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社会模式论文-周兴晨

理想社会模式论文-周兴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想社会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模式,理想社会模式,宏观把握,社会价值

理想社会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周兴晨[1](2013)在《我国古代理想社会模式的宏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模式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分支,有其特有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围绕着中国古代的理想模式的整体情况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最后尝试性的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模式构建中的社会运行内在价值的相关构想。(本文来源于《经济视角(上)》期刊2013年04期)

陈先初[2](2009)在《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下叶开始,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逐渐摆脱传统的"大同"、"平均"社会理想模式,而向近代理想社会模式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五四时期构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五四不仅帮助中国人树立了建立民主社会的理想,并且把这一理想推向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更高境界。(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陈先初[3](2009)在《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理想主义的优秀民族,中国人自古就充满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并提出了多种理想社会模式构想。19世纪中下叶以后,随着时势和社会思潮的演变,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理想社会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转换。在这一过程中,五四时期构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五四为全面建构和集中展示各种近代理想社会模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五四把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推向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本文来源于《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09-05-03)

赵云雨[4](2008)在《论晚清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个超越中国传统的小生产平均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所着《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消灭了私有制,没有剥削、压迫,实现人人平等、独立、自由。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设计了一个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严复在《原强》和《原强修订稿》中也描绘了一个"至治极盛"和"太平"的盛世。维新派理想社会模式有两大特点: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都分成若干级理想社会层次,需要若干年才能实现。此外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08年05期)

严安政,韦爱萍[5](2004)在《红楼诗社——曹雪芹理想的社会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诗社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公正的价值尺度和和谐融洽的气氛,体现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模式。它既是我国古代文人结社中朴素民主思想的体现和发展,也与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潮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刘诚[6](2004)在《论理想社会模式和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是与他对中国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密切相关的。从憧憬理想的社会主义到建立现实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毛泽东对资本主义也历经了坚决反对、利用发展和使资本主义在中国绝种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苏中立[7](2001)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与严复理想社会模式的形成过程、两者之间的异同及从中得出的几点启示。认为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都是其爱国思想的逻辑发展 ;他们都把现代化和均平作为其理想社会的主要目标 ,但在均平的侧重点上却有所不同 ;他们都论述了社会主义兴起的原因 ,但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认识上则有差异。文章最后指出 ,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属于超前意识 ,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苏中立[8](1998)在《戊戌时期谭嗣同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谭嗣同和严复都是近代中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英勇斗争的卓越代表,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文章从中西思想文化结合的视角,阐明了甲午战后谭严二人理想社会模式的形成过程和具体表现;并从出发点、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思想资源、理想社会层次诸方面分析了二人理想社会模式的相同之处;还从思想渊源、具体内容、实现途径等方面指明了二人理想社会模式的不同特点。文章还从谭严二人理想社会模式及其比较中得出一些有益的认识,强调指出:谭严二人无论是参加政治斗争还是进行思想启蒙,为实现近期和高级目标而艰苦奋斗,都为社会进步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功不可殁;但是,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还是肤浅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宣传了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1998年06期)

曹屯裕[9](1996)在《试论毛泽东的理想社会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晚年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有着“阶级斗争扩大化”与“经济建设空想论”两大失足,这跟他心目中有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本文在对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形成过程作历史考察的同时,对其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以及产生错误的根源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值得引以为鉴的几点结论。(本文来源于《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4期)

姜建设[10](1995)在《老庄学派理想社会模式的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老庄学派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前人作过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总起来看,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仍有重新探讨的必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1995年02期)

理想社会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中下叶开始,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逐渐摆脱传统的"大同"、"平均"社会理想模式,而向近代理想社会模式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五四时期构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五四不仅帮助中国人树立了建立民主社会的理想,并且把这一理想推向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更高境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想社会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周兴晨.我国古代理想社会模式的宏观分析[J].经济视角(上).2013

[2].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C].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

[4].赵云雨.论晚清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J].黑龙江史志.2008

[5].严安政,韦爱萍.红楼诗社——曹雪芹理想的社会模式[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刘诚.论理想社会模式和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7].苏中立.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之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8].苏中立.戊戌时期谭嗣同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之比较[J].史学月刊.1998

[9].曹屯裕.试论毛泽东的理想社会模式[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10].姜建设.老庄学派理想社会模式的再探讨[J].中国哲学史.1995

标签:;  ;  ;  ;  

理想社会模式论文-周兴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