下的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研究 ——以扬州“富春茶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1.3.2 国外研究状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当代视野下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探析 |
2.1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概述 |
2.1.1 品牌的源与流 |
2.1.2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 |
2.2 当代视野下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环境变迁 |
2.2.1 媒介环境的变化 |
2.2.2 消费环境的变化 |
2.2.3 审美环境的变化 |
2.3 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 |
2.3.1 老字号的历史源流与基本特征 |
2.3.2 设计现状与发展机遇 |
2.3.3 再设计的意义 |
2.3.4 再设计的方法 |
第三章 “富春茶社”品牌及其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分析 |
3.1 “富春茶社”品牌现状 |
3.1.1 品牌介绍 |
3.1.2 消费者群体 |
3.1.3 产品体系 |
3.1.4 经营状况 |
3.2 “富春茶社”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现状 |
3.2.1 现有的设计形态 |
3.2.2 现有的设计形态形成的原因 |
3.2.3 现有视觉形象中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富春茶社”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构想 |
4.1 “富春茶社”再设计的目标及竞争环境 |
4.1.1 再设计的目标 |
4.1.2 再设计的竞争环境 |
4.2 “富春茶社”再设计的消费群心理动机 |
4.3 “富春茶社”再设计的定位及思路 |
4.3.1 再设计的定位 |
4.3.2 再设计的思路 |
第五章 “富春茶社”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实践 |
5.1 “富春茶社”基础部分再设计 |
5.1.1 标志设计 |
5.1.2 标准色与辅助色 |
5.1.3 辅助图形 |
5.2 “富春茶社”应用部分再设计 |
5.2.1 菜单设计 |
5.2.2 包装设计 |
5.2.3 宣传海报设计 |
5.2.4 其他延展设计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8)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ws) trans-editing |
1.2 Overview of the rewriting theory |
1.3 Overview of publicity activity |
1.4 Overview of Newsgd.com |
1.5 Tasks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1.6 Objectives of the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
2.1.1 English news writing |
2.1.2 Standards of trans-editing |
2.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4 Schedule for the project |
2.2 Trans-editing |
2.2.1 Trans-editing process |
2.2.2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
2.2.3 Technical and resource support |
2.3 Post-trans-editing |
2.3.1 Quality-control process |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fter publication |
2.3.3 Glossary making |
2.3.4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ship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practice |
3.2 Analysis and coping methods |
3.2.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
3.2.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body |
3.2.3 Wording and style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Reflections |
4.2 Implications |
4.3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9)传播学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九华茶坊民宿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九华茶坊民宿改造项目方案设计 |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1.1 项目源起 |
1.2 基地概况 |
1.3 项目愿景 |
第二章 设计图纸 |
下篇 传播学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旅游建筑改造 |
1.1.2 传播学与建筑媒体 |
1.2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2.1 传播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
1.2.2 乡村旅游建筑改造 |
1.2.3 “网红”建筑和“网红”建筑师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传播和传播学 |
1.3.2 传播、媒体与建筑学 |
1.3.3 传播学与乡土建筑 |
1.3.4 电视媒体与建筑改造 |
1.3.5 “网红”建筑与网红建筑师 |
1.3.6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 |
2.1 传播学概述 |
2.1.1 传播的要素 |
2.1.2 传播的模式 |
2.2 传播学与建筑学 |
2.2.1 建筑活动中的传播要素 |
2.2.2 建筑活动中的传播模式 |
2.3 大众传播下的建筑学 |
2.4 乡建改造与传播学 |
第三章 大众传播中的乡村旅游建筑 |
3.1 传统媒体中的乡村旅游建筑 |
3.1.1 摄影图片 |
3.1.2 电视节目 |
3.2 网络媒体中的乡村旅游建筑 |
3.2.1 面向公众的网络媒体 |
3.2.2 面向熟人的网络媒体 |
3.2.3 “网红”建筑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旅游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
4.1 项目策划 |
4.1.1 契合热点话题 |
4.1.2 体现人文情怀 |
4.1.3 依托自然资源 |
4.2 建筑设计 |
4.2.1 视觉刺激 |
4.2.2 新旧交融 |
4.2.3 功能复合 |
4.2.4 融情于景 |
4.2.5 存在的问题 |
4.3 室内设计 |
4.3.1 营造空间主题 |
4.3.2 崇尚自然材料 |
4.3.3 满足摄影需要 |
4.4 项目运营 |
4.4.1 促进村民就业 |
4.4.2 提升文创体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九华茶坊改造设计中的传播学构思 |
5.1 项目策划 |
5.1.1 主导产业强化地方特色 |
5.1.2 周边资源提供先天优势 |
5.1.3 四季主题促进重复消费 |
5.2 建筑设计 |
5.2.1 以山为形打造形象视角 |
5.2.2 新旧一致促进情景相融 |
5.2.3 功能复合营造灵活空间 |
5.3 室内设计 |
5.3.1 以茶为题突显个性差异 |
5.3.2 生态家居塑造乡土氛围 |
5.3.3 互动体验引发传播刺激 |
5.4 后期运营 |
5.4.1 文创体验提升整体收益 |
5.4.2 反哺乡村激发情感升华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致谢 |
(10)聚焦、反思与重构:露丝·尾关的身体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规训与戕害:现代性樊笼中的身体 |
(一)现代战争中的身体 |
1.作为战争单元的身体 |
2.作为“祭品”的身体 |
(二)消费社会中的身体 |
1.身体意象与身体现实 |
2.被生产的“肉”:身体的双重隐喻 |
(三)医疗生态中的身体 |
1.被“处置”或“关怀”的身体 |
2.被“流放”或“救治”的身体 |
小结:身体的“缺席” |
二、追问与挣扎:身体困境的反思与突围 |
(一)双重断裂:现代社会身体困境的反思 |
1.身体与自然的疏离 |
2.身体与社会的疏离 |
(二)重拾经验:高声吁求的“嬉皮士” |
1.身体经验的“去蔽” |
2.处在行动中的身体 |
(三)确认存在:藩篱之外的“哲思者” |
1.逼近绝望:从人际之网跌落 |
2.面向自杀:意义追寻之旅 |
小结:身体的“复现” |
三、关怀与回归:身体的文学重构 |
(一)重构人际:婚恋生活中的两性关系 |
1.“爱”的百态:两性关系诸相 |
2.爱的旋律:两性关系发展 |
(二)开拓园地:沉默的躬耕者 |
1.无声的出场:在躬耕中找寻自我 |
2.自在的存在:在自然中回归自由 |
(三)回归身体:修行者的关怀实践 |
1.重返现场:身体的复兴 |
2.回到世界:重拾联系 |
小结:身体的“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广告人:直面“Z世代”(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营销运营逻辑与应用策略研究[D]. 欧人华. 南昌大学, 2021
- [2]消费主义视域下我国情感观察类综艺研究[D]. 李恒发. 湘潭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D]. 吴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 [5]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研究[D]. 李婷.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2)
- [7]当代视野下的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研究 ——以扬州“富春茶社”为例[D]. 鲁月.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陶心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9]传播学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九华茶坊民宿改造为例[D]. 张幸怡. 东南大学, 2019(05)
- [10]聚焦、反思与重构:露丝·尾关的身体书写[D]. 贺思圆.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