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情论文-陆野

地震灾情论文-陆野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灾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吉林省地震局,松原市,地震发生,灾情分析

地震灾情论文文献综述

陆野[1](2019)在《吉林松原市宁江区5.1级地震特点和灾情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1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1级地震,长春、哈尔滨、大庆等地有震感。本文分析了此次地震的特点与灾害影响,以及震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的防范应对情况。5月18日6时24分,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北纬45.3度,东经124.75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附近震感强烈,(本文来源于《中国减灾》期刊2019年21期)

罗尹,刘煜瑞,张啸,周海波,邵明亮[2](2019)在《虽然有点害怕,但生活还要继续》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吃东西!吃饱了再说!”9月8日20时许,在位于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校的临时避险点内,全安镇居民许自元正在吃饭,说话间还把自己的面包分给身边一位小朋友。临时避险点内共搭建帐篷8顶,牛奶、面包、泡面、热水等生活物资充足。由于大部分居民房屋受(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9-09)

本报评论员[3](2019)在《结合地震灾情做好汛期安全防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正值汛期,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积极组织开展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满含关爱地教导我们,要结合地震灾情做好汛期安全防范,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习近平总书(本文来源于《宜宾日报》期刊2019-06-22)

毛振江,吕佳丽,曹彦波,郑川[4](2019)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微博灾情信息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用新浪微博官方API的方式,获取了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微博信息,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微博词频统计与时空特征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类统计方面,地震发生之后24 h内,与地震相关微博中人的反应占比达到73%,救援行动占比达到11%,这时由于微博本身特点以及民众对救援的期望造成的。在词频统计方面,高频名词表明震后24 h内微博上的热点事件,而高频动词与形容词表明民众会在震后变得焦虑和不安并通过在网上互相激励来缓解震后的不安和焦虑。时间特征表明震后0~4 h内,有大量和地震相关的灾情信息会通过微博博文内容的方式发布,而随着应急救援行动的进行,在震后12 h以后,民众的情绪会逐渐平复,社会及民众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空间特征表明,由于震后通信中断与网络堵塞,微博灾情基本成点状分布,随后随着通信与网络的恢复、应急救援的进行微博灾情逐渐变为带状分布并进而趋向于形成一个面。(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叶肇恒,宴金旭,杨璐遥,刘杨,梁厚朗[5](2019)在《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72小时灾情信息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72小时内的灾情应急快报,提炼并分类出不同种类的灾情信息,并以时间为进程轴,采用多维度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信息数量、信息内容、信息描述等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出不同时间节点中的灾情信息、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和地震灾害现场动态变化特征,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李建,韩立[6](2019)在《基于可视化遥感的地震大区域灾情收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现场与一般灾害现场不同,其受灾区域较大,常规的基于遥感信息进行灾情收集时,采集信息零散混乱无法形成可视化直观分析结果。为解决该问题,设计基于可视化遥感技术的地震大区域灾情收集系统,利用遥感信息采集大区域的优势,配合设计网络通信层、数据收集层、数据库层、GIS遥感平台层和应用层组成的系统硬件,采用GIS叁维重构技术,对灾情进行可视化呈现。实验结果说明,系统最长响应时间为1.857 s,最大CPU占用率和消耗分别是80.8%和1 656 MB,信息可视化重现程度高。(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宏伟,王博,高南虎[7](2019)在《地震灾情场景计算机在线模拟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大型多道地震物理模拟系统缺乏对地震灾情场景的图像直观整合,可观赏效果差。设计基于GIS的地震灾情场景计算机在线模拟系统,从系统层次划分以及软件实现两方面完成地震灾情场景的在线模拟,系统由数据层、逻辑层和应用层构成。利用逻辑层中灾情场景生成模块自动整合功能,依据研究地区的GIS数据及其开发部件的底层支持,构建建筑物的叁维像素点集合模型,实现灾后场景构建;通过地震动场判定和叁维坐标转换,构建灾后场景。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模拟地震灾情场景图像最低误差均值仅为3.4,观赏性好,系统功能及性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郭红梅,张莹,赵真,张翼[8](2019)在《基于天地图的地震灾情综合研判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基于天地图的地震灾情综合研判系统建设目的、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功能实现,并将该系统应用于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灾区基础背景信息与快速评估结果的查询和可视化,多源灾情信息汇聚,灾区范围、次生灾害、交通震害等主题综合研判,以及研判成果产出等功能,为开展灾情协同综合研判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震后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灾情信息支持,有效支撑了地震应急工作。(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莹,郭红梅,尹文刚,赵真,冉青[9](2019)在《基于SIFT特征与SVM分类的地震灾情图像信息异常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以往震后获取的图像信息发现,部分信息存在与地震发生时间不吻合、不属于地震影响范围或与地震灾情无关等异常。通过将图像分类算法运用到震后灾情图像信息的异常检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SIFT特征与SVM分类的地震灾情图像信息异常检测模型,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建筑物破坏灾情图像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图像信息异常的检测效果较好,可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的灾情信息源,为政府抗震救灾科学决策提供灾情信息支撑。(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高山[10](2019)在《地震灾情获取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我国逐渐成了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手段之一,因此在地震灾情的信息获取工作中体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点。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地质情况也相对较为复杂,这决定了地震灾害发生的概率是较大的,要想尽可能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就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地震灾情,从而制定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科幻画报》期刊2019年04期)

地震灾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吃东西!吃饱了再说!”9月8日20时许,在位于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校的临时避险点内,全安镇居民许自元正在吃饭,说话间还把自己的面包分给身边一位小朋友。临时避险点内共搭建帐篷8顶,牛奶、面包、泡面、热水等生活物资充足。由于大部分居民房屋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灾情论文参考文献

[1].陆野.吉林松原市宁江区5.1级地震特点和灾情分析[J].中国减灾.2019

[2].罗尹,刘煜瑞,张啸,周海波,邵明亮.虽然有点害怕,但生活还要继续[N].四川日报.2019

[3].本报评论员.结合地震灾情做好汛期安全防范[N].宜宾日报.2019

[4].毛振江,吕佳丽,曹彦波,郑川.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微博灾情信息特征分析[J].华南地震.2019

[5].叶肇恒,宴金旭,杨璐遥,刘杨,梁厚朗.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72小时灾情信息特征分析[J].四川地震.2019

[6].李建,韩立.基于可视化遥感的地震大区域灾情收集系统[J].地震工程学报.2019

[7].李宏伟,王博,高南虎.地震灾情场景计算机在线模拟系统设计[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郭红梅,张莹,赵真,张翼.基于天地图的地震灾情综合研判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震研究.2019

[9].张莹,郭红梅,尹文刚,赵真,冉青.基于SIFT特征与SVM分类的地震灾情图像信息异常检测方法[J].地震研究.2019

[10].高山.地震灾情获取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J].科幻画报.2019

标签:;  ;  ;  ;  

地震灾情论文-陆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