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并网电流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CL型并网逆变器,有源阻尼,线性自抗扰控制,扩张状态观测器
并网电流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曾江,黄仲龙[1](2019)在《线性自抗扰技术在LCL逆变器并网电流控制及有源阻尼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源阻尼是解决LCL滤波器谐振问题的有效措施,传统的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方法需要增加额外的电流传感器,并网电流反馈有源阻尼存在微分信号提取困难等问题。为此,提出基于线性自抗扰技术(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ADRC)的LCL逆变器并网电流控制及有源阻尼策略。基于LCL滤波器数学模型,设计叁阶LADRC并网电流控制器,分析LADRC的跟踪和抗扰能力;将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 state observer,ESO)得到的并网电流微分及二阶微分观测信号作为有源阻尼反馈量,以实现基于并网电流微分反馈的谐振抑制目标,避免了传统直接求取电流微分带来的噪声等问题。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任碧莹,孙向东,余马晶,王之轩[2](2019)在《T型叁电平逆变器的并网电流D-Σ数字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T型叁电平逆变器的并网电流质量,加快并网逆变器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提高稳态控制精度,研究一种基于D-Σ数字控制的并网电流控制方法。根据T型叁电平逆变器的单相等效电路,建立T型叁电平逆变器的暂态数学模型,深入分析D-Σ数字控制原理,提出电网中性点与直流侧中点之间共模电压的预估方法,对比分析D-Σ数字控制与传统无差拍控制的动静态性能。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证明了D-Σ数字控制的有效性和共模电压预估的正确性,充分展示了该算法优良的动静态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朱晓荣,陈朝迁,张雨蒙[3](2019)在《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直流微电网电压/并网电流综合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不平衡电网电压引起的并网电流畸变和直流微电网电压脉动问题,提出了直流微电网电压/并网电流综合控制策略。首先,利用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消除并网电流负序分量;然后,引入了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电容器补偿装置来消除由负序电压引起的电压脉动分量,并分析了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收敛性;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直流微电网模型并进行了时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交流电网电压不平衡时,该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并网电流正弦化,消除由负序电流和负序电压引起的有功功率脉动,抑制直流电压脉动,从而实现直流微电网电压和并网电流的综合控制。研究结果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万振东,王艺博,蔡国伟,韩小岗[4](2018)在《叁相四线制逆变器并网电流复合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里提出一种将比例积分(PI)控制、比例谐振(PR)控制及重复控制优势有机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利用PI控制提高控制速度,PR控制及重复控制提高控制器的带宽及精度。此外,考虑到电网电压出现畸变及不平衡的状况,采用基波正序电压检测器提取电网电压基波正序分量,给出电流补偿命令来实现电网基波正序电流叁相对称。利用PSIM搭建了叁相四线制并网逆变器仿真模型,在理想与非理想两种工况下进行仿真验证,能实现叁相电网电流保持平衡且畸变率下降,中线电流近似为零。(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何国锋,韩耀飞,赵庆玉,申慧方,樊晓虹[5](2018)在《基于线性自抗扰光伏逆变器的并网电流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存在内部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对并网电流进行跟踪控制。首先,基于全桥光伏逆变器的并网拓扑建立了二阶线性自抗扰控制模型,并对其控制参数进行分析、整定。然后,利用二阶线性自抗扰控制器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最后在Matlab/Simulink搭建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策略能对并网电流快速跟踪,并有效抑制扰动。(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8年07期)
刘毓梅,赵巧娥,高戈,章伟明[6](2018)在《基于QPR与PI联合控制的改进LCLL型并网电流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LCL型并网逆变器存在的谐振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LCLL型滤波器,即在滤波电容两端并联电感,为低次谐波提供通路,不仅可以减少并网电流中的谐波含量,还可以减小谐振峰的峰值。在此基础上采用QPR与PI联合控制的优化控制策略,在保留QPR对并网电流无静差跟踪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注入并网电流直流分量的抑制。最后采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能够实现光伏并网系统具有良好的并网波形质量。(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表》期刊2018年06期)
张静,任国臣,陈一鹏,王海潇,邢孝龙[7](2018)在《基于改进准PR控制的光伏并网电流控制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逆变器控制方法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并网电流质量的高低。针对传统准PR算法构造的控制器存在并网电流因参考电流信号发生阶跃而阶跃的情况和参考电流信号中低频噪声引起并网电流失真的问题,对准PR控制进行改进,采用了一种二自由度的准PR控制器构造方法,改进后的控制器可有效抑制输入信号中的阶跃和低频噪声对并网电流造成的影响。对改进后的控制器在MATLAB上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准PR控制器存在的问题,提高并网电流的质量。(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赵志宏[8](2017)在《储能变流器并网电流环控制与离网发电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能既可作为发电单元又可作为负荷单元,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电力"削峰填谷"、电动汽车以及微电网的建设等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构成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低压模块化PCS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多电平VSC的矢量调制与电压平衡、PCS并网模式电流环的控制以及PCS离网电压源输出系统控制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我国新能源的现状以及对大规模储能的应用需求,分别从储能方式以及PCS拓扑两方面介绍了大规模储能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总结了大容量PCS控制系统的难点与关键技术。2)鉴于多电平VSC在大功率模块化并联PCS应用存在的巨大优势,针对多电平VSC的SVM电压平衡展开研究,首先从两电平入手介绍了 SVM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并将该方法引入叁电平VSC,介绍了冗余小矢量互补NTV-SVM与VSVM两种均压算法的原理与实现。进一步,拓展到5L-DCC并分析其SVM电压平衡,分别讨论了目标函数优化的NTV-SVM、VDSVM-H1、OVDSVM-H1以及IVDSVM电压平衡算法,实现了 5L-DCC在全功率因数范围的电压平衡,并且在过调制情况下系统依然稳定运行。3)针对电网电压平衡条件下PCS并网电流环的控制,首先分析了电流环PS-SRF交叉耦合项的影响,介绍了两种解耦方法并探讨了滤波器参数对解耦效果的影响。其次,讨论了数字控制一拍延时对电流环解耦效果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针对状态反馈解耦PI与cPI控制器分析了其延时补偿策略。再次,讨论了控制器参数设计方法,明确了临界阻尼控制器增益在调节时间与超调量方面的优势。此外,分析了状态反馈解耦PI与cPI控制器的电网电压扰动抑制能力,分析了电网电压前馈以及有源阻尼对提高系统抗扰动能力的有效性。4)针对电网不平衡与畸变条件下PCS并网电流环的控制,首先介绍了瞬时功率计算以及参考电流给定方法。其次,分析了基于状态反馈解耦PI与cPI控制器的DSRFC解耦有效性,以及两者对输出滤波器参数的敏感性。再次,讨论了 RCs与PS-SRF-PI/cPI控制器的暂态响应,进一步明确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此外,分析了 RCs调节系统的最佳稳定判据,并分析了闭环奇异点产生的原因,讨论了基于RCs电流环的延时补偿策略及有效性。最后,介绍了离散域控制器的设计,分析了 PS-SRF-DcPI、DVPI控制器的优势,并讨论了延时补偿与闭环死区补偿方法。5)针对PCS工作于离网模式的输出电压源控制,首先建立了系统在离散域的矢量模型,并以输出电压有效值闭环控制方式入手,阐述了离网模式对PCS控制系统的要求。其次,详细讨论了电压瞬时值单闭环控制存在的局限性,明确了虚拟阻尼对抑制系统谐振的必要性。再次,探讨了双闭环控制结构电流内环最优增益设计准则,并以获得最大稳定性以及提高阻尼为目标,提出了内环最优增益设计方法。此外,以被控对象最优阻尼改造为考察对象,进一步明确了电流内环的本质及其与被控对象阻尼的内在联系。最后,详细讨论了离散域电压控制器的设计,以基波正序电压控制入手,介绍了 PS-SRF电压控制器的延时补偿与临界阻尼增益设计方法,并进一步得到静止坐标系DVPI-LC控制器,避免了坐标变换并通过将DVPI-LC推广都各次谐波分量,实现了对负序以及各频次电压的无静差调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3-01)
许亚坡[9](2017)在《高效光伏微型逆变器并网电流控制和传导EMI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作为新能源光伏发电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型逆变器不仅需要应用软开关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还需要提高并网电流质量和电磁兼容性能。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软开关控制的两级式微型逆变器的并网电流控制和传导EMI抑制。本文详细分析了前级有源箝位正反激变换器在临界连续模式、断续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并介绍了正反激变换器工作在临界连续模式下的实现方式,针对过零检测电路和硬件延时电路的不足,对过零检测电路进行改进,并提出了新型的驱动延时实现方式。对基于临界电流模式的后级全桥逆变器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针对全桥逆变器采用单极性调制方式时,在电网电压过零点附近,开关频率穿过LCL输出滤波器谐振频率引起的输出并网电流畸变问题,提出一种开关电感电流包络线渐变的方法。根据硬件复位控制和软件预测控制各自的优势,采用数模混合控制方式实现基于临界电流模式的全桥逆变器的控制。针对数模混合控制中,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等非理想因素产生的控制延时和软开关过程的死区时间带来的开关电感电流、输出并网电流失真问题,详细分析了硬件复位控制和软件预测控制下开关管开关切换过程中的各部分延时组成和死区效应,提出了一种精确补偿控制延时和死区时间的延时补偿方法以改善输出并网电流的波形质量。本文将两级式微型逆变器的开关管和二极管的两端电压作为传导EMI的干扰电压源,分别分析了前级正反激变换器和后级全桥逆变器的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路径,推导出前级变换器和后级逆变器的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等效电路及其电压传输增益,建立了EMI传导模型。根据EMI传导模型的建立方法,分析了多种传导EMI抑制方法的抑制效果。在PSIM中搭建了仿真验证模型,仿真验证了正反激变换器临界连续实现方式改进、单极性全桥逆变器控制延时和死区时间补偿的可行性。搭建了一台基于软开关控制的300W光伏微型逆变器实验样机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数模混合控制中控制延时和死区时间补偿的可行性,加上补偿后的输出并网电流正弦度高,失真小;也验证了多种传导EMI抑制方法的可行性,整改后的微型逆变器的传导EMI能够满足标准测试要求。(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2-01)
李月芳,周皓[10](2016)在《基于LCL光伏逆变器并网电流的重复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的电能质量,提出一种基于LCL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的重复控制策略。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谐波的抑制方面做了详细分析,通过LCL滤波器可以兼顾低频段增益和高频段衰减的特性,利用重复控制对周期扰动信号无差跟踪特点来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在提高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电能质量的同时,有效抑制周期性扰动,增强系统的稳态精度。(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6年09期)
并网电流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T型叁电平逆变器的并网电流质量,加快并网逆变器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提高稳态控制精度,研究一种基于D-Σ数字控制的并网电流控制方法。根据T型叁电平逆变器的单相等效电路,建立T型叁电平逆变器的暂态数学模型,深入分析D-Σ数字控制原理,提出电网中性点与直流侧中点之间共模电压的预估方法,对比分析D-Σ数字控制与传统无差拍控制的动静态性能。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证明了D-Σ数字控制的有效性和共模电压预估的正确性,充分展示了该算法优良的动静态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网电流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杨林,曾江,黄仲龙.线性自抗扰技术在LCL逆变器并网电流控制及有源阻尼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19
[2].任碧莹,孙向东,余马晶,王之轩.T型叁电平逆变器的并网电流D-Σ数字控制算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9
[3].朱晓荣,陈朝迁,张雨蒙.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直流微电网电压/并网电流综合控制策略[J].高电压技术.2019
[4].万振东,王艺博,蔡国伟,韩小岗.叁相四线制逆变器并网电流复合控制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2018
[5].何国锋,韩耀飞,赵庆玉,申慧方,樊晓虹.基于线性自抗扰光伏逆变器的并网电流控制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8
[6].刘毓梅,赵巧娥,高戈,章伟明.基于QPR与PI联合控制的改进LCLL型并网电流优化[J].自动化与仪表.2018
[7].张静,任国臣,陈一鹏,王海潇,邢孝龙.基于改进准PR控制的光伏并网电流控制器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赵志宏.储能变流器并网电流环控制与离网发电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7
[9].许亚坡.高效光伏微型逆变器并网电流控制和传导EMI抑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10].李月芳,周皓.基于LCL光伏逆变器并网电流的重复控制研究[J].电气传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